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

一、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研建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郭凤娇[1](2017)在《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科学作为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繁荣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水平是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研究也逐渐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在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下,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机构也日益重视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以提高研究机构、学术成果乃至学者个人的国际影响力。学术论文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最主要形式,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的评价研究能全面了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学术论文影响力不仅能反映研究成果所具有的科研学术价值以及其被社会公众认知了解的程度,还对项目成果、创新研究及前沿科技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科学交流模式和学术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内涵需要扩展以适应时代发展与科学进步的需要。学术论文的传统影响力体现了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获得认可和被吸收;学术论文在线影响力体现了学术论文的知识信息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获得了大众群体关注,把两种模式融合才能全面的反映学术论文影响力。本文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影响力评价进行了全面研究,除了引言和总结与展望部分以外,还包含6部分研究内容,各部分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界定了相关术语,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其次对科学交流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再次,梳理了文献计量学相关理论、Altmetrics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以及学术论文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为本论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方法基础。第二部分,对学术论文影响力和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进行分析。首先,对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研究,包括内涵、类型划分和产生过程;其次,对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原生影响因素和次生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了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影响因素框架;最后,构建了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第三部分,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数量影响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学术论文数量的年代分布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以了解中国社会科学国际研究所处的发展阶段,并通过与世界其它国家/地区的比较,了解了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数量的世界水平;然后,分别对学术论文的学科结构和研究方向、研究机构、来源期刊以及基金的论文数量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传统影响力表现进行了分析。传统影响力包括原生影响力和线下影响力两种类型,论文基于期刊影响因子对原生影响力进行分析,基于被引频次和ESI高水平论文对线下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并分别探讨了原生影响因素(发表时间、研究机构、论文篇幅、基金资助以及参考文献量)与各指标间的影响关系,提出了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传统影响力的具体措施。第五部分,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在线影响力表现进行了分析。在线影响力包括webl.0影响力和web2.0影响力两种类型,论文基于使用次数对webl.0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基于Altmetrics指标对web2.0影响力进行了分析。论文还基于Altmetrics指标构建了含媒介传播、论文使用、读者数量、论文质量和公信力5个一级指标的影响力评价模型,得到每篇学术论文的AIF得分。最后,根据原生影响因素与使用次数、Altmetrics指标的影响关系,提出了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在线影响力的具体措施。第六部分,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了评价实证研究。首先,融合传统影响力指标和在线影响力指标,构建出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模型,并对两个数据组(包含1个对照组)进行了实证,计算得到每篇学术论文的影响力得分;其次,对影响力得分和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响力得分与学术论文来源期刊相对影响因子及被引频次最相关;再次,根据学术论文影响力得分,挖掘出每个学科领域的影响力得分高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机构,并对学术论文覆盖的学科领域按影响力相对大小进行了分类,了解了每个学科领域的世界影响水平;最后提出了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对策建议。

