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理论创性与老子《道德经》

十七大理论创性与老子《道德经》

武保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07)

基金项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课题项目:十七大理论创新与老子《道德经》

中图分类号:D0文献标识码:A

一、尊重历史的主体

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日起,就把群众的利益作为昀高利益,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是以民为本、以民为重、以民为先。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全部任务就是维护、实现和发展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历史。紧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是全体党员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同时也要把这种责任和义务转化为一种压力、一种动力,始终做到为人民负责、为人民办事、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过程中,创新教学方式,大胆的改革。实践证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有兴趣才有质量。只要我们能摆正思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和教学方法上做到科学、周密、严谨,提高体育课的授课质量,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我相信学生们会在体育课中轻松的获得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树立起终身体育的目标,从而全面健康的成长。

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曰“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这段话的意思是,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曰“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段话的意思是,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二章曰“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这段话的意思是,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二、理论联系实际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这段话的意思是,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老子讲“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成其为“道”。在后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语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后六句的“质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质。所以引完这十二句格言以后,用一句话加以归纳:“道”是幽隐无名的,它的本质是前者,而表象是后者。这十二句,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多种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中,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辩证法的真谛。这是极富智慧的。

这里讲的“上士”就是那些勤于为民,执政为民的共产党员,“道”可理解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

三、加强党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过程,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在不断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从这个思想中我们体会到,先进与落后、党性与人性的区别和对立永远是相对的。从实践本性的角度看,锻炼党性、保持先进性的深层内涵都是指一种精神状态,表现为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信念,不断创新求新的思想境界,不甘平庸、不断开拓进取的实践追求。从非理性的角度看,党性、先进性是共产党人对人生价值的一种独特理解和感悟,是共产党人所选择的不同于普通人的特殊活法。因此,党性、先进性需要“保持”,但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懈地追求、不断地创造创新,要立足于人性,回归人性,但更要不断地超越人性,追求更高的人格境界。从这个境界层面上来理解和阐释,党性、先进性必然是不断变化发展和追求超越的范畴。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段话的意思是,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段话的意思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老子是针对奴隶主贵族贪欲奢移、纵情声色而写的,是揭露和劝诫,也是严正警告。老子所说的“五色”、“五声”、“五味”、围猎之乐、难得之货,这些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糜烂生活那令人目盲、令人耳聋、令人心发狂的腐朽文化,是提醒我们今天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重视精神文明的发展,反对物欲横流引起的精神腐蚀。

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上的某些不完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封建残余思想的腐蚀,脱离群众、官僚主义、以权谋私、贪图安逸、追求享乐、金钱至上、腐化堕落等等问题时常发生在一些党员乃至党的领导干部身上。不正于老子的思想不谋而合吗?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把人类发展的昀高境界定位于实现“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每个共产党人所追求的境界和目标。但是为了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能够实现这个崇高目标,共产党人又必须肯于牺牲和放弃个人自由和发展的目标。这既是一种人的境界,又是超越普通人的特殊境界。这是一个悖论,是党性、先进性根源于人性,高于人性,超越人性,昀终回归人性这个客观历史过程合乎理和逻辑。

标签:;  ;  ;  

十七大理论创性与老子《道德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