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载机液压系统增压可行性分析

装载机液压系统增压可行性分析

一、提高装载机液压系统压力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翔宇,郝云晓,杨敬,张红娟,权龙,王波[1](2021)在《基于三容腔液压缸的装载机举升系统能效特性》文中研究指明为消除装载机阀控液压系统在举升和下降过程产生的节流和溢流损失,并回收举升过程中积累的重力势能,提出由三腔液压缸和闭式泵控组合的高能效液压驱动系统。首先,将现有非对称液压缸中的柱塞杆改为中空结构,设计中空腔室柱塞腔与有杆腔的面积相等,两腔室直接与液压泵进油口和出油口相连,构成闭式泵控回路,第三腔室直接与蓄能器相连,构成液气储能单元;然后,根据工作原理和理论分析初步确定系统基本元件的参数,构建所提出的系统的多学科联合仿真模型,通过动态特性的仿真分析,验证系统的可行性;最后,搭建高能效液压驱动系统试验样机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并分析不同势能回收腔压力对系统能效和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闭式泵控液压系统,不仅完全消除了节流损失,还通过伺服电机驱动定排量液压泵,实现了动臂液压系统供需流量匹配;蓄能器与液压缸第三腔重力势能回收腔直接相连,下降过程中可直接回收利用举升系统动力势能,当此腔压力为5 MPa时,所提系统能量回收效率最高,可达79.4%。

张菁伦[2](2021)在《基于电液比例控制的装载机减阻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十四五”规划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科技的发展,而装载机作为当今社会工程机械的主力军,其节能性逐渐成为人们所研究的重点方向。但现阶段的装载机中,对驾驶员的操作要求比较高,且在装载机的铲装过程中,物料阻力所带来的影响会加剧轮胎磨损、造成功率的浪费,而在对减阻插入的研究中,大都是通过复杂的控制系统或者在工作机构中附加多个元件来达到减阻的目的,因此在不增加现有结构的前提下实现装载机的节能就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结合校企合作项目“装载机开发”(项目编号:FW/RD 201640),查阅研究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对装载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基础介绍,总结了装载机电液比例控制系统以及智能减阻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通过研究发现,从工作装置结构的角度来考虑,装载机铲斗形状已趋于完备,可以继续提升的空间较小,很难通过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来减小阻力,故需通过改变其运动轨迹来达到实现节能的目的。对装载机在运行过程中的阻力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在铲装过程中物料的物理特性以及密实核、滑移面的形成机理,同时基于D-H坐标建立了铲斗的轨迹方程,提出了在牵引力无法克服地面阻力时通过改变动臂的运动姿态来减小插入阻力的控制策略,并通过EDEM软件分别模拟了不同物料的铲装过程,验证了策略的正确性。对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插入工况下,物料阻力会随着插入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增大至超过装载机所能提供的最大牵引力时,装载机转速会急剧上升发生轮胎滑转,此时用于检测轮胎转速的传感器会输出差值信号,通过控制器传递至工作装置的液压系统的动臂侧,驱动动臂以破坏料堆中的密实核,最终达到平衡功率的目的。基于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完成了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研究分析,同时通过传递函数的运算得出了转速传感器的控制电流与驱动缸活塞杆受力之间的关系。利用AMESim软件搭建了装载机工作装置平台,通过对减压阀施加一定的阶跃信号模拟了实际减阻过程,验证了功能的可行性,同时设计了减阻插入实验方案,通过对减压阀处先导压力的测量,证明了减阻插入的有效性能,为日后对于减阻插入的控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韩斌[3](2021)在《基于驾驶意图和典型工况的液压机械装载机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液压机械无级传动具有传动比无级变化、传输功率大和效率高的特点,是轮式装载机等工程机械传动发展趋势。本文在对轮式装载机驾驶意图和典型工况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基于驾驶意图和典型工况识别的液压机械无级传动控制策略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开展装载机驾驶意图识别研究。通过对装载机驾驶意图的分析,将装载机的驾驶意图分为加速意图、制动意图和快速举升意图,将装载机加速踏板信号和制动踏板信号作为识别参数,设计了基于模糊推理的装载机驾驶意图识别系统。搭建了装载机驾驶意图识别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实现了对驾驶意图的准确识别。(2)开展装载机典型工况分类和识别研究。使用基于K均值的聚类分析方法对装载机进行工况分类,得到了带有特征参数信息的五种典型工况。使用模糊模式识别的方法,对构建的五种装载机典型工况进行识别,搭建了装载机典型工况识别仿真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装载机典型工况识别方法的准确性。(3)提出了基于驾驶意图和典型工况的装载机液压机械传动系统模糊控制策略。以驾驶意图和典型工况类别为输入参数,以控制策略偏向经济性或动力性的控制因子S为输出,建立了控制策略模型和装载机整车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变速箱控制策略相较于以最佳经济性曲线为发动机目标转速曲线的控制策略,最大车速相对较高,动力性更好;在保证动力性的前提下,相较于以最佳动力性曲线为发动机目标转速曲线的控制策略,单位时间燃油消耗量降低了14.49%。(4)搭建基于xPC的控制器硬件在环仿真平台,对基于驾驶意图和典型工况的装载机液压机械无级传动系统控制策略进行硬件在环仿真实验,与计算机仿真结果相比较,控制因子S的平均误差为0.3%,发动机单位时间燃油效率量的平均误差为0.43%,装载机车速的平均误差为3.23%,液压机械装载机变速箱控制器控制策略和硬件在环实时仿真测试平台基本满足功能需求。

