民事诉讼处分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民事诉讼处分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民事诉讼处分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事诉讼,当事人,原则,职权,主义,制度,监督权。

民事诉讼处分权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李婷婷[1](2018)在《浅谈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在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民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在第一时间通过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通过法律的程序来解决矛盾和纠纷。不仅如此,民事诉讼的案件也是我们民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最多的案件类型。它主要针对的是人民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利益纠纷、权益侵犯等问题。民事诉讼作为我们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之一,在解决民众问题和维护社会安定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其中的处分权也是诉讼当事人所享有的权利之一,对于案件的审理和解决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8年34期)

许林松[2](2016)在《浅谈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借助法律来解决一系列的纠纷问题,做好有效协商解决,杜绝暴力与不良行为等,象征着我国整体法制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民事诉讼实属常见,主要解决人民群众间的一些利益与权利纠纷,打造更为科学、融洽的社会环境。民事诉讼法是国家针对一些民事案件审判程序进行规定的一系列法律条文,其属于我国的基本法。在民事诉讼法中,当事人的处分权问题很是关键,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对此,本文就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进行了细致性的分析,以求为后续法律文件的实施铺平道路。(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6年33期)

李雪[3](2016)在《浅谈民事诉讼处分原则的“放”与“收”》一文中研究指出处分原则是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最重要最根本的权利,是民事诉讼的本质属性的体现,而如何理解和界定当事人的处分权以及处理好当事人处分权与司法权的关系成为司法实践中的棘手问题。在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长期影响下,我国民事诉讼实践中处理处分权与司法权的行为频频显露弊端,为公众所诟病,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法律公正性权威受到挑战。在当前公民权利主张与法律发展进程不协调的情况下,反思我国民事诉讼的处分原则的现状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6年20期)

王娟[4](2016)在《民事诉讼调解的处分权保障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事诉讼调解是民事诉讼实际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分权保障问题又是民事诉讼调解中的重点和难点。说它是重点,因为民事诉讼调解本就是国家审判权与当事人处分权、职权主义与辩论主义矛盾冲突的焦点与核心,处理得当与否对整个民事诉讼调解的成败起着基础性作用;说它是难点,是因为我国作为一个盛行职权主义模式的国家,国家审判权长期凌驾于当事人处分权之上,使得当事人处分权很难得到充分、彻底的保障。我国民事诉讼调解的处分权保障问题,一定是一个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而逐渐得到解决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如何调适、规范这一过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思路:首先理顺民事诉讼调解的基本理论,以处分权保障的视野观照民事诉讼调解的概念、性质、功能、主体、基本原则、指导思想等等,做到"胸中有丘壑";其次,广泛参考借鉴世界法治发达国家在民事诉讼调解处分权保障方面的思想观念和具体措施,做到"仰望星空";再次,立足于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处分权保障的现状和问题,以提出针对性建议,做到"脚踏实地"。基于上述思路,本文正文部分共分四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介绍处分权保障视野下民事诉讼调解的基本理论,包括处分权保障视野下民事诉讼调解的概念、性质、功能、主体、基本原则以及实体与程序四个层面上的指导思想等。第二部分是民事诉讼调解的处分权保障问题比较研究,对德国、日本、法国、美国等世界法治发达国家的诉讼调解(和解)制度的处分权保障问题加以阐述,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第叁部分是分析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处分权保障的现状和问题,涵盖了实体权利处分、程序权利处分、"职权主义"虚化处分权、"强制调解"损害处分权、"调审合一"侵害处分权等维度。第四部分是民事诉讼调解处分权的保障措施建议,包括推行当事人主义模式强化处分权、适度实行调审分离模式保障处分权、逐步由调解向和解过渡、注意调解方式、提高法官素质等。(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16-06-30)

米梓睿,刘婷婷[5](2016)在《民事诉讼处分原则的问题与完善》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贯穿民事诉讼始终的重要原则——处分原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进而带有明显的职权主义色彩。表现在诉讼程序的启动方式上违背不告不理原则;当事人的追加受到过多的职权干预;撤诉权的行使须经法院许可;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不合理等。这些干预,严重违背了处分原则的初衷,明显限制了当事人的处分权。当事人作为诉讼的主体,其处分权受限必将有损司法公正,降低诉讼解决纠纷的效率,最终减缓法治建设的步伐,因而亟待改善。(本文来源于《商业故事》期刊2016年05期)

