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热平衡论文_袁喆,许继军,王永强,洪晓峰,周彦辰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热平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热平衡,水量,能量,塔里木河,气候变化,植物群落,模型。

水热平衡论文文献综述

袁喆,许继军,王永强,洪晓峰,周彦辰[1](2019)在《基于水热平衡的抚河流域地表径流长期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地表径流的变化是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前提。以抚河流域为研究区,从地表径流形成的宏观机理出发,基于水热平衡构建可描述大尺度上气候要素、下垫面要素和地表径流3者之间定量关系的流域尺度水文模型。结合假定的气候变化情况和CMIP5气候变化预估成果,评估抚河流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并预估2020—2050年期间抚河流域地表径流的变化。结果表明:1)所构建的抚河流域水热平衡模型对年尺度径流模拟效果较好,且模型参数少,计算简单。2)抚河流域对气候变化敏感性相对较低,气温每升高1.0℃,地表径流减少3.6%~6.3%;降水每增加1%,地表径流增加1.7%~1.9%。3)未来抚河流域表现出增温的特点,2020—2050年多年平均气温相对于1961—1990年增加1.1~2.6℃,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不考虑与其他模式差别较大的GFDL-ESM2M条件下,未来地表径流将减少10%~11%。(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王雷[2](2017)在《基于水热平衡的长白山西坡苔原带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响应的敏感区域,对于全球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长白山苔原带是我国最为典型的苔原景观,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西坡受小叶章等草本植物上侵的影响,植被呈现草甸化趋势,但是这种草本植物入侵苔原的现象在北坡和南坡发生较少。本文以草本植物入侵最严重的西坡苔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验监测,分析了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讨了苔原带植物群落热量和水分的分配特征;在对苔原带主要植物群落进行生态气候识别的基础上,研究了植物群落未来气候情景下的分布格局,得到以下结果:(1)1959-2015年长白山西坡苔原带生长季平均温度整体呈显着的增加趋势,其变化存在比较明显的3-5年和25年左右的震荡周期,突变年份发生在1996年。生长季积温都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生长季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月份和8月份,近57年来生长季年降水量的波动幅度较大且整体呈不显着的减少趋势。(2)苔原带典型的物种笃斯越桔和宽叶仙女木的地位已经被大白花地榆、小白花地榆及小叶章所取代。西坡苔原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随海拔呈现出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呈单峰型态。根据TWINSPAN分类并结合实际调查的情况将西坡苔原带75个样方分成7种植物群落(群丛),通过CCA排序分析发现水热是决定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土壤养分在决定苔原带植物群落空间分布上也起一定的作用。(3)整个生长季,小叶章群落土壤水分含量最大,牛皮杜鹃群落次之,笃斯越桔群落最小。土壤含水量主要影响因子为蒸散量、太阳辐射和空气温度。叁种植物群落的生长季蒸散量差异较小,在整个生长季中牛皮杜鹃的蒸散量最大(210.5mm);笃斯越桔群落次之(199.7mm);小叶章群落的蒸散量最小(191.5mm)。太阳辐射是影响苔原带植物群落蒸散量强弱的主导因子。叁种植物群落地表径流量波动幅度较大,且各个群落之间的差别较明显。植物群落生长季地表径流量排序为:小叶章>牛皮杜鹃>笃斯越桔。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土壤水分含量均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而与蒸散量呈负相关关系。径流量是苔原带水量的主要支出项。(4)整个生长季中笃斯越桔群落净辐射通量高于牛皮杜鹃和小叶章群落,牛皮杜鹃群落潜热通量最大,笃斯越桔群落次之,小叶章群落最小。生长季旺盛期的潜热通量明显大于生长季初期和末期,其中末期的潜热通量最小。土壤热通量日均值变化波动较大,但总体上都表现为持续下降的趋势。在生长季前期和中期土壤热量由表层向下传递,土壤为热汇;末期土壤为热源。叁种植物群落生长季波文比呈U型分布,波文比均值分别为0.69(笃斯越桔),0.64(牛皮杜鹃)和0.66(小叶章),即潜热通量大于感热通量。潜热通量所占净辐射通量比例最高,潜热通量为苔原带植物群落能量散失的主要形式,感热通量次之,土壤热通量最低。(5)本文提出了长白山西坡典型苔原植物群落(牛皮杜鹃,笃斯越桔和宽叶仙女)和草本入侵苔原后的植物群落(小叶章、大白花地榆和单花橐吾)适宜分布的温暖指数和湿度指数生态气候识别方程。在不同气候情景下,到2045年牛皮杜鹃,笃斯越桔和宽叶仙女木群落的适宜分布面积都在缩小,海拔下限和上限(除宽叶仙女木群落)都在上升,其中在RCP8.5情景下,适宜分布面积缩小幅度最大,到2045年海拔下限都升高约75m,牛皮杜鹃和笃斯越桔群落海拔上限升高分别为50m和100m。大白花地榆群落的适宜分布面积和海拔上限都在增加,其中在RCP8.5情景下,适宜分布面积增加最大,海拔上限升幅最大,为100m。低中情景下,小叶章群落和单花橐吾群落的海拔上限没有变化,但是适宜分布面积小叶章呈增加趋势,单花橐吾群落则相反,但在高排放情景下,适宜分布面积和海拔上限都在增加,其中海拔上限升高分别为50m和100m。本文通过以上结果得出了主要结论:水热是决定苔原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随着未来气候的继续变暖,草本植物群落的适宜分布面积将增加,海拔上限继续升高;而苔原典型植物群落的适宜分布面积将减少,海拔上下限都升高。(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杨帆,邵全琴,李愈哲,樊江文,包玉海[3](2016)在《北方典型农牧交错带草地开垦对地表辐射收支与水热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北方典型农牧交错带草原和农田生态系统的涡度相关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了生长季两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辐射和水热通量之异同,揭示了草地开垦影响地表辐射收支与水热平衡的机制。结果表明:在植被生长季(5月—9月),草地开垦引起太阳总辐射增加了10.74%,短波反射辐射减少了14.20%,净辐射增加了35.16%;在水热通量方面,草地开垦引起潜热通量日积分平均值增加了0.20MJ/m~2,同时显热通量减少了0.09 MJ/m~2;生长季内地表反照率减小,表征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有升高气温的趋势;非生长季内地表反照率增加,有降低气温趋势,此外地表反照率与土壤湿度存在负指数关系;波文比在植被生长早期和末期增加,生长旺期减小,说明草地开垦与影响着近地表大气状态,从而改变了区域气候。(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17期)

