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2001年澄迈县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1997—2001年澄迈县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一、澄迈县1997年~2001年性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邵建伟[1](2020)在《两类重要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在主要动物宿主中的分布、传播风险及其分子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意义: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的全球性流行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我国也是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流行疫区之一。近二十年来,我国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病率显着降低。由于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及其宿主动物种类繁多,能在水中长时间存活而极易引起暴发流行,钩端螺旋体病仍然是我国国家级监测的传染病之一。小型哺乳动物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播载体,但我国小型哺乳动物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种类、分布和传播风险迄今了解甚少。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中、东部地区不同小型哺乳类宿主动物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种类、分布和传播风险的研究,深入了解我国小型哺乳动物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流行情况,为人群中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评估提供本底数据和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采集2016年11月2017年7月在我国湖北省和浙江省捕获的4001只小型哺乳动物(1787只14种鼠,1790只20种蝙蝠、424只4种鼩鼱)的肾脏样本,提取肾组织总DNA。采用通用性致病性钩端螺旋体16S r RNA基因(rrs)套式PCR,检测上述肾组织DNA样本中rrs基因,确定上述动物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感染情况。采用套式PCR检测rrs基因阳性DNA样本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sec Y、Lip L32、Lip L41、fla B基因并进行序列同源性和系统发生分析,确定上述动物感染的主要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种类。研究结果:套式PCR检测结果显示,4001份肾组织总DNA中,9.4%(375/4001)的样本检出致病性钩端螺旋体rrs基因片段。致病性钩端螺旋体rrs、sec Y、Lip L32、Lip L41、fla B基因序列同源性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显示,375只小型哺乳动物感染三种已知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interrogans、L.borgpetersenii、L.kirschneri)和六种可能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新种,其中可能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新种均来自于蝙蝠。鼠、蝙蝠、鼩鼱三大类小型哺乳动物中,鼠L.interrogans阳性率显着高于蝙蝠和鼩鼱,鼠和蝙蝠L.borgpetersenii阳性率显着高于鼩鼱,蝙蝠L.kirschneri阳性率则显着高于鼠和鼩鼱。结论:小型哺乳类动物宿主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感染率较高,仍存在较高的人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L.interrogans、L.borgpetersenii、L.kirschneri是小型哺乳动物优势感染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种类,蝙蝠携带多个可能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新种。作为高山地区鼠类中的优势物种,社鼠也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主要宿主动物。三大类小型哺乳动物中,鼠是L.interrogans的主要宿主动物,蝙蝠是L.borgpetersenii和L.kirschneri的主要宿主动物。研究背景及意义:蜱传立克次体病是由蜱传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全球性流行的人兽共患传染病。蜱作为立克次体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在立克次体病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环境决定了不同蜱种分布及其携带的立克次体种类。我国大陆地区已分离鉴定了多种蜱传立克次体,其中大多数蜱传立克次体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此外,近年来我国立克次体病病例报道日益增多,其中大部分病例来自我国东北地区。然而,我国东北不同地区的蜱种分布及其携带的立克次体种类仍所知甚少。本研究采集了中国东北哈尔滨地区多种蜱类并检测了蜱体内立克次体,以了解蜱传立克次体在不同蜱种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分子特征,为该地区更有效地防控蜱传立克次体病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2019年4月5月采集我国东北哈尔滨地区不同地理和地貌7个区域家畜体表、灌木或草地的成年蜱。采用形态学方法初步鉴定蜱种类,然后采用PCR和测序法检测蜱线粒体16S r DNA基因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与系统发生分析。采用特异性扩增立克次体柠檬酸合成酶基因(glt A)和17 k Da蛋白抗原基因(17-k Da)的套式PCR筛查蜱体内立克次体。采用PCR扩增glt A和17-k Da基因阳性样本中的长片段16S r RNA(rrs)、glt A、gro EL和omp A基因,扩增产物测序后进行序列同源性和基因系统发生分析。研究结果:哈尔滨地区7个采样区共捕获了5种1286只成年蜱,长角血蜱和全沟硬蜱分别是家畜和灌木/草地的主要蜱种。套式PCR检测结果显示,1286例蜱样本中370例检测出立克次体glt A和17-k Da基因,总阳性率为28.8%(370/1286)。