黄维智,邹德光[6](2014)在《论民事诉讼中检察监督权与当事人处分权的冲突及其协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民事诉讼中实行法律监督是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的权力,同时法律赋予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民事事物以及相关诉讼的权利,两者均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民事诉讼实践中,检察监督权与当事人处分权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对诉讼违法行为和错误裁判结果是否启动纠正程序的态度分歧上。究其原因,在于二者权属性质、行使原则与追求目标不同。检察机关可以通过依职权抗诉、依申请监督、提出检察建议、检察和解等方式协调处理好二者的冲突,达到既依法监督又尊重当事人处分权的双重效果,构建和谐的民事检察关系,促进民事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卓昱秀,张鹏[7](2013)在《浅析民事诉讼处分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民事诉讼处分原则是民事诉讼法一项体现其本质特征的重要原则,它是民事诉讼法所特有的,区别于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是由于民事诉讼的对象即民事诉讼的法律关系所决定的。处分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决定自己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3年15期)

刘鹏飞[8](2012)在《民事诉讼处分原则的概念纯化与立法评析——以《民事诉讼法修改草案》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已经实施20个春秋。这20年来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并激增,民事诉讼法走到了重新修订的十字路口。处分原则是民事诉讼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与辩论原则一样,对其基础理论的研究直接涉及整个民事诉讼的结构和体系问题。因此,在进行具体的制度改革时必须在正确认识处分原则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并由处分原则的基本精神指导、衡量具体的制度改革。正如北宋李成在《山水决》中说到的:"凡画山水,先定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本文拟从处分原则的内涵入手,重新界定处分原则的概念,以实现处分原则和辩论原则的有效分治;同时从民事诉讼整体构造的角度入手,运用处分原则基本理论作为认识工具,评价《民事诉讼法修改草案》中的相关内容,并进一步提出改善建议。(本文来源于《民事程序法研究》期刊2012年00期)

王次宝[9](2012)在《简论民事诉讼处分原则之立法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处分原则是最能反映民事诉讼特色的基本原则。由于诉讼传统、理论以及观念的差异,各国关于处分原则的立法并不一致,主要有叁种模式:大陆法系的"处分权主义"、英美法系对抗制下的处分原则、苏联的"职权干预式"处分原则。其中,大陆法系的立法模式为中国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处分原则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王次宝[10](2012)在《从“职权干预式”走向“当事人主导式”——解读俄罗斯对民事诉讼处分原则相关条款的修订》一文中研究指出处分原则是最能反映民事诉讼特质的基本原则之一。俄罗斯在制定新民事诉讼法典时非常关注对于旧法中处分原则相关条款的修订。新法典在诉讼的启动、审判范围的确定以及诉讼的终了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处分原则的"再原则化"与"去干预化"。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民事诉讼处分原则也处于"非原则"或"半睡眠"状态,倍受学界的质疑与批判。在今年我国启动民诉法"大修"的背景下,反观俄罗斯处分原则相关条款的修订思路与做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法治研究》期刊2012年01期)

民事诉讼处分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借助法律来解决一系列的纠纷问题,做好有效协商解决,杜绝暴力与不良行为等,象征着我国整体法制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民事诉讼实属常见,主要解决人民群众间的一些利益与权利纠纷,打造更为科学、融洽的社会环境。民事诉讼法是国家针对一些民事案件审判程序进行规定的一系列法律条文,其属于我国的基本法。在民事诉讼法中,当事人的处分权问题很是关键,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对此,本文就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进行了细致性的分析,以求为后续法律文件的实施铺平道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事诉讼处分权论文参考文献

[1].李婷婷.浅谈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J].法制博览.2018

[2].许林松.浅谈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J].法制与社会.2016

[3].李雪.浅谈民事诉讼处分原则的“放”与“收”[J].法制博览.2016

[4].王娟.民事诉讼调解的处分权保障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6

[5].米梓睿,刘婷婷.民事诉讼处分原则的问题与完善[J].商业故事.2016

[6].黄维智,邹德光.论民事诉讼中检察监督权与当事人处分权的冲突及其协调[J].社会科学研究.2014

[7].卓昱秀,张鹏.浅析民事诉讼处分原则[J].才智.2013

[8].刘鹏飞.民事诉讼处分原则的概念纯化与立法评析——以《民事诉讼法修改草案》为视角[J].民事程序法研究.2012

[9].王次宝.简论民事诉讼处分原则之立法模式[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0].王次宝.从“职权干预式”走向“当事人主导式”——解读俄罗斯对民事诉讼处分原则相关条款的修订[J].法治研究.2012

标签:;  ;  ;  ;  ;  ;  ;  

民事诉讼处分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