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席席:儿童嫉妒的影响因素及父母的应对策略论文

仇席席:儿童嫉妒的影响因素及父母的应对策略论文

摘 要:儿童的嫉妒心理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能够捕捉这种情绪并及时安抚是父母必备的技能之一。多项研究表明,嫉妒的产生因素多样,如儿童本身的人格因素,来自父母的婚姻状况、教养方式的影响,究其根本则可用“形成性关注”的丧失来解释。为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全、社交技能的培养,父母应对儿童嫉妒行为的策略就显得尤其重要。保持婚姻的积极互动,增加对儿童的促进行为,如情感理解等,是应对儿童嫉妒心理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儿童嫉妒;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生活中,经常遇到小女孩在吐槽爸爸:“陪狗狗遛弯,喂狗狗吃饭,爸爸对狗狗比对我还好。”还有家里有二胎的父母,很少倾听大宝的意见,大宝心里委屈:“要是我是妹妹就好了。”孩子感知到的这种对自己注意的减少,让他们产生了害怕失去父母关注的心理。在涉及两个兄弟姐妹(或汪星人)和一对父母的三方情况下,当作为“对手”的兄弟姐妹(或汪星人)赢得了孩子想要的东西——父母的关注时,孩子可能会表现出悲伤、焦虑或痛苦,这种反应可能被解释为嫉妒。

嫉妒发生于当一个人害怕失去或已经失去与另一个人的重要关系时。兄弟姐妹间的嫉妒是最为人所熟知的,除此之外,朋友之间的嫉妒也很常见。还有就是同一个老板手下做事的员工、同一个教师指导的学生之间的嫉妒等。以上举例可以看出这种关系不一定包括浪漫关系,对象也不一定是人类:一个女人可能会嫉妒丈夫的新车,一个小女孩也可能会嫉妒爸爸的爱犬。嫉妒涉及了一种多角关系,如爸爸的爱犬与女儿之间竞争爸爸的爱和关注,那么这其中就涉及了女儿与爸爸、爸爸与爱犬、女儿与爱犬的关系。

这也突出了嫉妒与妒忌的不同之处。妒忌的核心是社会比较,往往发生于当一个人缺少他人拥有、渴望或希望他人没有时,发生于他人拥有的优秀品质、成就或财产被感知为对自我劣势的反映时。妒忌往往带有许多与嫉妒不同的负面的情绪体验。嫉妒的体验多为恐惧、怀疑、不信任和愤怒,而妒忌的体验则是自卑、渴望和憎恶。相比于妒忌,嫉妒的体验反而相对温和了许多。

对于嫉妒的成因,由Neu提出的Tov-Ruach发展的假设认为,失去了所谓的“形成性关注”(formative attention)会导致嫉妒。因此,如果把嫉妒定义为一种单一类型的情绪体验,Parrott提出将它定义为一种紧张的不安全感,伴随着感知到在某段关系中对形成性关注的威胁。形成性关注是对维持自我概念部分的关注。例如,我的棋友跟其他人下棋,我不会嫉妒,但如果同他人下棋影响了我,可能会让我嫉妒。他人对我的欣赏或对我能力的认可是构成自我的重要部分,如果丧失了这种与他人的关系,可能会对自我造成伤害。当父母转移关注点并与其他兄弟姐妹互动时,年幼的孩子无疑会对这种关注的丧失作出反应。

为使流经导流片①A的水流能均匀地沿水平方向流动,在①A与收缩段之间设置整流段,并在整流段安置蜂窝器,可对水流起导向作用,并能降低水流的横向湍流强度。图6给出蜂窝器附近不同断面的湍动能分布。从图6中可看出,现有的整流蜂窝器能起到有效的整流作用,水流经过蜂窝器之后湍动能得到有效降低。

Belsky等人提出父母应对孩子嫉妒的策略包括助长行为(如理解,维持温暖和安抚的语气)、控制性行为(如命令,严厉的语气)和不回应行为(如忽略孩子的要求)。父母在嫉妒处理策略和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影响方面截然不同。当孩子表现出焦虑和痛苦,更多地吸引母亲的注意,使得母亲分心,这时母亲就可能会采取控制行为,如喝止等。而在策略对象方面,母亲更善于与年幼的孩子互动并应对他们的嫉妒,而父亲似乎更愿意与年龄较大的孩子互动,因为年龄较大的孩子通常需要较少的即时护理。还有一种解释是父亲善用权力主张和纪律控制技巧,并且将自己视为家庭的纪律,对于年长的孩子抱有更高的期望,但也有可能是父亲通过帮助和情感上支持大宝来补偿那些忙于照顾新生儿的母亲对于大宝的忽视。父母对孩子情绪调节行为的影响也存在风格上的差异,父亲与母亲相比更多进行身体上的玩耍而非情感上的交流,通过游戏可以使心烦意乱的孩子情绪得到释放,同时促进儿童的社交能力。相比于父亲,母亲可能有更多经验同时管理两个孩子,而且在孩子的嫉妒行为处理上更具有掌控力。

所以,有人说嫉妒是一种被需要的需要,这种需要的存在是因为与他人的关系创造或肯定了自我的特定方面。自我本质上是交际型的,我们认为自己幽默风趣、有吸引力,这些概念只有与他人交往时才会变得有意义。所以说,人,生来是需要观众的。