朱亮[2](2015)在《基于文献的科技监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使得包含科技文献在内的各类科技信息资源迅猛增长,导致信息过载,海量信息资源的复杂性为科研人员准确把握所从事领域的结构和演变带来了困难。在此背景下,科技监测应运而生,通过它可以科学地梳理一个学科领域的发展历程、认识其发展趋势、追踪其研究前沿与热点,从而帮助科研人员找到研究的创新突破口、发掘潜在研究空间。而科技监测本身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其理论方法、技术手段和应用实践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也正因如此,本文以基于文献的科技监测为对象,从其方法、技术、系统工具、应用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以下结论和成果:(1)在基于文献的科技监测方法方面,本文首先对文献计量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基础、基本流程、应用领域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其次,重点对词频分析、引文分析、共引分析、共词分析、突发监测、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的原理、在科技监测中的主要应用方向、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文献计量分析法在科技监测方法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2)在基于文献的科技监测技术手段方面,本文通过对科学知识图谱的起源、概念、特征、类型、绘制方法及流程进行研究,得出科学知识图谱同时具有“图”和“谱”的双重性质与特征,可实现知识单元之间网络、结构、交叉、演化和衍生等诸多关系的灵活展示,其类型丰富,绘制方法多样,绘制流程规范,已成为提升文献计量分析法等方法在科技监测领域应用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手段。(3)在基于文献的科技监测应用系统及工具方面,本文对Cite Space、Hist Cite、VOSviewer、Ucinet、Bibexcel等几种典型科技监测应用系统及工具的功能、应用流程、特点进行了研究,并从数据源、数据处理、分析功能等角度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此掌握了各应用系统及工具的特征功能,以及在科技监测领域的主要应用方向。(4)基于以上三个方面内容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文献的综合科技监测模式,该模式以中英文科技文献数据为数据源,以科技文献外部实体特征统计、共引分析、共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为主要分析方法,以当前国际上成熟的科技监测应用系统及工具为手段,实现被监测学科领域的总体现状分析、经典文献识别、研究前沿探测、研究热点探测和科研合作网络分析。最后,本文以“共引分析”研究领域为例,进行综合科技监测模式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具有功能全面、方法集成、操作简便等诸多特点,可为今后科技监测领域的相关研究和应用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贾振轩[3](2014)在《立木因子量测技术及其精度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森林调查及动态监测工作中,仪器和测量方法相对简单,精度较差。本研究,研究包括胸径、树高、材积、任意处直径、生长量五类立木因子利用测树电子经纬仪、测树全站仪两种精准测树装备的精准测量技术原理、方法与精度。具体包括:(1)胸径通过测径围尺测量,每株样木4名观测者者分别测量40次,共测量样木6株,树种包括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通过胸径测量系统误差分析可知,所用围尺不存在系统误差;标准差分析可得胸径测量精密度高;二元方差分析可知人和树种对胸径量测值有很大影响,故在胸径测量中要加强人的细心程度可提高精度。树高采用电子测树枪测量,选取样木6株,分别由4名观测者对每株样木测量40次,用全站仪测量树高值作为参考真值。通过测树枪树高测量系统误差分析可知测树枪树高测量不存在系统误差;通过标准差分析可知树高测量精度与观测人员、树种有显着影响,故在胸径和树高测量中,加强观测人员的细心程度、分树种不同对待可增加测量精度。(2)选取20株样木,分别使用测树型电子经纬、测树型全站仪绕测后伐倒解析,以伐倒木解析数据为”参考真值”,分析两种仪器测量树高、任意高处直径、材积的精度分别为98.67%、95.57%、97.43%(电经),98.72%、95.40%、98.12%(全站),可用于精准量测立木因子,可用以补充无伐倒情况下立木因子精测。(3)使用少量解析木拟合最优生长模型并验证,树高、胸径、材积的生长模型相关系数为分别为0.8566、0.9297、0.9595,拟合效果理想,可用于生产实践,说明了少量样本研建生长量模型的可行性。同时建议配合树木针测仪,对树木年轮精准无损量测,从时间、空间维度上对立木因子精准量测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

成颖[4](2011)在《信息检索相关性判据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相关性是情报学基本问题的观点得到了国内外图书情报学界的普遍认同。国外的相关性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证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关成果可参见Saracevic(1975)、Mizzaro (1997)、Schamber(1994)以及Saracevic (2007)等完成的综述。相关性研究虽然也得到了国内学界的重视,但是只能检索到为数不多的国外研究成果的综述与介绍。鉴于此,本文开展了基于本土的面向用户的相关性判据研究以及相关性判据应用研究。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结论有:(1)相关性判据集。本文以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4个年级以及南京大学教育科学系1个年级的相关性判据文本数据为信息源,采用内容分析法解析出了包括传播特征,内容,情境,使用,系统特征,愉悦,质量,总体以及文献特征等9类相关性判据。通过频次分析发现,文献特征、质量判据以及内容判据、总体和使用占据了相关性判据的主要位置,而愉悦、情境、传播特征以及系统特征则相对没有那么重要。与Schamber(1991)以及Barry(1993)等前人研究相比,本研究拓展了面向用户的相关性判据集,提炼出了包括文献总体、文献使用以及传播特征等三个新的相关性判据类别。(2)影响信息用户相关性判断的文献特征。通过对相关性判据文本数据的内容分析,解析出了包括参考文献、出版单位、出版时间、关键词、基金、篇幅、全文、题名、文献格式、文摘、语种、文献类型、来源期刊、作者以及机构等在内的15个影响信息用户相关性判断的文献特征。(3)任务复杂性以及性别影响相关性判据的选择。研究结果显示,用户在面对不同复杂性的任务时,在文献内容、文献使用、文献特征、作者以及文献类型等相关性判据的选择方面存在差异;而性别维度仅影响作者、文献类型以及文献总体层面的相关性判据选择。由于数据量的原因,本文没能证实任务复杂性以及性别对信息用户在选择来源期刊、机构、系统特征、传播特征以及愉悦感知等5个类别相关性判据时的影响。(4)基于相关性判据、价值增值模型、TEDS模型以及信息系统成功模型构建了面向相关性判据的学术信息检索系统成功模型,并证实了模型的有效性。根据模型设计了问卷,问卷共发放1114份,回收1054份,其中有效问卷929份。通过对数据的结构方程分析证实:①系统因子1和系统因子2对选择性存在正负不同方向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59和-0.39。②系统因子2、系统因子3以及选择性对系统效能存在正性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是0.11、0.15和0.50。③系统因子1和灵活性对自适应性存在正性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达到0.14和0.70。④系统因子5、灵活性、时间认知以及可靠性对系统性能存在正性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20,0.29,0.10以及0.38。⑤美感和娱乐体验对情感认知存在正性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54,0.27。⑥系统因子4和系统因子6对易用认知存在正性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23,0.21。⑦完整性、实时性、权威性、有效性对于信息质量存在正性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26,0.26,0.38以及0.25。⑧系统因子1、灵活性、隐私以及自适应性对服务质量存在正性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10,0.15,0.10,0.52。⑨效能认知、性能认知、选择性、易用认知、情感认知以及自适应性对系统质量存在正性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21,0.30,0.29,0.08,0.32,0.23。⑩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对满意度存在正性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56,0.29。最后,结构方程分析的结果表明,信息质量、系统质量以及满意度对使用意图存在正性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5,0.55以及0.11,而服务质量对于使用意图存在负性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16。

