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审美性教学探索

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审美性教学探索

(防城港市高级中学,广西防城港538001)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存在较多的缺陷和不足,其包括高中语文教师在对诗歌进行教学的时候不够科学合理,教学目标和要求的不符合,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诗歌的人情美或者人性美给予足够的重视。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都是采取过去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够多元化。本文从诗歌的审美性教学这个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教学策略,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

前言

对于高中生来说,审美能力是其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对诗歌进行教学就能够较好地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学生就能够通过诗人创造的诗句来对诗人所表达的意境进行领会,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较大的提升。不仅如此,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还有助于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但是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对于诗歌的教学还是更加偏重于应对考试,这极大地降低了诗歌审美性教学所起到的效果,从而不能够较好地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

一、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来看,其中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我们能够得知,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视程度,帮助学生去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除此之外,还应该和学生一起去领会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但是这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是很难达到的,这主要是因为以下两点原因。

1.教学目的直指应试

随着新课改进程地不断推进,在今天,仍然有不少的语文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诗歌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较好地应对考试,正是因为如此,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诗歌教学的过程一般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对知识进行简单讲解,第二部分为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记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背诵占据了诗歌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从而使得诗歌教学枯燥乏味,长时间如此,学生就逐渐丧失了对于诗歌学习的兴趣,学生也没有时间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之美。这种教学模式的形成是由于诗歌审美在考试中所占据的分值比较小,不仅如此,考察的方式也基本都是背诵和默写,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考试中获得一个优异的成绩,所以尽可能缩减诗歌审美教学的时间,增加对诗歌的背诵默写时间。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打消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

学生学习到高中,他们已经进行了大约十年的语文诗歌学习,在高中这个阶段,依然很少有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对诗歌进行赏析,这更多还是因为学生的知识基础非常薄弱。审美能力的提升不是一个短时间就能够完成的工作,这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时间的努力和积累。

3.教学方法单一化

教师在对诗歌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太过单一,还是采取过去教师在台上进行讲解,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这样的教学方式,这极大地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随着新课改进程地不断推进,这种教学方式也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二、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的应对策略

由上述能够得知,在高中审美性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不是单一方面的。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对于学生的诗歌教学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只有各自对自身缺陷进行完善和补偿才能够真正提升诗歌审美教学的效率。

1.积极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其实诗歌审美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对诗歌所表达的意境进行赏析,我国有位著名的学者就曾经对诗歌中的美进行过深入分析,并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结构美,第二种类型为音乐美,第三种类型为意境美。这也就意味着在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时候,不仅仅需要对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之美进行赏析,还需要对诗歌的结构以及音乐美进行欣赏。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晚唐或者宋代,诗歌具有一个标准的格律。这是一首词,“念奴娇”是一个词牌名,采取这个词牌名,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其自己的格式都是固定的,这也就是诗歌的结构美,不仅如此,这个词牌名对于每一个字的平仄还有着具体的要求,例如其中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平流人物,其就是对应要去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中平平仄这样一个平仄要求。教师通过对诗歌的格式以及格律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审美,学生在对这个词牌名的格式以及格律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之后,学生在对其他的词牌名进行理解的时候就会容易的多,他们的审美能力也会有较大的提升。

2.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高中语文教师在对诗歌进行教学的时候,大部分还是采取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诗歌审美能力的高低与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因为如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平时注重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例如在对《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诗歌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应该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并对这首诗歌创作的背景进行深入了解。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对这首诗歌的词牌名所规定的格式以及格律有一个准确地把握,还需要对这首诗歌的作者的经历进行查阅。经过查阅相关资料能够得知,这首诗歌被创作于诗歌作者的国家灭亡以后。由此我们就能够对作者当时的心境有一个比较准确地体会,对于这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也能够有个很深的感悟,从而对这首诗歌的三美有一个更为准确地认知。

结束语

在当前这个时代,学生每天所接触的信息非常多,其内容复杂程度也比较高。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帮助学生了解诗歌文化,对诗歌这种艺术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而不应该只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去背诵学习,另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诗歌审美性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保护,引导学生有目的,系统地去对诗歌进行学习。另外,教师在对诗歌进行教学的时候,还应该回归诗歌本身,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的要求,从而促进诗歌审美性教学更好地进行,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还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诗歌教学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龚红斌.中学古典诗歌教学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黄明静.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有效性研究[D].黄冈师范学院.2018

[3]张凤娟.华德福艺术化教育思想在高中诗歌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黄碧静(1982.11-),女,壮族,广西南宁邕宁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

标签:;  ;  ;  

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审美性教学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