rrs、glt A、gro EL和omp 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370例立克次体阳性样本中仅检出饶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和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饶氏立克次体检出于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和长角血蜱,阳性率为37.6%;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仅检出于全沟硬蜱,阳性率为22.8%。40.7%家畜体表采集的蜱携带饶氏立克次体和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显着高于从灌木/草地采集的蜱中两种立克次体的携带率(19.5%)(P<0.05)。结论:我国东北哈尔滨地区蜱种及其分布存在地理与地貌差异。蜱携带的立克次体为饶氏立克次体或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来自家畜体表的蜱饶氏立克次体和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携带率较高,提示存在蜱-家畜之间的立克次体循环并有可能在人立克次体病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龚琛洁[2](2019)在《海南候鸟老人媒介形象的编码与解码》文中提出候鸟老人是一种归类,是一种不断被建构、召唤而出的概念,也是一种想象中的美好生活,但这种具体实践却首当其冲地被“买房”这一物质性空间的消费行为所填充,而这一行为的前奏即特点媒介形象的展现。媒介作为一种社会联结,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制造景观、中介人与社会的角色。那么作为这种媒介的受众,候鸟老人如何理解自己的行为,又是如何理解自己的生活就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我们对媒介本身的把握。本文主要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构成“候鸟老人”这一媒介形象的信息环境进行分析,同时采用民族志中“深描”的方法对候鸟老人这一群体的行为逻辑及其背后的语境进行简单阐释。候鸟式生活作为一种“美好生活”的想象,既包含追求健康的诉求,也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方式,更是面对经济高速发展的投资行为。而当下地方政府在探索属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既要避免特殊时期实验性的实践影响社会稳定,又需要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方式的“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理论指导当下社会事务的展开,还要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论据,最后只能选择与一般性的个人日常生活在基于“增长”的霸权中达成一致,并默契地达成对海南的改造。而这正是横亘于个人与地方政府之间最大的共同语境,也是候鸟老人作为一种新型景观得以被建构、展示的原因。

邓铁生[3](2018)在《祁阳县1993—2015年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趋势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祁阳县1993—2015年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趋势。方法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祁阳县1993-2015年HIV/AIDS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及流行趋分析。结果祁阳县1993-2015年累计报告HIV/AIDS 850例,HIV/AIDS发病率呈逐年上升,HIV/AIDS感染波及地区更加广泛,全县23个街道办事处、乡镇都有病例发生,其中农民所占比例进一步上升,传播途径以静脉注射吸毒感染为主转变了以性传播为主。结论应当及时了解HIV/AIDS流行趋势变化,扩大监测面和检测人数,及早发现HIV/AIDS,降低其向家庭与社会传播的概率。

郑国贤[4](2018)在《海南省部分农村地区癫痫流行病学调查》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海南省部分农村地区癫痫的患病率、发病率及治疗缺口情况,为海南省农村地区癫痫开展防治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本研究选取海南省的澄迈县、儋州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定安县等市县部分农村地区的常住居民进行逐户调查。调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筛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神经内科住院医师、研究生及在校临床专业大四学生2人一组,采取入户面见的方式,填写《癫痫流行病学调查初筛问卷表》,该问卷是使用2000年WHO编制的调查问卷,由13个问题组成。统计个人基本资料、癫痫病史、癫痫治疗史三个部分,分析癫痫的患病率、发病率、性别差异、年龄分布、发作类型及治疗情况。第二阶段为病例复核调查,对已筛选出的癫痫患者及可疑癫痫患者,由具有临床经验的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进行复核,再次面见患者,并详细询问病史,对确诊病例填写《癫痫确诊病例登记表》。结果:本研究共调查海南省四个市县部分农村地区的16676名常住居民,其中癫痫患者51例,癫痫的患病率为3.06‰,标准化患病率为4.87‰;癫痫的年发病率为23.99/10万人;活动性癫痫的总患病率为2.39‰;汉族人群的癫痫患病率为3.27‰,黎族人群的癫痫患病率为2.27‰;黎、汉族人群癫痫患病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337,P=0.923);男女癫痫患病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573,P=0.317);50岁59岁和≥60岁人群癫痫患病率最高;癫痫患者首次发病年龄在0岁9岁之间最高,其次是10岁19岁之间;癫痫患者中症状性癫痫有15例,占癫痫总人数的29.41%,其中症状性癫痫的病因以脑卒中多见;发作类型以全面性发作为主,占癫痫总数的68.63%;活动性癫痫患者的治疗缺口达到58.97%。结论:(1)海南省部分农村地区癫痫的患病率及发病率接近于国内以往调查水平;癫痫发作类型以全面性发作为主;(2)海南省部分农村地区癫痫的患病率呈现两个高峰,在20岁29岁、60岁及以上两个年龄段人群;(3)海南省部分农村地区黎、汉族癫痫的患病率无明显差异,癫痫的患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4)海南省部分农村地区活动性癫痫的治疗缺口比较大(58.97%)。

