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对急危重症患者不良情绪和护理效果的影响

中医护理对急危重症患者不良情绪和护理效果的影响

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中医护理对急危重症患者不良情绪和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66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中医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以及焦虑、抑郁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评分(SAS)、抑郁评分(SDS)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危重症患者给予中医护理干预措施,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了患者护理有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中医护理;急危重症;焦虑;抑郁;效果

临床上,急危重症患者病情较急、病情进展较快,危险性较高。在对急危重症患者实施急救和治疗的过程中,常常辅以西药护理方法,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在最新研究中发现,对急危重症患者给予中药护理方法,不仅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脏腑功能,缓解了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1]。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医护理对急危重症患者不良情绪和护理效果,我院选取了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66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对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66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家属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按照先后就诊的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3例,男16例,女17例,年龄为57-77岁,平均年龄为(66.0±9.0);观察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为55-76岁,平均年龄为(65.5±10.5);两组患者年龄、病情、性别等基本资料相比,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性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主要包括:(1)基础护理: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表现,并据此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正确的判断。若患者出现高热、体温下降、面色苍白等临床症状,则表示患者处于临亡阳状态;弱患者出现舌红、洪脉症,则表示患者病情出现加重;若患者出现呕吐、便秘等等,则代表患者出现胃脘痛。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必须要保持沉着冷静的应对能力,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表现,及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达到抢救患者的目的;(2)对症护理: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等进行对症护理。若是患者出现昏迷、牙冠紧闭等现象,应对患者的十宣穴、合谷穴进行针灸;若患者出现抽搐症状,应对涌泉穴进行针灸,以有效减轻患者的抽搐症状;对于急性口服重度患者,应及时对患者进行催吐,并对患者进行洗胃;(3)情志护理: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患者的语言、表情等及时了解患者的内心状态,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还要通过治疗成功案例等,提升患者治疗的信心;(4)用药和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用药护理,要合理控制药物的服用剂量,以及服用温度,并在患者鼻饲后及时冲洗导管;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为患者制定饮食计划,指导患者进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患者进食完毕之后,还要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

1.3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

统计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出现好转,且生命体征出现好转;无效:患者经护理后,无明显改善,甚至病情出现加重。

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在护理前后,对两组患者的抑郁、焦虑进行评分,患者得分越高,表明焦虑、抑郁程度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将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并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表示计数资料,以t检验。采用(%)表示计量资料,以X2检验,以P<0.05为判断标准,判断其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如下表1所示),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对比(%)

3讨论

临床上,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在紧急治疗的基础上,必须要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否则,在紧急治疗的过程中,一旦忽视了护理干预的环节,就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2]。以往对急危重症患者均是采用西药治疗、西医护理干预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确保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预后。但在研究中发现,传统的西药护理干预模式下,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随着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已经成为临床上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从基础、对症、情志、饮食和用药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中药护理干预模式,可促进患者正气恢复,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脏腑功能,为患者的抢救工作赢得到了宝贵的时间,有效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3]。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急危重症患者给予中医护理干预措施,患者的护理有效率高达93.94%,且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将至(31.08±2.98)、(33.08±5.03),其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护理的患者。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干预措施,有效缓解了急危重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了临床护理有效率。

参考文献:

[1]曹静.中医护理对急危重症患者不良情绪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8):154-155.

[2]邱俐.中医护理对急危重症患者不良情绪和护理效果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19):231.

[3]谢婷婷.中医护理对于急危重症患者不良情绪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09):159.

标签:;  ;  ;  

中医护理对急危重症患者不良情绪和护理效果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