高红贝[4](2015)在《黑河中游绿洲农田水热平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黑河中游典型绿洲春小麦农田为研究对象,将涡度相关观测系统与经典土壤物理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对黑河中游绿洲可灌溉农田的水热平衡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认为净辐射通量(Net radiation,Rn)除了受到太阳辐射因素的影响,与下垫面的植被覆盖条件密切相关,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而增大。地表短波反射则随植被盖度的增加而减小。由于受到冬灌后地表结冰影响,研究区农田短波反射率最大值通常出现于冬灌之后。生育期春小麦农田感热通量(Sensible heat flux,H)由于受到太阳辐射和地表植被条件的双重影响,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在净辐射通量中的占比通常低于20%。潜热通量(Latent heat flux.LE)在生育期的变化特征与感热通量相反,呈现由小变大再减小的趋势,且消耗了大部分净辐射能量,最大消耗占比超过60%。农田土壤热通量(Soil heat flux,S)在季节性变化上出现两个高峰期,分别出现于春小麦生育前期和末期。涡度相关观测结果分析显示,研究区春小麦生育期农田能量闭合度处于0.72-0.82之间,最大值出现于春小麦植被盖度最大时。影响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结果能量闭合度的因素主要包括研究区下垫面环境条件,设备因素,区域气象因素,以及数据处理过程中造成的误差等。另外对于能量平衡方程中热储通量的人为忽略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考虑能量平衡中的热储通量项能够明显提高能量闭合度,提高幅度超过10%。春小麦农田生育期(3月中旬-7月中旬)的主要补水方式包括灌溉和天然降水。其中农田灌水是主要的补水方式,占总的补水量的90%以上。农田闲置阶段(7月中旬-11月中旬)的主要补水方式为天然降水和地下水补给。其中地下水补给起到主要作用,占到该阶段补水量的70%以上。冬灌储墒期农田(11月中旬-次年3月中旬)的主要补水方式是单次冬灌补水。占到总补给量的97.4%。储墒期灌水冻结固化是农田土壤储水的根本方式。对春小麦生育期农田的水量平衡分析中,农田补水量的主要消耗方式是农田蒸散和地下水渗漏,各自所占比例分别为75%和19%。另有6%的补水量用于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或存储与植物体内。利用CO2-H2O浓度脉冲负相关关系对蒸散量进行分离分析,结果显示作物蒸腾作用是蒸散量耗水的主要方式,占到总的蒸散量的72%。从各耗散途径所占消耗份额可以看出,在春小麦生育期的农田补水量中,约有一半的水量因蒸发或渗漏而不能被作物利用。对于水资源缺少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低效的农田灌水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需要对目前的灌溉方式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改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5-04-01)