白锡海,刘红艳,马勇,罗琼英,郑丽,郑尔达,李琼花,郭嫒,李洪[5](2016)在《云南省元阳县1997—2014年HIV/AIDS传播及地理分布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元阳县1997—2014年HIV/AIDS传播及分布特征,为今后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从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系统导出元阳县1997—2014年HIV/AIDS病例流行病学个案信息,应用Microsoft Excel 2007进行数据录入整理,采用Epi Info TM7.1.5软件进行流行病学地图可视化制作。结果元阳县1997—2014年间,共报告1 656例HIV/AIDS病例,男性1 042人,女性614人;主要为2039岁青壮年,占65.5%;绝大部分为已婚或有配偶者,占60.2%;自2004年起,每年新报告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传播途径由注射吸毒转变为异性传播。地理分布,由2004年仅6个乡镇报告HIV/AIDS至2007年全县15个乡镇均发现HIV/AIDS,至2014年形成以胜村乡、新街镇、南沙镇为聚集中心,向城乡结合部乡镇蔓延,并遍布全县15个乡镇。结论元阳县HIV/AIDS疫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已由城镇中心蔓延流行至全县15个乡镇,异性传播是当地主要感染途径。应根据传播流行形式及分布特征针对性落实HIV/AIDS预防控制措施。

王福春[6](2014)在《广西靖西县1997—2012年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广西靖西县1997—2012年HIV/AIDS流行病学状况,分析流行趋势,为制定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靖西县1997—2012年艾滋病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靖西县1997—2012年累计报告HIV/AIDS 147例,其中HIV感染者60例,AIDS病人47例,死亡40例;男性95例,女性52例,男女性别比为1.83∶1;以2049岁青壮年为主,这些年龄组发病率为3.24/10万;传播途径以性接触传播为主,占90.48%;其次为静脉注射毒品传播,占6.80%。结论靖西县艾滋病流行近年呈明显上升趋势,艾滋病已经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传播,性接触传播已经成为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应加强对高危人群性行为的干预,遏制艾滋病传播蔓延。

张妍[7](2014)在《天津市某区2000年-2013年传染病流行特征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传染病发病水平和防控工作质量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卫生事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天津市东丽区是居于市区与开发区纽带地区,为掌握该地区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对2000年-2013年十三年间传染病总体和重点传染病流行趋势和特点加以描述和分析,为今后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天津市东丽区2000年-2013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流行趋势及流行特点分析;对辖区内居民健康影响较大的六种重点传染病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肺结核、麻疹、流行性出血热和手足口病进行重点分析;应用指标包括发病数、发病率、死亡率、构成比、比值比等。并利用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肺结核、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几种疾病2000-2012年发病率资料,运用最基础的移动平均法和指数平滑法对2013年发病率进行预测,并与实际发病率进行比较,评价预测结果。结果1.2000年-2013年全区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9种39833例,死亡病例23例。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22种14723例,发病率在131.78/10万至303.01/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235.87/10万。平均死亡率为0.37/10万。丙类传染病7种25101例。发病率在205.96/10万至591.72/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473.89/10万,平均死亡率为0.034/10万。2.甲乙类传染病从发病顺位来看,2000年-2013年间,细菌性痢疾始终居于首位,病毒性肝炎多居于二三位次,但有逐年后退的趋势。肺结核主要居于第二位,梅毒近年来也有上升的趋势,其他跻身前五位的疾病主要还有麻疹、猩红热和流行性出血热。从传播途径来看,肠道传染病在甲乙类传染病中报告最多,占总体发病的53.68%,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占23.05%,呼吸道传染病占22.39%,自然疫源性疾病占0.86%,新生儿破伤风占0.02%。3.重点传染病流行特点(1)细菌性痢疾:2000年-2013年平均发病率为122.20/10万,5-10月份为高发季节,7-9月份达到高峰。张贵庄街、新立街、万新街和金钟街为辖区内报告发病水平较高的地区。(2)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为全年散发疾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其中以乙肝报告数最多,占全部病例的80.58%,戊肝占6.60%,丙肝占6.35%,未分型肝炎占6.04%,甲肝占1.43%。辖区内病例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多发地区为金钟街、新立街和军粮城街。(3)肺结核:2000年-2013年累计病例中菌(-)病例最多,占全部病例的47.00%,而传染意义较大的涂(+)病例也占有39.00%的份额。病例以15-39岁青壮年为主,农民和家务待业人员为重点发病人群。(4)麻疹:2000年-2013年发病率在0.00/10万至8.48/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8.48/10万。发病率变动幅度较大,发病高峰出现在2008年。冬春季为高发季节,4-5月份达到发病高峰。病例以15岁以上人群为主,占全部病例的46.96%,8个月至6岁这部分重点人群也占有23.30%的相当比例,金钟街、万新街和新立街等城乡结合部为防控重点地区。(5)流行性出血热:从1997年出现首发病例以来,2000-2002年为发病的高峰。2000年-2013年共报告病例87例,死亡2例,病死率为2.30%。4-5月份为发病高峰,发病地区以新立街和万新街居多,但总体呈高度散发各街道均有报告。病例以20-49岁青壮年为主,占全部病例的75.86%。