李雪[4](2021)在《混合动力装载机能量管理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轮式装载机作业范围广,在工程机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其燃油消耗高、排放污染严重的特点,不利于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为提高装载机制动能量回收与再利用的能力,降低其燃油消耗与排放,本文提出了装载机油电液混合动力系统构型,即在电驱动装载机的前桥上并联一套液压泵/马达及蓄能器,并根据提出的系统构型,制定了装载机起动及制动模式下的能量管理控制策略。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结构地形下分布式电驱动铰接特种车辆驱动力分配及协调控制”(项目编号:51875239)开展了相关技术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提出了装载机油电液混合动力系统构型。基于装载机典型作业工况,对已有电驱动装载机动力系统的组成、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为提高其制动能量回收与再利用能力、减少燃油消耗,同时降低起动阻力过大时电机堵转隐患,提高装载机动力性,在电驱动装载机的前桥并联一套液压泵/马达及蓄能器,构成了装载机油电液混合动力系统。(2)制定了装载机能量管理控制策略。以V型工况为例,基于对装载机起动及制动模式下油电液混合动力系统中驱动电机及液压系统工作情况的分析,制定了起动/制动模式下的能量管理控制策略。在装载机起动过程中,当车速低或起动阻力过大时,为避免驱动电机堵转,提高装载机动力性,通过液压系统辅助装载机起动;在装载机制动过程中,当车速低或超级电容SOC值超过设定值无法再回收能量时,为提高装载机制动能量回收能力,通过液压制动系统回收制动能量;当装载机的制动需求大时,通过电机制动系统和液压制动系统之间的协调控制,共同回收制动能量。制定的能量管理控制策略可提高油电液混合动力装载机动力性和制动能量回收与再利用的能力,减少燃油消耗。(3)搭建了装载机混合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及联合仿真模型。以某装载机为原型,根据其动力系统的组成,搭建了装载机油电液混合动力系统元件仿真模型;根据制定的能量管理控制策略,搭建了控制系统仿真模型;根据对装载机实际工况和工作过程的分析,搭建了基于AMESim&Matlab/Simulink平台的联合仿真模型。(4)完成了多工况下的联合仿真与结果分析。设置了联合仿真工况,包括起动工况、相同初速度下不同制动强度的制动工况以及V型作业工况。联合仿真得到了装载机车速跟随、踏板开度、起动/制动模式状态响应、超级电容SOC值变化及蓄能器压力变化情况等,结果表明制定的能量管理控制策略可有效回收油电液混合动力装载机的制动能量,并有效利用在装载机起动过程中,在V型工况下油电液混合动力装载机的制动能量回收能力及燃油经济性相比于电驱动装载机都有了提高。

庞雨[5](2021)在《考虑作业功率消耗的液压机械装载机控制策略及视景仿真研究》文中指出轮式装载机作为不可或缺的工程机械,广泛应用于矿山、工地等进行土石方作业,由于装载机工程作业时工作环境恶劣,外界负载多变,造成装载机经济性、动力性不佳。液压机械无级传动变速器(HMT)动力传递过程中既可以保证速比无级可调又能满足装载机工作时大功率需求,已经成为轮式装载机传动系统的发展趋势,发动机工作效率和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传动效率是影响装载机经济性的主要因素,本文以满足装载机动力性为前提,提高经济性为目标,进行考虑作业功率消耗的液压机械装载机控制策略和V型循环作业视景仿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采用多项式拟合结合系数修正的方法,考虑曲轴波动产生惯性负载的影响,建立发动机输出扭矩数值模型,根据发动机万有特性曲线,确定发动机小时油耗MAP图;分析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系统的结构组成、换段规律等,获得不同段位时速比调节特性、输出扭矩特性和效率特性。(2)以单独行车和联合作业工况发动机总功率下油耗最低为目标,兼顾作业效率,提出考虑作业功率消耗的装载机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速比控制方法。通过发动机当前扭矩、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输出转速、发动机目标转速和扭矩确定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目标速比,采用增量式PID控制方法,制定目标速比跟踪控制策略。(3)基于MATLAB/Simulink/Simscape模型库搭建整车模型、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控制策略模型,进行V型循环作业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考虑作业功率消耗的装载机速比控制策略总燃油消耗269.1m L,与基于发动机经济性曲线制定的控制策略相比节油约9.8%。(4)在Solidworks中建立某装载机车体和工作装置三维模型,通过将*vrml格式装载机三维模型导入MATLAB/VR Sink模块中,针对三维模型各构件之间关系,对各构件进行分组及运动定义,搭建三维视景仿真模型,运用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进行装载机V型循环作业视景仿真,进一步验证控制策略的效果。

王少豪[6](2021)在《装载机容错线控转向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转向系统作为装载机实现装载功能的系统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各学科的交叉和相互渗透,线控转向技术的发展提上了日程。线控转向系统能否承担起转向系统的重担取决于线控转向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与系统的容错能力息息相关,因此提高系统的容错能力也就成为了研究线控转向系统重要的一环。本文立足于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针对线控转向系统容错能力的提高,采用硬件冗余的方法,结合线控转向技术和全液压转向系统针对性的设计了容错线控转向系统。论文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1)对容错线控转向系统进行设计。主要包括线控转向系统的原理图和容错方法的确定,详细描述了系统的整体结构,其中包括操作、控制、执行三个子系统,确定选用全液压转向系统和线控转向系统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容错线控转向系统的容错方法,对传感器的三类常见故障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2)对装载机容错线控转向系统各部分进行建模。以全液压转向器的理论分析和全液压转向器的数学建模为基础,在AMESim软件中对全液压转向器进行建模仿真,此外在AMESim中建立容错线控转向系统的其它部分的模型。(3)对装载机容错线控转向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对容错线控转向系统进行整体建模,并对其进行故障分析,包括传感器故障和执行器故障分析,通过对系统的转向油路分析、不同信号源测试以及系统抗干扰能力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4)对装载机容错线控转向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了探讨。研究了PID控制策略对线控转向系统的控制作用,通过实验法整定PID数,并分析PID控制效果,通过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对模糊PID控制进行研究,依据不同频率信号的响应分析和干扰状态下的控制对比,结果显示模糊PID控制效果更好,抗干扰能力更强。

