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探针论文_杨大艳,陈其青,钟婷婷,张敏,陈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探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探针,分子,次氯酸,抑制,选择性,离子,硝化细菌。

分子探针论文文献综述

杨大艳,陈其青,钟婷婷,张敏,陈艳[1](2019)在《载自杀基因的超声分子探针的制备及超声显像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一种包裹液态氟碳,可载肝癌治疗基因,并具有叶酸分子靶向性的纳米级超声分子探针,研究其基本特性及超声显像能力。方法通过聚乙二醇亚胺在PLGA表面连接叶酸(Fa)分子,制成靶向膜材料(PLGA-Fa)后,采用双乳化法制备载有PFP的纳米级靶向超声造影剂,将其与多聚赖氨酸孵育后,形成表面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利用正负电荷吸附作用,使纳米粒表面载上质粒S (PLGA-Fa-PFP-S)。分别用加热及LIFU辐照的方式处理纳米粒,于显微镜下观察其相变情况,于超声造影模式下观察其体外显影效果。结果成功制备了载有质粒、PFP的纳米级靶向超声造影剂(Fa-PLGA/PFP/S),该纳米微粒大小均匀,形态圆整,分散性好,直径分布为200.5nm,平均电位为+37MV,当加热至50度时及用LIFU5档辐照后5分钟后,显微镜下可见较多的纳米粒相变,超声造影模式下亦可见显像。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一种质粒及PFP的纳米级靶向超声造影剂(Fa-PLGA/PFP/S),该纳米粒可用于超声造影显像。(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届全国超声治疗及生物效应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2-06)