(6)手足口病:2008年-2013年,发病率在116.21/10万至299.17/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216.57/10万。全年均有病例报告,6-7月份为发病高峰,病例主要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全部病例的90.39%。职业集中在散居儿童,托幼儿童和学生之间,分别占全部病例的64.21%、28.88%和5.82%。地区发病以新立街、金钟街和万新街为居多。病原监测显示每年流行病毒种类有所差异。4.以2000年-2012年发病率为基础,对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肺结核、麻疹和病毒性肝炎发病趋势进行预测,结果显示细菌性痢疾、肺结核、麻疹和病毒性肝炎总体均呈下降趋势,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趋势平稳。对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肺结核、麻疹和病毒性肝炎2013年预测发病率分别为53.81/10万、0.48/10万、29.11/10万、4.62/10万和35.72/10万,与实际发病率相比,除病毒性肝炎以外,均没有统计学差异,显示预测结果较为准确。结论天津市东丽区2000年-2013年乙类传染病整体呈下降趋势,丙类传染病受统计病种影响,前期变化较大,但总体较为平稳。肠道传染病仍然是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传染病。细菌性痢疾、肺结核、麻疹、病毒性肝炎和手足口病是当前重点防控的传染病。加强预防接种,加强传染病监测及报告管理,降低传染病漏报,积极应对新发传染病,并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防控工作。

邢燕,郝新春,方国民,韩凤情,胡锦枝[8](2014)在《湖北浠水县1997-2012年艾滋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湖北省浠水县位于大别山南麓,湖北省东部,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浠水县艾滋病疫情始于20世纪90年代地下采血,自1997年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人以来,报告人数快速上升,疫情呈迅速蔓延态势,其发病特点在湖北省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以"真情帮扶"为特点的艾滋病救助体系受到国务院的高度评价。为掌握浠水县艾滋病疫情的流行特征及发展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对浠水县1997-2012年艾滋病疫情进行分析。材料与方法

张丽颖[9](2013)在《中药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 pylori, Hp)临床研究文献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设计等进行总结概述,分析目前优势及不足,为临床、科研提供参考;对中医药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Hp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 control trial, RCT)进行系统评价,了解目前治疗现状;对辨证应用中药汤剂、中药散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提高Hp根除率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后贯穿理论与临床研究进行讨论及展望。[方法]系统评价:确定严格的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充分检索中药联合标准治疗方案治疗Hp相关文献,并进行评价筛选,纳入最终符合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对符合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慢性胃炎伴Hp感染患者按入组顺序申请中心随机号码,并给予相应治疗,A组为对照组,给予西药标准三联疗法: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克拉霉素0.5,每日2次(Bid),持续10天,B、C、D组为试验组,分别给予同对照组西药10天+中药散剂2周,Bid、同对照组西药10天+中药汤剂4周,Bid、同对照组西药10天+中药汤剂2周,Bid,停用西药后1个月为疗后访视点,复查Hp、安全性检查项目,填写症状量表、SF-36量表、PRO量表,对观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系统评价:最终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7篇,全部纳入的病例总数为1115例,试验组669例,对照组446例。完成治疗1058例,退出研究57例,其中拒绝复查失访45例,未按医嘱服药6例,因不良反应中止6例。各研究均报告了受试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等,具有基线可比性。Hp根除率方面,中药同期联合西药组根除Hp和单独西药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5,RR=1.12,95%Cl [1.03,1.21]),中药同期联合西药组根除率高于单独西药组,;消化性溃疡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 RR=1.13,95%Cl [1.02,1.25]);慢性胃炎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9,RR=1.22,95%Cl [0.78,1.91]);疗程7天中西医结合组和单纯西药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RR=1.09,95%Cl [1.00,1.18]);疗程14天中西医结合组和单纯西药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 RR=1.35,95%Cl [1.08,1.70]);中成药联合西药vs西药的根除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25, RR=1.07,95%Cl [0.95,1.22]),而汤药联合西药vs西药的根除率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09, RR=1.17,95%Cl [1.07,1.29])。中药同期联合西药组和单独西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14,0R=0.47,95%Cl [0.17,1.27])。亚组分析,汤药联合西药组和单纯西药组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4, OR=0.27,95%Cl [0.11,0.66])。中药同期联合西药组和单独西药组的溃疡愈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46, RR=1.16,95%Cl [0.79,1.70])。