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抑价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谦抑价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谦抑价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刑法,价值,多维,公正性,修正案,根基,人道。

谦抑价值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冷枫[1](2019)在《高校刑法课程中价值导向:公正性、谦抑性与人道性——评《刑法的价值构造(第叁版)》》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学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的法学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学教育就在波折中不断前进,发展历程相对坎坷。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法学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当前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结构比例趋向合理,整体质量稳步提升,在全球法学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根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王永鹏[2](2019)在《刑法谦抑性的理论根基与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立法制度的不断完善,法律的制定更加细节化与精准化。其中刑法的制定更加完善化,但是在刑法的立法中,刑法谦抑性是立法的必要原则。其不仅是所有刑法的立法基础,更是对刑事司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基于此,本文对刑法谦抑性的理论根基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将其所蕴含的价值充分体现,为其在刑法中的更好运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01期)

段孝刚[3](2017)在《刑法的谦抑性与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刑法的谦抑性具有重要的社会管理价值,特别在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社会结构深化调整的重要阶段,对刑法谦抑性与价值进行研究与分析,有利于刑法谦抑性相关价值的顺利实现。从刑法的宽容性和有限性角度对刑法谦抑性的价值含蕴进行了解读,研究了刑法谦抑性的价值体现,进而提出了刑法谦抑性的价值整合的实践策略。(本文来源于《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李婷[4](2016)在《我国刑法谦抑性的多维度理解与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刑罚是我国各项法律中最为严格的一种,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对于违法犯罪的行为有着极强的震慑作用。谦抑性在刑法中的体现是指刑罚的过程更为人性化,慎用刑罚措施,将人道主义运用其中。本文就刑法谦抑性进行了多维度的理解,并对其中蕴含的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6年35期)

叶亚杰[5](2016)在《论刑法谦抑性的价值与整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现代社会来讲,刑法谦抑性能够尽量控制其严厉惩罚对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大程度保护社会的利益和犯罪嫌疑人的人权,具有作为社会公正的最终保障、保护人权以及促进司法效率提高这叁大价值。然而,由于对刑法谦抑性的误解以及对刑法作用的过度夸大,刑法领域在理论和司法实践过程中存在对刑法过度"非罪化"、刑法"万能主义",以及过度强调司法效率提高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刑法谦抑性相关价值的顺利实现。必须通过相应的针对性措施对刑法谦抑性价值进行相应的整合,才能保证其顺利达成。(本文来源于《河北法学》期刊2016年12期)

蒋小燕[6](2016)在《刑法的谦抑与社会治理的价值追求》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治理是一个多元、互动且调和的行动过程。具有谦抑品质的刑法作为一种社会统治手段在预防和惩治犯罪方面应作为"最后防线"而发挥作用。然而现实中将刑法作为优先手段、单一手段、特效手段的选择方式,使刑法的谦抑理念所应具有的保护被害人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多元性价值追求却渐行渐远。社会治理的非刑化、多元化与人本化才是对刑法谦抑理念的理性回应。(本文来源于《山东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万潮[7](2016)在《刑法谦抑性的内在价值及其实现——以《刑法修正案(九)》为契入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刑法的谦抑原则,作为刑法的一种精神和理念,它是现代刑法制度的价值追求。然而,从实践来看,刑事立法对诸多不法行为均采取犯罪化处理模式,导致刑法的谦抑性正逐步被搁浅。2015年11月1日正式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亦是如此。本文拟从《刑法修正案(九)》中新增罪名透析当前刑事立法的困境,从而强调刑法谦抑性的内在价值,最后根据当前法治建设需要,对如何更好地重申刑法谦抑性理念提出相关建议,为实现法治中国梦做出必要性的理论基奠。(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闫联飞[8](2016)在《刑法谦抑价值视域下的“亲告罪”范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亲告罪是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我国亲告罪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允许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对社会没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但在现实中存在被害人并不希望加害人因此而获罪受刑,也许不仅会对被害人个人的名誉、形象、感情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而且如果加害人与被加害人是近亲属的话,甚至会波及被害人自己和其他近亲属的各方面利益。因此需要参考刑法的谦抑价值对亲告罪的范围的扩大进行研究,这不仅和国家社会的治安管理利益息息相关,而且对于相关当事人的感情保护和利益维护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冉小兵[9](2015)在《论现行立法之“亲告罪”范围——以刑法谦抑价值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亲告罪是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我国亲告罪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允许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对社会没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但在现实中存在被害人并不希望加害人因此而获罪受刑,也许还会对被害人的个人感情、名誉产生不好的影响,甚至在被加害人与加害人是近亲属的情况中,还可能影响被害人个人及其其他近亲属各方面利益。因此需要参考刑法的谦抑价值对亲告罪的范围的扩大进行研究,这不仅关乎国家社会的治安管理利益,对于相关当事人的利益维护和感情保护来说更为重要。(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5年07期)

李磊明[10](2014)在《浅谈醉驾入刑与刑法谦抑的价值冲突》一文中研究指出醉驾入刑以来,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醉驾入刑大幅增加了司法资源的耗费量;受刑人刑罚外损失过大,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入刑以来,醉驾案件数量不降反升,刑罚的有效性存疑等等。反映出醉驾入刑与刑法谦抑之间存在价值冲突。妥善解决这些冲突,转变重刑主义刑法观,对完善我国刑事法体系,实现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以刑法谦抑的理念内涵和价值追求为出发点,浅要探讨醉驾入刑与刑法谦抑的价值冲突。(本文来源于《南方论刊》期刊2014年03期)

谦抑价值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立法制度的不断完善,法律的制定更加细节化与精准化。其中刑法的制定更加完善化,但是在刑法的立法中,刑法谦抑性是立法的必要原则。其不仅是所有刑法的立法基础,更是对刑事司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基于此,本文对刑法谦抑性的理论根基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将其所蕴含的价值充分体现,为其在刑法中的更好运用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谦抑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1].冷枫.高校刑法课程中价值导向:公正性、谦抑性与人道性——评《刑法的价值构造(第叁版)》[J].中国高校科技.2019

[2].王永鹏.刑法谦抑性的理论根基与价值[J].法制博览.2019

[3].段孝刚.刑法的谦抑性与价值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

[4].李婷.我国刑法谦抑性的多维度理解与价值研究[J].法制博览.2016

[5].叶亚杰.论刑法谦抑性的价值与整合[J].河北法学.2016

[6].蒋小燕.刑法的谦抑与社会治理的价值追求[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6

[7].万潮.刑法谦抑性的内在价值及其实现——以《刑法修正案(九)》为契入点[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

[8].闫联飞.刑法谦抑价值视域下的“亲告罪”范围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

[9].冉小兵.论现行立法之“亲告罪”范围——以刑法谦抑价值为视角[J].法制博览.2015

[10].李磊明.浅谈醉驾入刑与刑法谦抑的价值冲突[J].南方论刊.2014

标签:;  ;  ;  ;  ;  ;  ;  

谦抑价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