曹丙伟[7](2020)在《双变量液压系统装载机动态功率匹配及节能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装载机作为非道路机械中土石方作业的重要机种,常用以完成物料的铲掘、举升及卸载等工作。目前国内装载机虽然在产销量上多年稳居世界首位,但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技术创新,装载机制造企业缺乏自身的技术特点,这是导致国内装载机行业同质化严重、产品价格恶性竞争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装载机的技术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配备双变量液压系统的装载机为载体,结合在国内首次实现的数字变量、极限牵引力控制、单手柄转向及变截面等强度铸造动臂等技术,立足于大量的装载机转向、I型循环、V型循环等实验数据,重点对装载机的动态功率匹配及节能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由液压系统节能问题出发,通过机构优化稳定了转向系统压力,与定量系统对比分析得到了变量工作装置液压系统节能特性,并提出了可应用于装载机的数字变量技术;由功率角度问题出发,提出了基于V型循环的分阶段功率匹配控制策略及极限牵引力铲装功率匹配控制策略,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转向系统功率波动较大及产生的损耗问题,搭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转向系统机构优化模型。以转向油缸铰接点位置及转向系统传递函数角度出发,运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机构优化模型,设计转向系统优化程序,优化转向油缸铰接点位置和转向油缸尺寸,优化后转向液压系统实验未发现明显的压力波动,提高了转向系统的稳定性及转向液压系统功率利用率。(2)提出了通过优化工作装置机构来提高液压系统的功率利用率的方法,结合实验与仿真,对变量工作装置液压系统的节能特性进行研究。搭建了变量工作装置负载敏感液压系统模型,与定量系统展开了不同作业工况下的能耗对比工作,通过大量动臂举升及I型循环实验,得到了变量系统的节能特性及不足之处。对应用于本装载机的变量液压系统节能控制技术进行了原理分析及实验验证,根据负载敏感变量液压系统原理,提出了数字变量技术,结合作业工况完善了相应控制策略并完成软件编程及试验台搭建工作。(3)为提高装载机的功率利用率,提出了基于图像识别算法的发动机分功率匹配控制策略。对不同种类物料的铲装作业阻力进行了理论计算,并进行了铲装实验验证,基于图像识别算法构建了物料识别模型,提出了基于物料识别的铲装控制策略,进行铲装实验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实现了发动机工作模式的自动切换,降低了油耗。(4)为了减少铲装阶段因轮胎滑转造成的功率损耗,提出减阻插入机理并实现极限牵引力铲装控制。明确了铲装作业阻力形成机理,提出了铲装减阻插入方法,基于大量铲装实验数据,搭建了PSO-SVM模型,实现了牵引力与提升力之间的平衡,提出了基于扭矩差值和转速差值两种极限牵引力铲装控制策略,降低了铲装峰值功率,达到了发动机的功率动态匹配,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刘培祥[8](2020)在《四轮独立驱动铰接车辆转向节能控制》文中认为随着环保及能源问题的加剧,工程车辆也逐渐迈入了新能源时代,四轮独立驱动铰接转向车辆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相比于传统的集中式驱动铰接转向车辆,四轮独立驱动铰接转向车辆各车轮转矩独立可控,具备独特的动力学控制优势和充分的节能潜力。铰接转向车辆通常采用液压转向系统进行转向,该系统能够快速、灵活的完成车辆转向,但也存在能耗高、效率低的缺点。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差动协同转向,是一种基于四轮独立驱动铰接转向车辆各车轮转矩独立可控的优势提出的车辆转向节能技术,通过在铰接转向车辆前后轴施加差动转矩,使车辆前后车体分别形成一个绕各自质心的附加横摆力矩协助液压转向系统完成铰接转向车辆转向。差动协同转向在保证车辆驱动功率不变、不改变车辆行驶状态的前提下实现车辆转向节能,为铰接转向车辆节能优化指出了新的方向。本文在总结铰接转向车辆和直接横摆力矩控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四轮独立驱动铰接车辆差动协同转向策略。根据差动协同转向策略的需要,对铰接转向车辆运动学、动力学和液压转向系统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差动协同转向系统的控制思想和前提条件,理论分析了差动协同转向的可行性。基于AMESim软件建立了铰接转向车辆仿真平台并搭建了铰接转向车辆物理样机,分别进行了仿真试验和物理样机试验,结果验证了差动协同转向的可行性和节能效果。制定了差动协同转向控制策略,从理论上分析差动转矩轴间分配系数对于驱动系统能耗影响,通过仿真试验得到了差动转矩轴间分配系数的优化结果;讨论了差动协同转向对车辆运动的影响,并以此制定了差动转矩优化函数,得到了最优差动转矩MAP。设计了差动协同转向控制系统,介绍了差动协同转向的滑移率控制策略。最后,为了更好的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差动协同转向控制策略,建立了基于MATLAB/Simulink和AMESim的联合仿真模型,针对轮式装载机的低车速快速转向和高车速低速转向两种典型工况进行了对比仿真试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差动协同转向能够在保证不改变车辆行驶状态的前提下实现车辆转向节能,同时,仿真结果也说明差动协同转向系统在装备车辆时不需要对驾驶员进行额外培训,差动协同转向也不会影响驾驶员的驾驶感受,这是本系统的显着优点。