周雅斌,曾捷,张倩昀,石庆华,李继峰[5](2013)在《基于光纤传感水热平衡法测量碳纤维圆筒结构的热扩散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和傅里叶热传导方程提出了一种实现复合材料圆筒结构热扩散系数测量的水热平衡法,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当圆筒结构内部流体温度升高,由初始低温平衡状态向高温平衡状态过渡,其内部流体热量从内向外传递,由于热阻的存在,而使内外壁呈现不同的温度特性,导致内外壁温度分布呈现差异性;依此原理,利用光纤布拉格光栅温度敏感特性,获取中心波长与温度函数关系及中心波长与时间函数关系,确定圆筒结构温度分布函数;根据傅里叶一维导热方程和边界条件即可求得结构热扩散系数。实验表明,升温测量与降温测量结果具有一致性,证明了该测量方案的可行性与可靠性。该测量系统具有传感元件简单、稳定性好、可操作性强等优点,为此类圆筒结构热扩散系数测量提供了一种新颖可行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3年11期)

李忠国,王瑞霞,燕林波[6](2013)在《系统水热平衡及自动控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阐明余热回收的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一个园区改造实例,对系统水热平衡设计和实现系统自动控制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论述。在调研工艺需求和余热资源现状基础上,先按照就近利用、梯级利用、系统规划和效益最大化原则做出规划,然后根据水、热平衡计算、校核余热量,最后做出详细实施方案。为实现方案目标,对系统中关键节点参数进行自动化精确控制。通过改造,实现了系统高效、稳定运行。采用系统匹配设计方法可实现效益最大化。(本文来源于《节能技术》期刊2013年02期)