段丽珍,郭莉莉[2](2019)在《磁共振肿瘤靶向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磁共振分子成像是早期特异性诊断肿瘤的一种重要手段,凭借其无创、无电离辐射和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等优势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磁共振肿瘤靶向分子探针的设计与开发是肿瘤分子显像的关键,运用不同的分子识别系统研发多种特异性靶向亲和探针,以达到对肿瘤的基因及特征性分子进行成像的目的。文章就近年来磁共振肿瘤分子探针的最新进展展开综述。(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周婕,蔡曙波,徐阳[3](2019)在《核磁荧光双模态不同分子探针判断非小细胞肺癌病情与预测预后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核磁荧光双模态不同分子探针判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情与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NSCLC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核磁荧光双模态不同分子探针-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随访预后,调查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在64例患者中,常规MRI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周围T2上高信号,肿瘤边界不清,瘤周水肿显着。NSCLC的肿瘤实质区典型波谱表现为Cho峰显着升高,NAA峰显着降低,Cr峰降低不显着,NAA/Cr比值降低,Cho/NAA、Cho/Cr比值升高,与对侧正常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低级别组瘤体区的Cho/NAA、Cho/Cr、NAA/Cr比值与高级别组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至2018年4月,64例患者中死亡12例,死亡率为18. 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情分级、Cho/Cr、Cho/NAA为导致患者死亡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P <0. 05)。结论核磁荧光双模态不同分子探针可有效判断NSCLC患者的病情与预测预后,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张莹[4](2019)在《基于一种小分子探针研究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药物及其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阿霉素是治疗乳腺癌最有效的化疗药之一,但阿霉素的应用会产生严重的心脏毒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本文旨在筛选出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同时减轻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的化合物,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方法:1小分子化合物BAA联合阿霉素对阿霉素抗乳腺癌及心脏毒性的影响首先,BAA单独或联合阿霉素处理MDA-MB-231细胞和H9c2细胞24小时后,MTT法(噻唑蓝)检测细胞存活率,检测乳酸脱氢酶释放量来评价细胞毒性。其次,利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研究BAA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机制,并加入抑制剂进一步明确BAA的作用机制。最后,体内实验中,将斑马鱼随机分配到12孔板中,用BAA单独或联合阿霉素处理36小时后,对其心脏形态进行拍照、测量心率以及心搏量来评估斑马鱼的心脏功能。2基于BAA化学结构筛选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化合物由于BAA合成工艺较难,合成成本较高。进一步实验以BAA的化学结构为基础筛选出与BAA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并进行实验验证。首先,用不同浓度的化合物单独或联合阿霉素处理MDA-MB-231细胞和H9c2细胞作用24小时后拍照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检测乳酸脱氢酶释放量来评价细胞毒性。筛选出具有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活性的化合物。其次,用不同浓度的化合物单独或联合阿霉素处理MDA-MB-231和H9c2作用24小时后进行DAPI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情况。3咖啡酸苯乙酯(Caffeic Acid Phenethyl Ester,CAPE)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机理研究CAPE与BAA具有很高的结构相似性,猜想CAPE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机理可能与BAA相似。因此,利用Western blot及加入抑制剂来验证CAPE增效减毒的作用机制是否与BAA相同。利用蛋白质组学来分析CAPE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主要方法为用于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的数据非依赖采集定量技术(DIA)。4体内实验研究咖啡酸苯乙酯对阿霉素抗乳腺癌及心脏毒性的干预作用体内实验中,Balb/c小鼠左侧腋下注射小鼠来源的乳腺癌细胞4T1建立小鼠乳腺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阿霉素组、咖啡酸苯乙酯组以及阿霉素和咖啡酸苯乙酯联合用药组,分组给药18天后处死动物,剥取心脏、肿瘤,称重,拍照,检测小鼠血清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结果:1 BAA显示出良好的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内质网应激有关在MDA-MB-231细胞中,不同浓度的BAA联合阿霉素能进一步降低MDA-MB-231细胞的存活率;而在H9c2细胞中,BAA能减轻阿霉素诱导的细胞毒性,提高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结果表明,BAA能明显增强MDA-MB-231细胞中阿霉素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加入内质网应激抑制4-苯基丁酸后发现,4-PBA减弱了BAA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的作用;相反,在H9c2细胞中,BAA减弱了H9c2细胞阿霉素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反应,该抑制剂减弱了BAA对阿霉素诱导的H9c2细胞毒性的保护效果;由此可知,BAA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机理与内质网应激有关。在斑马鱼实验中发现,单独阿霉素处理后,斑马鱼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心率和心搏量明显降低,表明斑马鱼的心脏功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而BAA与阿霉素联合处理后,阿霉素诱导的斑马鱼心脏功能损伤能被BAA部分逆转,心率和心搏量都有所升高。2 CAPE显示出了良好的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基于BAA的化学结构并结合实验验证,筛选出具有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同时减轻心脏作用的化合物为CAPE,其药理学活性与BAA相比提高了10倍左右。用CAPE单独或联合用阿霉素处理MDA-MB-231细胞和H9c2细胞24小时后提取蛋白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在H9c2细胞中,单独的Dox处理后能引起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上调,CAPE与阿霉素联合处理则能够减弱阿霉素诱导的内质网应激蛋白表达的上调;而在MDA-MB-231细胞中,CAPE与阿霉素联合用药组中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趋势与BAA不同。因此可以得出,CAPE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机制与BAA不同。3 CAPE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机理与内质网中蛋白质加工信号通路有关通过分析蛋白质组学的结果,筛选出与抗肿瘤和心脏保护相关的11条通路,通过富集泡泡图分析后发现在11条通路中内质网中蛋白质加工(Protein processing in endoplasmic reticulum)信号通路Q值最小、基因比最大,有较多的基因富集到通路内,MDA-MB-231细胞富集到此通路的基因数为20个,H9C2细胞富集到此通路的基因数为24个。因此选择此条通路进行KEGG可视化富集分析,结果发现有11个基因在MDA-MB-231细胞和H9c2细胞中表达呈现完全相反趋势,并对部分基因调控的蛋白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对内质网中蛋白质加工相关蛋白检测发现,在MDA-MB-231细胞中,CAPE联合阿霉素能进一步上调内质网中蛋白质加工相关蛋白ERp29、Bap31、p-e IF2α和TRAF2的表达;相反,在H9c2细胞中,CAPE能明显降低内质网中蛋白质加工相关蛋白ERp29、Bap31、p-e IF2α和TRAF2的表达;通过对凋亡相关蛋白的检测发现,在MDA-MB-231细胞中,CAPE上调了阿霉素诱导的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和Bax/Bcl-2的表达;而在H9c2细胞中,CAPE降低了阿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由此可以得出,CAPE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内质网中蛋白质加工信号通路有关。4 CAPE在小鼠体内显示出了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小鼠体内实验结果表明,CAPE联合阿霉素对小鼠乳腺癌移植瘤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HE染色结果和血清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独的CAPE处理对小鼠心脏未见明显损伤,而阿霉素处理后小鼠心脏出现明显的损伤,主要表现为细胞排列紊乱和炎性细胞浸润,小鼠血清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明显升高等现象,而CAPE与阿霉素联合给药后能够明显逆转上述阿霉素所致的心脏损伤。结论:1 BAA在MDA-MB-231细胞和H9c2细胞显示出了良好的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其作用是通过调控阿霉素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实现的。2 BAA对阿霉素诱导的斑马鱼心脏功能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基于BAA的化学结构筛选得到的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化合物为咖啡酸苯乙酯。4 CAPE在MDA-MB-231细胞和H9c2细胞显示出了良好的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5蛋白质组学的结果发现,CAPE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内质网中蛋白质加工信号通路有关。6与阿霉素单独给药组相比,CAPE联合阿霉素能进一步抑制了小鼠体内乳腺癌移植瘤的生长,同时对阿霉素诱导的小鼠心脏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遵义医科大学》期刊2019-06-30)