秦艺玮[9](2020)在《装载机有级变量数字液压换挡机理的分析与研究》文中提出装载机被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港口、建筑、水电等各种工程领域,是用途最广泛的工程机械之一。在我国,装载机的传动形式从最初的机械式演变到目前的液力机械式再到液压传动式,已经较之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过液力机械形式仍存在牵引力不足、效率低等缺点。随着液压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效率不断提升,液压传动形式正在逐渐成为主流。而国内对于静液压驱动的装载机的研究近几年才受到重视,其传动系统的换挡理论更是鲜见于文献之中,所以有必要对装载机液压换挡理论进行研究。本文以一能重工YN917G小型装载机为研究对象,引入数字液压概念,设计了装载机数字液压传动系统,分析其换挡理论,制定换挡策略,并采用联合仿真方法进行仿真验证。首先,深入了解国内外自动变速技术的相关资料,综合对比分析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对目前研究换挡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其次,设计了装载机行走系统的数字液压传动系统,并根据功率守恒原理,分别对发动机与数字泵、数字泵与数字马达、数字马达与外负载进行动态匹配,从而完成对数字泵和数字马达的选型。通过发动机与液压传动系统合理的匹配,使发动机尽量运转在经济区,以提高发动机能量效率。再次,通过对数字液压传动系统的分析,针对起步加速工况和铲掘工况的换挡目标不同,对发动机、数字泵、数字马达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分别制定了两种工况的换挡控制方式。然后,选取了模糊控制方法制定了换挡策略。为使发动机能运转在经济区,选择发动机转速和马达扭矩为模糊参数,确定模糊论域,经过模糊化、模糊推理(知识库)、反模糊化等,制定其换挡控制策略,为后文的仿真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将AMEsim软件和MATLAB中的Simulink软件通过S函数接口进行了联合仿真,分别对装载机的起步加速工况和铲掘工况的换挡控制策略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了数字液压传动系统的可行性,制定的换挡控制策略基本能够满足装载机两种工况的换挡需求。本文的研究为装载机传动系统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对工程机械行走系统的液压传动系统设计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钱鹏[10](2020)在《轮式装载机双循环冷却系统液压驱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装载机是一种高效率的工程机械,广泛应用于矿山、公路、港口、煤炭等工程和城市建设等场所。它对减轻劳动强度,加快工程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近年来装载机在性能和品种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装载机本身工作环境恶劣,工况复杂,所以它对冷却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要求非常严格。装载机传统冷却系统中风扇由发动机直接驱动,风扇和发动机保持固定转速比变化,可能导致系统的过冷或过热问题。随着装载机散热要求和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开发一种高效率、低能耗的冷却系统变得越发重要。本文以国内50型轮式装载机冷却系统为基础,设计出一种新型双循环冷却系统,通过仿真完成对该冷却系统液压驱动特性的研究,并通过装载机整车试验验证仿真分析的可靠性。针对轮式装载机双循环冷却系统,本文主要完成以下研究工作:(1)通过效率-传热单元数法对散热器散热特性和压力损失进行计算,对其分析可知:外界温度一定时,增大冷却空气流量能有效增强散热效果,但是散热器空气侧压力损失会变大,同时所需要的风扇轴功率也更大。综合冷却风扇试验数据和相关公式,得出风扇转速与其它各性能参数计算式,并推导出冷却风扇转速随环境温度变化的关系式。(2)对双循环冷却系统液压驱动进行研究。详细介绍该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在原冷却系统基础上对双循环冷却系统液压驱动各液压元件进行参数计算和型号选择,主要完成冷却风扇、液压泵、液压马达及电磁比例溢流阀的选型及散热模块与冷却风扇的匹配设计。以轮式装载机最大热负荷,环境温度为-30℃和40℃两种极端工况对双循环冷却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冷却系统液压驱动特性及节能特性,结果表明:双循环冷却系统能满足极端环境下的散热要求,在低温环境,液压驱动能耗小于机械驱动,当环境温度高于某一值后,液压驱动能耗大于机械驱动,与常规液压驱动相比,双循环液压驱动由于泄漏量过大,能耗有所增大。(3)从不同角度分析双循环冷却系统液压驱动特性:当发动机转速不同时,分析不同转速对双循环冷却系统液压驱动特性的影响;当液压泵入口温度不同时,分析不同冷却液温度对双循环冷却系统液压驱动特性的影响;当冷却液作为液压系统驱动介质时,从低温循环液压泵容积效率和排量两个角度对双循环冷却系统液压驱动特性展开分析:先讨论液压泵在一定排量下,不同容积效率对液压驱动特性的影响,再分析液压泵在一定容积效率下,不同排量对液压驱动特性的影响。(4)对轮式装载机双循环冷却系统进行场地试验。主要介绍了试验设备及各测点位置,并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得到轮式装载机热平衡时相关参数曲线图,最后对双循环冷却系统的散热性能进行分析。

二、提高装载机液压系统压力的可行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装载机液压系统压力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三容腔液压缸的装载机举升系统能效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工作原理
2 仿真分析
    2.1 仿真模型的构建
    2.2 仿真结果分析
3 试验验证
    3.1 工作特性
    3.2 能效特性
4 结论

(2)基于电液比例控制的装载机减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装载机减阻插入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装载机减阻插入的发展趋势
    1.3 装载机电液比例控制技术概述
        1.3.1 电液比例技术的发展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铲装机理研究
    2.1 装载机作业过程分析
    2.2 装载机物料特性研究
        2.2.1 物料物理力学特性
        2.2.2 密实核理论
        2.2.3 滑移面原理
    2.3 装载机铲掘阻力
        2.3.1 装载机铲掘过程受力分析
        2.3.2 装载机各工况下受力分析
    2.4 工作装置运动学分析
        2.4.1 基于D-H原理的工作装置坐标建立
        2.4.2 运动学正向求解
        2.4.3 运动学逆向求解
        2.4.4 关节变量与驱动变量间的关系
    2.5 铲装阻力仿真分析
        2.5.1 EDEM模型建立
        2.5.2 仿真模型的验证
    2.6 减阻策略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载机减阻策略分析及电液控制系统研究
    3.1 装载机减阻策略分析
        3.1.1 装载机功率能量损失
