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基自由基快速杀灭典型有害甲藻的研究

羟基自由基快速杀灭典型有害甲藻的研究

论文摘要

赤潮是指海洋中浮游生物过度增殖或聚集而令海水变色的现象。赤潮频发对海洋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其中以有害甲藻赤潮的危害最为严重。本研究基于大气压强电离放电生成OH的高级氧化技术,利用·OH实验装置分别杀灭链状亚历山大藻、微小亚历山大藻和微小原甲藻。探究了·OH分别杀灭三种甲藻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与CuSO4、ClO2和H2O2杀灭三种甲藻的杀灭效果作对比分析,并利用DAPI荧光染色技术研究了·OH对DNA的氧化损伤影响。(1)利用·OH分别杀灭链状亚历山大藻、微小亚历山大藻和微小原甲藻。结果表明:·OH对藻密度为1.00 × 104 cells/mL的链状亚历山大藻、微小亚历山大藻和微小原甲藻的杀灭阈值分别为0.91 mg/L、0.81 mg/L和0.68 mg/L,相对应的 CT 阈值为 0.091 mg min/L、0.081 mg·min/L 和 0.068 mg·min/L。在·OH 杀灭阈值下,三种甲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Y(Ⅱ)均下降为0,藻细胞失去光合能力。(2)利用CuSO4、ClO2和H2O2分别杀灭链状亚历山大藻、微小亚历山大藻和微小原甲藻的实验结果表明:CuSO4杀灭亚历山大藻和微小原甲藻的CT阈值分别为 5760 mg·min/L 和 4320 mg·min/L,是·OH 的 50000~60000 倍;ClO2 杀灭链状亚历山大藻、微小亚历山大藻和微小原甲藻的CT阈值分别为9.1 mg-min/L、8.1 mg·min/L和6.8 mg.min/L,是·OH的100倍;H2O2杀灭三种甲藻的CT值为14400 mg·min/L时,对链状亚历山大藻、微小亚历山大藻和微小原甲藻的杀灭率分别为45.2%、60.6%和84.0%,不能完全杀灭甲藻。(3)利用DAPI荧光染色技术研究了不同浓度·OH杀灭三种有害甲藻后的DNA结构变化,结果表明DNA断裂程度随着·OH浓度的增加而升高,·OH可对藻细胞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综上所述,利用基于大气压强电离放电高效生成·OH的新型高级氧化技术可快速高效杀灭有害甲藻,推测其杀灭机理主要为·OH对DNA的氧化损伤。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有害甲藻赤潮污染现状
  •     1.1.1 典型有害甲藻赤潮的研究
  •     1.1.2 甲藻赤潮爆发的成因
  •     1.1.3 甲藻赤潮爆发的危害
  •   1.2 赤潮防控及治理研究进展
  • 4杀灭赤潮藻'>    1.2.1 CuSO4杀灭赤潮藻
  • 2杀灭赤潮藻'>    1.2.2 ClO2杀灭赤潮藻
  • 3杀灭赤潮藻'>    1.2.3 O3杀灭赤潮藻
  • 2O2杀灭赤潮藻'>    1.2.4 H2O2杀灭赤潮藻
  •     1.2.5 粘土改性法杀灭赤潮藻
  •   1.3 高级氧化技术——·OH杀灭赤潮藻的方法
  •     1.3.1 高级氧化技术和·OH的特性
  •     1.3.2 高级氧化技术杀灭赤潮藻的研究进展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羟基自由基快速杀灭有害甲藻的实验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OH实验装置
  •     2.1.3 大气压强电离放电技术
  •     2.1.4 ·OH高效生成的机理
  •   2.2 检测方法
  •     2.2.1 总氧化剂TRO的测定
  • @green染色法检测藻细胞活性'>    2.2.2 SYTOX@green染色法检测藻细胞活性
  •     2.2.3 流式细胞仪检测藻细胞活性
  •     2.2.4 藻细胞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检测
  •   2.3 ·OH杀灭链状亚历山大藻的剂-效、时-效关系
  •     2.3.1 SYTOX@green染色法确定杀灭阈值
  •     2.3.2 流式细胞仪确定杀灭阈值
  •     2.3.3 藻细胞光合活性确定杀灭阈值
  •     2.3.4 ·OH杀灭链状亚历山大藻的时间-效应关系
  •   2.4 ·OH杀灭微小亚历山大藻的剂-效、时-效关系
  • @green染色法确定杀灭阈值'>    2.4.1 SYTOX@green染色法确定杀灭阈值
  •     2.4.2 流式细胞仪确定杀灭阈值
  •     2.4.3 藻细胞光合活性确定杀灭阈值
  •     2.4.4 ·OH杀灭微小亚历山大藻的时间-效应关系
  •   2.5 ·OH杀灭微小原甲藻的剂-效、时-效关系
  • @green染色法确定杀灭阈值'>    2.5.1 SYTOX@green染色法确定杀灭阈值
  •     2.5.2 流式细胞仪确定杀灭阈值
  •     2.5.3 藻细胞光合活性确定杀灭阈值
  •     2.5.4 ·OH杀灭微小原甲藻的时间-效应关系
  •   2.6 ·OH杀灭三种典型有害甲藻的CT阈值对比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OH与其它氧化剂杀灭有害甲藻的杀灭效果对比分析
  •   3.1 实验方法
  • 4杀灭的实验方法'>    3.1.1. CuSO4杀灭的实验方法
  • 2杀灭的实验方法'>    3.1.2. ClO2杀灭的实验方法
  • 2O2杀灭的实验方法'>    3.1.3 H2O2杀灭的实验方法
  •   3.2 杀灭链状亚历山大藻的杀灭效果对比分析
  • 4、ClO2、H2O2和·OH杀灭效果对比'>    3.2.1 CuSO4、ClO2、H2O2和·OH杀灭效果对比
  •     3.2.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 4、ClO2、H2O2和·OH杀灭后的藻形态变化对比'>    3.2.3 CuSO4、ClO2、H2O2和·OH杀灭后的藻形态变化对比
  •   3.3 杀灭微小亚历山大藻的杀灭效果对比分析
  • 4、ClO2、H2O2和·OH杀灭效果对比'>    3.3.1 CuSO4、ClO2、H2O2和·OH杀灭效果对比
  •     3.3.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 4、ClO2、H2O2和·OH杀灭后的藻形态变化对比'>    3.3.3 CuSO4、ClO2、H2O2和·OH杀灭后的藻形态变化对比
  •   3.4 杀灭微小原甲藻的杀灭效果对比分析
  • 4、ClO2、H2O2和·OH杀灭效果对比'>    3.4.1 CuSO4、ClO2、H2O2和·OH杀灭效果对比
  •     3.4.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 4、ClO2、H2O2和·OH杀灭后的藻形态变化对比'>    3.4.3 CuSO4、ClO2、H2O2和·OH杀灭后的藻形态变化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OH杀灭有害甲藻的DAPI荧光结果分析
  •   4.1 实验方法
  •     4.1.1 ·OH杀藻方法
  •     4.1.2 DAPI染色方法
  •   4.2 链状亚历山大藻DAPI染色结果分析
  •   4.3 微小亚历山大藻DAPI染色结果分析
  •   4.4 微小原甲藻DAPI染色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张延羽

