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论辩论文-黄俊逸

修辞论辩论文-黄俊逸

导读:本文包含了修辞论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冷战话语,论辩话语,美国安全委员会68号文件

修辞论辩论文文献综述

黄俊逸[1](2018)在《冷战话语的修辞论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话语仍然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对冷战思维进行话语包装,以“自由、民主”的名义强势介入地区冲突,干涉他国内政,遏制新兴国家发展。本研究以修辞论辩理论为基础,使用图尔敏论辩模式分析美国安全委员会68号文件中的论辩要素及其论辩过程,以分析冷战话语的论辩特点,并揭示其论辩动机及影响。论辩要素方面,(1)事实(Data)主要有对数据的包装、对引述的包装以及对当代、历史事件的包装,目的在于掩盖事实(Data)的片面性与误导性,使其表面上可靠且有依据。(2)保证(Warrant)倾向于事实(Data)关联以及迹象推断;其漏洞有:(ⅰ)根据包装的事实(Data)进行迹象推断缺乏说服力。(ⅱ)事实关联缺乏证据。(ⅲ)支持(Backing)的使用较少。(3)主张(Claim)的特点在于其明确的目的性,即通过形象构建与形势判断等“分主张”(SubClaim)营造危机氛围,在美化自身国家形象的同时丑化敌对国家形象,从而支撑“主要主张”(Main Claim),提供应对危机的方案。(4)限定词(Qualifier)的出现频率较低,且大多数为“必须”(Must),其余主张虽无任何限定词,但这种极值表达方式体现了坚决与强硬的态度,反倒降低了其可信度。在论辩结构上,(1)冷战话语倾向使用演绎推理,通过鲜明的目标导向性说服受众为应对危机而采取新政;(2)嵌套式论辩链的使用较频繁,即采用前一论辩链的主张作为下一论辩链的事实,以加强论辩的逻辑性以及文件的说服力。本文研究结合“冷战”特殊历史背景,发现该文件通过论辩话语包装,掩盖其遏制与颠覆敌对国家战略的本质,使其谋求全球军事、政治霸权的行为合法化。冷战话语的影响延续至今,并作为一种话语体系被美国政府与媒体采用,成为其美化自身形象、谋求全球霸权的话语工具。(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8-12-01)

克里斯托弗·廷德尔,汪建峰[2](2018)在《修辞论辩与受众的本质——关于论辩中受众问题的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真正重视修辞特征的论辩理论,如亚里士多德和凯姆·帕尔曼(Cham Perelman)的论辩理论,它们在思考论辩如何展开以及如何对论辩加以评价时,都极为重视受众的作用。就受众这一论辩的核心概念所涉及问题的广度而言,亚里士多德和帕尔曼关于受众的思考方式都是有所欠缺的。本文拟探讨其中一个问题——受众身份的问题——所要思考的是,这些理论家在多大程度上认可受众身份。基于此,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理解受众身份这个问题之于论辩的重要性,以及这个问题该如何处理。(本文来源于《当代修辞学》期刊2018年01期)

云红[3](2015)在《论修辞论辩的力量——以奥巴马访华上海演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奥巴马访华上海演讲的成功因素之一是对修辞论辩的卓越运用。本文简要阐述修辞论辩的组成部分——修辞理性论辩、信誉论辩和情感论辩。对奥巴马访华上海演讲中的修辞理性论辩(归纳论辩、比较论辩、因果论辩、例证论辩)、信誉论辩(诉诸本人信誉的论辩、诉诸第叁者信誉的论辩)和情感论辩(诉诸流行论辩、诉诸怜悯的论辩)进行文本分析。旨在阐释长期被忽视的修辞论辩在演说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彰显修辞论辩所具备的强大说服力。(本文来源于《外语教育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段李敏[4](2014)在《论修辞论辩的基本手段——以普京演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典修辞学认为,说服叁要素为логос(逻辑推理)、этос(信誉)和пафос(情感)。在此基础上我们引申出叁种修辞论辩手段:诉诸逻辑的论辩、诉诸信誉的论辩以及诉诸情感的论辩。诉诸逻辑的论辩是说服的主要和基本手段,信誉论辩和情感论辩也是修辞论辩不可缺少的部分。完美的、有说服力的论辩应是结合了这叁方面的复杂的过程。本文以普京演讲为例,从不同角度分析叁种修辞论辩手段的基本特点和具体运用。(本文来源于《跨语言文化研究》期刊2014年00期)

