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刺联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效果观察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康复科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针刺,观察组为针刺联合康复技术,对比两组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最短距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治疗前,关节活动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的最短距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关节活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应用效果显著,症状得到改善,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关键词:针刺;康复技术;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临床效果

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acupuncturecombinedwithrehabilitationtechniqueonshouldersubluxationafterstroke.Methods:60casesofshoulderjointsubluxationafterapoplexyinMarch2017-2018yearsinourhospitalwereselectedasthesubjects.Thesubjectswerepidedintotwogroups,thecontrolgroupwasacupuncture,theobservationgroupwasacupuncturecombinedwithrehabilitationtechnique,andthetreatmentoftwogroupswascompared.Results:aftertreatment,thescoreoftheshortestdistanceandnervefunctiondefectofthetwogroupswaslowerthanthatbeforethetreatment.Thescoreofthejointactivityfunctionwashigherthanthatbeforethetreatment.Theshortestdistanceoftheobservationgroupandthescoreofnervefunctiondefectwerelowerthanthecontrolgroup.Thescoreofjointactivityfunctionwas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andthestatisticalsignifica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acupuncturecombinedwithrehabilitationtechnologyiseffectiveintreatingshouldersubluxationafterstroke.Thesymptomsareimprovedandthetherapeuticeffectisimproved.Itisworthyofapplication.

[keyword]:Acupuncture;rehabilitationtechniques;shouldersubluxationafterstroke;clinicaleffect.

中风为临床常见疾病,也称之为脑卒中,该疾病存在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对患者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极易形成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病症,应给予重点关注[1]。本文为探讨针刺联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应用效果,特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21-75岁,平均年龄为(52.21±1.25)岁,病程在1-7个月,平均病程为(4.12±0.25)个月,偏瘫状况:左侧偏瘫患者19例、右侧偏瘫患者11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20-76岁,平均年龄为(52.26±1.24)岁,病程在1-7个月,平均病程为(4.15±0.23)个月,偏瘫状况:左侧偏瘫患者20例、右侧偏瘫患者10例。两组在(年龄、偏瘫状况、病程、性别)等方面,统计学无意义(P>0.05)。纳入标准:依据WHO中关于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标准[2],确诊为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精神疾病者;排除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全身免疫性疾病者。

1.2方法

对照组为针刺,掌握患者的基本资料,穴位选取肩髎、肩贞、曲池、肩髃、肩前、手三里、中渚、臂臑、合谷;针灸针选取0.30×50mm大小的针,针刺的深度控制为0.8-1.5寸,在为患者实施针刺前,将针进行消毒处理,皮肤与针体的角度控制为15°,帽状腱膜下的深度控制为40mm,针刺完成后,捻转控制为每分钟200次,每根针捻转时间控制为1min,留针的时间控制为6h;在6h的时间内,每隔半小时,为患者捻转一次,重复实施两次,每隔两个小时捻转一次,直至出针;针刺得气候,连接脉冲电针仪,正极与肩髎、肩髃相连接,负极与臂臑会与肩贞相连接,疏波处理,每次的时间控制为半小时,体针与头针实施治疗频率控制为每天一次,连续治疗六天后,休息一天,连续治疗一个月。

观察组为针刺联合康复技术,针刺治疗与对照组保持一致性,患者的手掌心与治疗师相握,治疗师另外一只手扶在肘关节位置,引导患者肩关节伸直,将患者的手臂推压;肘、肩、腕关节进行挤压操作,保持患者肩膀不后退,尽量让患者前伸,抵抗治疗师压力,避免患者产生痉挛症状,患者平卧时,在患者的肩膀下、患侧背部下方加垫,避免肩膀悬空,在上臂下方加垫,避免肢体下坠,肩胛骨实施手法活动,肩关节实施轻柔运动,引导患者实施耸肩运动,肩关节伸屈运动,每天训练五次,连续治疗一个月。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肩峰下缘与肱骨头关节面最短距离、神经功能缺损、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情况。使用X片对肩峰下缘与肱骨头关节面最短距离进行测量,做好记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进行评价,0-42分,评价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反之,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轻[3]。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依据美国MiclaelReese中心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分数越高,表示肩关节活动功能越强,反之,表示肩关节活动功能越弱[4]。

1.4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输入到SPSS19.0中,分析,用(x±s)表示平均值,组间用t检验,P<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肩峰下缘与肱骨头关节面最短距离、神经功能缺损、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情况

治疗前,两组的最短距离、神经功能缺损、关节活动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统计学无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最短距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治疗前,关节活动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的最短距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关节活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污染日益严重,各类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脑卒中患者人数有着明显增加,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会出现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症状,这会导致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异常、肩痛,生活质量变得极差,应给予重视[5]。

通过对该疾病的研究,临床上,多选用针刺联合康复技术进行治疗,针刺的主要穴位为肩髎、肩贞、曲池、肩髃、肩前、手三里、中渚、臂臑等,通过对这些穴位实施针刺,能让患者神思转清、脑络通明、心旷而神爽;改善了脑部供血和上肢功能,恢复了脑部组织功能;康复技术为针对患者身体功能恢复的技术,操作简单,无创和无后遗症,远期的治疗效果非常好,为新型的治疗措施,针刺联合康复技术有着良好的互补作用,能够加快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速度,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治疗效果,应用价值极高,值得选用[6]。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应用效果显著,症状得到改善,提高了治疗效果,针刺联合康复技术值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爱平.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11):26-29.

[2]张永梅,刘万宏.肌痉挛治疗仪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肌痉挛的康复护理[J].中国临床研究,2015,28(6):820-823.

[3]肖玉华,陆安民,卢红建,等.神经松动术联合简易上肢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32(8):949-951.

[4]孙玲莉,黄丽萍,张晓霞.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7,38(10):1467-1468.

[5]王瑞红,何亚楠,黄涛.针刺联合艾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7,32(7):1329-1332.

[6]涂永梅,刘光奇,马燕红,等.针刺联合牵伸康复训练治疗梗塞后肌痉挛的疗效及fMRI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10):32-34.

标签:;  ;  ;  

针刺联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