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系统精度的依据——测量依据、标准

测控系统精度的依据——测量依据、标准

一、测控系统准确性的依据——计量基、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施玉书[1](2019)在《毫米测量范围纳米几何特征尺寸计量标准装置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准确的纳米几何特征尺寸测量是提高集成电路等微纳技术产品质量和性能的关键技术支撑,为了得到准确一致的测量结果,必须在国家层面建立纳米几何量值源头并建立纳米计量量值传递体系。为此,世界上主要工业发达国家都在大力建设纳米几何量计量标准装置。相比而言,我国纳米计量技术研究严重滞后、计量标准装置和标准物质几乎为空白,这导致了我国纳米量值溯源至国外。当前对纳米几何量计量提出的最重要挑战之一是:测量范围从几十微米增加到几十毫米,同时所要求的测量不确定度仍为纳米级。因此,迫切需要实现在毫米测量范围内实现纳米几何特征尺寸的准确测量,并实现量值到米定义SI单位的直接溯源。本文研制的毫米范围纳米几何特征尺寸计量标准装置主要由三维多级位移台、可溯源计量型原子力测头、亚纳米级多自由度激光干涉计量系统与测量控制系统构成。所突破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1、针对滑动方式的摩擦力大和滚动方式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出了高稳定性的“气浮-滑动混合移动”方式,攻克了气浮系统固有的气体微振动技术难题;研发了能对六自由度进行调控、达到纳米分辨力的大行程位移台,实现了气浮导轨用于50mm×50mm×2mm测量范围内的纳米几何特征尺寸直接扫描测量。2、针对常规原子力显微镜因球面扫描基面产生的固有曲面畸变,设计了适用于平面扫描基面的原子力探针悬臂位置检测光路,提出了用于三维正交扫描的光点跟踪方案,研发了可实现三维正交平面扫描、具有溯源能力的计量型原子力测头,测头分辨力优于0.5nm。3、针对位移系统全自由度调控定位的要求,研制了能够测量12个自由度位置和姿态的高稳定性激光干涉计量系统。针对常规干涉仪非线性误差大和有效分辨力低而不能用于纳米测长定位的问题,研发了分辨力0.02nm的差动式光学八倍程偏振激光测长干涉仪,并提出了能够修正多倍程激光干涉仪非线性误差全部谐波分量的“谐波分离修正法”。本项研究工作填补了我国在毫米测量范围实现纳米几何特征尺寸测量及溯源能力的空白,达到的核心技术指标为:三维空间测量范围最大可达50mm×50mm×2mm;最优标准不确定度u<2nm。通过与德国PTB与美国VLSI的测量能力比对验证,符合了等效性的要求。

保善英[2](2019)在《某型飞机计量保障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完成计量确认并能持续控制测量过程而建立的一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要素,被称为计量保障体系。某型飞机作为我军新技术设备,其计量保障是装备技术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在通用的计量保障体系基础上,针对某型飞机建立其专用的计量保障体系,才能准确掌控某型飞机的技术完好性,确保某型飞机的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本文对某型飞机计量保障体系做了如下研究:(1)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目标,研究了国内外在航空机型方面的计量保障模式,提出针对某型飞机建立其特有的计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2)先分析了某型飞机计量保障的总体需求,针对提出的总体需求研究设计了某型飞机计量保障体系架构,基于计量保障体系架构研究设计了的某型飞机系统和技术功能框架模型;(3)研究了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某型飞机计量保障工作的主要任务,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设计了某型飞机全寿命周期不同阶段计量保障工作的内容,提出推行全寿命周期计量保障工作的建议;(4)研究了某型飞机不同阶段的可计量性,对可计量性参数进行分析后,研究设计了可计量性指标体系的确定方法,基于可计量性,研究设计了某型飞机扭矩传感器远程校准系统。

乔丹[3](2017)在《动态角度标准装置及量值溯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角度计量是几何量计量的重要分支,静态角度计量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各种检测校准方法日益完善,而在机床加工、空间姿态探测、仪器扫描式测量等领域,都要求极高的动态角度测量可靠性,建立在静态测量技术基础上的角度计量基准已经无法满足动态角度测量要求。亟待研制动态角度标准装置来建立和完善动态角度测量量值传递体系,初步满足动态角度量值溯源需求。本文开展动态角度标准装置及量值溯源技术的研究,提出以自校准角度编码器和环形激光测角仪作为动态角度量值传递标准器的技术方案,并研究基于其测量原理的量值溯源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基于自校准角度编码器的角度量值传递技术。自校准角度编码器基于自校准算法,本文对基于等分平均法的自校准算法的原理和实施过程进行介绍,建立算法仿真数学模型。(2)搭建自校准角度编码器系统,完成自校准角度编码器硬件选型及核心部件的精密装调;完成基于Labview的全自动、多通道数据采集软件设计。(3)搭建测试系统完成自校准角度编码器的性能测试实验,完成自校准角度编码器的测试。结果显示,读数头间的位置误差小于0.5°,各读数头的非一致性优于±2″,自校准法测角结果优于三、四等分读数头的测角测量结果。(4)对自校准角度编码器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估。首先,搭建测量不确定度数学模型,分析各个分量的误差来源;其次,对系统进行重复性测量;再次,对自校准算法原理及读数头个数有限导致的谐波误差抑制不彻底、读数头位置偏差、轴系不封闭引入的偏心误差、读数头的不一致性引入的测量误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自校准角度编码器的扩展测量不确定度为0.8″。(5)研究基于环形激光测角仪的角度量值传递技术。设计针对其测角原理的全新的测试方法对其进行溯源,搭建硬件测试平台和软件测试系统,通过国家激光小角度基准及高精度转台对其零起分度误差、细分误差及测量重复性进行测试,对其计量学特性进行评价,验证其用于动态角度量值传递标准器的可行性和适用条件。