王佳[5](2009)在《基于领域工程和构件技术的林业GIS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林业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林业GIS系统的建立在各地迅速开展。利用GIS进行林业作业设计、林业资源管理、森林资源及病虫害监测、森林防火监控等工作,图文并茂、形象直观、通俗易懂、效率高,在林业生产和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的林业GIS应用系统开发中也存在如下的问题:工程(软硬件)重复建设,没有按统一的标准、规范和要求进行,相互对接和信息共享难度较大。信息系统的开发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各自为政的开发,既使资源共享成为空话,也使人力、财力和时间造成损失。本研究将软件工程中的关于软件复用的思想引入林业GIS系统开发和建设中,运用领域工程分析方法,对林业GIS系统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设计,针对林业GIS功能需求进行领域建模,并利用构件技术在应用层次对基于领域工程的林业GIS系统进行实现,通过构建林业GIS领域模型,开发林业GIS通用构件,实现林业GIS系统主要功能的复用,基于构件和领域工程方法的林业GIS应用系统的实现可以使软件开发具备效率高、性能稳定、质量可靠、风格一致且规模宏大等优点,为林业GIS应用系统的规范化提供有力的保证,体现了新的以系统为中心,融合已有先进技术的林业GIS应用系统开发模式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进行了研究:(1)对目前领域工程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了领域工程的概念、基本假定、主要阶段、参与人员、代表性的领域工程方法,领域工程和应用工程的关系及领域工程建模工具等。(2)从林业GIS系统的实际出发,以UML作为建模工具,以领域知识为基础,通过领域工程方法对林业GIS领域中的三个成熟的系统进行分析,识别其中的共性和变化性,获得林业GIS领域架构,建立领域模型,抽取出通用的构件资源,以便在领域内复用。(3)通过领域工程得到林业GIS系统架构,基于构件技术的GIS组件和可视化开发平台在应用工程阶段实现了SF-Star林场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通过对数据库、专业模型、功能及界面进行了构件化实现,可以实现林场对于林业资源管理、森林防火扑救指挥、造林决策支持、专题图排版打印、林业报表输出及三维显示和浏览功能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3个方面:(1)将软件工程中软件复用的思想引入到林业GIS系统建设中,可以实现林业GIS系统增量式的开发方式。(2)首次运用领域工程思想、理论和方法对林业GIS系统进行完整的领域分析,领域设计和领域实现,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林业GIS系统领域工程解决方案,设计可行的林业GIS领域复用模型。(3)基于林业GIS领域架构和构件技术的GIS组件在应用工程阶段实现了SF-Star林场地理信息系统,在该系统中集成并实现多个林业专业模型,对于林场管理科技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表明将软件工程学思想中的领域工程方法引入林业GIS系统的建设中来是切实可行的,并且可以促进林业GIS系统建设的向规范化、一致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可以有效地减少重复开发系统造成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浪费,大大提高林业管理工作的效率。“数字林业”将为林业GIS系统开发和建设提供一个更广泛、更形象化的信息处理环境及支持平台,推动林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信息化进程,为林业和全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潘卫[6](2007)在《引用传统文献计量学知识发展网络计量学》文中提出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网络计量学应运而生成为一种必然。本文详细介绍了传统文献计量学的基本知识,简述了网络计量学是在传统文献计量学即"三计学"基础上扩展和演变而来的,是传统计量学的发展。

