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上渗透心理教育

浅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上渗透心理教育

赵倩儒(石河子师范学校,新疆石河子832000)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并有成为热点的趋势。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总体来看是良好的、健康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授课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尤其是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任何一所中学而言,思想品德课教学都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如何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学到知识的同时能有个健康良好的心理,这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多鼓励学生,使其看到自身优点,树立自信心

笔者所教授的学生都是来自农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当地各方面条件比较落后,交通闭塞,很多同学甚至无法正确地用普通话表述,他们大都是十一二岁的孩子,一个人远离自己的家乡、亲人来城市求学,刚来的时候很不适应,很多问题都显现出来,来到陌生的环境,他们胆小、不爱说话,有些同学说也说不清楚,教他们的教师又都是汉族,他们内心多少有些抵触。笔者认识到这样下去对这些孩子的发展不利,必须想办法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回归孩子天真无邪的状态。在课上,笔者让每一位同学都发言,哪怕他仅仅说了一个字,也鼓励他们。例如,在讲到“树立自信,超越自负,克服自卑”的知识点时,笔者运用了心理课团体辅导的内容,给学生们进行团体训练,让他们分成四组,每组选一个队长,在队长的带领下给本组起队名、画队徽、写口号,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每一位组员都来夸夸队友的优点长处,很快同学们马上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了,能够融入到这个集体当中。他们会发现在这门课上教师会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且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会找到自己的价值,这样他们的自信心渐渐树立起来,就避免了很多同学出现自卑的心理。

二、教会学生人际沟通,优化学生人际关系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自私自利,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教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人际交往障碍不容忽视。据有关部门粗略统计:社交(即人际关系)障碍占该中心所接待心理疾患的28%~30%。学生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是父母、教师、同学。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相亲相爱一爱人》、《师友结伴同行》中就涉及到如何与父母、教师和同学的相处。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同学人际关系呢?教师应让学生树立平等交往、真诚交往、主动交往的观念。

很多同学在家里当小公主、小皇帝习惯了,都是父母、亲人捧着他们,受这种虚荣心的影响,他们总期待别人主动接近他,而不愿意主动和别人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在交往中建立,要培养自己对交往的兴趣,主动与别人交往。学会付出与给予,主动关心体贴别人,就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在讲到“如何交朋友”这部分知识点时,笔者搞了“盲人与拐杖”的活动,把所有同学打乱(男女混搭),两人一组把一方的眼睛蒙上,另一方搀扶对方围绕操场楼梯走一圈,让他们建立起对彼此的真诚与信任,谈谈感受。这样将心理学的活动融会贯通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一方面完成了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给学生以心灵的启迪。学生认识到朋友间的关系其实没那么复杂,人际关系也没想象中那么难。

三、让学生学会心理调解的方法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碰到的烦恼事肯定很多,靠教师指导往往是满足不了的。在教学中要经常告之学生:良好的情绪可以成为学习和生活的动力,而恶劣的情绪危机则会对身心健康产生破坏作用,甚至做出违法的事来。所以我们要用理智驾驭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具体做法有:

1.积极求助。这是一种积极对待不良情绪的方法,它的特点是能够妥善地保护自己,向家长、教师、心理咨询专业人士求助,及时解决不良的情绪。

2.主动控制。可采用自我暗示、自我激励、心理互换、升华的方法,用理智这道“闸门”的力量,去控制不良情绪。

3.合理宣泄。这是人们最容易想到的解决办法。当精神处于痛苦状态时,可以选择一种方式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如哭、大声喊叫,向亲朋好友倾诉,自己跟自己倾吐,通过运动、听音乐等让心中的苦水倒出来,赢得心理上的一片晴空,但要注意不能影响或伤害他人。

4.转移注意力。将对此事的关注移到对彼事的关注,从而冲淡以至忘却烦恼,摆脱不良情绪,逐步转变心情。

四、利用思想品德课教学后作业的布置与反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巩固心理实践效果

健康心理的培养,仅仅从理论及方法上讲是不够的,要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才能达到巩固的效果。每次上到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笔者都布置行为作业,并跟踪效果。如上到“两代人的对话”这一内容时,要求学生写与父母相处有矛盾的事件,并写出解决措施,执行一星期后再写解决效果。尤其观察“叛逆”学生,与其交谈,后据家长反映亲子关系改善了不少。

实践证明,思想品德课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相信只要勇于探索,长期坚持,学生的心理一定会更加健康,课堂教学一定会更具魅力。

标签:;  ;  ;  

浅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上渗透心理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