李建双[4](2017)在《室内80m大长度激光比长国家标准装置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制室内80m大长度激光比长国家标准装置是为了满足我国先进制造、精密工程等领域对大尺寸计量及其溯源体系提出的迫切需求。借鉴其它比长装置优点,围绕测量精确、大量程和测量适应面广等原则,创新设计了80m比长装置系统。详细阐述各子系统的设计细节,包括由三路激光干涉仪构成的测长系统、长导轨气浮支撑和精密调整系统、空气折射率实时修正系统、精密控制的气浮运动平台、图像瞄准系统,无摩擦力置尺台等辅助系统及自主开发的主控系统。针对大长度测量中阿贝误差的消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三路独立激光干涉仪的方法,三路干涉仪可布置成任意三角形。通过构造一路与被测仪器同光路的虚拟干涉仪,给出虚拟干涉仪的测长公式。在大尺寸范围内改变被测仪器安装位置,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针对空气折射率精确修正问题,介绍现有的折射率修正模型,分别给出空气压力、空气湿度及气温的测量及修正模型。并对各影响因素的修正不确定度进行详细分析。进行长导轨长期稳定性、运动平台定位精度、空气折射率补偿精度等测试以全面考查比长装置性能。结果表明:上表面直线度优于400μm/80m,侧导向面直线度优于400μm/80m;运动平台闭环控制定位精度优于1μm;折射率修正的标准不确定度优于2.0×10-8L。对装置的不确定度进行系统建模,详细分析激光波长稳定性等分量引入的不确定度。推导了装置在测量对象为高精度仪器等不同情况下的不确定度,装置技术指标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装置于2014年建成国家大长度标准装置,成为我国大长度量值溯源源头,装置新增校准项8项,新建国家规范2项。是目前国内测量范围最长、精度最高、功能最全、自动水平最高的大尺度标准装置,为省市级计量机构、部队等机构提供大长度量值的传递,并为激光干涉仪等大尺寸测量仪器、标准球杆等实物标准器提供溯源校准,进一步满足了国内的大长度计量需求,装置在计量系统内、部队等众多领域进行示范应用,产生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孙桥[5](2015)在《全量程冲击加速度激光干涉法国际比对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机械冲击是指能激起系统瞬态扰动的力、位置、速度或者加速度的突然变化。对机械冲击加速度进行测量和控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冲击是一个典型的动态过程,故对其测量所使用的加速度传感器的校准也必须是基于类似动态激励发生装置的标定,才能准确确定其动态性能,并通过国际比对,实现各国家或地区冲击加速度量值的统一。由于国内缺乏加速度范围较宽的低g值激光干涉法冲击校准装置,从未主导/参加过低g值的冲击国际比对;国内也没有结合高g值激光干涉法冲击校准实验数据,深入研究采用参数辨识算法、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和动态误差补偿算法的标准加速度传感器建模范例,也没有主导/参加过高g值的冲击国际比对。因此,研究全量程冲击加速度激光干涉法国际比对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在详细分析现有冲击加速度激光干涉法校准及国际比对研究现状基础上,对全量程冲击加速度激光干涉法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虚拟仪器技术,结合低g值和高g值不同类型的冲击激励源及零差和外差两种激光干涉仪,实现了标准加速度传感器全量程范围的准确校准,并对其动态校准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估;研究了标准加速度传感器线性动态模型的参数辨识方法和非线性建模方法,以及标准加速度传感器动态误差补偿方法和动态不确定度评估方法;完成了全量程冲击加速度国际比对三种实施方案,并主导了中国、台湾、泰国和德国四个激光干涉法校准实验室参加的低g值冲击加速度研究性国际比对,取得了满意的比对结果。标准加速度传感器的低g值激光干涉法校准技术对冲击激励源、激光干涉仪和虚拟仪器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在研究电磁力锤和空气力锤相结合的冲击加速度机械激励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高精密空气轴承支撑刚体碰撞机理的低g值宽量程机械冲击激励装置,具有冲击波形理想、重复性好、易于精确控制加速度峰值和脉宽的特点,给出了装置的实现方法;基于PXI硬件平台,采用改进型迈克尔逊零差激光干涉仪和马赫泽得外差激光干涉仪,集成了一种低g值宽量程的激光干涉法冲击校准系统,该系统能实现(20~10000)m/s2范围内标准加速度传感器的高精度校准,在低g值冲击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基于Hopkinson杆、结合马赫泽得外差激光干涉仪和虚拟仪器技术,实现的加速度传感器激光干涉法高g值冲击校准系统,脉宽下限为10us,其动态校准数据适合于标准加速度传感器动态特性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EM的加速度传感器二阶动态模型参数辨识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加速度传感器动态模型参数辨识;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核SVM非线性建模方法,实现了加速度传感器非线性建模,为加速度传感器动态特性的分析和补偿研究提供一种高效的建模方法。结合高g值激光干涉法冲击加速度校准系统实际动态校准数据建立的标准加速度传感器动态模型,为解决高g值窄脉宽冲击加速度国际比对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完成了标准加速度传感器动态误差补偿、动态校准不确定度评估与比对方法的研究。利用高g值激光干涉法冲击加速度校准系统,构建基于滤波器设计的标准加速度传感器动态误差补偿系统,结合动态校准不确定度评估方法,提出了一种量程较宽的冲击加速度国际比对的可行方法,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本文所提出的低g值宽量程激光干涉法冲击校准系统体系结构合理、具有很好的测量重复性与可靠性,为标准加速度传感器的低g值高精度校准提供了新的途径;主导完成的低g值冲击加速度研究性国际比对具有范例作用,为下一步参比范围更广泛的低g值冲击国际关键比对奠定了技术基础;所提出的基于加速度传感器动态模型参数辨识以及基于加速度传感器动态特性补偿的技术途径,为高g值冲击加速度激光干涉法比对,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高运华[6](2013)在《核酸计量》文中提出法医如何通过一根头发或一滴血来确认罪犯,检验人员通过什么方式确认转基因食品,医生又如何确认病人感染了某种病毒,人们对这些均充满了好奇,而这一切均与核酸计量有关。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聚合形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广泛存在于所有动植物的细胞与微生物体内。核酸主要有两类: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核酸在蛋白质合成中起着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作用,是基本的遗传物质,在生物体的生长、遗传、变异等一系列重大生命现象中