临床研究:共入选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768例,其中61例因无任何治疗后疗效记录不纳入FAS分析,FAS分析707例;有21例因依从性低不纳入PPS分析,PPS分析686例;SS集分析714例。所有受试者性别、年龄、既往病史与合并疾病、合并用药情况在四组中分布均衡,P>0.05,没有统计学差异。受试者基线症状积分及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PRO量表各维度评分四组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Hp根除率(FAS)方面:A组为67.6%,B组为76.0%,C组为78.9%,D组为81.1%;Hp根除率(PPS):A组为67.6%,B组为76.6%,C组为78.1%,D组为80.4%。FAS分析结果:四组的Hp根除率比较,P=0.0489<0.05,四组不完全相同;PPS分析结果:四组的Hp根除率比较,P=0.0750>0.05,无统计学差异。对FAS进行两两比较,按照校正水准修正值α=0.0083,得到A组和C组之间(P=0.0081<0.0083)、A组和D组之间(P=0.0065<0.0083),根除率有统计学差异,C、D组的Hp根除率比A组高。受试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情况,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显着,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B、C、D三组症状积分改善值高于A组,但组间比较,P>0.05,并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各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一致。受试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8个维度评分组内比较,P<0.05,各组治疗后均有改善,生活质量均有提高。但组间比较,仅有身体疼痛维度评分四组不完全相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身体疼痛维度做两两比较,只A组和D组维度评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D组对身体疼痛的改善明显比A组好。受试者PRO量表各维度评分在四个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改善有统计学意义。四个组组间比较,仅有反流、消化不良维度的改善情况,P<0.05,四个组不完全相同;对其进行两两比较,反流维度的改善情况,只有A组与D组比较,P<0.05,D组改善较A组改善明显。消化不良维度,A组与C组、D组比较,P<0.05,C、D组对消化不良的改善都比A组明显。治疗前后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及心电图,发现有临床意义的指标变化记录为不良事件,如肝损害等,未发现其它有临床意义的指标变化。治疗过程中发生与试验药物可能相关的不良事件23例,其中A组11例(6%),B组7例(4%),C组2例(1.1%),D组3例(1.7%),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多组间比较,P<0.05,四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全相同;再进行两两比较,得到只有A组和C组、D组之间比较,P<0.0083,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D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都低于A组。[结论]系统评价:中药同期联合西药组的Hp根除率高于单独西药组。亚组分析结论: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根除率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慢性胃炎的根除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无论疗程为7天还是14天,中西医结合组根除率均优于单独西药组;中成药联合西药组和单纯西药间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汤药联合西药组和单独西药组间根除率有统计学差异;中药同期联合西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单独西药组没有统计学差异,汤药联合西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独西药组间。临床研究:辨证应用中药汤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能够提高Hp根除率,对患者生活质量及PRO改善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龙璐[10](2013)在《海南省疟疾疫情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对1990年-2010年海南省疟疾疫情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为该省及类似地区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尝试时间空间分析技术与统计分析方法在疟疾研究领域的综合应用,为类似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研究方法收集整理1990-2010年海南省疟疾疫情监测数据,将全国1:100万电子地图加工处理为1:100万海南省市县边界图。提取海南省各县市的气温、降水量、湿度等气象与环境数据,人口、GDP、卫生、人民生活指标等数据,建立海南省市县综合信息数据库。应用时空扫描统计量、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所采用的软件包括Excel2003、SatScan9.0、SPSS13.0、Mapinfo7.0等统计软件。研究结果1.1990年-2010年海南省疟疾呈整体下降的趋势,总体来说,海南省疟疾发病最高峰为7、8月份,2月份为全年发病最低峰。海南省西南部地区是疟疾疾病的高发区。人群分布,30-50岁男性为高发人群,农民、工人及民工占总报告人数的85.11%。2.运用时空重排扫描统计量对2005-2010年疟疾发病数据进行分析发现,2005-2010年海南省可能存在7个疟疾聚集区域(P<0.05)。对2010年疟疾发病数据进行时空扫描发现有3个聚集区域(P<0.05)。运用2005年1月-2009年12月建立的ARIMA模型对海南省2010年1月份的疾病发病率进行预测,预测值为0.15/10万,95%的可信区间为[-1.04,1.33],实际检测发病率为0.17/10万,疟疾月发病率实际值落入了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内,预测相对误差为11.8%。将2010年1月份疟疾实际发病率纳入时间序列模型,重新拟合,并对2010年2-12月份疟疾发病率进行预测,实际疟疾发病率比理论疟疾发病率平均下降了85.75%。3.