王明洁[7](2006)在《《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检索与应用》文中提出

金新建[8](2008)在《安徽医科大学科技论文产出力与影响力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安徽医科大学1997~2006年间科技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的发展变化,并与国内八所不同层次的医学院校进行对比,从学术论文的角度对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工作水平进行评价,旨在为科研管理部门的科研绩效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并试图得出其对学校管理和科研水平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的结论。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和统计学方法,通过检索CBM、MEDLINE、CSCD、SCIE等数据库,对安徽医科大学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基金论文、核心期刊论文、SCIE收录论文、论文被引证情况等进行产出力与影响力的分析。结果:(1)1997~2006年安徽医科大学产出国内论文共计9009篇,并以年均34.8%的速度递增,论文产出力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03年后国内论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2)论文产出力机构分布不均衡,科技论文产出力的核心区域是第一附属医院,57.69%的论文是附院发表的,其次是基础医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不排除各单位专业人员数量的差异);公共卫生学院、临床药理研究所、卫生管理学院、药学院的人均论文数居前四位。(3)科研群体整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核心作者群已经形成,核心着者发文量多且质量较高,已经形成多作者合作研究的趋势。(4)发表论文的期刊主要分布于本校及地方性期刊,9009篇论文分布在国内792种期刊上,载文量前八种期刊的出版地均为本省,共载文3410篇(占37.85%),其中六种刊物为本校创办,共载文2796篇(占31.04%)。(5)基金论文数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基金论文比稳步上升,由1997年的5.93%上升到2006年的38.39%;将近2/3的基金论文是省级基金资助项目(占62.29%),其次是国家级基金资助的论文(占31.59%)。(6)刊载在核心期刊论文的数量相对稳定,核心期刊论文比略有下降;科技论文较注重吸收外部信息。(7)国际论文的数量在稳定的基础上逐步攀升。(8)截止到2008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被CSCD来源刊引用达560篇,被引率为27.63%,总被引频次为1326次,篇均被引用频次为0.65次/篇。(9)SCIE收录论文数量上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质量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原创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待提高。(10)发表论文的学科分布面广,重点学科突出,但学科发展不均衡,发表高质量论文的学科多是省级和校级重点学科,药理学、皮肤病学是被SCIE收录论文较多的学科。结论:安徽医科大学10年间论文产出力呈现上升趋势,论文影响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SCIE收录论文数量上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但与国内一流医学院校相比,科技总量、学术影响力等众多方面仍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学校要创造条件,鼓励科技人员继续深造,扩展视野,提高能力;另一方面要优化用人环境,广纳贤才,把真正有实力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吸引来,建设精干、高效、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议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向广大科研人员阐明学术论文产出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意义,同时制定奖励政策,鼓励科研人员撰写高质量的,具有国际研究级水平,有较高理论价值的原创性论文,并积极引导他们向SCI、CSCD来源期刊投稿,以增加论文的被引证率。

赵瑞雪[9](2005)在《《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的发展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论述了《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的建设现状以及目前面临的各种挑战,探讨并提出了新形式下中国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潜能和发展趋势。

李宗红[10](2005)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2003年被引分析》文中提出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的数据,对《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发表的论文在2001~2003年被 CJFD 来源期刊引用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作简要的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所载918篇论文被引用了2787次,篇均被引次数为3.04,单篇被引最高次数33次。3年的影响因子分别为1.152、1.103和1.097。该期刊已成为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期刊出版事业研究领域重要的信息源之一。