信彦峰[7](2013)在《冷却液流量标准装置研究》文中指出计量的目的是保证量值的准确一致,流量计量是计量科学技术的组成部分之一。冷却液主要用于机载电子设备、火控雷达的冷却,大量冷却液流量仪表需要校准。基于上述需求,课题研制了以65号航空冷却液为工作介质的流量标准装置。冷却液流量标准装置基于容积法原理,采用国际先进的主动活塞式技术。装置主要由活塞式体积管系统、动力系统、位移测量系统、管路系统及测控系统等组成。该装置属于精密仪器设备,在研发过程中存在着驱动、精密加工、配套集成、测控、试验等诸多技术难题。基于此,本文进行了冷却液流量标准装置研究和开发,其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完成课题整体方案的研究和选择,装置采用了主动活塞式工作原理;确定了装置的具体工作原理及结构布局。(2)结合装置的流量范围及加工等要求,完成了装置活塞式标准体积管系统的研制。确定了活塞式标准体积管系统中活塞及活塞杆的形式、尺寸及加工装配精度;设计了活塞式标准体积管系统的密封结构等。(3)结合装置的流量范围、控制方式、工作负载等要求,完成了装置动力系统的研制。首先选择伺服电机作为装置的原动力,设计了配套的伺服电机控制系统,采用滚珠丝杠系统作为装置的动力传输系统;然后确定了伺服控制电机、伺服电机控制系统及滚珠丝杠系统的具体产品及型号;最后对滚珠丝杠系统及伺服电机系统进行了校核。(4)结合冷却液流量标准装置的不确定指标、测控方式等要求,完成了装置活塞位移测量系统及时间测量系统的研制。首先,确定了采用高精度光栅尺作为装置活塞位移测量系统;然后,确定了光栅位移测量系统的具体形式、型号及行程等;最后,确定采用脉冲插入技术实现时间和脉冲信号的精确、同步采集。(5)完成了装置测控系统的研究,实现了装置控制、数据采集及处理的自动化。(6)完成了装置的检定和不确定度评定。根据装置输出流量值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各个不确定度分量;最后对装置的总不确定度进行了合成和评定。(7)结合国家相应的规程及规范,对装置稳定性、流量范围及其它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本课题研制成功的冷却液流量标准装置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任务书要求,经上级技术部门检定合格,课题顺利通过了科工局的验收,具有工作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装置填补了一项国防空白,并将直接用于国防系统冷却液流量计的校准,统一国防冷却液流量量值,减少误差,保证相关军工产品的质量,具有重要军事、社会及经济价值。

王洋[8](2012)在《基于ANSYS对能量天平磁体系统的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计量基本单位是科研发展的基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计量基本单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目前在七个国际单位基准中只有质量基准仍使用实物基准复现,质量基准量子化的研究迫在眉睫。在此情况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张钟华院士提出了“能量天平”(Joule Balance)方案,利用天平将砝码的重力势能与载流线圈在磁场中的势能联系起来。测量载流线圈在磁场中的势能变化是通过对互感的精确测量实现的,因此互感的精确测量对于能量天平实验尤为重要,而磁场形状是影响互感测量精确性的重要因素。能量天平实验中可动线圈运动方向是竖直方向,因此固定磁体系统产生的磁场在可动线圈运动范围内应在竖直方向上保持匀强,并且在水平方向上保证均匀衰减。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磁体系统的设计思想,使用有限元软件对固定磁体系统产生的磁场进行仿真,并研究了适用于当前能量天平磁体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案,对磁体系统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使其产生的磁场形状满足能量天平实验的要求。针对通电线圈内部受到自身安培力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深入分析了厚壁圆环线圈截面纵横比与其受自身安培力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计算结果对当前能量天平单独固定线圈截面形状优化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对能量天平磁体系统的优化方案目前已应用于能量天平实验,并取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文章中计算所得各项数据也为实验提供了佐证,最后本文对实际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比对,并对未来能量天平磁体系统的研究做了展望,为下一步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王星[9](2011)在《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动态标定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汽车的制动性能是影响汽车行驶安全的重要因素,GB7258-2004《机动车安全运行技术条件》中规定所有机动车必须定期进行制动性能的检验。而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是检验机动车行车制动性能和驻车制动性能的主要的台试设备。所以制动台本身的计量性能良好,才能保证受检车辆的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因此,有必要定期对制动台进行计量检定,考核制动台的计量性能。JJG906-2009《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检定规程》中对制动台有着7项计量性能要求并提供了计量性能的检定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对示值误差的检定,采用砝码或测力仪,通过杠杆将标准力加载到力传感器上,将测量值与标准值比较,如果相对误差在±5%以内,这个制动台即视为合格。该方法其突出特点是静态的。但制动台实际检测时,却是一个动态过程。所以,有时按照规程检定合格的制动台,也会发生误判。究其原因,主要是静态标定无法反应制动台实际的动态测试性能。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发一套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的动态标定装置,实现对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的动态标定。本论文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首先介绍了滚筒反力式汽车制动检验台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然后分析了制动台检测时车轮的受力情况。并从制动台动态检测时力值传递过程的角度,对静态标定和动态测量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制动台检测时力值传递的这个动态过程进行了力学分析,并提出了动态标定理论:通过设计一套动态标定装置,标定时让制动台滚筒处于转动状态(即空转),动态标定装置把按事先设定曲线变化的力施加在制动台减速器壳体上,再由测力杠杆把力传递至制动台的力传感器,从而模拟制动台实际检测时受车轮制动力的情况。而制动台本身的测量系统也会测得一条制动力曲线。把这两条曲线进行比较,便可以知道制动台在实际检测时的动态性能。简单地说,就是对制动台加载一条已知的制动力曲线,让制动台去测量,然后对比两条曲线的误差。2.