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菌共培养论文_陈萍,王敬敬,洪斌,檀玲,张昭寰

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菌共培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胞,干细胞,李斯特,骨髓,脂肪,菌肥,弧菌。

混合菌共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陈萍,王敬敬,洪斌,檀玲,张昭寰[1](2019)在《副溶血性弧菌和单增李斯特菌共培养的混合生物膜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大多数关于生物膜的研究是采用简化模型广泛研究单种生物膜。然而,混合物种生物膜是主要的生活方式,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决定生物膜群落的发育,结构和功能。在本研究中,研究了由副溶血性弧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单种和混合种生物膜。通过结晶紫染色(CV)以研究单种和混合种生物膜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联合荧光原位杂交(FISH),以检测细胞的生物膜结构和空间占置。绝对定量PCR(qPCR)用于定量生物膜中每个物种的细胞数量。同时,采用拉曼光谱法分析细胞外聚合物(EPS)的化学变化。结果表明,由副溶血性弧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混合物种生物膜明显少于任一单种生物膜。在混合生物膜中,副溶血性弧菌在混合生物被膜中具有显着的竞争优势,其活菌数比单增李斯特菌多约100倍。与单种生物膜相比,混合物种生物膜中的胞外多糖和蛋白质减少,导致粘附性降低,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混合生物膜中的固着细胞总量减少的原因。本研究可为更复杂的多物种微生物生物被膜模型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赵际沣,罗胜利[2](2019)在《优化混合菌培养及废电路板添加促进铜的浸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和氧化硫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为出发菌株,优化混合菌培养及废弃印刷线路板(PCBs)粉末添加方式提高铜浸提效率。首先考察2种菌接种量对混合菌生长的影响;其次响应面优化混合菌培养液pH,硫酸亚铁(FeSO_4·7H_2O)和单质硫(S)浓度;最后采取多点添加策略提高PCBs添加量和铜浸取率。结果表明,混合菌培养最佳条件: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与氧化硫硫杆菌接种量之比为1∶2,pH 1.56,FeSO_4·7H_2O和S为16.88和5.44 g/L;多点添加PCBs策略为:48 h添加量6.4 g/L,96 h添加量9.6 g/L,144 h添加量12.8 g/L。混合菌在此工艺条件下培养240 h后,铜浸取率高达92.6%。(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吴森[3](2019)在《牛原代肌肉卫星细胞和前体脂肪细胞不同混合比例共培养细胞活性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不同细胞混合比例对牛原代肌肉卫星细胞和前体脂肪细胞共培养体系细胞活性的影响,本研究采集新生秦川犊牛背最长肌和肾周脂肪,分离提取肌卫星细胞和前体脂肪细胞,采用DMEM/F12培养基,建立不同血清浓度(5%、10%、15%、20%的胎牛血清,FBS)的牛原代肌肉卫星细胞和前体脂肪细胞的共培养体系,然后通过分别调整各共培养体系中肌卫星细胞和前体脂肪细胞的混合比例(肌肉细胞∶脂肪细胞=10∶1、5∶1、2∶1),来研究细胞混合比例对各共培养体系的影响。共培养14d,每两天更换培养基,并采用MTT染色法测定细胞活性。统计分析后发现∶随着共培养体系中前体脂肪细胞比例增加,共培养细胞活性增加;共培养10d以后不同混合比例细胞活性有着显着差异(P<0.05);混合比例为2∶1时共培养细胞活性最高。综上,为了获得最好的牛肌卫星细胞和前体脂肪细胞共培养效果,达到较高的细胞培养活性,建议牛肌卫星细胞和前体脂肪细胞按5∶1或2∶1的混合比例进行共培养。(本文来源于《青海畜牧兽医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杨宇[4](2018)在《烟叶残渣固态培养混合菌制备微生物菌肥》一文中研究指出烟草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约25%的废弃烟叶以及不合格的新鲜烟叶,直接废弃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本研究以干烟叶或鲜烟叶提取活性成分后的残渣为培养基,研究了细菌A混合菌株和细菌A混合菌株-细菌B-霉菌A混菌固态培养制备菌肥的条件,考察了残留乙醇和萃余液的影响,最终确定了实验室规模的混菌制备工艺。以提取过活性成分的废弃烟叶残渣为培养基,筛选得到能在烟叶固态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A,考察菌株混合时间和混合方式、烟叶原料性质、料层厚度、含水量等因素对固态培养的影响,进行单因素条件优化。得到干烟叶残渣固态培养细菌A菌肥的工艺条件为:500 mL锥形瓶装60 g烟叶残渣,其含水量为饱和含水量58%,接种量10%,培养温度37?C,培养时间11天~12天,芽孢数达10~122 cfu/g以上。以提取过活性成分的废弃烟叶残渣为培养基,筛选得到能在烟叶固态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B和霉菌A。单因素考察叁种菌(细菌B、细菌A和霉菌A)的接种比例、培养温度、料层厚度等对混合菌固态培养的影响。得到干烟叶残渣固态培养混菌菌肥的工艺条件:细菌A/细菌B/霉菌A的种子单独培养,按细菌B:细菌A:霉菌A=6:3:1的初始比例接种10%于固态培养基中,室温15℃~25℃,250 mL锥形瓶中装干烟叶35 g(饱和含水量58%),料层厚度3.5 cm。培养10天后,烟叶中每种菌的芽孢均达到10~(11)cfu/g。放大至500 m L,装70 g干烟叶,料层厚度为4.5 cm,室温15℃~20℃,培养10天,烟叶中每种菌的芽孢数均达到10~9 cfu/g。烟叶原料预处理时以乙醇为溶剂,提取活性组分后有萃余液,因而考察了残留乙醇和萃余液添加对混菌固态培养的影响。烟叶残渣中残留的乙醇(1%~3%)抑制叁种菌的生长,但在室温(8℃~15℃)时培养8天总芽孢数仍能达到10~6 cfu/g;用50%~60%的萃余液配制培养基,室温(8℃~15℃)混菌培养7天后,细菌A的芽孢数达到10~8 cfu/g;以提取活性组分后的新鲜烟叶残渣为原料进行混菌固态培养,发现该原料更适合细菌A的固态培养,室温(8℃~15℃)培养7天,细菌A芽孢数可达10~9 cfu/g。在不保持湿度的条件下,10 g干燥残渣可制备含水量约50%的湿菌肥约20 g。1吨废弃烟叶经烟碱和香料成分提取后可获得500 kg干燥残渣,可制备湿菌肥(含水量50%)约1吨。(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王小伟,高春生,晏慧超,李勇光[5](2017)在《混合共培养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混合共培养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成骨分化潜能变化。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BMSC和ADSC,纯化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对两种细胞分别进行成脂肪诱导、成软骨、成骨诱导,分别利用油红O染色、甲苯胺蓝染色、茜素红染色进行鉴定。实验分四组:A组:BMSC+ADSC未诱导(BMSC︰ADSC=1︰1);B组:BMSC诱导组;C组:ADSC诱导组;D组:BMSC+ADSC诱导组(BMSC︰ADSC=1︰1)。诱导组采用成骨诱导液进行成骨诱导,体外培养14d后Real-time PCR检测骨钙素(osteocalcin,OCN)及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基因表达情况,以及通过Western-blot法检测OCN及Runx-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两种细胞在体外诱导后油红O染色、甲苯胺蓝染色、茜素红染色均为阳性,q-PCR结果显示D组OCN及Runx-2表达量明显高于A、B、C组(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OCN及Runx-2蛋白表达量D组明显高于其他叁组P<0.05)。结论 BMSC与ADSC在体外混合共培养条件下可促进干细胞的成骨性能。(本文来源于《实用骨科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吕静,刘娟娟,徐伟,韩晓凤,张洁[6](2017)在《黑素细胞单独移植与黑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混合移植治疗节段型白癜风临床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自体培养黑素细胞(MC)单独移植与MC和角质形成细胞(KC)共培养混合移植治疗节段型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例稳定期节段型白癜风患者,用负压吸疱法在白癜风患者正常皮肤区吸疱取皮,在相应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MC和KC,体外建立MC和KC共培养模型。最后将MC悬液、MC和KC混合悬液分别用于移植治疗白癜风患者的皮损区,观察移植后色素生成效果,并进行临床疗效分析比较。结果:20例患者32个皮损区接受了移植治疗,移植1个月后皮损区出现明显的色素产生,4~5个月后所有皮损区均有色素再生,6~8个月后色素恢复稳定,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接近,未见瘢痕和其他不良反应。MC单独移植治疗16个皮损区,有效率68.75%,痊愈率25%。MC和KC共培养混合移植治疗16个皮损区,有效率81.25%,痊愈率56.52%。两组间有效率与痊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体细胞培养移植方法治疗稳定期节段型白癜风疗效肯定,有治疗面积大、成功率高、用少量供皮区即可治疗大面积皮损等优点。MC和KC共培养混合移植治疗效果可能优于MC单独移植。(本文来源于《临床皮肤科杂志》期刊2017年09期)