段文龙[5](2019)在《二次配位金属有机盐在荧光分子探针及脲酶和硝化细菌抑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有机盐(MOSs)是指金属阴离子与有机阳离子配体形成的金属有机物,其金属阴离子作为一次球与阳离子配体通过二次配位非共价键作用结合。近年来由于其具有特殊的拓扑结构和潜在的应用前景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目前已经成功的应用在金属酶化学、固态化学、气体吸附、选择分离贵金属黄金、光学材料,单晶到单晶的转化中动态吸附等研究领域。但是其作为荧光分子探针对农药中间体硝基芳烃的检测和作为肥料的抑制剂对脲酶和硝化细菌的抑制研究较少。为此,本论文设计合成L1—L6六种含氮配体,通过二次配位作用制备具有一系列特殊结构的金属有机盐,以这种新型超分子化合物为目标,开展了以下工作:(1)采用有机配体4,4'-二氨基-2-环己烷配体(L1)、4,4'-亚甲基双(N-(吡啶-2-基甲基)环己胺)(L2)和4,4'-亚甲基双(N-(吡啶-3-基甲基)环己胺)(L3)、4,4'-亚甲基双(2,6-二乙基-N-(萘-1-基甲基)苯胺)(L4)、N,N,N',N'-四(2-氟苄基)乙二胺(L5)和N,N,N',N'-四(4-氟苄基)乙二胺(L6)与过渡金属卤化物阴离子[MX_4]~(2-)(M=Cd,Co,Cu,Zn,Pb;X=Cl,Br)通过二次配位制备晶体1—19,运用红外、核磁共振、X-射线单晶衍射和X-射线粉末衍射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2)利用酚红法对有机配体L1—L6及金属有机盐1—19的脲酶抑制效果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只有8、13和16对脲酶表现出了较好的抑制效果,通过计算得到晶体8的IC_(50)=0.34±0.01?M(0.5 h),IC_(50)=0.93±0.01?M(3 h);晶体13的IC_(50)=0.42±0.02?M(0.5 h),IC_(50)=1.12±0.03?M(3 h);晶体16的IC_(50)=0.89±0.01?M(0.5 h),IC_(50)=1.87±0.01?M(3 h),运用autodock软件对晶体8、13和16分别与脲酶活性位点进行对接,结果显示晶体8主要通过氢键、疏水作用和π-π堆积作用与脲酶结合,晶体13主要通过氢键和疏水作用与脲酶结合。对晶体16中存在的两种构型分别和脲酶活性位点进行对接,结果显示晶体16主要以构型Ⅱ的形式与脲酶通过氢键、疏水作用和π-π堆积作用结合。这三种金属有机盐都是通过占据了脲酶活性中心附近的空间,影响底物与脲酶的结合,进而抑制脲酶的活性。对脲酶活性抑制的效果:晶体8>晶体13>晶体16。(3)探究了二次配位作用制备荧光分子探针对硝基芳烃类化合物的检测性能。固体荧光测试显示只有含Cd,Zn的金属有机盐11和14相比其他的晶体具有最大的荧光发射强度。金属有机盐11,14分别在等量的不同溶剂中的液体荧光发射光谱显示,只有存在硝基苯类化合物时荧光发生淬灭。进一步将金属有机盐11作为荧光分子探针,实现了对叁种硝基苯类化合物,包括硝基苯、2-硝基甲苯和3-硝基甲苯的检测。通过公式LOD=3σ/S计算检测限分别为0.66?M(硝基苯)、0.68?M(2-硝基甲苯)、1.45?M(3-硝基甲苯),因此晶体11作为荧光分子探针检测硝基苯类化合物的灵敏度:硝基苯>2-硝基甲苯>3-硝基甲苯。晶体14作为荧光分子探针时,也实现对叁种硝基苯类化合物,包括硝基苯、2-硝基甲苯和3-硝基甲苯的检测。通过LOD=3σ/S计算检测限分别为3.8?M(硝基苯)、7.9?M(2-硝基甲苯)、3.4?M(3-硝基甲苯),晶体14作为荧光分子探针检测硝基苯类化合物的灵敏度:3-硝基甲苯>硝基苯>2-硝基甲苯,晶体11的灵敏度要高于晶体14。(4)对配体L5,L6及金属有机盐14—19土培实验研究其对硝化细菌的抑制,结果显示晶体16对硝化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培养时间为第14天时,添加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处理的硝态氮含量为40.04 mg/Kg,硝化抑制率为67.65%,添加晶体16处理的硝态氮含量为43.48 mg/Kg,硝化抑制率为64.87%。在培养时间为第28天时,添加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处理的硝态氮含量为48.90 mg/Kg,硝化抑制率为73.18%,添加晶体16处理的硝态氮含量为53.33 mg/Kg,硝化抑制率为70.75%。晶体16与双氰胺对硝化细菌的抑制效果相当,因此晶体16可作为新型的硝化抑制剂,进一步的减少氮的排放。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二次配位作用制备了金属有机盐1—19,其中晶体8、晶体13实现了对脲酶抑制,晶体16可同时实现对脲酶和硝化细菌的抑制。晶体11和晶体14可以被用作荧光分子探针检测农药中间体硝基苯类化合物。