根据动态标定理论,在SolidWorks平台上研发了两套对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进行动态标定的装置,阐明其工作原理。两套设备的主要区别在于动力提供的装置不同,其中一套的动力提供装置是伺服电机式的伺服施力机构,另一套的动力提供装置是基于液压的伺服施力机构。并对伺服施力机构是伺服电机式的动态标定装置,进行相关设备选型的说明。3.介绍了制动台动态标定系统的硬件组成。对采集信号的I/O卡、A/D卡以及信号调理模块进行选型,并使用了VC++6.0编程实现了对试验数据的导出。阐述了接近开关的分类以及工作原理,并做出了合理的选型。在软件方面,为了实现系统的自动标定目的,对软件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的思路,主要部分为系统的自动标定模块,给出了整个标定系统的标定流程图。4.利用动态标定理论,对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提出了新的动态计量性能:制动力最大值损失量、过程差、重复性以及快踩响应时间,并给出了实验性的动态计量要求。基于ANSYS对动态标定装置的精度进行了瞬态动力学分析,并分析了动态标定装置的主要的误差来源。对试验的制动检验台的进行了标定实验,即先进行静态标定,然后再进行动态标定,最后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说明了动态标定装置能够对制动台的动态检测性能作出合理的判断。

吴九牛[10](2010)在《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计量供热测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紧张的态势也日益显现,节能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实施供热体制改革,提高供热系统的热效率是建筑节能中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的供热计量技术还处在试点阶段,供热计量方式的选择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同时,由于热用户具有一定的自主调节手段,传统的供热系统调节方式不再适应计量供热系统的调节。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的各种热计量方式分析比较,并针对热计量改造后相应的供热系统进行有效的调节,以保证供热系统能够满足热用户调节的需求,这两个方面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热计量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供热系统的定流量运行方式变为变流量运行方式,这就要求热网能够根据热用户的需要也进行相应的自动调节。本文在对计量供热系统调节和控制原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分户计量供热系统调节和控制的实现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计量供热测控系统的设计方案;同时结合虚拟仪器技术和模糊控制技术,开发了一套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计量供热测控系统。该系统以计算机为硬件基础,图形化编程软件LabVIEW为软件开发平台,选用美国NI公司的PCI-6014数据采集卡进行数据采集和控制信号输出。系统在满足供热变流量系统运行调节的同时,极大的提高了供热系统运行的热效率;现代虚拟仪器技术的引入,采用模块化的硬件和软件进行编程,明显地缩短了系统的开发周期,并使得该系统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和移植性,更易于系统的更新和升级;同时,利用LabVIEW作为系统的开发平台,人机界面友好,可直观、简洁的显示热力工况运行的状态。本论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来源、目前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其次,从工作原理和系统构成上对现有的各种热计量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已编入甘肃省地方标准《民用建筑集中供热计量技术规程》中的热量表法、流温法和热分配表法三种热计量方式的热网调控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再次,概括介绍了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和LabVIEW测控平台的构建。最后,设计了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计量供热测控系统,并详细阐述和分析了该系统的组成、硬件选型及软件组成模块。系统硬件主要包括: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卡的选择及数据采集卡的配置。在此基础上,结合LabVIEW平台,从软件的主程序流程、功能结构两个方面研究了软件系统的组成,及各个功能模块的具体设计方案,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登录模块、参数设置模块、多通道数据同步采集模块、信号分析处理模块、控制信号输出模块、数据保存和打印模块等,从而实现了计量供热测控系统的设计。本论文以甘肃省榆中县热计量改造项目所测数据为蓝本,对热量表法、流温法和热分配表法三种热计量方式的小区耗热量及热指标数据进行分析,为供热计量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计量供热测控系统的节能效果进行重点分析,与人工调节和气候补偿器调节方式相比,计量供热测控系统调节可分别节约供热量约25%和2%,在满足热用户调节需求的情况下,实现了最大程度的节能。

二、测控系统准确性的依据——计量基、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测控系统准确性的依据——计量基、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毫米测量范围纳米几何特征尺寸计量标准装置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计量研究的重要性
        1.1.2 量值溯源与计量标准的重要性
        1.1.3 纳米几何特征尺寸计量标准装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纳米尺度几何量测量技术
        1.2.2 纳米几何特征尺寸计量技术
        1.2.3 毫米范围纳米几何特征尺寸计量技术
    1.3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预期目标
    1.4 文章结构
第2章 装置总体结构与三维多级位移台
    2.1 本章引言
    2.2 装置总体结构与各部分作用
    2.3 三维多级位移系统
        2.3.1 XY二维毫米级位移台
        2.3.2 Z向毫米级位移台
        2.3.3 毫米级位移台性能测试
        2.3.4 两级纳米位移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溯源计量型原子力测头
    3.1 本章引言