将15个温度指标和13个降水量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其主成分,并以2010年市县疟疾发病率为因变量,男性人口、农业人口、少数名族人口、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GDP、卫生机构总数、执业医师人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温度主成分、降雨量主成分、湿度等为解释变量构建结局变量为连续型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中,疟疾发病的危险因素的包括“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降水量主成分2”、“湿度”这三个因素,疟疾发病的保护因素包括“男性人口”、“农业人口”、“人均GDP”、“医疗机构个数”、“执业医师个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这6个因素。研究结论本课题重点探讨了1990-2010年海南省疟疾流行病学特征和时空聚集性,还重点研究了海南省不同市县疟疾疫情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海南,疟疾的流行有一定的周期性、地域性,并在某些特定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时间序列模型可以很好的拟合疟疾发病率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在防治措施、人口免疫状态及人口流动没有发生大幅度变化的时候可以用来预测疟疾的发病率变化。海南省2010年起开始实施的消除疟疾计划作用明显,时间序列模型从侧面也证明了这一点。另外,降水量和湿度将影响海南省疟疾在各市县的发病,而经济、卫生和人民生活水平也是影响疟疾发病的重要因素。这一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当地进一步在多方面对疟疾疫情进行防控。创新点本课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将多个领域的信息与知识进行了整合。将疟疾疫情数据进行时间、空间上的整合,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仅仅研究了有网络直报系统以来的数据,而且还研究了从1990年来的疟疾发病数据。在空间上,打破了县市的界限,对海南省全省疫情进行空间扫描,为疟疾疾病的预警提供新思路。将人口学、经济学及卫生学知识相融合,使得疟疾疫情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更加的立体,更加的贴合实际。将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国内外的疟疾研究领域较为罕见。

二、澄迈县1997年~2001年性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澄迈县1997年~2001年性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两类重要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在主要动物宿主中的分布、传播风险及其分子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1
Abstract1
中文摘要2
Abstract2
第一部分 小型哺乳类动物宿主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种类与分布及其传播风险研究
    第一章 引言
        1.1 钩端螺旋体
        1.2 钩端螺旋体病
        1.3 小型哺乳动物在钩端螺旋体传播中的作用
        1.4 近十年中国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情况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实验仪器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2.4 主要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
        2.5 实验方法
        2.5.1 小型哺乳动物样本的采集
        2.5.2 小型哺乳动物物种的鉴定
        2.5.3 肾组织总DNA的提取
        2.5.3.1 组织悬液的制备
        2.5.3.2 总DNA的提取
        2.5.4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阳性样本的初筛
        2.5.5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相关基因的扩增
        2.5.6 PCR产物的纯化、回收
        2.5.7 PCR产物的克隆、测序
        2.5.7.1 目的片段连接至克隆载体
        2.5.7.2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2.5.7.3 感受态细胞复苏
        2.5.7.4 阳性克隆筛选
        2.5.7.5 阳性克隆测序
        2.5.8 序列比对
        2.5.9 系统发生分析
        2.5.9.1 基于rrs和 secY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
        2.5.9.2 串联基因多位点系统发生分析
        2.5.10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小型哺乳动物样本的采集
        3.1.1 采样汇总
        3.1.2 各采样区域小型哺乳动物数量及种群构成
        3.1.3 不同生态类型采样区域小型哺乳动物数量及种群构成
        3.2 小型哺乳动物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阳性样本的初筛
        3.3 阳性样本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相关基因的扩增
        3.4 小型哺乳动物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筛查结果
        3.4.1 各采样区域小型哺乳动物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筛查
        3.4.2 不同生态类型采样区域小型哺乳动物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筛查
        3.4.3 不同种类小型哺乳动物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筛查
        3.5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序列同源性分析
        3.6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系统发生分析
        3.6.1 基于rrs和 secY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