二次配位作为超分子自组装的新方法,已经引起了广大学者们研究兴趣,相信未来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性材料会源源不断被开发,并广泛的应用到人们日常生活及各个领域。(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晓[6](2019)在《基于香豆素和氧杂蒽荧光分子探针的合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次氯酸盐(HClO/ClO~-)常被用作实际生活中的漂白剂和消毒剂,但是在使用的过程当中,常会产生各种含氯副产物,如氯气、氯酸盐等,过量的HClO/ClO~-会潜在的危害人体,对生命体内的细胞、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机体的内源性HClO/ClO~-是在细胞里的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催化下由过氧化氢(H_2O_2)与氯离子(Cl~-)作用产生,其对于调节生命体的氧化还原平衡、调控细胞的生命周期及伤口的修复和组织的再生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检测HClO/ClO~-的方法主要有比色法、电化学法及化学发光等方法,但是这些技术均会或多或少的损伤细胞,进而便不利于检测生命系统中的活性物质。氟离子(F~-)和肼(N_2H_4)广泛的应用于实际水体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过量的话则会成为环境污染物质并对环境产生毒害作用,当人体长时间暴露于此便会造成极大程度的损伤,另外F~-作为最小并且电负性最强的阴离子,由于其体积较小,因而检测十分困难。目前检测该种环境污染物的方式主要有色谱法,滴定法,电化学法,Willard-Winter法等,同样的,这些方法不适合于检测生命体系中的物质。近年来,针对特定目标物质的分析检测而设计的一类具有荧光性质的荧光分子探针凭借其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对样品的损伤小甚至可以可视化实时成像的优点在生物化学分析方向逐步发展,这种技术有助于对环境污染物及疾病标志物进行评价、分析和诊断。另外,由探针制备的检测试纸可直观的对环境中污染物进行定性检测,所以整体来说,荧光探针的技术也逐渐的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分析中。基于此,制备了叁种荧光分子探针用于目标物在实际水样及细胞中的检测,并且制成了便携的检测试纸。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香豆素类次氯酸荧光探针的合成和应用基于HClO可裂解出具有很强的亲电作用的Cl~+,因而实验设计了用于特异性识别HClO的荧光探针二甲基硫代氨基甲酸-O-(4-甲基-2-氧代-2H-色烯-7-基)酯(DAME),通过核磁图谱及其他手段对探针DAME及反应后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探针DAME自身无荧光,但与分析物HClO反应后的荧光会明显增强。探针DAME以二甲氨基硫代甲酰氯为受体,亲电的Cl~+会攻击该识别位点,从而释放香豆素的荧光,该探针的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位于370 nm和453 nm。探针DAME可以在其他种类活性氧(ROS)的存在下,高选择性地检测HClO。探针DAME检测HClO的线性范围为0-50μmol L~(-1),此时探针的检出限为34.75 nmol L~(-1)。用DAME孵育PC-12细胞,利用显微镜对外加的不同浓度HClO的PC-12细胞进行成像,结果表明探针DAME可用于检测PC-12细胞中外源性不同浓度HClO。此外,探针DAME的试纸被成功用于追踪实际环境样品中HClO的浓度。(2)红光发射的次氯酸根荧光探针由于较长的发射波长的光能渗透深层组织,减少对生物组织的光损伤和自发荧光的干扰,所以在上一项工作的基础上,基于ClO~-的强氧化性,合成了具有长波长发射的荧光探针3-氨基-10-二乙氨基-5-6-二氢苯并[c]黄烷(probe 1)用于在生理条件下特异性检测ClO~-,探针probe 1的激发为570 nm,发射在630 nm处。结果表明探针probe 1在pH 7-8的环境下可对HClO,HClO/ClO~-,ClO~-体系加以区分。ClO~-探针probe 1线性范围0-10μmol L~(-1),检出限2.41 nmol L~(-1)。利用显微镜对探针probe 1孵育的PC-12细胞、脂多糖(LPS)刺激后的PC-12细胞、LPS和4-氨基苯甲酰肼(ABH)处理后的PC-12细胞及外源性不同浓度ClO~-处理后的PC-12细胞进行成像,结果表明探针probe 1可以对PC-12细胞的内、外源性的ClO~-进行成像。实验也制备了检测试纸用于对实际样品的分析。