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雨城区陇西河小流域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及效果评价

雅安市雨城区陇西河小流域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及效果评价

四川九0九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雅安市雨城区陇西河小流域地质环境的基本状况,然后分析了小流域综合防治总体布置,最后探讨了小流域地质综合防治实施效果,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小流域;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效果评价

1.雅安市雨城区陇西河小流域地质环境状况

1.1地形地貌

小流域属盆周山地地貌区,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西缘的交汇区域。地势总体特征河谷切割深,高差变化大,中、东部平缓,南部、北部和西部三面高差大陡峭。区内最高点为西南边界的马尔山的主峰,海拔高程2628.9m,最低点为青衣江河谷出境处,海拔高程515m,最大相对高差为2113.9m。工作区受陇西河侵蚀切割控制,总体地势总体表现为河谷切割深,高差变化大,中、东部平缓,南部、北部和西部三面高差大陡峭,地形变形较为复杂。

1.2地层岩性

地层岩性是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质灾害提供物质基础。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和地层岩性的分布息息相关,岩性特征直接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区内滑坡主要集中位于第四系土体较厚的斜坡地带,崩塌主要位于砂泥岩互层、砂砾岩和碳酸盐岩形成的较坚硬的岩体组成的陡坡地带。

1.3地质构造

褶皱构造为区内地质构造的主体,断裂构造在西北部相对较发育。由于川滇南北向以及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影响,区内构造体现为北东向构造为一系列北东走向雁行状发育的褶皱和与之伴生的冲断层组成,构造线走向为35°~45°,为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组成部分。

1.4水文地质条件

在工作区内地形地貌、岩性及构造的影响下,水文地质条件相对复杂。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水力性质,区内地下水主要以松散层孔隙水、碎屑岩裂隙水及碳酸盐岩岩溶水为主。境内主要地层为的侏罗系砂岩、泥岩,白垩系砾岩,地下水赋存条件较差,水量相对较贫乏。

2.小流域综合防治总体布置

2.1综合防治总体布置

2.1.1防治目标

通过对地质灾害采取预警监测、搬迁避让、应急排危和工程治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缓解及消除地质灾害的威胁,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为陇西河小流域内恢复重建、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民生改善创造良好环境。

2.1.2防治原则

①防治结合、综合防治的原则;②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③与相关规划衔接协调的原则;④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

2.2防治规划衔接

2.2.1与场镇恢复重建规划的衔接

根据目前各场镇恢复建设规划的开展进度,正在开展或即将开展建设的工程主要为灾后重建聚居点,如上里镇的治安村、共和村、箭杆林村、庙下村、六家村,中里镇的联合新村(复兴)、东风新村灾后重建新村聚居点、杨家大院、建新三江村、嘉阳新区灾后重建新村聚居点建设及碧峰峡镇的七老村和三益村灾后重建新村聚居点建设。

2.2.2与道路规划的衔接

①对威胁雅太路的3处地质灾害点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若在强降雨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发生崩塌将可能威胁雅太路的安全,对此,建议由公路部门做好崩塌治理。②上里镇箭杆林村黑崖下滑坡的治理工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恢复公路开挖斜坡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必要时对路基开挖边坡进行预支护处理。

2.2.3与水利部门工程规划的衔接

根据规划,水利部门已对或将对上里镇-白马泉段支沟、中里镇幼儿园-碧峰峡镇三益村段陇西河岸坡进行整治和修建防洪堤。故对白马泉段支沟堵塞段和中里镇嘉阳新区灾后重建新村聚居点岸坡不再纳入本次综合防治项目。

2.3防治工作总体布置

2.3.1监测预警工程布置

①专业监测方面:于上里镇黑崖下滑坡后缘边界附近和白马泉危岩下方白马泉支沟附近、碧峰峡镇叫花子泥石流上游各布置1组雨量监测点,并利用气象局在上里镇、中里镇和碧峰峡镇附近布置已设5组雨量监测点发送的降雨量数据;于碧峰峡镇叫花子泥石流中游附近布置1组泥石流视频监测仪。②群测群防方面:对区内50处隐患点均纳入群测群防网络,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系统,落实防灾预案和相关责任人员,并与专业监测预警系统、雨城区地灾防灾减灾指挥系统联网,提高地灾监测预警的水平及应急反应实力。

2.3.2应急避险场所建设工程布置

①结合流域内上里镇规划,利用上里镇文化站图书馆和上里镇中心学校进行应急避险场所建设,储备必要的救灾物资和设备、材料等,作为上里镇场镇、聚居点等的应急避险场所;②结合流域内中里镇规划,利用中里镇中心学校和中里中学进行应急避险场所建设,储备必要的救灾物资和设备、材料等,作为中里镇场镇、聚居点等的应急避险场所;③结合流域内碧峰峡镇规划,利用碧峰峡镇中心学校和碧峰峡政府服务中心进行应急避险场所建设,储备必要的救灾物资和设备、材料等,作为碧峰峡镇场镇、聚居点等的应急避险场所。

2.3.3排危除险工程布置

对威胁聚居点、分散农户、卫生院等对象的小规模地质灾害隐患点,通过简易的工程手段能够很快达到良好的防灾减灾效果,因而采用排危除险的措施进行防治;其次就是根据各场镇灾后重建新村聚居点建设规划,个别聚居点将开挖形成边坡,需对边坡进行预支护治理,通过简易的工程手段能够很快达到良好的防灾减灾效果,因而采用排危除险的措施进行防治。

2.3.4勘查治理工程布置

首先对威胁工作区内规模较大,威胁对象较多、危害程度较大、搬迁避让安置困难、经费需求大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勘查和工程治理;其次是紧密结合规划灾后重建新村聚居点的工程标高和可能削坡的影响,对个别规模较大、地质环境条件相对复杂的灾后重建新村聚居点边坡进行预支护治理;再次是根据流域内规划建设对已存在4处边坡垮塌的陇西河上里场镇段岸坡,由于其危害大,影响范围广、对上里场镇的灾后重建规划至关重要,故对其进行勘查和工程治理。

3.小流域地质综合防治实施效果

3.1小流域地质灾害点综合防治效果

通过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从而达到灾害体风险减小、风险转移与风险消失,有效保护地质灾害危险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存生活环境,尤其是建立了群专联合的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避险场所的建设,可显著提升地质灾害应急水平和能力,且经过地灾应急排危和工程治理的施行,可有效缓解乃至消除地灾威胁,为恢复重建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为灾区经济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同步小康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基础。

3.2社会效益

经过地灾的综合治理,可有效确保防护地灾危险区内人员的生命及财产的安全,且改善居民的生存生活环境,尤其是通过群专联合的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应急避险场所的建设,可显著提升地灾紧急处理的水平和能力,对地灾实施应急排危和工程治理,可有效缓解乃至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为灾区经济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同步小康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基础。因此,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是深得当地人民群众欢迎和支持的,通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将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3.3环境效益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综合性措施,不但通过工程措施降低了地质灾害对危险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也将大大减少地质灾害对植被的破坏和造成的水土流失,另外由于部分区域还采取了生物工程防护措施,让工程与环境相和谐,可以进一步改变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带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雅安市雨城区陇西河小流域地质灾害给当地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对这一小流域地质灾害采取一定的措施,建立起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不仅能够有效的保证当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韦.广东省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防治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6):85-86

[2]胡荣荣,金立权,陈国军.浙江省岱山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3,(2):53-54

[3]段巧甫.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J].中国水土保持.2010(6):148-149

标签:;  ;  ;  

雅安市雨城区陇西河小流域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及效果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