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研建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研建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术语界定
        2.1.1 社会科学
        2.1.2 国际学术论文
        2.1.3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
    2.2 科学交流的类型划分
    2.3 文献计量学相关理论
        2.3.1 文献信息增长规律
        2.3.2 文献信息统计分析原则
        2.3.3 引文分析法
    2.4 Altmetrics的兴起与发展
    2.5 学术论文评价理论与方法
        2.5.1 科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2.5.2 比较与分类理论
        2.5.3 学术论文评价方法
        2.5.4 学术论文评价指标
        2.5.5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
    2.6 本章小结
3 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与评价框架
    3.1 学术论文影响力
        3.1.1 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内涵
        3.1.2 学术论文影响力的类型
        3.1.3 学术论文影响力的产生过程
    3.2 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影响因素
        3.2.1 原生影响因素
        3.2.2 次生影响因素
        3.2.3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评价指标选取
        3.3.2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3.3.3 评价指标体系融合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数量影响分析
    4.1 论文数量增长变化趋势及与其它国家/地区的比较
        4.1.1 学术论文的年代分布
        4.1.2 学术论文数量的增长变化趋势
        4.1.3 论文数量与其它国家/地区论文数量的比较
    4.2 学科结构与研究方向的论文数量
        4.2.1 学科结构的论文数量
        4.2.2 研究方向的论文数量
    4.3 研究机构的论文数量
        4.3.1 高产研究机构
        4.3.2 研究机构合作情况
        4.3.3 第一/通讯作者研究机构
    4.4 来源期刊的论文数量
    4.5 资助基金的论文数量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传统影响力分析
    5.1 基于期刊影响因子的学术论文原生影响力
        5.1.1 期刊影响因子的相对转化
        5.1.2 发表时间对篇均相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5.1.3 研究机构对相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5.1.4 学术论文篇幅对相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5.1.5 基金资助情况对相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5.1.6 参考文献数量对相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5.2 基于被引频次的学术论文线下影响力
        5.2.1 发表时间对篇均被引频次的影响
        5.2.2 研究机构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5.2.3 学术论文篇幅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5.2.4 基金资助情况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5.2.5 参考文献数量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5.3 基于ESI高水平论文的学术论文线下影响力
        5.3.1 基于高被引论文的学术论文线下影响力
        5.3.2 基于热门论文的学术论文线下影响力
    5.4 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传统影响力的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在线影响力分析
    6.1 基于使用次数的学术论文web1.0影响力
        6.1.1 发表时间对篇均使用次数的影响
        6.1.2 研究机构对使用次数的影响
        6.1.3 基金资助情况对使用次数的影响
        6.1.4 学术论文篇幅与参考文献数量对使用次数的影响
    6.2 基于Altmetrics的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
        6.2.1 Altmetrics论文的数量发展影响分析
        6.2.2 Altmetrics论文的指标特征
        6.2.3 Altmetrics论文的Altmetric Attention Score
        6.2.4 基于Altmetrics指标的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评价
    6.3 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在线影响力的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实证分析
    7.1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与模型
        7.1.1 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7.1.2 影响力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7.1.3 影响力评价模型构建
    7.2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结果分析
        7.2.1 影响力与评价指标的相关性
        7.2.2 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
        7.2.3 研究机构的学术论文影响力
        7.2.4 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影响力
    7.3 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对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2)基于文献的科技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基于文献的科技监测概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基于文献的科技监测方法研究
        1.4.2 基于文献的科技监测技术研究
        1.4.3 基于文献的科技监测应用研究
    1.5 研究目标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6.3 创新点
    1.7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文献的科技监测方法研究
    2.1 文献计量分析法概述
        2.1.1 文献计量分析法产生与发展
        2.1.2 文献计量分析法理论基础
        2.1.3 文献计量分析法方法论基础
        2.1.4 文献计量分析法基本流程
        2.1.5 文献计量分析法应用领域
    2.2 基于文献计量的科技监测方法
        2.2.1 文献特征统计方法
        2.2.2 引证关系分析方法
        2.2.3 共引分析
        2.2.4 共词分析
    2.3 其它科技监测方法
        2.3.1 突发监测
        2.3.2 社会网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科学知识图谱理论研究
    3.1 科学知识图谱概述
        3.1.1 科学知识图谱起源
        3.1.2 科学知识图谱概念
        3.1.3 科学知识图谱对象和特征
    3.2 科学知识图谱类型
        3.2.1 传统科学计量图谱
        3.2.2 三维构型图谱
        3.2.3 多维尺度图谱
        3.2.4 社会网络图谱
        3.2.5 自组织映射图谱
        3.2.6 寻径网络图谱
    3.3 科学知识图谱绘制方法
        3.3.1 引文分析方法
        3.3.2 共现分析方法
        3.3.3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3.3.4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3.4 科学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科技监测应用系统及工具研究
    4.1 HISTCITE
    4.2 CITESPACE
        4.2.1 CiteSpace概念模型
        4.2.2 CiteSpace应用流程
        4.2.3 CiteSpace网络图谱
    4.3 VOSVIEWER
    4.4 UCINET
    4.5 PAJEK
    4.6 BIBEXCEL
    4.7 SPSS
    4.8 TDA
    4.9 应用系统及工具对比分析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合科技监测模式研究
    5.1 综合科技监测内容和方法
        5.1.1 学科领域总体现状分析
        5.1.2 学科领域经典文献识别
        5.1.3 学科领域研究前沿探测
        5.1.4 学科领域研究热点探测
        5.1.5 学科领域科研合作网络分析
    5.2 综合科技监测流程
        5.2.1 数据获取
        5.2.2 数据预处理
        5.2.3 图表生成及知识图谱绘制
        5.2.4 结果分析
    5.3 综合科技监测的特点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综合科技监测模式实证分析
    6.1“共引分析”领域总体研究现状分析
        6.1.1 国内总体研究现状分析
        6.1.2 国际总体研究现状分析
    6.2“共引分析”领域经典文献识别
    6.3“共引分析”领域国际研究前沿探测
    6.4“共引分析”领域国内研究热点探测
    6.5“共引分析”领域科研合作网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立木因子量测技术及其精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测量
        1.2.2. 立木因子量测
        1.2.3. 全站仪测量技术
        1.2.4. 电子经纬仪测量技术
    1.3. 研究背景
        1.3.1. 本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概况及主要研究内容
    2.1. 主要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因子概况
        2.1.2. 社会经济因子概况
        2.1.3. 森林植被因子概况
    2.2. 主要内容及方法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方法
        2.2.3. 技术路线
    2.3. 精度分析理论基础
        2.3.1. 误差的分类与来源
        2.3.2. 绝对误差
        2.3.3. 相对误差
        2.3.4. 中误差
        2.3.5. 标准差
        2.3.6. 二元方差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胸径/树高基本因子测定及精度分析
    3.1. 胸径因子测定及精度分析
        3.1.1. 测量工具
        3.1.2. 数据来源与获取
        3.1.3. 胸径测量精度分析
        3.1.4. 结论与分析
    3.2. 树高因子测定及精度分析
        3.2.1. 量测工具
        3.2.2. 数据来源与获取
        3.2.3. 数据分析
        3.2.4. 结论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测树型电经/全站测树技术及其精度分析
    4.1. 测树型电子经纬测树技术
        4.1.1. 仪器简介
        4.1.2. 测树型电子经纬仪测树原理
        4.1.3. 测树型电子经纬仪数据采集
        4.1.4. 测树型电子经纬仪数据处理
    4.2. 测树型全站仪测树技术
        4.2.1. 仪器简介
        4.2.2. 测树型全站仪测树原理
        4.2.3. 测树型全站仪数据采集
        4.2.4. 测树型全站仪数据处理
    4.3. 数据来源
        4.3.1. 采样树种
        4.3.2. 数据来源
        4.3.3. 样木伐倒解析
    4.4. 精度分析
        4.4.1. 树高的精度分析
        4.4.2. 任意高度处直径精度分析
        4.4.3. 材积精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生长量模型研建
    5.1. 生长量概述
        5.1.1. 生长量定义
        5.1.2. 生长量分类
        5.1.3. 生长量的测定
    5.2. 毛白杨生长量模型研建
        5.2.1. 数据来源
        5.2.2. 备选模型的选取
        5.2.3. 模型精度评价指标
        5.2.4. 毛白杨生长方程拟合
        5.2.5. 模型精度验证
    5.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信息检索相关性判据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1.4 术语定义—相关性
        1.4.1 面向系统的相关性
        1.4.2 面向用户的相关性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性理论研究综述
        2.1.1 第一阶段的研究
        2.1.2 第二阶段的研究
        2.1.3 第三阶段的研究
    2.2 相关性判据研究综述
        2.2.1 第一阶段的研究
        2.2.2 第二阶段的研究
        2.2.3 第三阶段的研究
        2.2.4 小结
3 相关性判据研究
    3.1 研究问题
    3.2 数据搜集
        3.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3.2.2 数据搜集的基本要求
        3.2.3 数据搜集方法
        3.2.4 数据搜集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3.3 数据分析方法
        3.3.1 内容分析法
        3.3.2 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3.4 相关性分析结果
        3.4.1 数据特征
        3.4.2 数据集
        3.4.3 数据分析过程
    3.5 相关性判据
        3.5.1 文献特征的相关性判据
        3.5.2 内容特征的相关性判据
        3.5.3 质量类别相关性判据
        3.5.4 总体类别相关性判据
        3.5.5 使用相关性判据
        3.5.6 系统特征相关性判据
        3.5.7 传播特征相关性判据
        3.5.8 情境相关性判据
        3.5.9 愉悦相关性判据
    3.6 相关性判据—性别与任务复杂度分析
        3.6.1 检验方法
        3.6.2 大类相关性判据
        3.6.3 子类别相关性判据分析
    3.7 小结
        3.7.1 相关性判据小结
        3.7.2 影响相关性判断的文献特征小结
        3.7.3 相关性判断的任务复杂性与性别分析
4 相关性判据应用研究—建模与问卷设计
    4.1 引言
    4.2 学术信息检索系统调研
        4.2.1 调查对象
        4.2.2 调查内容
        4.2.3 调查结果
    4.3 模型建构
        4.3.1 VAM与TEDS模型
        4.3.2 信息系统成功模型
        4.3.3 面向相关性判据的学术信息检索系统成功模型
        4.3.4 研究假设
    4.4 问卷设计
        4.4.1 问卷第一部分
        4.4.2 问卷第二部分
        4.4.3 问卷第三部分
    4.5 问卷前测
    4.6 研究对象
    4.7 描述性统计分析
        4.7.1 缺失值的处理
        4.7.2 描述性分析结果
5 相关性判据应用研究—分析结果
    5.1 数据分析方法
    5.2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效度
        5.2.1 检索系统的浏览功能
        5.2.2 检索结果显示
        5.2.3 检索系统的导航功能
        5.2.4 检索结果的排序功能
        5.2.5 检索结果的标记功能
        5.2.6 检索结果的分类/分组功能
        5.2.7 查询扩展功能
        5.2.8 检索方式选择
        5.2.9 检索字段与限定条件选择
        5.2.10 检索技术选择
        5.2.11 相关反馈功能
        5.2.12 检索结果输出
        5.2.13 交互性
        5.2.14 个性化服务
        5.2.15 帮助服务
        5.2.16 激励机制
        5.2.17 链接功能
        5.2.18 存取方式
        5.2.19 问卷第一部分
        5.2.20 问卷第二部分外生潜变量
        5.2.21 问卷第二部分内生潜变量
        5.2.22 信息质量
        5.2.23 自适应性
        5.2.24 易用认知
        5.2.25 选择性
        5.2.26 系统性能认知
        5.2.27 情感认知
        5.2.28 系统质量
        5.2.29 服务质量
        5.2.30 满意度
    5.3 信度分析
        5.3.1 问卷第一部分
        5.3.2 问卷第二部分的外生潜变量
        5.3.3 问卷第二部分的内生潜变量
    5.4 验证性因子分析
        5.4.1 收敛效度
        5.4.2 区分效度
    5.5 结构方程分析
        5.5.1 测量模型的拟合标准
        5.5.2 结构模型的拟合标准
        5.5.3 研究假设的结果解释
6 研究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6.1 研究结论
        6.1.1 选择性的影响因素
        6.1.2 系统效能的影响因素
        6.1.3 自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6.1.4 系统性能的影响因素
        6.1.5 情感认知的影响因素
        6.1.6 易用认知的影响因素
        6.1.7 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
        6.1.8 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
        6.1.9 系统质量的影响因素
        6.1.10 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6.1.11 使用意图的影响因素
    6.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6.2.1 多视角的相关性排序方案
        6.2.2 检索系统的界面改进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A 编码模式
附录B 学生作业
附录C 作业示例
附录D 调查问卷
附录E 第一轮相关性因素分析结果
附录F 学生提到的相关性判据的类别数和引用数
致谢

