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燕:社会支持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服务研究论文

林春燕:社会支持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服务研究论文

摘要:我国20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随之衍生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失独家庭的出现是我们需要关注和重视的。在当前,失独家庭面临了生活和感情的双重压力,他们担心老无所养,而在生活照顾和医疗健康方面他们也是感觉很有压力;面对失独,他们觉得现有的家庭已经不完整,缺少了心理的慰藉和依托,特别是在传统佳节,他们更是对于自己的子女充满了思念,情绪更加不好。我国失独家庭数量还在不断的增长,失独家庭接受不了子女已经不在的事实,心理很是痛苦,而社会对于失独家庭的支持,国家政策的辅助也都是不够的。整个社会层面也应该对于失独家庭有更多的关注和帮扶,而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有效的进行资源的整合,建立和完善失独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让其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对于接下来的晚年生活不再迷茫。

关键词:社会支持;社会工作;失独家庭

自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计划生育家庭从光荣到弱势,而失独家庭问题的出现不是近几年的也不是我国特有,而是我国特殊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现在失独家庭的问题尤为突出,需要国家和社会更多的关注。[1]失独家庭的产生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现的社会现象,独生独生子女家庭中,一旦子女遭遇意外风险,就会损害原有的家庭结构,有效处理好失独家庭面临的发展困境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二胎政策的放开,是国家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做出的政策调整,面对这一政策的实施,失独家庭会觉得心里不平衡,这时候需要国家以及社会各层一起做好失独家庭的关注与支持,而社会组织则需要发挥自身的专业性积极参与到失独家庭的服务中来,协助此类家庭尽快走出伤痛,把生存、发展的信心重新建立起来。

一、研究背景

据学者估计,现在我国的失独家庭已经超过百万[2]。而失独家庭数量还在不断的增长,失独家庭随之步入老年阶段,将在生活、健康以及情感上面临很多的问题,仅依靠国家的救助也只是暂时的生活扶助而已,必须建立其失独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才能有效的解决其养老的问题以及获得情感支持的需要。笔者在某街道13户失独家庭开展社工服务的过程中,能都明显看到失独家庭所面临痛苦,他们很多选择了逃避原来生活环境,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敏感、脆弱,缺少情感支持,而国家的救助政策只能满足他们基本生活,他们对于未来生活缺少信心。希望通过从社会支持论视角运用失独家庭服务的研究,反思失独家庭是否获得了足够的社会支持,也希望为以后开展这类服务提供借鉴。

二、社会支持理论概述

社会支持强调整合资源,有效利用个人或者家庭中显性或者隐形的资源帮其解决生活困难,缓解个人与社会的冲突。社会支持还有利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自我认可感。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将社会支持分成不同的类型,它可以来自亲朋好友、团体组织,也可以来自社会政府;也可以是具体的物质帮助,用于基本的生活支持;另外还包括情感的支持,通过互动,使个体得到理解和尊重。本文对于失独家庭的社会支持主要是从非正式和正式两方面出发,非正式的是缘生的,以血缘为基础的支持,主要是亲朋为主,而正式是后天互动过程中以地缘为主的支持,比如社区、社会组织等。

三、社会支持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服务的新思路——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一)失独家庭的非正式支持

1.失独群体朋辈的"抱团取暖"

因为有相同的失独遭遇,失独家庭成为了“同命人”,他们很多会选择抱团取暖,因为能够互相理解失去独生子女的痛苦,他们可以在失独群体的自组织中找到共鸣,有归属感,渴望等到爱。失独家庭在面对失去独生子女的困境中,变得异常的敏感和脆弱,在与其他的社会成员交往中容易自卑,不能走出悲伤的困境,心理也很不平衡,不愿意和周围的人交往,使得自己变得封闭起来,有的甚至逃避原来的生活圈子,经济、生活以及情感的压力只能压在心理,无人诉说,他们渴望得到温暖和爱,但又害怕再次受到心理伤害。所以很多失独家庭在此情况下走到了一起,找到了和自己有一样经历的那些同命人,能够互相理解,能够明白这一群人的痛苦和压力,能够在失独家庭自组织中找到一份归属和寄托。笔者曾经工作的街道有13 户失独家庭,当他们是独立的家庭的时候,他们很是脆弱,当他们有了团队的时候,他们成为了兄弟姐妹,成为了知心人,他们不只是孤独的个体,而有了温暖的集体,甚至是家的感觉。通过组织并开展各项活动,他们互帮互助,有了深厚的感情,找到了一份归属,建立起了同辈群体支持网络,原来消极的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承诺将一起面对未来的生活,大家都不再孤单。