与第一项工作相比,探针probe 1的发射波长、响应时间及检出限都远远低于探针DAME,并且长波长的优点也支撑细胞实验用于对PC-12细胞的内源性物质进行分析。(3)检测氟离子和肼的双功能荧光探针一个探针对多种物质的检测根据文献得知是具有双功能性质的,这种性质为环境物质的检测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工具,可以设计一个探针在不同的体系当中对污染物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因此,实验以对硝基苯磺酰氯作为F~-和N_2H_4的识别基团合成了4-硝基苯磺酸4-甲基-2-氧代-2H-色氨酸-7-酯(probe 2)。探针probe 2本身无荧光,但当探针probe 2溶于PBS缓冲液检测N_2H_4时,由于N_2H_4的亲核作用会引起发生亲核芳香取代反应,从而使淬灭基团附近的电子云密度发生变化,致使荧光被释放。当探针probe 2溶于无水乙腈溶剂检测F~-时,利用对硝基苯磺酰氯的去保护作用,从而荧光团的荧光被释放。探针probe 2可以在不同的溶剂体系中高选择性的检测N_2H_4和F~-并且不受其他相关离子及化合物的影响。探针检测F~-检出限为77.82 nmol L~(-1),检测N_2H_4检出限低至29.34nmol L~(-1),这个数值远远低于美国环保署所规定的阈限值。为了开发探针probe 2的实际用途,实验设计了检测试纸用于F~-和气态N_2H_4的定性检测,同时由于探针检测N_2H_4的体系是在PBS缓冲液中,所以probe 2也成功用于活细胞中低浓度N_2H_4的检测,展示了探针生物学方面的应用前景。总体来看,设计的叁种荧光分子探针在不断的优化探针的性能,并且均用于对实际样品的分析,红光发射的荧光探针甚至用于对内源性活性物质的检测,因此,通过不断的对探针的发射波长及应用的改进,将对分析物的生物学应用有着更为直观的分析和检测。(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高志岩[7](2019)在《新型荧光分子探针的合成、表征及在生物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Hg~(2+)会导致生物紊乱甚至多种疾病。因此,精确的检测Hg~(2+)是非常重要。然而,大多数传统方法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或昂贵的仪器,不适合现场监测。与常规的方法相比,荧光法具有灵敏度高,价格低廉等优点,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论文根据现有的报道和研究情况,设计和合成了叁种芘基席夫碱的荧光探针和一种聚合物探针,并对湖水,自来水等实际样品中的Hg~(2+)进行了检测。此外,探讨了探针的荧光随pH或黏度并实现了细胞内成像。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由4-氨基-叁苯胺,3-氨基-9-乙基咔唑分别与1-芘甲醛进行缩合反应,生成席夫碱类荧光探针。此外,在乙醇中,通过比色,紫外和荧光叁种方法同时对Hg~(2+)进行检测。这叁种方法不但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需求的人群,而且可以相互校正以提高检测精度。通过Job曲线和核磁推断出可能的结合模式,并计算了其结合常数。最后检测了实际样品中的汞离子。在水溶液中,叁种探针对各种常见金属离子(包括汞离子)无响应,但对质子氢有响应,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用到了对细胞内pH的检测。(2)通过1-芘甲醛和N-(3-氨丙基)吗啉相互反应,生成了一种能靶向溶酶体的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质的席夫碱类荧光探针。在乙醇溶液中,通过荧光法对汞离子进行的检测。在水溶液中,探针对各种常见金属离子(包括汞离子)无响应,但对质子氢有响应,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用到了对细胞内pH和黏度的检测。随着酸性pH值的增大,探针的荧光强度也增大,随着黏度的增大而增大,可以独立的检测两项内容。最后,我们应用到对细胞内pH和黏度的检测。(3)通过共沉淀法,用叁苯胺共轭聚合物(PDPA)与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PSMA)制备了羧基化纳米颗粒(CPNs-PDPA),用于Hg~(2+)检测。Hg~(2+)会诱导CPNs-PDPA聚集,从而会发生荧光猝灭现象。同时,CPNs-PDPA具有大的斯托克位移,这可以提高细胞成像的精度。最后,HeLa细胞中Hg~(2+)的检测进一步证实了CNPsPDPA的细胞染色能力。(4)最后对四种探针汞离子的检测极限与与其他性能进行了总结、比较,分析了我们目前工作的不足,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9-05-31)