        3.1.1 原子力作用机理
        3.1.2 原子力显微镜工作原理
    3.2 计量型原子力测头
        3.2.1 光束偏转法AFM测头
        3.2.2 石英音叉式AFM测头
    3.3 扫描过程模拟及针尖形状反求
        3.3.1 针尖盲重建算法原理
        3.3.2 模拟扫描图像及针尖形貌重建
    3.4 原子力测头性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自由度激光干涉计量系统
    4.1 本章引言
    4.2 光学倍程法偏振激光干涉仪
        4.2.1 激光干涉原理
        4.2.2 光学八倍程偏振激光干涉光学系统
        4.2.3 光路空间几何误差的自补偿特性
        4.2.4 谐波分离修正法
        4.2.5 干涉仪信号处理电路
        4.2.6 干涉仪性能测试
    4.3 多自由度位置激光干涉系统
        4.3.1 干涉仪系统的整体布局
        4.3.2 测角干涉仪
        4.3.3 立方反射镜平面度与垂直度测量
    4.4 测量控制系统
        4.4.1 测控系统整体方案
        4.4.2 DSP处理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确定度评定与性能验证
    5.1 本章引言
    5.2 环境参数监测与温度控制
        5.2.1 环境监测系统
        5.2.2 环境隔离箱
        5.2.3 温度控制
    5.3 不确定度评定
        5.3.1 计量系统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5.3.2 几何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5.3.3 温度引入的不确定分量
        5.3.4 结构刚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5.3.5 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5.3.6 合成标准测量不确定度
    5.4 测量能力的比对验证
        5.4.1 测试环境条件
        5.4.2 比对测试对象
        5.4.3 比对测试方法
        5.4.4 测量比对结果
        5.4.5 毫米范围测量结果实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某型飞机计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标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航空计量保障情况
        1.2.2 国内航空计量保障情况溯源
        1.2.3 我国航空计量体系与先进的航空计量体系之间的差距
        1.2.4 建设先进的航空计量体系的重要性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某型飞机计量保障体系架构建立
    2.1 计量保障体系架构
        2.1.1 总体需求分析
        2.1.2 计量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2.1.3 计量法基础上的关键操作控制分析
        2.1.4 计量管理系统的设计
    2.2 计量保障体系架构基础上的系统和技术功能框架模型
        2.2.1 功能框架模型
        2.2.2 技术架构
        2.2.3 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
        2.2.4 信息建模技术
        2.2.5 集成技术
        2.2.6 服务组件技术
        2.2.7 条码技术
        2.2.8 工作流技术
    2.3 计量保障体系法制方面分析
    2.4 计量保障体系管理方面分析
        2.4.1 计量师系统
        2.4.2 计量监督管理体系
        2.4.3 计量信息管理平台
    2.5 计量保障体系技术方面
        2.5.1 计量溯源体系
        2.5.2 计量技术文件
    2.6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某型飞机全寿命周期计量保障
    3.1 全寿命周期计量保障概念
    3.2 全寿命计量保障各阶段工作要求
        3.2.1 预研阶段
        3.2.2 论证阶段
        3.2.3 研制阶段
        3.2.4 试验阶段
        3.2.5 定型阶段
        3.2.6 使用阶段
        3.2.7 维修阶段
    3.3 某型飞机全寿命周期计量保障工作
        3.3.1 各阶段计量保障要求
        3.3.2 计量保障主要工作内容
    3.4 推行全寿命周期计量保障的建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某型飞机计量保障关键技术
    4.1 可计量性设计研究
        4.1.1 全寿命周期装备可计量性的要求分析
        4.1.2 装备可计量性项目参数分析
        4.1.3 可计量性设计流程
        4.1.4 可计量性模型
    4.2 某型飞机发动机风扇轴螺栓扭矩传感器远程校准系统
        4.2.1 远程校准系统的特点及基本结构
        4.2.2 扭矩传感器校准
        4.2.3 扭矩传感器的远程校准系统全面设计
        4.2.4 现场校准端方案设计
    4.3 基于二级维修体制的自主保障
    4.4 其他计量保障关键技术
        4.4.1 其他计量保障关键技术
        4.4.2 计量保障技术的发展方向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动态角度标准装置及量值溯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角度计量技术研究现状
        1.2.1 静态角度计量
        1.2.2 动态角度计量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基于自校准角度编码器的动态角度量值传递技术
    2.1 引言
    2.2 自校准算法原理
    2.3 自校准算法仿真研究
        2.3.1 等分平均法仿真研究
        2.3.2 自校准算法仿真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自校准角度编码器实验平台搭建
    3.1 引言
    3.2 自校准角度编码器系统搭建
        3.2.1 角度编码器硬件组成
        3.2.2 角度编码器读数头安装
    3.3 自校准角度编码器软件设计
        3.3.1 Lab VIEW简介
        3.3.2 自校准角度编码器软件系统
        3.3.3 自校准角度编码器软件功能模块
    3.4 本章小结
4 自校准角度编码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4.1 引言
    4.2 自校准角度编码器性能测试