        3.1.2 减阻流程设计
        3.1.3 插入工况判定
        3.1.4 滑转工况
    3.2 装载机传动系统分析
        3.2.1 传动系统工作原理
        3.2.2 发动机功率匹配
    3.3 装载机工作装置电液比例控制系统
        3.3.1 工作装置电液比例控制原理及组成
        3.3.2 负载敏感液压系统
        3.3.3 电控系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载机减阻系统模型建立及实验验证
    4.1 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主要参数
    4.2 装载机液压系统模型的建立
        4.2.1 电液比例减压阀的模型的建立
        4.2.2 负载敏感泵模型的建立
        4.2.3 多路阀模型的建立
        4.2.4 工作装置液压系统模型的搭建
    4.3 减阻策略仿真分析
    4.4 减阻插入实验研究
        4.4.1 实验概况介绍
        4.4.2 实验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驾驶意图和典型工况的液压机械装载机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液压机械无级变速箱控制策略国内外研究
    1.3 驾驶意图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车辆典型工况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液压机械无级变速箱特性分析
    2.1 液压机械无级变速箱原理
        2.1.1 液压机械无级变速箱传动原理
        2.1.2 液压机械无级变速箱调速原理
    2.2 液压机械无级变速箱速比特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模糊推理的驾驶意图识别研究
    3.1 模糊识别方法理论基础
    3.2 基于模糊推理的驾驶意图识别
        3.2.1 驾驶意图识别的参数选择
        3.2.2 装载机驾驶意图分类
        3.2.3 加速意图识别
        3.2.4 制动意图识别
        3.2.5 快速举升意图识别
        3.2.6 模糊输出的清晰化
        3.2.7 基于模糊推理的驾驶意图模型建立
    3.3 基于模糊推理的驾驶意图识别仿真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装载机典型工况识别研究
    4.1 模糊模式识别理论
    4.2 装载机典型工况分类研究
        4.2.1 装载机典型工况分析及分类
        4.2.2 典型工况特征值计算及主成分分析
        4.2.3 典型工况聚类分析
    4.3 装载机典型工况识别方法研究
        4.3.1 典型工况特征参数提取
        4.3.2 装载机典型工况模糊模式识别
    4.4 典型工况识别模型仿真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驾驶意图识别和典型工况识别的控制策略
    5.1 控制策略结构
    5.2 发动机最佳动力性和经济性曲线的确定
        5.2.1 发动机调速特性数学模型
        5.2.2 发动机最佳动力性和经济性曲线确定
    5.3 基于模糊控制的液压机械变速箱控制策略制定
        5.3.1 模糊决策模块输入输出的确定
        5.3.2 控制因子S的清晰化
        5.3.3 控制因子S模糊控制建模
    5.4 液压机械传动系统模糊控制策略建模与仿真
        5.4.1 装载机液压机械仿真模型的建立
        5.4.2 装载机驾驶员模型和控制器模型的建立
    5.5 控制策略模型仿真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液压机械变速箱控制系统开发及硬件在环仿真
    6.1 液压机械传动控制器硬件在环测试系统功能分析
    6.2 硬件在环测试平台总体方案
    6.3 基于xPC Target的硬件在仿真平台的搭建
        6.3.1 宿主机和目标机的通信连接
        6.3.2 华海快速原型控制器
        6.3.3 变速箱控制器与目标机的通信连接
    6.4 硬件在环仿真平台通信验证
    6.5 硬件在环仿真模型搭建
    6.6 控制器硬件在环实时仿真及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4)混合动力装载机能量管理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驱动系统
        1.2.2 混合动力系统
        1.2.3 能量管理控制策略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混合动力系统总体方案
    2.1 装载机典型作业工况
    2.2 电驱动装载机动力系统分析
        2.2.1 电驱动动力系统组成与优势
        2.2.2 电驱动动力系统不足分析
    2.3 油电液混合动力系统方案
        2.3.1 系统组成方案
        2.3.2 系统工作过程
        2.3.3 系统控制策略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能量管理控制策略
    3.1 装载机工作模式分析
        3.1.1 起动模式分析
        3.1.2 制动模式分析
    3.2 制动过程分析
        3.2.1 制动能量分析
        3.2.2 制动强度分析
    3.3 能量管理控制策略制定
        3.3.1 起动模式控制策略
        3.3.2 制动模式控制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合动力装载机仿真模型
    4.1 混合动力系统元件模型
        4.1.1 发电机组和电机系统模型
        4.1.2 超级电容模型
        4.1.3 转矩耦合器模型
        4.1.4 液压泵/马达模型
        4.1.5 液压蓄能器模型
    4.2 控制系统仿真模型
        4.2.1 驾驶员行为模型
        4.2.2 整机动力学模型
        4.2.3 控制策略模型
    4.3 联合仿真模型
        4.3.1 混合动力系统模型
        4.3.2 控制系统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联合仿真结果分析
    5.1 联合仿真工况设置
    5.2 仿真结果及分析
        5.2.1 起动工况仿真结果分析
        5.2.2 制动工况仿真结果分析
        5.2.3 V型工况仿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5)考虑作业功率消耗的液压机械装载机控制策略及视景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液压机械无级传动控制策略国内外现状