木合依扎·热很别克,邵伟,赵艳坤,余雄[7](2016)在《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混合培养下最适共培养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乳腺上皮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混合培养促进细胞增殖作用的机制,提高奶山羊乳腺上皮增殖水平。【方法】采用分离培养的1月龄健康萨能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设乳腺上皮细胞单纯培养组和不同比例的乳腺上皮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混合培养组,培养24、48、72、96、120和168 h时观察各组细胞的生长状态并检测细胞增殖率和贴壁率。【结果】混合培养组增值率和贴壁率比单纯培养组高,且细胞扁平时间晚于单纯培养组,混合培养体系可促进BMEC的增殖,减缓细胞凋亡。当BMEC与BMSCs以2∶1的比例混合培养到96 h时细胞的增值率和贴壁率最高。【结论】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体系能够减缓乳腺上皮细胞的凋亡,促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提高细胞贴壁率。最佳共培养浓度为2∶1,最佳作用时间为96 h。(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热孜弯姑·雪合热提(Riziwangvl,Xohret)[8](2015)在《饲用混合菌的富集培养及冻干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饲用乳酸菌是一种直接能添加到青绿饲料里的青贮发酵剂,由于其含有大量的产酸能力比较强的乳酸菌,故而能迅速降低青贮饲料的p H值,有效的抑制有害菌生长繁殖,提高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但乳酸菌不能利用纤维素,因此提高青贮饲料消化率效果不太理想;目前为止,在国内外提高青贮饲料消化率的主要方法是青贮饲料发酵过程中添加纤维素分解酶和乳酸菌混合液。纤维素分解酶能够分解植物的细胞壁,从而使得植物的纤维含量下降给乳酸菌提供较多的碳水化合物,促进青贮发酵品质,能够改善动物饲料的消化率和生产性能,有效的提高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还能延长保藏期。但青贮饲料生产中发酵温度不断的提高达到60℃以上使纤维素酶变性失活,因此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消化率受到影响,另外在青贮饲料实地生产中需要大量的纤维素分解酶,制备复杂,成本相对较高,重复利用率低。近几年来本研究室进行的实验结果得知,筛选出的乳酸菌具有生长范围广,耐酸和产酸能力比较强等优势,纤维素分解菌也具有生长范围比较广,耐酸能力和纤维素分解能力比较强等优势。混合培养得知,两菌之间没有相互抑制作用,这为研究与开发混合菌饲料添加剂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目前为止,混合菌添加剂的研究还处于液体状态,实际生产中需要量大的菌悬液,菌悬液的运输和保藏不便,因此,混合菌粉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在降低高品质青贮饲料生产成本,提高发酵品质,消化率及缓解饲料短缺等方面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本研究选用高效乳酸菌(A4+A7)和纤维素分解菌(Nf+Y6)为实验菌种,探讨和确立了混合菌培养基的优化及混合菌体富集培养、混合菌冻干以及复活条件优化等工艺,初步研究出饲料乳酸菌和纤维素分解菌混合菌体冻干菌粉制备的技术路线和工业参数,为将青贮饲料冻干混合菌粉添加剂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1.饲用高效乳酸菌A4+A7(从玉米秸秆中分离得到)和纤维素分解菌Nf+Y6(从牛、羊瘤胃中分离得到)富集培养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中两株菌相同比例(1:1)混合培养在2.0%蔗糖+(尿素:盐=2.0%:1.0%)溶液中,达到稳定期时间最短,12h进入稳定期,活菌数量最高,活菌数为4.49×109cfu/ml;(混合菌在2.0%蔗糖溶液中培养时活菌数仅为1.62×108cfu/ml)。2.采用离心分离法进行混合菌体离心,结果得出,在离心力为4000g、离心转速为5000r/min、离心温度为20℃、离心时间为15min的条件下饲用混合菌体的离心效果最好,离心存活率为88.9%,并且上清液中几乎没有菌体残留。3.将通过离心分离法分离得到的混合菌沉淀物与8种保护剂单独混合均匀,在不同的低温条件下进行预冻,预冻结果表明,混合菌在预冻温度为-20℃时存活率最高;混合菌沉淀物与不同保护剂混合均匀进行冷冻干燥,最佳复合冻干保护剂配方是脱脂乳10.0%,抗坏血酸2.0%,海藻糖6.0%,葡萄糖1.0%以及冻干厚度为0.5cm时的冻干存活率最高,可达到87.92%;冻干结束后,冻干混合菌粉和复活剂按10:1.0比例混合均匀并测出复活存活率,结果可知,冻干混合菌粉的最佳复活剂为12%脱脂乳;当12%脱脂乳与冻干混合菌粉按1.0:10比例混合均匀,在25℃下复活15min时混合菌存活率最高,可到达88.79%。(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5-05-01)