        4.2.1 测试系统搭建
        4.2.2 测试实验
    4.3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4.3.1 测量模型
        4.3.2 测量不确定度分量
        4.3.3 测量不确定度合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环形激光测角仪的动态角度量值传递技术
    5.1 引言
    5.2 环形激光测角仪
    5.3 环形激光测角仪计量性能研究
        5.3.1 环形激光测角仪测试方法
        5.3.2 硬件系统搭建
        5.3.3 软件系统设计
        5.3.4 实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室内80m大长度激光比长国家标准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尺寸计量发展现状
        1.1.1 大尺寸仪器计量技术发展现状
        1.1.2 大尺寸计量标准装置发展现状
    1.2 空气折射率研究现状
        1.2.1 空气参数测量法
        1.2.2 折射率干涉仪法
    1.3 大长度测量阿贝误差消除方法研究现状
        1.3.1 共光路和背对背的测量方式
        1.3.2 光路平行对称设计时的测量方式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内容
第2章 高精度80m大长度激光比长装置系统设计
    2.1 引言
    2.2 长导轨设计及其精密调整系统
        2.2.1 长导轨设计
        2.2.2 长导轨调整方法
    2.3 激光干涉仪测长系统
    2.4 环境参数自动采集系统
        2.4.1 空气温度采集
        2.4.2 空气压力与湿度采集
        2.4.3 材料温度采集
    2.5 运动控制系统
        2.5.1 二级气浮运动运动设计
        2.5.2 运动平台控制流程
    2.6 图像瞄准系统
    2.7 测量与运动主控软件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长度激光比长装置阿贝误差消除方法
    3.1 引言
    3.2 阿贝误差实时消除算法
    3.3 实验与结果分析
        3.3.1 实验
        3.3.2 算法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长度激光比长装置折射率修正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折射率修正模型
        4.2.1 光路空气压力p测量及修正模型
        4.2.2 光路空气水蒸汽分压f测量及修正模型
        4.2.3 光路空气温度t测量及修正模型
    4.3 折射率修正精度分析
        4.3.1 光路空气压力p折射率修正不确定度分析
        4.3.2 光路空气水蒸汽压力f修正不确定度分析
        4.3.3 光路空气温度t修正不确定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长度激光比长装置系统性能测试与不确定度分析
    5.1 引言
    5.2 长导轨长期稳定性及直线度测量
        5.2.1 导轨上表面YY方向直线度的变形趋势分析
        5.2.2 导轨侧面XX方向直线度的变形趋势分析
    5.3 运动平台稳定性及定位精度测试实验
        5.3.1 运动平台稳定性测试
        5.3.2 运动平台闭环定位精度的测试
        5.3.3 运动平台开环定位精度的测试
    5.4 空气折射率补偿精度验证实验
        5.4.1 实验方案
        5.4.2 数据分析与处理
        5.4.3 实验结果
        5.4.4 折射率修正结果比较分析
    5.5 不确定度分析模型
        5.5.1 分量分析1:激光波长稳定性、拍频等分量u(L)
        5.5.2 分量分析2:折射率补偿分量u(n)
        5.5.3 分量分析3:阿贝误差分量
        5.5.4 其它分量分析
        5.5.5 分量分析5:与被测对象相关分量u(δLcal)
    5.6 分量不确定度的合成与分类计算
        5.6.1 不确定度分量分类
        5.6.2 不确定度合成计算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程示范应用
    6.1 引言
    6.2 计量系统内的示范应用
    6.3 大尺寸新研究方向的支撑
        6.3.1 激光干涉测长
        6.3.2 多波长绝对测距
        6.3.3 星载光频梳绝对测距系统精度验证
        6.3.4 光频梳绝对测距方法研究
    6.4 大尺寸仪器产品制造测试验证
        6.4.1 三维形貌测量仪研制
        6.4.2 天津大学双干涉调频连续波激光测距系统实验
        6.4.3 激光跟踪仪环境精度实验
        6.4.4 激光跟踪仪转站精度实验
        6.4.5 摄影测量系统实验
    6.5 部队测绘装备的量值溯源保障
    6.6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6.6.1 社会效益分析
        6.6.2 经济效益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A其他国家的CMC校准测量能力
附录B验收意见、应用证明、标准证书等
致谢

(5)全量程冲击加速度激光干涉法国际比对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冲击加速度激光干涉法校准及国际比对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2.1 全量程冲击加速度激光干涉法校准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2.2 冲击加速度激光干涉法国际比对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全量程冲击加速度激光干涉法校准系统研究
    2.1 引言
    2.2 冲击加速度激光干涉法校准
        2.2.1 信号处理关键技术
        2.2.2 数据处理流程
    2.3 低g值冲击加速度激光干涉法校准系统
        2.3.1 冲击激励机
        2.3.2 冲击脉冲波形发生器
        2.3.3 校准系统集成
        2.3.4 校准试验
    2.4 高g值冲击加速度激光干涉法校准系统
        2.4.1 校准系统组成
        2.4.2 校准试验
    2.5 小结
第三章 加速度传感器动态模型及参数辨识研究
    3.1 引言
    3.2 加速度传感器动态特性的频域直接估计方法研究
    3.3 加速度传感器结构化动态模型及参数辨识方法研究
        3.3.1 加速度传感器结构化动态模型
        3.3.2 基于PSO算法的参数辨识法
        3.3.3 递推最小二乘参数辨识法
    3.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加速度传感器非线性动态建模方法研究