(5)基于领域工程和构件技术的林业GIS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立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1.1.1 立题背景
        1.1.1.1 现代林业与林业信息化
        1.1.1.2 数字林业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软件构件技术及软件复用研究现状
        1.2.2 领域工程的研究现状
        1.2.3 林业GIS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3.1 国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1.2.3.2 国内研究和发展现状
        1.2.3.3 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领域工程思想理论与方法
    2.1 领域工程研究和实施的基本前提
    2.2 领域工程的内容
        2.2.1 领域工程的相关概念
        2.2.2 领域工程的主要阶段
        2.2.2.1 领域分析
        2.2.2.2 领域设计
        2.2.2.3 领域实现
        2.2.3 参与领域工程人员
        2.2.4 领域工程和应用工程的关系
        2.2.5 领域工程和软件复用的关系
    2.3 领域工程方法
        2.3.1 对领域工程方法的要求
        2.3.2 选择领域工程方法的原则
        2.3.3 领域分析方法
        2.3.3.1 FODA方法
        2.3.3.2 FORM方法
        2.3.3.3 FeatuRSEB方法
        2.3.3.4 机构领域建模(ODM)
        2.3.3.5 联合面向对象领域分析(JODA)
        2.3.3.6 重用库过程模型(RLPM)
    2.4 统一的领域工程建模语言-UML
        2.4.1 UML综述
        2.4.2 UML视图
        2.4.3 UML特点
        2.4.4 UML应用领域
3 基于领域工程的林业GIS系统构架研究
    3.1 林业GIS系统领域分析
        3.1.1 语境模型
        3.1.1.1 确定林业GIS的领域范围
        3.1.1.2 确定与应用系统交互的操作者
        3.1.1.3 建立领域术语词典
        3.1.2 用例模型
        3.1.2.1 资源统计用例图
        3.1.2.2 林火管理用例图
        3.1.2.3 造林管理用例图
        3.1.3 需求模型
        3.1.3.1 需求信息源分析
        3.1.3.2 需求整理与建库
        3.1.3.3 需求关系识别
        3.1.4 特征模型
    3.2 林业GIS系统领域设计
    3.3 林业GIS系统领域实现
        3.3.1 开发环境
        3.3.2 实现效果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构件技术搭建林业GIS系统实例-SF-STAR林场地理信息系统
    4.1 总体设计
        4.1.1 系统开发流程
        4.1.2 系统实现方法
        4.1.2.1 SF-Star林场GIS应用系统特征模型到概念构件的的映射
        4.1.2.2 基于组件GIS的SF-Star林场GIS应用系统对象模型的建立
        4.1.3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4.1.4 GIS构件平台的选择
        4.1.5 系统硬件构成
        4.1.6 系统软件环境
    4.2 数据库构件设计与实现
        4.2.1 数据库的总体设计
        4.2.2 数据库的详细组成
        4.2.2.1 空间数据库的组成
        4.2.2.2 非空间数据库的组成
        4.2.3 数据库的设计方法
        4.2.3.1 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4.2.3.2 属性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4.2.4 数据库构件开发
        4.2.4.1 空间数据库构件开发
        4.2.4.2 属性数据库构件开发
    4.3 专业模型库构件设计与实现
        4.3.1 森林资源自动统计更新模型
        4.3.1.1 空间数据的叠加处理
        4.3.1.2 属性数据的叠加处理
        4.3.2 林火模型
        4.3.2.1 林火蔓延趋势预测模型
        4.3.2.2 火行为参数模型
        4.3.2.3 林火扑救决策模型
        4.3.3 造林决策支持模型
        4.3.3.1 造林树种决策基本原理
        4.3.3.2 造林树种决策构件实现
    4.4 功能库构件设计与实现
        4.4.1 地图操作
        4.4.2 资源管理
        4.4.3 林火管理
        4.4.4 造林决策
        4.4.5 报表及制图
        4.4.6 三维显示
    4.5 界面库构件设计与实现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7)《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检索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CMCI的特点
    1.1 专业性强, 信息量大
    1.2 服务方式多样, 数据更新速度快
    1.3 检索途径多
    1.4 具有多途径引文扩充检索方式
    1.5 具有智能模糊扩展搜索功能
2 CMCI检索方法
    2.1 作者检索
    2.2 刊名检索
    2.3 复合检索
    2.4 期刊目录
3 CMCI对医院的作用
    3.1 评价某一作者单篇文献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3.2 评价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3.3 评价医疗和科研单位的科研产出能力和学术影响力
    3.4 在医学科学研究中发挥作用