陈娜,苏建荣[9](2015)在《血培养阳性混合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培养阳性混合菌感染的病原菌的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0~2013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临床床检验中心分离血培养阳性的混合菌感染病原菌,病原菌鉴定采用生物梅里埃VITEKcompact2自动鉴定系统,药敏试验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结果血培养阳性的混合菌感染病例共分离原菌102株共51组混合菌每组均为两种菌,混合感染菌株组合前3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8例(15.7%),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3例(5.9%)。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各2例(3.9%)。革兰阴性杆菌60株(58.8%),革兰阳性球菌38株(37.3%),真菌4株(3.9%)。前5位的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21株(20.6%),屎肠球菌16株(15.7%),铜绿假单胞菌10株(9.8%),鲍曼不动杆菌9株(8.8%),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8株(8.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75%,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VRE)为18.8%。结论血培养阳性混合菌感染以革兰阳性菌合并革兰阴性菌和两种革兰阴性菌合并感染两种组合为主,革兰阴性菌所占比率高于革兰阳性菌,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应定期对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监测,以便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汪存利,姜宏,孙静波[10](2014)在《曲细精管片段培养法和混合细胞共培养法对小鼠生精细胞的增殖分化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曲细精管片段培养法和混合细胞共培养法对体外培养生精细胞的增殖、分化效应。方法采用曲细精管片段培养法和生精细胞-支持细胞共培养法对7~8 d小鼠生精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存活率和精母细胞特异性基因P19、单倍体精子细胞特异性基因TP1检测及染色体倍性分析,比较两种培养法生精细胞的存活、增殖以及分化情况。结果两种培养方法均可见生精细胞增殖,P19/TP1比值呈降低趋势,并可获得少量带鞭毛的精子细胞和长形精子,但共培养法生精细胞增殖速度及存活时间均优于片段法。体外培养各阶段,共培养法所获细胞数和存活率及单倍体精子细胞形成率均显着高于片段培养法(P<0.05);P19/TP1比值显着低于组织片段培养法(P<0.05)。结论生精细胞-支持细胞共培养法的细胞增殖速度、存活率、存活时间及单倍体精子细胞形成率均优于曲细精管片段培养法,是较为理想的小鼠生精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本文来源于《东南国防医药》期刊2014年06期)