        3.6.2 串联基因多位点系统发生分析
        3.7 已知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在小型哺乳动物中的分布
    第四章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国东北哈尔滨地区蜱传立克次体分布规律及其分子特征研究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实验仪器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2.4 主要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
        2.5 实验方法
        2.5.1 蜱的采集
        2.5.2 蜱种鉴定
        2.5.3 样本处理与组织DNA的提取
        2.5.4 立克次体的初筛
        2.5.5 立克次体相关基因的扩增
        2.5.6 PCR产物的纯化、回收
        2.5.7 PCR产物的克隆、测序
        2.5.8 序列比对
        2.5.9 系统发生分析
        2.5.10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蜱种鉴定
        3.1.1 蜱种形态学鉴定
        3.1.2 蜱种分子生物学鉴定
        3.2 采样汇总
        3.2.1 各采样区域蜱数量及蜱种构成
        3.2.2 不同采样来源的蜱数量及蜱种构成
        3.3 立克次体的筛查与相关基因的扩增
        3.4 哈尔滨地区蜱传立克次体的检测结果
        3.4.1 不同蜱种立克次体检测结果
        3.4.2 不同采样来源的蜱立克次体检测结果
        3.4.3 不同采样区域的蜱立克次体检测结果
        3.5 蜱传立克次体的序列比对分析
        3.5.1 饶氏立克次体(R.raoultii)序列比对分析
        3.5.2 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Ca.R.tarasevichiae)
        3.6 蜱传立克次体的系统发生分析
    第四章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中国钩端螺旋体和钩端螺旋体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国蜱传立克次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与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海南候鸟老人媒介形象的编码与解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2 研究对象现状及研究现状
    2.1 研究背景
        2.1.1 人口数据
        2.1.2 研究现状
    2.2 文献综述
3 研究方法
4 候鸟老人形象的媒介编码——基于党报的量化的分析
    4.1 媒介形象编码——基于党报的分析
        4.1.1 媒介样本分析单位
        4.1.2 候鸟老人报道的形式特征
        4.1.3 报道呈现的候鸟老人文本特征
        4.1.4 研究结果及分析
    4.2. 报道的内容形式编码特征
        4.2.1 消息来源分布
        4.2.2 报道形式
        4.2.3 版次分布
        4.2.4 报道立场
    4.3 报道呈现的候鸟老人文本编码特征
        4.3.1 抽样报道呈现的文本特征
        4.3.2 海南“候鸟老人”的编码特征
    4.4 媒介框架编码的政治经济逻辑
        4.4.1 土地财政的运行逻辑
        4.4.2 为增长的竞争与GDP主义
        4.4.3 海南的房产逻辑与“获得感”政治
    4.5 小结
5 候鸟老人的媒介形象解码——基于民族志的分析
    5.1 田野调查的基本情况概述
        5.1.1 地点选择
        5.1.2 时间跨度
        5.1.3 对象选择
        5.1.4 记录方法
    5.2 追寻“长寿之乡”
        5.2.1 Y与L1
        5.2.2 长寿指数与预期寿命
        5.2.3 健康传播的政治
    5.3 当下的闲适与长远的计划
        5.3.1 Z与M
        5.3.2 H与W
        5.3.3 养老的“持久战”
    5.4 “增长”的资本神话
        5.4.1 L2与C
        5.4.2 房产“永远涨”
    5.5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海南日报》“候鸟老人”构造周抽样结果
附录2: 《人民日报》“候鸟老人”构造周抽样结果
附录3: 《广西日报》“候鸟老人”构造周抽样结果
致谢

(3)祁阳县1993—2015年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发病强度
    2.2 地区分布
    2.3 人群分布
    2.4 传播途径
    2.5 发现方式
3 讨论

(4)海南省部分农村地区癫痫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5)云南省元阳县1997—2014年HIV/AIDS传播及地理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信息
    2.2 疫情概况及传播趋势
    2.3病例乡镇分布
    2.4 注射吸毒和异性传播的乡镇分布
3 讨论

(6)广西靖西县1997—2012年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2 流行特征
        2.2.1 时间分布
        2.2.2 人群分布
        2.2.3 地区分布
        2.2.4 传播途径
        2.2.5 ST病例检测及抗病毒治疗情况
3 讨论

(7)天津市某区2000年-2013年传染病流行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资料来源
    1.1.2 研究方法
        1.1.2.1 描述性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
        1.1.2.2 预测方法
1.2 结果
    1.2.1 东丽区2000年-2013年法定传染病发病和死亡概况
    1.2.2 甲乙类传染病发病顺位和按传播途径发病构成
    1.2.3 重点传染病流行特这分析
        1.2.3.1 细菌性痢疾
        1.2.3.2 病毒性肝炎
        1.2.3.3 肺结核
        1.2.3.4 麻疹
        1.2.3.5 流行性出血热
        1.2.3.6 手足口病
    1.2.4 几种重点传染病发病率预测
        1.2.4.1 移动平均法预测总体发病趋势
        1.2.4.2 指数平滑法预测发病率
1.3 讨论
    1.3.1 总体疫情情况