这个产品的材料为PU,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密度为1.09-1.57g/m3,收缩率为0.51%-1.51%,得出产品平均密度为1.34 g/m3,平均收缩率为1.02﹪。

当蹲守在剧院门外的记者急不可耐地采访第一批看完歌剧的观众时,他们的表现无一例外地让人好奇不已,每个人都三缄其口,很有默契地摇了摇头,一语不发地离开了剧场,只有一名观众被称职的记者缠住脱不了身,只回答了一句:“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表演。”便匆匆离开了。

政府对于失独家庭的支持主要是宏观上的社会政策,比如经济补偿政策、养老制度和相关的医疗保障措施方面,保障失独家庭的基本生活。政府根据失独老人的养老需求,开始制定相关的制度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调适,最大限度地给予失独老人支持。在健康层面上,城府亦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保障失独家庭的老人有病保医。我国出台的一些列关于失独家庭的养老安置以及健康照料扶助等都为失独家庭晚年能够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打下了基础。

1.政府对失独老人的支持

(二)失独家庭的正式支持

基于血缘建立起来的家属支持是任何其他个体或机构无法代替的,他们与失独老人原生的亲密关系决定了其在化活和精神方面对失独老人的巨大作用和帮助。家庭中其他成员尤其是孙子孙女的存在,成为了失独老人新的精神寄托,虽然子女已经不再,但是还有血脉在延续,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失独的阴影。当然,一些旁系的亲属也可以给予失独家庭在日常生活和情感上支持,比如为失独老人提供日常起居照顾、提供经济援助和心理疏导。其次,良好的邻里关系也可以使失独家庭获得邻居的帮助,比如一些日常生活上的帮助,为失独老人做饭、聊天、打扫卫生等。最后,基于业缘建立起来的同事支持可帮助失独老人融入社会,同事之间培养起来的关系使得他们与失独老人有更多的共同话题,能够激起失独老人的兴趣,发挥失独老人的价值。同事为失独老人提供的支持主要表现在对其自身价值的肯定,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源,促进失独老人的社会化和社会融入。

2.失独家庭的亲友支持

3.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对于失独家庭的支持

社区是以文化为基础,有相应地缘的生活共同体,它也是失独家庭帮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为失独老人提供了基础性的照料,同时也为失独老人提供了活动空间,社区卫生院也为失独家庭建立了专门的健康档案并根据其实际需求提供健康类服务。很多社区也通过党员志愿者与失独家庭一对一的进行帮扶,及时反馈失独家庭遇到的困难并采取相应的救助措施,还有节日的慰问,也让失独家庭感受到是受人关注的。

2.社区对失独老人的支持

1)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重视知识的广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实际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才能将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同时需要重视科学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提高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敏感度。

式中:η为干燥t时间后草果脱水量,%;M0为草果初始含水量,%;Mt为微波干燥t时间后草果含水量,%。

对于失独家庭的服务,现在政府部门通过购买社工服务,邀请专业社工失独家庭提供服务,建立起了失独家庭的同辈支持小组,同时也为失独家庭提供个案服务,针对失独家庭的个别化需求提供支持,比如失独家庭的孙辈教育、就业咨询以及心理辅导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独家庭的压力,让其更加自信的面对生活。志愿者是不求回报的服务于他人的一群人,他们大多都是很有爱心,在失独家庭的帮扶中,他们可以为失独家庭提供一些上门服务,比如打扫卫生、送餐做饭以及陪同就医等,让失独家庭的生活得到一些依靠。

我国失独家庭的产生主要是计划生育政策和意外事故双重作用的结果,有效的解决和减少失独家庭的问题,需要多方作用的结果,建立失独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也至关重要。政府的主导是落实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满足失独家庭老有所养的需求,充分发挥财力资源和动员能力的优势,成为失独家庭救助的第一保护屏。充分发挥社会层面的救助,促进失独家庭获得更加细致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也必不可少,作为专业社工机构则需要发挥自身的特长,从整合资源出发,多方协调,给与失独家庭更多的温暖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黄涛.失独家庭及其扶助保障政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人口研究,2018,42(05):103-112.

[2] 周伟,米红.中国失独家庭规模估计及扶助标准探讨[J].中国人口科学,2013(05):2-9.

作者简介:林春燕(1989年),女,汉,四川,社会工作师,硕士,西南石油大学,社会工作。

标签:;  ;  ;  ;  ;  ;  ;  ;  ;  ;  ;  ;  

林春燕:社会支持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服务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