混合菌共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和氧化硫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为出发菌株,优化混合菌培养及废弃印刷线路板(PCBs)粉末添加方式提高铜浸提效率。首先考察2种菌接种量对混合菌生长的影响;其次响应面优化混合菌培养液pH,硫酸亚铁(FeSO_4·7H_2O)和单质硫(S)浓度;最后采取多点添加策略提高PCBs添加量和铜浸取率。结果表明,混合菌培养最佳条件: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与氧化硫硫杆菌接种量之比为1∶2,pH 1.56,FeSO_4·7H_2O和S为16.88和5.44 g/L;多点添加PCBs策略为:48 h添加量6.4 g/L,96 h添加量9.6 g/L,144 h添加量12.8 g/L。混合菌在此工艺条件下培养240 h后,铜浸取率高达92.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菌共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1].陈萍,王敬敬,洪斌,檀玲,张昭寰.副溶血性弧菌和单增李斯特菌共培养的混合生物膜的特性[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2].赵际沣,罗胜利.优化混合菌培养及废电路板添加促进铜的浸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

[3].吴森.牛原代肌肉卫星细胞和前体脂肪细胞不同混合比例共培养细胞活性的比较[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9

[4].杨宇.烟叶残渣固态培养混合菌制备微生物菌肥[D].大连理工大学.2018

[5].王小伟,高春生,晏慧超,李勇光.混合共培养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性能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7

[6].吕静,刘娟娟,徐伟,韩晓凤,张洁.黑素细胞单独移植与黑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混合移植治疗节段型白癜风临床疗效比较[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7

[7].木合依扎·热很别克,邵伟,赵艳坤,余雄.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混合培养下最适共培养体系的建立[J].新疆农业科学.2016

[8].热孜弯姑·雪合热提(Riziwangvl,Xohret).饲用混合菌的富集培养及冻干工艺研究[D].新疆大学.2015

[9].陈娜,苏建荣.血培养阳性混合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

[10].汪存利,姜宏,孙静波.曲细精管片段培养法和混合细胞共培养法对小鼠生精细胞的增殖分化效应[J].东南国防医药.2014

论文知识图

和AF34408在PDA培养基上共培...不同受体形式转化效率的比较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多头绒泡菌AD库插入片段PCR产物的2-1RNA浓度及纯度检测结果-共目定化细胞重复使用批次

标签:;  ;  ;  ;  ;  ;  ;  

混合菌共培养论文_陈萍,王敬敬,洪斌,檀玲,张昭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