    3.5 小结
第四章 冲击加速度激光干涉法国际比对关键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冲击加速度激光干涉法国际比对的可行性研究
        4.2.1 冲击频率响应分析
        4.2.2 可行的冲击比对方法
    4.3 基于激光干涉法冲击校准的加速度传感器参数辨识研究
        4.3.1 模型参数辨识
        4.3.2 验证实验
    4.4 加速度传感器动态特性补偿和动态不确定度评估
        4.4.1 动态特性补偿
        4.4.2 动态不确定度评估
        4.4.3 验证实验
    4.5 小结
第五章 亚太地区低g值冲击加速度激光干涉法国际比对
    5.1 引言
    5.2 比对技术协议
        5.2.1 比对背景
        5.2.2 技术协议
    5.3 比对结果
        5.3.1 基于半正弦平方冲击加速度波形比对结果
        5.3.2 基于正弦冲击加速度波形比对结果
    5.4 主导实验室不确定度评估
        5.4.1 基于半正弦平方冲击加速度比对结果的不确定度评估
        5.4.2 基于正弦冲击加速度波形比对结果的不确定度评估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7)冷却液流量标准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相关流量测量技术的发展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冷却液流量标准装置方案研究及工作原理及技术指标
    2.1 冷却液流量标准装置总体方案研究
        2.2.1 标准表法
        2.2.2 质量法
        2.2.3 容积法
    2.2 冷却液流量标准装置工作原理
    2.3 冷却液流量标准装置技术指标
        2.3.1 工作介质
        2.3.2 流量范围
        2.3.3 不确定度
    2.4 本章小结
3 冷却液流量标准装置各系统设计
    3.1 标准体积管系统
    3.2 流量动力系统
        3.2.1 流量动力系统工作原理
        3.2.2 装置动力系统性能参数验证
    3.3 活塞位移量的测量系统及时间测量系统
    3.4 冷却液流量标准装置测控系统
    3.5 冷却液流量标准装置流体介质和实验防护
        3.5.1 装置流体介质
        3.5.2 防护措施
    3.6 冷却液流量标准装置整体布局
    3.7 本章小结
4 冷却液流量标准装置的检定和不确定度评定
    4.1 检定方法
    4.2 检定依据
    4.3 冷却液流量标准装置装置不确定度
        4.3.1 不确定度来源
        4.3.2 不确定度分析
        4.3.3 不确定度合成评定
    4.4 本章小结
5 冷却液流量标准装置稳定性和流量范围及其它性能测试
    5.1 冷却液流量标准装置流量范围和稳定性测试
        5.1.1 测试依据
        5.1.2 测试结果
        5.1.3 测试结果分析
    5.2 典型流量计测试验证
        5.2.1 测试依据
        5.2.2 测试结果
        5.2.3 测试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课题总结
    6.2 课题存在的问题
    6.3 后续工作思路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ANSYS对能量天平磁体系统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单位基准现状
        1.1.2 质量量子基准研究现状
        1.1.3 能量天平原理
    1.2 有限元仿真原理
        1.2.1 有限元法简介
        1.2.2 ANSYS 简介
    1.3 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及来源
        1.3.1 课题研究意义
        1.3.2 课题内容
        1.3.3 课题来源
第2章 能量天平磁体设计
    2.1 国外磁体系统设计经验
    2.2 当前磁体系统设计思想
第3章 磁场优化设计
    3.1 有限元模型构建
    3.2 加载载荷并计算
    3.3 仿真优化
        3.3.1 初步分析间距参数对磁场的影响制定优化方案
        3.3.2 使用较大取值步长粗略筛选间距参数取值范围
        3.3.3 在磁场参数较优范围内细化筛选
        3.3.4 磁场优化设计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线圈内部受自身安培力分析
    4.1 矩形截面厚壁线圈截面形状与受自身安培力间的关系
    4.2 单独能量天平受自身安培力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待研究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动态标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计量的概述
    1.2 汽车检测设备计量检定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检测设备发展状况及相关的计量检定标准
    1.4 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标定技术现状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动态标定理论
    2.1 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概述
        2.1.1 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的结构
        2.1.2 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的原理
        2.1.3 车轮在制动试验台上的力学分析
    2.2 静态标定与动态检测之间的差异
    2.3 制动台检测时力值传递建模
        2.3.1 制动时制动台动力学建模
        2.3.2 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2.3.3 蜗轮蜗杆力学模型
        2.3.4 力传感器处受力分析
    2.4 动态标定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动态标定装置结构的研究
    3.1 动态标定装置结构
        3.1.1 伺服施力机构
        3.1.2 缓冲减震机构
        3.1.3 传力梁机构
        3.1.4 销轴测力机构
        3.1.5 支撑框架
    3.2 动态标定装置的工作原理
    3.3 动态标定装置零部件的设计与选择
        3.3.1 滚珠丝杠的选择
        3.3.2 伺服电机的选择
        3.3.3 减速器的选择
        3.3.4 测力传感器的选择