(8)安徽医科大学科技论文产出力与影响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信息源
        2.1.1 产出力信息源
        2.1.2 影响力信息源
        2.1.3 医学院校选取原则
    2.2 研究方法
        2.2.1 论文产出力
        2.2.2 论文影响力
        2.2.3 产出力与影响力分析
    2.3 数据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论文产出力分析
        3.1.1 国内论文年度分布
        3.1.2 国内论文机构分布
        3.1.3 国内论文作者分布
        3.1.4 国内论文期刊分布
        3.1.5 基金项目论文分布
        3.1.6 参考文献量
        3.1.7 国际论文产出力分布
    3.2 论文影响力分析
        3.2.1 国内论文影响力
        3.2.2 国际(SCIE 收录)论文统计
    3.3 医学院校论文产出力、影响力比较
4 讨论
    4.1 论文产出力
        4.1.1 论文产出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4.1.2 论文产出力机构分布不均衡
        4.1.3 科研群体整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
        4.1.4 发表论文偏好本校及地方性期刊
        4.1.5 国际论文数量逐步攀升
    4.2 论文影响力
        4.2.1 基金论文数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4.2.2 刊载在核心期刊论文的数量相对稳定
        4.2.3 国内论文被引率偏低
        4.2.4 科技论文较注重吸收外部信息
        4.2.5 SCIE 收录论文数量上呈现加速增长
    4.3 八所医学高校论文数量及质量比较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及参考文献
附件1 2006 中国大学医学 50 强
附件2 (检索样例)