    1.3.2 重点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策略讨论
    1.3.3 传染病预测方法讨论
    1.3.4 传染病防控形式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8)湖北浠水县1997-2012年艾滋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中药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Hp感染的治疗文献综述
    综述一 Hp感染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Hp感染的中医药治疗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西医结合根除Hp的系统评价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数据提取
        1.4 资料分析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3 总结
        3.1 结论
        3.2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讨论
        4.1 中西医结合根除Hp的文献质量评价
        4.2 中西医结合根除Hp感染的RCT展望
        4.3 Hp根除治疗中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辨证应用中药汤剂、中药散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根除Hp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标准
        2.5 研究设计
        2.6 干预方案
        2.7 观测指标
        2.8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及基线情况
        3.2 临床疗效比较
        3.3 安全性分析
    4 结论
    5 讨论
        5.1 中药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根除Hp的疗效评价
        5.2 中药联合标准三联疗法的安全性评价
        5.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医药根除Hp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探讨及展望
    前言
    1 Hp感染现代医学治疗存在问题
    2 Hp感染的中医药治疗理论分析
        2.1 Hp感染的中医药认识
        2.2 中医药治疗Hp的机制探讨
    3 Hp感染的中医药临床研究疗效
        3.1 文献综述疗效
        3.2 系统评价疗效
        3.3 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疗效
    4 Hp感染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
        4.1 临床研究设计
        4.2 临床研究实施
        4.3 临床研究结果报告
    5 中西医结合根除Hp感染的展望
        5.1 理论愿景
        5.2 临床研究展望
        5.3 总结
    参考文献
论文小结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及展望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1、疗效评价量表
    附录1-1、症状量表
    附录1-2、PRO量表
    附录1-3、SF-36量表
附录2、查新报告

(10)海南省疟疾疫情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5 资料来源与处理
    6 研究创新与局限性
第二部分 海南省1990-2010年疟疾流行病学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2010年海南疟疾疫情时空分布特点及预测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2010年海南省市县水平疟疾疫情影响因素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国内外传染病监测体系
    2 传染病预测与预警
    3 传染病预测预警模型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活动目录
致谢

四、澄迈县1997年~2001年性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类重要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在主要动物宿主中的分布、传播风险及其分子特征研究[D]. 邵建伟. 浙江大学, 2020(01)
  • [2]海南候鸟老人媒介形象的编码与解码[D]. 龚琛洁. 海南大学, 2019(03)
  • [3]祁阳县1993—2015年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趋势分析[J]. 邓铁生.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09)
  • [4]海南省部分农村地区癫痫流行病学调查[D]. 郑国贤. 海南医学院, 2018(08)
  • [5]云南省元阳县1997—2014年HIV/AIDS传播及地理分布特征研究[J]. 白锡海,刘红艳,马勇,罗琼英,郑丽,郑尔达,李琼花,郭嫒,李洪. 应用预防医学, 2016(02)
  • [6]广西靖西县1997—2012年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王福春.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4(05)
  • [7]天津市某区2000年-2013年传染病流行特征的研究[D]. 张妍.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8]湖北浠水县1997-2012年艾滋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J]. 邢燕,郝新春,方国民,韩凤情,胡锦枝.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4(01)
  • [9]中药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 张丽颖.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11)
  • [10]海南省疟疾疫情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D]. 龙璐.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1997—2001年澄迈县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