陈青山[8](2019)在《新型分子探针Polipo-IR的制备及其裸鼠肝癌模型光声/光热诊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肝癌是全球第六位常见肿瘤,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叁位常见因素,其5年生存率不足30%,主要原因是缺乏精准术前诊断和导航手术切除的方法。光声分子影像技术(Photoacoustic molecular imaging,PMI)结合了光声成像的大穿透深度、光学高灵敏和外源性分子探针良好靶向特性、强光学信号组件的优势,其在位置深、血供丰富的肝癌诊断中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报道的外源性分子探针吸收波段主要位于近红外一区(The first near-infrared region,NIR-Ⅰ:650-900 nm),且多为金属类,碳类等无机材料,远期生物安全性较差。IR-1061染料是一种吸收波段位于近红外二区(The second near-infrared region,NIR-Ⅱ:1000-1350 nm)的有机小分子染料,相对于NIR-Ⅰ,其成像波长更长,穿透深度更佳。IR-1061染料在游离状态无明显细胞毒性,作为聚甲炔染料,其染料分子间的排列方式改变后,吸收峰值可能发生红移或蓝移。IR-1061不溶于水,荧光量子产率仅为1.7%,有可能具备高光热转换效率。目的本研究尝试将IR-1061染料包裹进纳米载体内,改善其水溶性,探究其在NIR-Ⅱ是否具备较高的光热转化效率,从而实现肝癌光声诊断、手术导航和光热治疗。方法首先,将IR-1061染料、胆固醇(Cholesterol,CH),二硬脂酰基磷脂酰胆碱(1,2-distearoyl-sn-glycero-3-phosphocholine,DSPC)溶于二氯甲烷中超声分散,再采用旋转蒸发法将IR-1061染料包封在脂质体内,最后通过DSPE-PEG200修饰,合成一种脂质体负载小分子染料(IR-1061)的分子探针。通过体外表征、细胞实验,研究该探针的形貌、电位、尺寸、光声信号、光声稳定性、光热升温效果、光热转化效率、细胞毒性、探针溶血实验、细胞光热治疗效果,并进一步在裸鼠肝癌模型上研究其光声术前诊断、手术导航和光热治疗的应用效果。结果本研究研发的新型小分子探针Polipo-IRNPs尺寸约为65.8 nm,电位为-12.8 mV,呈圆球形;具有较强的NIR-II吸收;具备高光热转换效率(45.25%)及超灵敏光声成像信号;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验证了其良好的光学稳定性、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裸鼠在体原位肝癌光声成像证明该探针能非侵入性实现肝癌的术前精确诊断,注入探针后3 h其信噪比高达5.98±0.23,在此高信噪比光声信号下还能辅助实现肿瘤根治性切除。此外,基于其较高光热转换效率,该探针具有显着的肝癌细胞光热杀伤能力。结论该结果首次展示了基于IR-1061染料的分子探针Polipo-IR,其具备合适的尺寸、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高的光热转化效率、超灵敏的光声信号,并可成功应用于肝癌的光声诊断、手术导航和光热治疗,为聚甲炔染料在纳米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5-30)

