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光:孔子的生态观探析论文

王星光:孔子的生态观探析论文

孔子不仅是一位直面社会现实、关心社会问题的政治家、教育家,而且也热爱大自然、关心大自然。他以“好学”和“博学”而著名,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其中包括有关自然科学的知识,形成了自己的生态观。

在劳动活动这种新的生存模式中,原始人类先民们通过不断地摸索、不断地试错,产生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对象性的模糊的朦胧意识,在劳动活动新的生存模式中不断地累积“经验”,原始人类依据“本悟”、“体悟”[4]、“感悟”[5]及“领悟”思维形式去感知周边的现实世界,去处理新的生存模式中的劳动活动与生活里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人类原始先民们对周边现实世界的感知度极其低下,但是,人类原始先民们依然能够以最低的水平适应自然界的环境,同时伴随着劳动活动范围的逐渐拓展和应对恶劣自然环境压迫的需要,人类原始祖先们的思维能力和水平也不断地得到提升。

热爱自然,向往自然

在《论语·先进》篇中,载有孔子与弟子子路、冉有、公西赤和曾谈话人生志向的对话。子路的理想是在治国安邦上大显身手。如果将来遇到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而这个国家处在大国之间的夹缝中,面临外敌入侵的威胁,且国内又遭受灾荒,民不聊生,若由他来治理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不出三年,可使国民“有勇”,上阵足以抵御侵略,“知方”明理可致国泰民安。孔子对他的回答只是微微一笑。冉有的理想是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等到三年,可使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只有等待贤人来施行。公西赤的理想是在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时做个小司仪。而曾点在孔子的催促下的回答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六七人,童子五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说:暮春时节,穿上春装,带着六七位青年,五六位少年,在沂水里游泳,上舞雩台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当听完曾点的回答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的赞许着实令人意外。从子路、冉有、公西赤的回答看,尽管他们各人的性格有别,志向有高低之分,但都表达了儒家治国安邦的远大抱负,这正是孔子平时教导学生树立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之体现。按照常理,孔子应对这三位的回答给予肯定才是。可是,孔子对持有在危难中挽江山于将倾抱负的子路的反应是“夫子哂之”,即略带轻蔑的一笑。对其他二位的反应只是不置可否,但对无意仕途而寄情山水的曾点却大加赞许。这说明孔子对大自然充满了向往和热爱的真切感情。孔子虽然创办私学,一生致力于“治国平天下”人才的培养,他本人也一直以克己复礼、复兴周室、济世安民为己任,而他的内心深处却丝毫没有减弱对大自然深切依恋的赤子情怀,所以,当听到曾回归自然的表白时,就情不自禁地表示赞同。

◇ 孔子像

《论语·雍也》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智)和仁都是孔子崇尚的君子所应具备的品德。而在孔子看来,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乐于活动,像奔腾的流水一样,自强不息;仁者喜爱山,像耸立的高山一样,恬淡安然。而大自然又是慷慨乐施的,它能给智者以灵感和快乐,给仁者以康泰和长寿。孔子生逢乱世,时常惶落魄,济世安民的主张难以实现,无奈时也曾发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感叹。这表明他在失意时,愿意将目光投向浩瀚的大海,驾舟远航,徜徉于茫茫的海洋。这与“浴乎沂,风乎舞雩”中对大自然的向往是一致的。苏东坡的词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可谓深谙其中的滋味。

唯天为大,敬畏自然

孔子对“天”表现出无比敬畏的态度。《论语·季氏》载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里的天指的就是自然或宇宙,天命可谓自然界运行规律之“天道”,“畏天命”即指敬畏自然。将天视为人所面对的最大也是最为重要的事物,将其置于“三畏”之首,更体现了对其心存敬畏。《论语·泰伯》载孔子道:“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孔子认为,天是崇高无比的,而尧能按天道行事,所以能取得令人无法用语言赞美的成就。以天为最大,这表明孔子把天的地位看得至高无上,而天则是大自然的象征,天的博大宽厚令人敬仰,它的运行自有其自身的法则规律,而尧遵循了大自然的规律,行事施政上合天意,下得民心,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孔子尊崇自然,认为自然和人类社会是相通的,这就是“天道”。对天道,孔子是敬而远之,绝不轻易评说。《论语·公冶长》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慎言“天道”,不轻易议论有关天的问题,表现出对天的敬畏尊重。在孔子看来,对天道,只可遵循、顺应,不可违背、渎犯。因此,孔子在《论语·八佾》篇道:“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即是说,如果你得罪了上天,违背了天道,就是再去祈祷,也没有用。这实际上从反面告诉人们,对大自然,不要看其不动声色,好像可以任人随意摆布,甚至蹂躏迫害,但从长远看,得罪了上天——大自然,早晚会受到惩罚,而且是不可饶恕,难以解脱,即使你再想乞求原谅,到时候也只能后悔莫及。因此,最好的做法是不要不懂装懂,不要亵渎冒犯,不可轻举妄动。

效法自然,陶冶仁德

孔子还主张砍伐树木、宰杀禽兽应“以时”而为。《礼记·祭义》道:“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当树木还处在稚嫩的生长期时,就随意砍伐,会妨碍它的成材成林;野兽还未长大,在幼崽时就惨遭宰杀,不但妨碍其正常生长,而且还会影响到种群的生殖繁育。孔子将其提到“不以其时,非孝也”的高度,实属难能可贵。在儒家看来,“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其中的“孝”为孝敬父母。而将“不以其时”毁木害兽为“非孝”,可谓是对仁推及至物的无以复加。孔子还说:“启蛰不杀,则顺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仁也。”(《孔子家语·弟子行》)春天刚萌动的启蛰节气,如不杀戮动物,让其正常生长,就是在施行仁道;而对正旺盛生长的树木不滥施砍伐,也是宽恕仁德的体现。以后孟子将其明确表述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这种将人类仁爱的道德诉求延伸到自然界的生物,既是理性的,也是切实的,反映了儒家的生态伦理观念,有利于森林保护和生态平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儒家人道主义思想的拓展。