基于Lazarus的压力和应对模式理论,White和Mullen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行为导向策略。人们一旦感知到对手威胁,就会采用试图改善自己的主要关系、干扰对手与同伴的关系、寻求他人支持、贬低爱人或对手、发展可替代的快乐来源或避免社交场合的策略。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可能使用的应对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种:(1)试图干扰兄弟姐妹和父母的互动;(2)指向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敌意;(3)转移注意并寻找替代性的快乐活动,如玩。采取回避反应(如玩)的孩子可能更让父母省心,而干扰或敌意行为会引起父母的反感,也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结果,特别是感知到的父母差别对待,会影响儿童的自尊水平、问题行为和兄弟姐妹之间的不睦。

内隐理论(Dweck&Leggett)将认知成分和情感、行为联系起来,为人们的对各类事件的反应提供解释,在许多领域都是儿童和成人行为的有利预测因子。内隐理论有两种类型:固定理论和可塑性理论。固定理论认为个人特征如性格、智力等是无法改变的,因而会有“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会影响形势”之类的想法。持有此类信念者倾向于表现出防御反应或从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中退缩。可塑性理论的信念是如果一个人努力,个性是可以改变的,会有“我可以采取行动让情况变得更好”的想法。持有这种观点者倾向于面对挑战,并试图找到应对挑战的最佳策略。Thompson等的调查显示,持有固定理论观点的孩子嫉妒持续时间短,大多采取回避行为,而持有可塑性信念的孩子报告了更持久和强烈的嫉妒,并产生以行动为导向的策略来处理事件。

兄弟姐妹之间嫉妒的原因有:(1)父母通过送礼物给其他兄弟姐妹表示关心;(2)父母在冲突中的偏袒行为;(3)父母花费更多的时间与其他兄弟姐妹在一起;(4)由于其他兄弟姐妹的天赋而特别关注。应用“形成性关注假设”,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未被关注的一方就像是在唱独角戏,都可能会产生嫉妒。除此之外,影响嫉妒产生的因素还有父母的婚姻状态、教养方式及家庭关系等。王敏通过对高中生进行嫉妒量表测量发现,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嫉妒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父母情感的温暖理解会预测更少的嫉妒行为,而过分保护、偏爱及惩罚则会预测更多的嫉妒行为。Dunn等人证明了早期的家庭关系,特别是年幼的兄弟姐妹之间强烈的情感关系,是如何影响和管理情感表达的。依恋类型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不安全依恋更容易产生嫉妒。最后,嫉妒的影响因素还有来自孩子自身的稳定不变的特质,有人提出“内隐理论”来解释嫉妒的频率、强度和维持时间。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父母是引导者、学习的榜样,在孩子的嫉妒成因中占有很大比重,父母的婚姻状态、情感理解力和教养风格对其都有显著影响。这里的婚姻状况并不是指父母的婚姻完整,而是指父母婚姻的积极互动,一个幸福的家庭远比一个完整的家庭对嫉妒行为的影响显著,过度关注于糟糕的婚姻状况的父母会忽视孩子的成长。印象最深的是,某热门电视剧中父母当着孩子面吵架的情节被网友们诟病,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人不认可这种不考虑孩子感受的行为。同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告诉我们父母如何处理和管理压力,以及如何将家庭关系中的破坏和冲突降到最低,肯定会对年龄较大的孩子的情感健康和他们应对弟弟妹妹嫉妒的能力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因为弟弟妹妹观察学习的示范者也是父母和哥哥姐姐。

那么,法院的行为是否经得起检验?家属的质疑又是否站得住脚?记者日前来到福建龙岩,试图解出事件背后的疑团。

父母对孩子嫉妒行为的应对也应该由控制和不反应转向为助长行为。助长行为中包含的情感理解对嫉妒行为有显著预测效果,对于起因、结果的倾听和反思能帮助父母理解孩子们的感受,使其更客观有爱地处理事件。鼓励、安抚、促使孩子积极探索和领悟,警惕直接灌输的情感教育,不仅能够促进人格的健全,促进兄弟姐妹和睦,还能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为处理同伴之间的友谊嫉妒打下基础,让孩子们拥有更加快乐的人生。

参考文献:

[1]Miller A L,Volling B L,McElwain N L.Sibling Jealousy in a Triadic Context with Mothers and Fathers[J].Social Development,2000,9(4):433-457.

[2]Peter Salovey. The Psychology of Jealousy and Envy[M].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1.

[3]刘得格,黄晓治,陈文晶,等. 被妒忌:一种矛盾体验[J].心理科学进展, 2018,26(1):118-133.

[4]Thompson J A,Halberstadt A G.Children's Accounts of Sibling Jealousy and Their Implicit Theories about Relationships[J].Social Development,2008,17(3):488-511.

[5]王敏.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嫉妒心理的关系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7.

[6]Dunn J,Brown J,Slomkowski C,et al.You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Other People’s Feelings and Beliefs:Individual Difference and Their Antecedents[J].Child Development,1991,62(6):1352-1366.

[7]罗贤,蒋柯.大学生的嫉妒体验及与依恋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0(3):231-236.

[8]Dweck C S,Leggett E L.A 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Psychological Review,1988,95(2):256-273.

[9]Volling B L,McElwain N L,Miller A L.Emotion Regulation in Context: The Jealousy Complex between Young Siblings and Its Relations with Child and Family Characteristics[J].Child Development,2002,73(2):581-600.

[10]Belsky J,Youngblade L,Rovine M,et al. Patterns of marital change and parent-child interaction[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91(53):487-498.

标签:;  ;  ;  ;  ;  ;  ;  ;  ;  ;  ;  

仇席席:儿童嫉妒的影响因素及父母的应对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