        1.2.1 液压机械无级传动控制策略国外现状
        1.2.2 液压机械无级传动控制策略国内现状
    1.3 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现状
        1.3.1 虚拟现实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3.2 虚拟现实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装载机动力系统特性及作业形式分析
    2.1 发动机特性分析
        2.1.1 发动机数值模型
        2.1.2 发动机油耗特性分析
    2.2 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特性分析
        2.2.1 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速比分析
        2.2.2 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输出扭矩分析
        2.2.3 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传递效率分析
    2.3 装载机作业形式分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作业功率消耗的液压机械装载机控制策略
    3.1 装载机作业消耗功率分析
        3.1.1 单独行车工况功率消耗分析
        3.1.2 联合作业工况功率消耗分析
    3.2 装载机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控制策略
        3.2.1 发动机目标转速、扭矩的确定
        3.2.2 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目标速比的确定
        3.2.3 PID控制原理
        3.2.4 增量式PID速比控制策略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载机整车模型搭建及仿真分析
    4.1 装载机整车数学模型搭建
        4.1.1 驾驶员模型
        4.1.2 发动机物理模型
        4.1.3 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物理模型
        4.1.4 整车模型
    4.2 装载机控制策略模型
        4.2.1 发动机控制模型
        4.2.2 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目标速比调节模型
        4.2.3 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段位控制模型
        4.2.4 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变排量泵排量控制模型
    4.3 装载机仿真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装载机V型循环作业视景仿真
    5.1 装载机三维模型构建及构件分组、运动定义
    5.2 装载机工作装置运动分析
        5.2.1 铲掘工况时工作装置运动分析
        5.2.2 举升工况时工作装置运动分析
        5.2.3 卸料工况时工作装置运动分析
        5.2.4 工作装置回位运动分析
    5.3 装载机视景仿真模型
        5.3.1 装载机工况控制模型
        5.3.2 装载机工作装置运动模型
    5.4 装载机虚拟视景仿真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装载机容错线控转向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线控转向技术研究现状
        1.2.1 线控转向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1.2.2 线控转向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1.3 装载机转向系统概述
        1.3.1 全液压转向系统
        1.3.2 负荷敏感转向系统
        1.3.3 流量放大转向系统
        1.3.4 线控转向系统
    1.4 装载机线控转向系统容错技术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1.6 本文的结构安排
2 装载机容错型线控转向系统的设计
    2.1 容错线控转向系统总体设计
        2.1.1 转向操作子系统
        2.1.2 转向控制子系统
        2.1.3 转向执行子系统
    2.2 容错型线控转向系统容错方法确定
        2.2.1 装载机SBW系统的容错的意义
        2.2.2 装载机SBW系统的故障分析
        2.2.3 控制系统容错方法的选择
    2.3 建立装载机SBW系统故障的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装载机容错线控转向系统模型
    3.1 液压仿真工具AMESim软件介绍
    3.2 全液压转向器模型的模型建立
        3.2.1 全液压转向器理论分析
        3.2.2 全液压转向器数学建模
        3.2.3 全液压转向器AMESim建模及验证
    3.3 装载机容错线控转向系统其他仿真模型的建立
        3.3.1 动力源模型的建立
        3.3.2 转向油缸模型的建立
        3.3.3 电磁比例换向阀及其控制器模型的建立
        3.3.4 系统转换器模型及其控制器模型的建立
        3.3.5 故障设置模型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4 装载机容错型线控转向液压系统的仿真
    4.1 系统整体建模
    4.2 装载机SBW系统的传感器故障仿真测试
        4.2.1 无故障时执行子系统运行情况
        4.2.2 传感器卡死时系统信号跟随情况
        4.2.3 传感器恒增益故障时系统信号跟随情况
        4.2.4 传感器恒偏差失效时系统信号跟随情况
    4.3 装载机SBW系统的执行器故障仿真测试
    4.4 故障状态下转换器和转向油路的状态分析
    4.5 不同信号源下系统的响应曲线分析
    4.6 系统施加扰动的仿真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装载机容错线控转向系统控制策略分析
    5.1 不施加控制的曲线分析
    5.2 常规PID控制容错线控转向系统
        5.2.1 PID控制简介