(9)《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的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C A S D D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对策
    2.1 继续保持农业文献数据库在收录文献种类、数量以及加工质量上的优势
    2.2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现有的数据加工和管理平台
    2.3 增加C A SD D的引文链接功能, 适应引文检索市场的需求
    2.4 实现同馆藏目录服务和原文提供服务的集成服务
    2.5 建立基于开放连接 (openU R L) 的第三方服务扩展
    2.6 成为信息分析、情报研究和知识服务的基石
    2.7 成为农业网络信息智能检索领域重要的战略资源
    2.8 提高服务意识, 把市场机制引入文献数据库建设
2结束语

(10)《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2003年被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统计指标
2 被引情况的统计分析
    2.1 被引基本情况
    2.2 被引文献的栏目分布
    2.3 被引文献的年份分布
    2.4 引用文献的期刊分布
    2.5 被引文献的自引、他引情况统计
    2.6 期刊的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和反应速率
    2.7 被引文献作者统计
3 结语

四、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研建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D]. 郭凤娇. 武汉大学, 2017(06)
  • [2]基于文献的科技监测研究[D]. 朱亮.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01)
  • [3]立木因子量测技术及其精度分析研究[D]. 贾振轩.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 [4]信息检索相关性判据及应用研究[D]. 成颖. 南京大学, 2011(10)
  • [5]基于领域工程和构件技术的林业GIS系统研究[D]. 王佳.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 [6]引用传统文献计量学知识发展网络计量学[J]. 潘卫. 医学信息, 2007(08)
  • [7]《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检索与应用[J]. 王明洁.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06(04)
  • [8]安徽医科大学科技论文产出力与影响力研究[D]. 金新建. 安徽医科大学, 2008(05)
  • [9]《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的发展对策[J]. 赵瑞雪.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5(12)
  • [10]《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2003年被引分析[J]. 李宗红.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5(06)

标签:;  ;  ;  ;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