阎光宇[7](2012)在《潮汐活动对亚热带地区红树林生态系统水热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能量交换和蒸散是影响湿地各生态过程和功能的重要因素,其影响湿地水热平衡、养分循环、碳累积以及植被生产力。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位于陆地与海洋的交汇处,易受潮汐周期性的影响。由于潮汐可能作为一个能量源或汇,其带来的横向通量会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分配和能量收支,进而影响到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红树林是滨海湿地主要的湿地类型,也是蓝碳碳汇的主要贡献者,其能量交换及水汽通量(蒸散)已经成为滨海湿地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本论文以中国福建亚热带红树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涡度相关技术(Eddy covariance, EC)和树干茎流法(Sap flow)对亚热带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蒸散及红树植物蒸腾(水分利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能量平衡各分量的分配特征、能量闭合水平以及影响能量闭合和能量分配的因素;研究红树林生态系统蒸散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此外,还分别从生态系统和植物个体水平上对比分析了红树植物水分利用的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等,并揭示了滨海湿地特有环境因子-潮汐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蒸散及红树植物蒸腾的调节机理。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2009-2011年红树林生态系统半小时尺度和日尺度Rn-G (Rn:净辐射;G:土壤热通量)和LE+HS (LE:潜热通量;Hs:显热通量)的线性回归相关指数分别为0.63-0.69和0.67-0.79,表明利用用涡度相关法可以准确评估生态系统的能量分配和蒸散水平。通过对2009-2011年亚热带红树林能量各组分季节变化和分配的研究发现:生态系统能量平衡各组分在年内的变化过程主要受季节气候的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上,该生态系统能量平衡各分量分配比例不同。冬季,显热占主导地位,其他季节潜热占主导地位。总体看来,两个站点的能量主要分配给潜热通量(38.15%)和显热通量次之(28.56%),而土壤热通量最小(<0.1%)。2.通过不同生态系统对比研究中发现,红树林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潜热通量占净辐射比例(LE/Rn)与其他湿地生态系统接近,但是远远低于陆地生态系统(农田、阔叶林生态系统等)。而较低的LE/Rn及能量不闭合可能与潮汐影响有关。潮汐是影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能量闭合和能量分配的重要因子。冬季潮汐活动降低波文比值,并显着降低了生态系统能量闭合度;夏季则相反,导致生态系统的波文比显着增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能量闭合度。红树林生态系统较低的普利斯特里-泰勒系数(LE/LEeq比率)(小于0.8)及较低的冠层表面导度(5-9mm s-1),以及冬季和夏季下午较低的解耦合系数值都说明:在受到淹水和高盐度严重胁迫下,红树林生态系统蒸散主要受到生物调节,即气孔和饱和水汽压差(VPD)控制。3.蒸散红树林生态系统蒸散(ET)发具有规律的日变化进程和季节动态。夏季大于春秋两季,冬季最小。2009-2011年全年总蒸发量分别为945.54mm、886.49mm、1062.00mm。环境因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蒸散的变化,其中以净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对蒸散影响最大。潮汐活动也是影响生态系统的蒸散的主要环境因子。夏秋季,潮汐活动降低ET;冬春季,潮汐活动使ET增大。分别利用Priestley-Taylor (PT)模型和Penman-Monteith (PM)模型来模拟亚热带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蒸散,都能得到较好的拟合结果。4.蒸散,红树植物树干茎流密度(SFD)随PAR和VPD的变化呈现明显的昼夜动态和季节动态,表现为典型的单峰型曲线。不同径级的秋茄和白骨壤的SFD范围分别为15.37-38.21g m-2s-1和21.26-73.15gm-2s-,说明红树植物的SFD处于较高的水平。然而,不论从个体水平上还是生态系统水平上,红树植物水分利用都十分保守。秋茄和白骨壤的最大日蒸腾量小于分别为0.31-5.43kg d-1和2.01-10.61k d-1。外推得到秋茄和白骨壤林段总蒸腾量分别为85.56mm和129.51mm,红树植物的蒸腾量约占生态系统蒸散(915.50mm)的23%。5.不同季节,环境因子对树干茎流、日蒸腾量(F)和蒸散的响应程度不同。夏季,与树干茎流相关性较高(R2>0.4)的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PAR)、饱和水汽压差(VPD)和风速;冬季主要影响因子变为PAR、VPD和气温(Ta)。对于F,除了以上因子外,空气相对湿度也是影响F的主要的环境因子。其中,PAR和VPD是影响红树植物蒸腾的最主要因子(R2>0.7)。而对于ET,除了PAR之外,其他因子与ET的相关性都较弱(R2<0.4)。由此说明,PAR是反映红树林生态系统蒸散的重要环境参数。6.蒸散红树植物的冠层气孔导度随着VPD的增加而降低,随PAR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并且随VPD的增加,气孔导度对PAR的敏感性逐渐下降。虽然冠层表面导度也随VPD的增加而降低,随PAR的增加而增加,但是相关指数较低。说明冠层表面导度对环境因子的敏感性较低。7.成熟红树植物的蒸腾和生态系统的蒸散对周期性潮汐活动的响应不同。其中,潮汐浸淹对白骨壤的蒸腾影响最大(SFD降低7.5%,日蒸腾量降低了16.83%),秋茄次之(SFD降低5.8%,日蒸腾量降低了12.35%),蒸散最少(降低了4.5%和10.26%)。同时,周期性潮汐淹水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树林生态系统的初级生态系生产力(GEP),净生态系统交换(NEE)和生态系统呼吸(ER)分别降低了6.56%,6.84%和12.08%。以上结果表明: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红树林受到潮汐带来淹水和盐度的胁迫,因此红树植物水分利用十分保守,其蒸腾作用主要受到植物生理的调控,而潮汐活动显着改变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水热平衡及植物水分利用。为进一步揭示红树植物生态系统高水分利用效率及高生产力的原因机理奠定基础。对于研究湿地生态系统CO2净交换、水汽通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与理解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特点、把握湿地碳循环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2-11-01)