    3.4 基于液压伺服的动态标定装置的结构
        3.4.1 液压系统简述
        3.4.2 液压伺服动态标定装置整体结构
    3.5 液压伺服动态标定装置的工作原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动态标定系统的硬件设计
    4.1 动态标定系统的硬件组成
    4.2 信号的采集处理
        4.2.1 信号采集中的I/O卡的选择
        4.2.2 信号采集中的A/D卡选择
        4.2.3 信号调理模块的选择
    4.3 接近开关
        4.3.1 接近开关的分类
        4.3.2 接近开关的选择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计量性能的探讨
    5.1 机动车制动性能检验要求与检测标准
        5.1.1 行车制动性能检验
        5.1.2 驻车制动性能检验
    5.2 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的计量性能要求与标准
        5.2.1 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的计量性能要求
        5.2.2 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的计量性能检定方法
    5.3 对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计量性能要求的探讨
        5.3.1 最大值损失量
        5.3.2 过程差
        5.3.3 快踩响应时间
        5.3.4 重复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精度与误差分析及标定试验
    6.1 标定装置的精度仿真分析
        6.1.1 标定装置有限元建模
        6.1.2 边界条件
        6.1.3 有限元结果分析
    6.2 标定装置的误差分析
    6.3 标定试验
        6.3.1 静态标定
        6.3.2 动态标定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10)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计量供热测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主要内容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2 课题研究内容的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2 计量供热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2.1 热计量的基本原理及方式
        2.1.1 热计量的基本原理
        2.1.2 各种热计量方式分析比较
    2.2 计量供热系统的调节
        2.2.1 系统调节的原理
        2.2.2 系统的运行调节
    2.3 计量供热系统的控制
        2.3.1 控制系统的组成
        2.3.2 控制的方法
        2.3.3 变频调速
    2.4 分户计量供热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2.4.1 共用立管分户独立系统
        2.4.2 垂直单管跨越式采暖系统
3 虚拟仪器技术及LabVIEW测控平台的构建
    3.1 虚拟仪器技术
    3.2 LabVIEW简介
    3.3 LabVIEW编程环境
    3.4 LabVIEW测控平台的构建
4 供热测控系统组成及硬件选型
    4.1 系统组成
    4.2 传感器的选择
    4.3 数据采集及采集卡的选择
        4.3.1 数据采集概述
        4.3.2 数据采集系统的构成
        4.3.3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
    4.4 NI PCI-6014数据采集卡的选用
        4.4.1 PCI-6014数据采集卡
        4.4.2 PCI-6014数据采集卡的配置和测试
5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5.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5.2.1 模糊控制器的组成
        5.2.2 LabVIEW模糊逻辑工具箱
        5.2.3 LabVIEW环境下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5.2.4 模糊控制器仿真与控制效果分析
    5.3 系统主界面的设计
    5.4 软件系统各子模块的设计
        5.4.1 系统登录模块
        5.4.2 参数设置模块
        5.4.3 多通道数据采集模块
        5.4.4 信号分析处理模块
        5.4.5 控制信号输出模块
        5.4.6 数据保存、查询和打印模块
        5.4.7 报警模块
6 节能效果分析
    6.1 项目试点概况
    6.2 热计量数据分析
        6.2.1 热量表法数据分析
        6.2.2 流量温度法数据分析
        6.2.3 热分配表法数据分析
    6.3 系统节能效果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测控系统准确性的依据——计量基、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毫米测量范围纳米几何特征尺寸计量标准装置关键技术研究[D]. 施玉书. 天津大学, 2019(01)
  • [2]某型飞机计量保障体系研究[D]. 保善英.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3]动态角度标准装置及量值溯源技术研究[D]. 乔丹. 中国计量大学, 2017(03)
  • [4]室内80m大长度激光比长国家标准装置的研制[D]. 李建双. 天津大学, 2017(08)
  • [5]全量程冲击加速度激光干涉法国际比对关键技术的研究[D]. 孙桥. 北京化工大学, 2015(03)
  • [6]核酸计量[J]. 高运华. 科学, 2013(06)
  • [7]冷却液流量标准装置研究[D]. 信彦峰. 郑州大学, 2013(11)
  • [8]基于ANSYS对能量天平磁体系统的优化设计[D]. 王洋. 河北大学, 2012(08)
  • [9]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动态标定方法的研究[D]. 王星. 吉林大学, 2011(09)
  • [10]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计量供热测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吴九牛. 兰州交通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测控系统精度的依据——测量依据、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