谭敏冬[5](2014)在《西方修辞论辩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辩一直是西方修辞学研究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从古希腊到近代,论辩理论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文章梳理了修辞论辩理论的历史发展,阐述了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的古典论辩的观点,近代图尔明和佩雷尔曼形式逻辑论辩到非形式逻辑论辩理论,以及修辞论辩的最新研究——视觉修辞论辩,从而对修辞论辩理论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张斌峰,徐梦醒[6](2014)在《修辞论辩的语用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修辞论辩被视为根据对话题材、论题语境和主体间性(说者与听众)而分配论据、协调论述手段,旨在维护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并产生使其采取相应行动的动态过程。修辞论证中,逻辑方法并未被排斥。新修辞学将听众对论辩的理解和接受作为论辩成功标准,并且法庭语境下对当事人的诠释与论辩过程是考察修辞论辩的绝佳途径。如果将这种力图实现期待图景的清晰化和说服力的话语诠释建立在说者与听众之间的共同智识基础之上,使修辞论辩成为交往主体之间共同接受的方式和话语理解途径内在的默契,就需要通过交往理性对修辞论辩进行语用分析,这有助于对修辞学在法律论辩领域寻求一个有效的规则之治的合理定位,促使法律主体提升自身对于话语象征性内涵的领悟。(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谭敏冬,贾芝[7](2014)在《修辞论辩认知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研究是各学科领域的研究焦点。认知修辞学认为知识不再是客观、固定的自然现象,而是需要通过修辞论辩指出、论证,并且通过修辞者和受众的"互动"才能产生的。修辞叁段论的省略式在提出有效和可靠的论辩内容的同时,论证中的缺失部分由受众在参与论辩过程中做出补充,从而实现了对知识的构建。(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刘静[8](2014)在《英语修辞学视角下的修辞论辩与非形式逻辑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修辞论辩不仅是一种修辞实践,而且是一种社会性和言语性的推理行为。其目的在于说服听众,获得他们的认同,促使其采取行动。非形式逻辑是研究日常语言中所体现出的论辩的逻辑或理论。因此,本文从修辞学角度对修辞论辩和非形式逻辑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期刊2014年04期)

黄娟,齐真珍[9](2014)在《试论修辞论辩在新闻语篇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段论不仅是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论辩模式。本文以新闻语篇为背景材料,以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叁段论为工具,对新闻语篇中的论辩模式和论辩手段进行分析,力图揭示论辩模式及各种论辩手段在新闻语篇中的应用及对新闻语篇的劝说效果的增强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4年04期)

曾薇[10](2013)在《《孟子》修辞论辩的西方修辞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孟子》的研究国内外多以评价其哲学和文学价值为主,而极少提及孟子在修辞方面的卓越成就。为了重新认识孟子作为修辞学家和语言学家的地位,本文提出从西方修辞学的视角解读《孟子》的修辞思想:孟子在"言"、"辨"和"受众"的观点上,利用西方修辞学关于修辞、论辩和受众的理论进行了剖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孟子》修辞观和西方修辞学之间的互通与分歧。(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3年04期)

修辞论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真正重视修辞特征的论辩理论,如亚里士多德和凯姆·帕尔曼(Cham Perelman)的论辩理论,它们在思考论辩如何展开以及如何对论辩加以评价时,都极为重视受众的作用。就受众这一论辩的核心概念所涉及问题的广度而言,亚里士多德和帕尔曼关于受众的思考方式都是有所欠缺的。本文拟探讨其中一个问题——受众身份的问题——所要思考的是,这些理论家在多大程度上认可受众身份。基于此,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理解受众身份这个问题之于论辩的重要性,以及这个问题该如何处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修辞论辩论文参考文献

[1].黄俊逸.冷战话语的修辞论辩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8

[2].克里斯托弗·廷德尔,汪建峰.修辞论辩与受众的本质——关于论辩中受众问题的理解[J].当代修辞学.2018

[3].云红.论修辞论辩的力量——以奥巴马访华上海演讲为例[J].外语教育研究.2015

[4].段李敏.论修辞论辩的基本手段——以普京演讲为例[J].跨语言文化研究.2014

[5].谭敏冬.西方修辞论辩理论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

[6].张斌峰,徐梦醒.修辞论辩的语用评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7].谭敏冬,贾芝.修辞论辩认知性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

[8].刘静.英语修辞学视角下的修辞论辩与非形式逻辑研究(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

[9].黄娟,齐真珍.试论修辞论辩在新闻语篇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4

[10].曾薇.《孟子》修辞论辩的西方修辞学思考[J].作家.2013

标签:;  ;  ;  

修辞论辩论文-黄俊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