曹志超,王新平,李卫红,叶朝霞,郭斌[8](2012)在《基于水热平衡原理的塔里木河下游绿洲适宜规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近40 a水文气象资料,基于水热平衡原理,构建模型,分析和讨论了20世纪70、80、90年代以及2000年以来塔里木河下游绿洲适宜规模与耕地面积,并结合相应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对各时期实际绿洲规模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近40 a来,塔里木河下游绿洲适宜规模和耕地规模趋于收缩,但2000年以后有所扩大;20世纪80年代的绿洲耕地面积与计算得出的适宜耕地规模基本平衡,之后严重超出绿洲承载能力,2009年超出幅度达1.22×10~4 hm~2;耕地面积过大已导致塔里木河下游绿洲进入了不稳定状态,当前应采取措施适度缩小绿洲规模,并及时有效地控制耕地面积。(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2年05期)

贺青山,刘志辉,魏召才[9](2012)在《基于水热平衡的融雪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融雪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水文现象,其复杂的物理过程以及融雪过程的不确定性是模拟的重点和难点.在研究区多年融雪过程观测实验基础上,运用数值模拟方法,构建了基于能量平衡的单点双层融雪模型,对2010年研究区点尺度的融雪期的能量项和融雪水量进行了模拟.模型较好地模拟了融雪期水热过程变化情况,模拟结果与实测值较为符合.结果表明:气温是决定融雪速率的主要因素,当气温急剧上升时容易发生融雪性洪水,而气温缓慢上升,大量融雪水变为土壤水或者壤中流,不易发生大的洪水.(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房明惠,蒋蓉,张国义,宴宏,马露瑶[10](2010)在《基于水热平衡关系的城市水库可供水量计算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凯江蒸发模式为基础,利用气象观测资料,根据水热平衡关系建立了适合于合肥地区的陆面蒸发模式,并利用此模式估算并验证合肥董铺水库的可供水量。结果表明,利用此模式计算年供水量为7 150×104m3,与其实际供水量6 900×104m3相比,精度为96.4%,表明了此模式在城市供水型水库可供水量计算中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水文》期刊2010年05期)

