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生产方法论文-李运庆

知识生产方法论文-李运庆

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识生产方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警察院校,隐性课程,意义,方法

知识生产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运庆[1](2016)在《警察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方法——基于知识生产方式转变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隐性课程作为显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以职业养成和实践取向为主的警察院校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现代知识生产及传播方式的转变给警察院校隐性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各警察院校一方面,需要加强自身校园文化和规章制度建设,充分挖掘其存在的隐性教育要素和功效;另一方面,需要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内隐学习能力,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构建、完善学校隐性课程体系。(本文来源于《辽宁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马双,曾刚[2](2016)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创新、知识溢出和产学研合作——基于一个扩展的知识生产函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要:知识溢出的本地化现象揭示了地理边界的限制机理,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知识溢出也可发生在远距离的空间范围内。本文以我国装备制造业为例,采用扩展的知识生产函数方法探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和科研机构能够产生强烈的本地和跨区域的知识溢出效应,地理空间和创新网络在跨区域知识溢出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产学研合作产生的知识溢出不仅局限于区域尺度,也发生在更高的国家尺度;在地理空间的制约影响下,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动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十分显着且稳定,而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衍生溢出机制则不那么明显,其原因可能与空间尺度选择有关。(本文来源于《人文地理》期刊2016年01期)

潘德勇[3](2015)在《知识生产视角下的法学研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法律现象进行客观、准确地认识,是法律制度的正当性、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和法学教育的科学性的根本保证。法学研究是法律知识生产与供应链条的顶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场景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市场与需求主导了法律学说、法学方法与法学争论发展。实证法学方法在现代社会被作为准确认识法律现象和法律制度的主要方法,在于其能够提供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的更加客观和科学的认知程序。(本文来源于《西部法学评论》期刊2015年05期)

曾琼,张金海[4](2015)在《中国广告学知识生产研究方法检视——基于新闻传播学CSSCI期刊论文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新闻传播学CSSCI来源期刊的广告学论文为研究样本,在确定分析项的基础上,自建编码框进行文献统计计量分析,集中考查中国广告学知识生产的研究方法。研究发现,中国广告学的知识生产在研究方法上的确存在严重问题:经验型研究居多,而理论思辨型与实证型研究偏少;定量研究偏少,且多为简单的变量分析,并较少有研究假设与模型分析。但在分阶段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中国广告学知识生产的研究方法,有总体改善的趋向:经验型研究占比逐期下降,而理论思辨型与实证型研究占比逐期上升;定量研究逐期增多,且不断走向规范。(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刘壮[5](2012)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知识生产》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适应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需要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应当是超越"项目"的物化表述而指向基于人的"活态传承";其研究方法也在一些方面越出了田野调查的边界;同时,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促成一种新的学术文体——遗产志的出现。(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期刊2012年01期)

王骥[6](2011)在《论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演变:理想类型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知识生产组织,大学知识生产方式既具有"知识生产方式"的一般属性,也有其独特的内涵,即"知识生产方式"的一般属性在大学知识生产活动中的特殊体现。依据理想类型的方法和隐喻的手法,大学知识生产方式演变的阶段可以构建为"书斋型"、"实验室型"以及"企业型"叁种类型。(本文来源于《科学学研究》期刊2011年09期)

傅翠晓,钱省叁,徐福缘[7](2010)在《大规模定制式知识生产下的知识重用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基于大规模定制式知识生产(Mass Customization for Knowledge Production,MCKP)的基本思想,分析了知识重用的作用,区分了各种知识类型所适用的模块化结构;然后,在相关知识重用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基于情境细节模型(Situation-Specific Model,简称SSM)的知识重用方法较适合于MCKP,接着,建立了MCKP的通用SSM框架结构,介绍了其构建过程,并分析了这种方法支持知识模块化结构的类型;最后,以翻译定制为实例说明了这种方法的知识重用过程。(本文来源于《情报杂志》期刊2010年10期)

冯雪峰,刘佳[8](2010)在《主体性、问题意识与知识生产——评陈光兴《去帝国:作为方法的亚洲》》一文中研究指出陈光兴《去帝国》一书试图以东亚社会的历史经验为资源,勾连起知识生产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尝试着重新建构亚洲知识圈独立的主体意识以及与之相应的认识图绘。而本文将遵循《去帝国》的内在理路,通过亚洲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批判来评估陈光兴着作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最后,本文还试图将这一视野引回到中国内地的知识谱系之中,探讨青年一代如何在知识生产中建立起独立的思想主体性这一关键问题。(本文来源于《文化与诗学》期刊2010年01期)

高丙中,李立[9](2009)在《用民族志方法书写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作为知识生产的场所的村落关于写文化的对话》一文中研究指出这个对话围绕的主旨是如何在村落、如何在当下书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怀的民族志。这种民族志所要求的田野作业必须正视知识生产的在场,把乡村设定为村民、知识分子和国家发生持续互动的舞台。(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研究》期刊2009年03期)

傅翠晓,钱省叁[10](2008)在《知识生产的大规模定制模式及其实施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制造生产的大规模定制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知识生产的大规模定制模式概念。本文首先深入分析了其基本思想,给出其概念模型,并从定制内容、模块化方法、定制实现机制、资源配置及基层生产技术方面区别了其与制造生产的大规模定制模式的差异,然后建立了知识生产的大规模定制模式的实施方法体系,并引入可拓学理论分析其实施策略,最后举例说明了其实施过程。(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期刊2008年07期)

知识生产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要:知识溢出的本地化现象揭示了地理边界的限制机理,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知识溢出也可发生在远距离的空间范围内。本文以我国装备制造业为例,采用扩展的知识生产函数方法探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和科研机构能够产生强烈的本地和跨区域的知识溢出效应,地理空间和创新网络在跨区域知识溢出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产学研合作产生的知识溢出不仅局限于区域尺度,也发生在更高的国家尺度;在地理空间的制约影响下,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动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十分显着且稳定,而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衍生溢出机制则不那么明显,其原因可能与空间尺度选择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识生产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1].李运庆.警察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方法——基于知识生产方式转变的视角[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16

[2].马双,曾刚.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创新、知识溢出和产学研合作——基于一个扩展的知识生产函数方法[J].人文地理.2016

[3].潘德勇.知识生产视角下的法学研究方法[J].西部法学评论.2015

[4].曾琼,张金海.中国广告学知识生产研究方法检视——基于新闻传播学CSSCI期刊论文的实证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

[5].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知识生产[J].民族艺术.2012

[6].王骥.论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演变:理想类型的方法[J].科学学研究.2011

[7].傅翠晓,钱省叁,徐福缘.大规模定制式知识生产下的知识重用方法研究[J].情报杂志.2010

[8].冯雪峰,刘佳.主体性、问题意识与知识生产——评陈光兴《去帝国:作为方法的亚洲》[J].文化与诗学.2010

[9].高丙中,李立.用民族志方法书写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作为知识生产的场所的村落关于写文化的对话[J].西北民族研究.2009

[10].傅翠晓,钱省叁.知识生产的大规模定制模式及其实施方法[J].系统工程.2008

标签:;  ;  ;  ;  

知识生产方法论文-李运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