宋艾杰,牛亮峰,李演娇,张凯强,王盼盼[9](2019)在《菲并咪唑-水杨醛席夫碱分子探针对Fe~(3+)、Cr~(3+)、Al~(3+)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菲并咪唑-水杨醛合成了分子探针SL,并用NMR、IR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证。实验结果表明,探针SL对叁价金属离子铁、铬、铝(Fe~(3+)、Cr~(3+)、Al~(3+))的识别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和较高的灵敏度,并且几乎不受一价、二价离子的干扰。使用Job’s Plots法证明,探针SL与Fe~(3+)、Al~(3+)的结合比均为1:1,与Cr~(3+)的结合比为2:3,对Fe~(3+)、Cr~(3+)、Al~(3+)的检出限分别为3.09×10~(-8),4.82×10~(-8),2.89×10~(-8)mol/L。利用荧光光谱法探讨了探针SL对剧毒Cr~(3+)的检测行为,发现探针SL对Cr~(3+)离子有较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Cr~(3+)荧光探针。(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邵辉[10](2019)在《有机合成及应用研究:立体选择性构建吲哚酮螺环及抗细胞迁移分子探针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3-(3'-吡咯烷)吲哚酮螺环的立体选择性合成方法,并通过两种分子探针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初步标记细胞迁移作用细胞位点与靶标蛋白,这两项基于有机合成及其应用的研究对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制备及药理研究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在在3-(3'-吡咯烷)吲哚酮螺环的立体选择性合成方面,本文研究了曼尼希反应所构建螺环产物的立体构型受金属催化剂种类、手性胺配体、溶剂、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以2-氧-L-色氨酸甲酯盐酸盐和苯甲醛为底物,ZnCl_2-2,2'-二氨基联苯复合物为催化体系,K_2CO_3为碱,1,4-二氧六环和水(v_1:v_2=9:1)混合溶剂,底物的摩尔比为1:3,反应温度为50℃,以占91%的选择性得到(3R,2’S)构型3-(3'-吡咯烷)吲哚酮螺环化合物,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3-(3'-吡咯烷)吲哚酮螺环的高选择性合成指明了方向。在细胞迁移抑制剂的分子探针研究方面,本文设计与合成了以荧光素或生物素为报告基团、赖氨酸为链接基团、拟肽细胞迁移抑制剂为识别基团的分子探针,质谱分析表明所合成两种分子探针的结构正确,细胞共孵育实验表明此类分子探针能有效标记出迁移抑制剂在肿瘤细胞上的受体蛋白,细胞裂解液共孵育及电泳实验表明分子探针所结合的靶标蛋白分子量约为250 kDa,本文所合成的分子探针为确定细胞迁移抑制剂的靶标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有效物质手段。(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24)