        5.2.2 PID参数整定
        5.2.3 PID控制仿真结果分析
    5.3 模糊PID控制容错线控转向系统
        5.3.1 模糊PID控制原理
        5.3.2 基于AMESim/Simulink的线控转向系统联合仿真
        5.3.3 模糊控制器设计
    5.4 不同频率信号的控制效果对比
    5.5 干扰状态下的控制对比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7)双变量液压系统装载机动态功率匹配及节能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装载机液压系统概述
        1.2.1 装载机液压系统研究现状
        1.2.2 装载机液压系统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装载机功率匹配与节能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柴油发动机节能技术
        1.3.2 装载机动力传动系统节能技术研究现状
        1.3.3 相关节能控制策略的移植
        1.3.4 现存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装载机机构优化及功率匹配
    2.1 液压系统功率损耗对比
        2.1.1 转向系统压力波动问题
        2.1.2 工作装置液压系统能耗对比
    2.2 装载机机构设计优化分析
        2.2.1 转向油缸铰接点位置优化
        2.2.2 工作装置机构优化
    2.3 动力传动系统匹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载机液压系统能耗分析与实验研究
    3.1 转向液压系统
        3.1.1 转向液压仿真模型
        3.1.2 转向系统的优化实验验证
        3.1.3 压力波动深入分析
    3.2 工作装置液压系统
        3.2.1 工作装置负载敏感系统
        3.2.2 工作液压系统仿真模型
        3.2.3 空载提升对比
        3.2.4 I型循环作业
    3.3 两系统功率对比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变量液压系统节能控制研究
    4.1 电液比例控制技术
    4.2 变量液压系统合流问题
    4.3 装载机数字变量技术
        4.3.1 数字变量技术控制机理
        4.3.2 数字变量技术试验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V型循环的发动机分阶段功率匹配策略研究
    5.1 分阶段功率控制策略
    5.2 物料识别机理分析
        5.2.1 作业阻力计算
        5.2.2 物料铲装试验
    5.3 物料识别算法研究
        5.3.1 物料识别模型
        5.3.2 物料识别实验
    5.4 V型循环节能作业
        5.4.1 工作装置记忆功能
        5.4.2 误差预测模型
    5.5 节能作业探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极限牵引力铲装控制策略下的发动机功率匹配
    6.1 铲装作业功率损耗及现有解决办法
        6.1.1 功率损耗对比
        6.1.2 现有解决方案
    6.2 铲装作业阻力机理分析
        6.2.1 作业阻力密实核形成机理
    6.3 极限牵引力控制策略的提出
        6.3.1 牵引力与提升力平衡机理
        6.3.2 预测算法模型
    6.4 极限牵引力铲装实验验证
        6.4.1 基于扭矩差值铲装实验
        6.4.2 基于转速差值铲装实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四轮独立驱动铰接车辆转向节能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新能源轮式装载机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铰接转向车辆技术研究
        1.3.2 直接横摆力矩控制技术研究
        1.3.3 现存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差动协同转向概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铰接转向车辆动力学建模
    2.1 整车运动学分析
        2.1.1 转向液压缸长度分析
        2.1.2 转向时液压缸力臂分析
        2.1.3 转向时车体角速度分析
        2.1.4 转向时车轮速度分析
        2.1.5 转向时车轮转向半径分析
    2.2 整车动力学分析
        2.2.1 坐标系定义
        2.2.2 模型假设
        2.2.3 车辆模型自由度分析
        2.2.4 车体动力学模型
        2.2.5 轮胎模型
        2.2.6 液压转向系统压力
        2.2.7 电机模型
    2.3 液压转向系统动力学分析
        2.3.1 液压转向系统基本原理
        2.3.2 优先阀原理
        2.3.3 转向器原理
        2.3.4 转向器动力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差动协同转向机理分析及可行性验证
    3.1 以转向节能为目的的差动协同转向机理分析
    3.2 仿真平台的搭建及可行性仿真验证
        3.2.1 仿真软件介绍
        3.2.2 铰接转向车辆模块
        3.2.3 液压转向系统模块
        3.2.4 转向节能可行性仿真验证
    3.3 物理样机搭建及可行性试验验证
        3.3.1 物理样机设计开发
        3.3.2 转向节能可行性试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差动协同转向控制策略设计
    4.1 差动转矩轴间分配策略分析
        4.1.1 驱动系统能耗变化理论分析
        4.1.2 轴间分配系数对转向能耗影响仿真分析
    4.2 差动转矩优化控制策略制定
        4.2.1 影响因素分析
        4.2.2 优化函数的制定
        4.2.3 差动转矩优化MAP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差动协同转向控制系统仿真验证
    5.1 差动协同转向控制系统
        5.1.1 差动协同转向控制器模型
        5.1.2 滑移率控制模型
    5.2 仿真对比验证
        5.2.1 低车速快速转向工况仿真分析
        5.2.2 高车速低速转向工况仿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
致谢