水热平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响应的敏感区域,对于全球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长白山苔原带是我国最为典型的苔原景观,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西坡受小叶章等草本植物上侵的影响,植被呈现草甸化趋势,但是这种草本植物入侵苔原的现象在北坡和南坡发生较少。本文以草本植物入侵最严重的西坡苔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验监测,分析了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讨了苔原带植物群落热量和水分的分配特征;在对苔原带主要植物群落进行生态气候识别的基础上,研究了植物群落未来气候情景下的分布格局,得到以下结果:(1)1959-2015年长白山西坡苔原带生长季平均温度整体呈显着的增加趋势,其变化存在比较明显的3-5年和25年左右的震荡周期,突变年份发生在1996年。生长季积温都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生长季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月份和8月份,近57年来生长季年降水量的波动幅度较大且整体呈不显着的减少趋势。(2)苔原带典型的物种笃斯越桔和宽叶仙女木的地位已经被大白花地榆、小白花地榆及小叶章所取代。西坡苔原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随海拔呈现出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呈单峰型态。根据TWINSPAN分类并结合实际调查的情况将西坡苔原带75个样方分成7种植物群落(群丛),通过CCA排序分析发现水热是决定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土壤养分在决定苔原带植物群落空间分布上也起一定的作用。(3)整个生长季,小叶章群落土壤水分含量最大,牛皮杜鹃群落次之,笃斯越桔群落最小。土壤含水量主要影响因子为蒸散量、太阳辐射和空气温度。叁种植物群落的生长季蒸散量差异较小,在整个生长季中牛皮杜鹃的蒸散量最大(210.5mm);笃斯越桔群落次之(199.7mm);小叶章群落的蒸散量最小(191.5mm)。太阳辐射是影响苔原带植物群落蒸散量强弱的主导因子。叁种植物群落地表径流量波动幅度较大,且各个群落之间的差别较明显。植物群落生长季地表径流量排序为:小叶章>牛皮杜鹃>笃斯越桔。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土壤水分含量均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而与蒸散量呈负相关关系。径流量是苔原带水量的主要支出项。(4)整个生长季中笃斯越桔群落净辐射通量高于牛皮杜鹃和小叶章群落,牛皮杜鹃群落潜热通量最大,笃斯越桔群落次之,小叶章群落最小。生长季旺盛期的潜热通量明显大于生长季初期和末期,其中末期的潜热通量最小。土壤热通量日均值变化波动较大,但总体上都表现为持续下降的趋势。在生长季前期和中期土壤热量由表层向下传递,土壤为热汇;末期土壤为热源。叁种植物群落生长季波文比呈U型分布,波文比均值分别为0.69(笃斯越桔),0.64(牛皮杜鹃)和0.66(小叶章),即潜热通量大于感热通量。潜热通量所占净辐射通量比例最高,潜热通量为苔原带植物群落能量散失的主要形式,感热通量次之,土壤热通量最低。(5)本文提出了长白山西坡典型苔原植物群落(牛皮杜鹃,笃斯越桔和宽叶仙女)和草本入侵苔原后的植物群落(小叶章、大白花地榆和单花橐吾)适宜分布的温暖指数和湿度指数生态气候识别方程。在不同气候情景下,到2045年牛皮杜鹃,笃斯越桔和宽叶仙女木群落的适宜分布面积都在缩小,海拔下限和上限(除宽叶仙女木群落)都在上升,其中在RCP8.5情景下,适宜分布面积缩小幅度最大,到2045年海拔下限都升高约75m,牛皮杜鹃和笃斯越桔群落海拔上限升高分别为50m和100m。大白花地榆群落的适宜分布面积和海拔上限都在增加,其中在RCP8.5情景下,适宜分布面积增加最大,海拔上限升幅最大,为100m。低中情景下,小叶章群落和单花橐吾群落的海拔上限没有变化,但是适宜分布面积小叶章呈增加趋势,单花橐吾群落则相反,但在高排放情景下,适宜分布面积和海拔上限都在增加,其中海拔上限升高分别为50m和100m。本文通过以上结果得出了主要结论:水热是决定苔原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随着未来气候的继续变暖,草本植物群落的适宜分布面积将增加,海拔上限继续升高;而苔原典型植物群落的适宜分布面积将减少,海拔上下限都升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热平衡论文参考文献

[1].袁喆,许继军,王永强,洪晓峰,周彦辰.基于水热平衡的抚河流域地表径流长期预估[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9

[2].王雷.基于水热平衡的长白山西坡苔原带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3].杨帆,邵全琴,李愈哲,樊江文,包玉海.北方典型农牧交错带草地开垦对地表辐射收支与水热平衡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6

[4].高红贝.黑河中游绿洲农田水热平衡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

[5].周雅斌,曾捷,张倩昀,石庆华,李继峰.基于光纤传感水热平衡法测量碳纤维圆筒结构的热扩散系数[J].中国激光.2013

[6].李忠国,王瑞霞,燕林波.系统水热平衡及自动控制设计[J].节能技术.2013

[7].阎光宇.潮汐活动对亚热带地区红树林生态系统水热平衡的影响[D].厦门大学.2012

[8].曹志超,王新平,李卫红,叶朝霞,郭斌.基于水热平衡原理的塔里木河下游绿洲适宜规模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2

[9].贺青山,刘志辉,魏召才.基于水热平衡的融雪过程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10].房明惠,蒋蓉,张国义,宴宏,马露瑶.基于水热平衡关系的城市水库可供水量计算模式[J].水文.2010

论文知识图

气候变化和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变化贡献...西南诸河代表流域的年径流过程:(a...径流的降水弹性与干旱指数、湿润指数...未来气候情景下潘家口水库流域年蒸散...曲线的两种形式及在潘家口水库...模型和水热耦合平衡模型模拟的多...

标签:;  ;  ;  ;  ;  ;  ;  

水热平衡论文_袁喆,许继军,王永强,洪晓峰,周彦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