仁爱及物,保护生态

金玉其中:其实这23项改革举措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譬如,允许转制院所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以“技术股+现金股”形式持有股权。引入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成果转化。现在科技人员很看重专利保护,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修正案(草案)》,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专利权人合法权益保护、完善激励发明创造的机制制度。

孔子在崇敬自然的同时,进一步提出学习自然、效法自然的要求。孔子教导他的学生要多学《诗》,从中领悟治国安邦、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时也指出:“多识于鸟兽虫木之名。”(《论语·阳货》)就是要求学生从《诗经》中了解更多的动植物方面的知识。而了解自然,多识鸟兽虫鱼及树木花草,就是要认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和生物的多样性,从中获得灵感和智慧,经过自省体悟,求得自身品德的提升,达到融入自然、天人相参、合二为一的思想境界。《论语·阳货》道:“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上天并没有到处宣扬什么,但却使得四季运行,百物生长。人要效法上天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繁育万物,惠及天下而“润物细无声”的博大情怀,做到“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论语·子罕》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是中原和北方常见的树木。到了寒冷的冬天,万木凋零,一片萧条,而唯有松柏傲然挺立,身披绿装,迎风斗雪,不畏严寒。这实际上是在提醒和告诫人们,应以松柏为榜样,时穷节乃见,患难识英雄。仁人志士若遇国难当头、大是大非,应以大义为重,挺身而出,不惧风险,勇于担当。《易经》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浩天无垠,运行强健,从不停歇;君子效法,奋发有为,自强不息。大地宽宏,孕育万物,充满生机;君子仿习,崇尚仁爱厚德。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在这方面,儒家和道家是相通的。只是儒家更重视自然的力量,更主张探寻自然规律,并把自然规律应用于人类社会,从“格物”中“致知”,汲取道德灵感,提升人格修养。孔子还提出以水“比德”的见解:“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主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而也。”(《说苑·杂言》)孔子把奔腾的河流比作人的品德:它慷慨地让人享用,像惠泽;所到之处,滋养生命,像仁爱;流动总有一定方向,像坚持原则;无论浅滩深渊总能巧妙穿行,像智者;面对百仞山谷,奔腾不惧,像勇士;虽柔弱却无微不至,像明察;遭遇险恶而不屈不止,像正直;容纳不洁之物进入,而把新鲜干净的送出,像善教化;注入量器,一定持平,像公正;充满之后,无须刮去即平,似有法度;百折不挠流向东方,像意志坚强。因此,孔子主张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这都是为了使人触水生情,效法“水德”,陶冶情操,提升品德,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论语·颜渊》),而“爱人”是从“亲亲”开始,人首先要热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然后“推己及人”,到热爱自己的同事朋友,直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惠及社会上所有的大众。孔子之仁是从“亲亲”开始的,最为真切醇厚,纯洁诚挚,所以它博大而深厚;也由于孔子敬畏天命,效法自然以培育仁德,所以仁泽无边,远远超出了人类的界限,而是惠及天地万物,包括山水草木,飞鸟走兽。《论语·述而》道:“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是说孔子钓鱼但不用拦网捕鱼,射鸟但不射归巢的鸟。在孔子所处的时代,捕鱼、射鸟应是十分平常之事。但孔子主张不用大网拦河捕鱼,以免鱼被一网打尽;不射归巢的宿鸟,以免将幼鸟也一窝端掉,影响鸟类繁殖。孔子保护动物的言行直接影响了他的弟子。他的学生宓子贱为单父令,制定有“不欲人取小鱼”的规定,渔民如捕获到小鱼必须放生,时人称“季子之德至矣!”(《淮南子·道应》)这都体现了孔子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分析——兼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条款............................................................................................李阁霞 02.20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孔子是说:剖腹取胎,杀死幼兽,麒麟就不会来到郊野;竭泽而渔,一网打尽,蛟龙就不会调和阴阳;捣毁巢窠,打碎鸟蛋,凤凰就不会飞来栖息。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君子忌讳伤害同类。这里孔子提出了“君子讳伤其类”的思想。这是因为同类的生物间是相通、相应的,如果同类的一些动物受到伤害,该类的其他动物也就因惧怕而不会出现。反之,只要保护生物的同类,同类的其他生物才会大量聚集繁殖,共同生长。正如荀子所说:“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荀子·致士》)“树成荫而众鸟息兮。”(《荀子·劝学》)实际上,生物与其生长的生态环境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竭泽而渔”,池塘干涸,毁坏了鱼生长的环境,“蛟龙”自然不会再来;山林茂密,旷野葱绿,鸟兽自然乐于栖息。孔子等先秦儒家不仅认识到动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认识到动物生存与所处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确是难能可贵的。

当前我国仍面临着空气及水污染严重、雾霾天气、土地资源日减、森林覆盖率萎缩等严重的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营造碧水蓝天的绿色家园,是摆在每一位公民面前的紧迫任务。“温故而知新”,重温孔子有关敬畏自然、效法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观,弘扬先人崇尚自然、关爱环境的优良传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标签:;  ;  ;  ;  ;  ;  ;  ;  ;  ;  ;  

王星光:孔子的生态观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