(9)装载机有级变量数字液压换挡机理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数字液压技术
    1.3 自动变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装载机自动变速研究的关键技术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数字液压传动系统及其匹配与计算
    2.1 数字液压传动系统设计
        2.1.1 数字泵和数字马达
        2.1.2 数字元件排量变化形式
        2.1.3 装载机的数字液压传动系统
    2.2 发动机-传动系统-负荷的匹配
        2.2.1 发动机与负荷匹配
        2.2.2 数字液压传动系统的参数匹配计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换挡控制方法与策略
    3.1 传动系统的换挡原理分析
    3.2 换挡参数的选择
    3.3 起步加速工况控制策略
        3.3.1 控制目标
        3.3.2 控制策略
        3.3.3 起步加速工况小结
    3.4 铲掘工况的控制策略
        3.4.1 控制目标
        3.4.2 控制策略
        3.4.3 铲掘工况小结
    3.5 模糊换挡控制策略
        3.5.1 模糊参数的选择
        3.5.2 模糊化和隶属度函数
        3.5.3 模糊规则的建立和模糊推理方法
        3.5.4 解模糊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MEsim和 Simulink的联合仿真分析
    4.1 AMEsim与 Simulink联合建模流程
    4.2 AMEsim系统建模
        4.2.1 发动机模块的建立
        4.2.2 泵模型
        4.2.3 马达模型
        4.2.4 溢流阀模型
        4.2.5 电磁阀模型
        4.2.6 数字泵-数字马达模块的建立
        4.2.7 数字泵-数字马达系统的传递函数
        4.2.8 换挡模块的建立
    4.3 Simulink系统建模
    4.4 构建联合仿真模型
        4.4.1 联合仿真接口模块
        4.4.2 联合仿真模型
    4.5 仿真结果分析
        4.5.1 起步加速工况
        4.5.2 铲掘工况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轮式装载机双循环冷却系统液压驱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冷却风扇驱动模式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轮式装载机冷却风扇驱动特性分析
    2.1 双循环冷却系统简介
    2.2 散热器性能分析
        2.2.1 散热器传热计算方法
        2.2.2 散热器几何参数计算
        2.2.3 散热器性能参数计算
    2.3 冷却风扇特性分析
        2.3.1 冷却风扇主要特征
        2.3.2 冷却风扇相似定理
        2.3.3 冷却风扇特性计算
    2.4 冷却风扇转速与环境温度关系推导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循环冷却系统仿真分析
    3.1 传统冷却系统性能分析
        3.1.1 关键元件建模
        3.1.2 仿真参数确定
        3.1.3 仿真结果分析
    3.2 双循环冷却系统相关参数计算
        3.2.1 双循环冷却系统所需散热量
        3.2.2 双循环冷却系统所需冷却空气量
    3.3 冷却风扇相关计算及选型
        3.3.1 冷却风扇功率计算
        3.3.2 冷却风扇转矩计算
        3.3.3 冷却风扇选型
    3.4 双循环冷却系统液压驱动液压泵液压马达选型
        3.4.1 双循环冷却系统液压驱动组成和特点
        3.4.2 液压马达选型
        3.4.3 液压泵选型
    3.5 电液比例溢流阀选型
        3.5.1 电液比例溢流阀型号和参数
        3.5.2 电液比例溢流阀数学模型
    3.6 双循环冷却系统仿真模型
        3.6.1 双循环冷却系统主要元件仿真模型
        3.6.2 双循环冷却系统AMESim仿真模型
    3.7 仿真结果分析
        3.7.1 散热器进出口温度分析
        3.7.2 冷却液流量分析
        3.7.3 动态特性分析
    3.8 能耗对比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循环冷却系统液压驱动影响因素分析
    4.1 发动机转速对液压驱动影响分析
    4.2 冷却液温度对液压驱动影响分析
    4.3 冷却液粘度对液压驱动影响分析
    4.4 液压泵排量对液压系统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循环冷却系统场地试验
    5.1 试验目的和试验内容
    5.2 试验设备和试验布置
    5.3 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提高装载机液压系统压力的可行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三容腔液压缸的装载机举升系统能效特性[J]. 王翔宇,郝云晓,杨敬,张红娟,权龙,王波.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9)
  • [2]基于电液比例控制的装载机减阻策略研究[D]. 张菁伦.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驾驶意图和典型工况的液压机械装载机控制系统研究[D]. 韩斌. 燕山大学, 2021(01)
  • [4]混合动力装载机能量管理控制策略研究[D]. 李雪. 吉林大学, 2021(01)
  • [5]考虑作业功率消耗的液压机械装载机控制策略及视景仿真研究[D]. 庞雨. 燕山大学, 2021(01)
  • [6]装载机容错线控转向系统的分析与研究[D]. 王少豪.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7]双变量液压系统装载机动态功率匹配及节能控制技术研究[D]. 曹丙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8]四轮独立驱动铰接车辆转向节能控制[D]. 刘培祥. 吉林大学, 2020(08)
  • [9]装载机有级变量数字液压换挡机理的分析与研究[D]. 秦艺玮. 吉林大学, 2020(08)
  • [10]轮式装载机双循环冷却系统液压驱动技术研究[D]. 钱鹏.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装载机液压系统增压可行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