    导师: 白敏冬

    关键词: 羟基自由基,链状亚历山大藻,微小亚历山大藻,微小原甲藻

    来源: 厦门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海洋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厦门大学

    分类号: X55

    DOI: 10.27424/d.cnki.gxmdu.2019.000379

    总页数: 91

    文件大小: 6901k

    下载量: 5

    相关论文文献

    • [1].海洋发光甲藻研究进展[J]. 海洋科学 2018(07)
    • [2].一株裸甲藻类似种的形态和系统进化分析[J]. 科学通报 2008(03)
    • [3].中国海梨甲藻科几种甲藻的分类与形态鉴定[J]. 生物多样性 2014(03)
    • [4].盐碱水池塘防治裸甲藻危害实例[J]. 河北渔业 2018(08)
    • [5].台湾海峡浮游甲藻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英文)[J].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2012(01)
    • [6].海洋甲藻包囊及沿革[J].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2019(05)
    • [7].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J]. 海洋与湖沼 2017(04)
    • [8].甲藻暴长的原因及危害[J]. 海洋与渔业 2016(10)
    • [9].淡水甲藻水华研究综述[J]. 水生生物学报 2012(02)
    • [10].不同温度下脉冲式磷酸盐输入对裸甲藻生长的影响[J]. 海洋科学 2014(05)
    • [11].海洋有毒甲藻Coolia monotis的研究概况[J]. 海洋科学 2012(01)
    • [12].稀土元素锶、镧对薄甲藻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2(03)
    • [13].10种常见甲藻细胞体积与细胞碳、氮含量的关系[J]. 生态学报 2011(21)
    • [14].2014年春季黑潮与邻近海域甲藻组成及其对水团的指示作用[J]. 海洋与湖沼 2017(05)
    • [15].寇氏隐甲藻不同破壁方法的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11(08)
    • [16].有害甲藻孢囊的分类鉴定研究进展[J]. 生物安全学报 2016(04)
    • [17].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短裸甲藻活性氧自由基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2(02)
    • [18].大亚湾裸甲藻种群动态及其关键调控因子[J]. 生态环境学报 2011(03)
    • [19].源于中国东海的有毒裸甲藻Karlodinium micrum的显微观察和分子鉴定[J]. 海洋通报 2008(03)
    • [20].江阴港口外来船舶压载舱沉积物中甲藻包囊种类及组成[J]. 生物多样性 2020(02)
    • [21].海洋环境中甲藻磷营养生理研究进展[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01)
    • [22].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短裸甲藻的抑制机制研究[J]. 环境科学 2012(01)
    • [23].福建某河流甲藻水华与污染指标的关系[J]. 湖泊科学 2010(03)
    • [24].DHA的来源及寇氏隐甲藻生产DHA的研究[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03)
    • [25].隐甲藻和裂殖壶藻醇水提物不同极性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英文)[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2017(09)
    • [26].寇氏隐甲藻发酵产DHA藻油的动力学模型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16(09)
    • [27].2015—2016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甲藻群落与阿米巴藻感染的周年变化[J]. 海洋与湖沼 2019(01)
    • [28].有害甲藻Stoeckeria algicida在辽东湾的时空分布[J]. 生态学报 2017(04)
    • [29].一株淡水水华胞甲藻的形态观察和系统发育分析[J]. 植物科学学报 2015(04)
    • [30].疑似甲藻水华监测及应急管理探究[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9(10)

    标签:;  ;  ;  ;  

    羟基自由基快速杀灭典型有害甲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