分子探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磁共振分子成像是早期特异性诊断肿瘤的一种重要手段,凭借其无创、无电离辐射和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等优势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磁共振肿瘤靶向分子探针的设计与开发是肿瘤分子显像的关键,运用不同的分子识别系统研发多种特异性靶向亲和探针,以达到对肿瘤的基因及特征性分子进行成像的目的。文章就近年来磁共振肿瘤分子探针的最新进展展开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探针论文参考文献

[1].杨大艳,陈其青,钟婷婷,张敏,陈艳.载自杀基因的超声分子探针的制备及超声显像的实验研究[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届全国超声治疗及生物效应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9

[2].段丽珍,郭莉莉.磁共振肿瘤靶向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周婕,蔡曙波,徐阳.核磁荧光双模态不同分子探针判断非小细胞肺癌病情与预测预后的价值[J].实用癌症杂志.2019

[4].张莹.基于一种小分子探针研究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药物及其作用机理[D].遵义医科大学.2019

[5].段文龙.二次配位金属有机盐在荧光分子探针及脲酶和硝化细菌抑制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9

[6].王晓.基于香豆素和氧杂蒽荧光分子探针的合成及应用[D].河南大学.2019

[7].高志岩.新型荧光分子探针的合成、表征及在生物中的应用[D].齐鲁工业大学.2019

[8].陈青山.新型分子探针Polipo-IR的制备及其裸鼠肝癌模型光声/光热诊疗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

[9].宋艾杰,牛亮峰,李演娇,张凯强,王盼盼.菲并咪唑-水杨醛席夫碱分子探针对Fe~(3+)、Cr~(3+)、Al~(3+)的检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9

[10].邵辉.有机合成及应用研究:立体选择性构建吲哚酮螺环及抗细胞迁移分子探针的实现[D].武汉科技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基于变构双脱氧核酶单分子探针...杯[4]芳烃修饰的纳米金自组装膜结构(a)金纳米笼可控释放系统的示意图...采用小分子分离G-quadruplex结构(a)PEG-DN-PCL嵌段共聚物组装体的Cry...

标签:;  ;  ;  ;  ;  ;  ;  

分子探针论文_杨大艳,陈其青,钟婷婷,张敏,陈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