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与科技创新的内在逻辑论文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与科技创新的内在逻辑论文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与科技创新 的内在逻辑

肖新发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205)

摘 要: 科技创新是创新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也是创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具体实践。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视角来看,科技创新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即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要确立科技创新的实践理念,明确“为什么”必须进行科技创新的问题;要把实践理念具体化为科技创新的发展方案或发展战略,明确科技创新“怎样做”的问题;要明确科技创新“谁来干”的问题,组织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及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大规模的实践活动,使科技创新的实践理念和发展战略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物质力量。

关键词: 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科技创新;内在逻辑

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形成认识的过程,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实现认识的过程,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为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正确的认识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才具有价值意义。新发展理念是关于发展本质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着的实践又一次认识上的升华。从认识过程来看,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属于形成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而新发展理念用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则是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科技创新是创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运用和创新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要实现从创新发展理念到科技创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必须正确把握确立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汇聚主体力量等基本环节及其内在逻辑,使之相互联系、依次递进。唯其如此,科技创新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一、确立科技创新的实践理念

科技创新是主体自觉的能动的活动,同其他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一样,首要环节是形成实践理念。所谓实践理念,就是主体基于理性认识所形成的关于实践的观念模型或理想蓝图,或者说是主体用以指导实践活动的思想观念和基本主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关于客体内部结构、外部条件和运动规律的认识,由此形成客体是什么、怎么样的事实判断;二是主体关于自身需要、目的、能力以及活动规律的认识,由此形成客体应当怎样、能够怎样的价值判断。由于实践理念是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因而成为引领实践活动的思想先导。科技创新的实践理念既要正确反映科技的特殊重要功能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内在需要,也要正确回答科技创新“是什么”、“怎么样”这些科技创新实践的前提性问题,以此增强科技创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首先,科技创新是践行创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必须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创新发展理念,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而形成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根本之策。新发展理念把创新置于首位,突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确立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并明确要求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然而,创新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既要坚持全面观点,又要突出重点,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无疑,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又一次升华。

创新包括诸多方面,如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而“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1]。科技创新不仅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而且又贯穿和渗透于其他创新过程中,理论创新本身就是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方面创新,都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和牵引。坚持科技创新,要求我们在思想上形成高度自觉,在实践上保持高度自为,使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真正成为增强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和战略资源,成为政策制定、制度安排以及区域、行业、企业发展评价的主要考量因素和关键衡量标准,成为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制胜因素。

其次,科技创新是发展“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必须充分发挥其在强国富民中的特殊功能。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考察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和资本主义积累的手段时曾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因素,资本的整个生产过程表现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资本的趋势是赋予生产以科学的性质。正是基于这一分析,马克思提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2]188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的真理性及其价值意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反复证明。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和水平远远超出了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和效益转化更是前所未有,一项高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往往会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的兴起。有鉴于此,邓小平充分肯定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同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274的著名论断,不仅揭示了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而且阐明了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起着先导引领作用。

科技实践是人类实践的基本形式,虽然它从生产实践中分离出来,但始终伴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不断创新中为生产实践提供不竭的动力。历史和现实表明,科学技术总是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的格局。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从一定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很大程度上要看科技是否强大,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清醒认识到,“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4]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使之像撬动地球的杠杆一样在增强国家实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中彰显伟力。

几年后,父亲减刑出狱,才知女儿依旧单身,租住蜗居,工作更无着落,大惊。女儿流着泪说,我代表你检举了那几个人,换你早获释。父亲顿时嚎啕。

最后,科技创新是应对当今世界风险和挑战的必然选择,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中国科技发展有过辉煌历史,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在许多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取得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大批发明创造。“四大发明”对于欧洲社会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被马克思赞誉为“科学复兴的手段”、“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2]338但是在近代以后,中国迅速衰落,由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沦为落后挨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究其原因,不仅在于社会制度腐朽,而且因为一次次错过世界科技革命浪潮。“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5]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科技的作用,推动科技发展,否则,就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陷入被动,导致落后挨打。

科技创新历来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几百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伴随着这一过程,一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一些国家跃升为世界大国或强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抓住了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等重大机遇。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竞争愈演愈烈,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以科技为核心的系统创新,谁在科技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环顾世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其主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面对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只有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并积极参与科技新赛场建设甚至发挥主导作用,我们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科技创新竞争的大竞技场上,实现后来居上、弯道超车,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否则,等待观望,或者亦步亦趋,势必丧失历史机遇,甚至在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衰败。

(2)预裂面开挖后的不平整度应≤15cm。预裂面不平整度通常是指预裂孔所形成预裂面的凹凸程度,其是衡量钻孔和爆破参数合理性的重要指标,可依此验证、调整设计数据。

二、实施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

任何发展理念都需要通过发展战略付诸实施。科技创新的实践理念也要具体化为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以及政策举措等等,这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第二个环节的任务,即把实践理念具体化为实践方案。实践方案的制定主要取决于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实践条件的制约性,以及实践活动的可行性。我国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由创新发展理念转化而来的实践方案,而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既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科技创新实践理念的具体方案,它正确规定了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取向,明确回答了科技创新“应当怎样”、“怎么干”这些具有实质意义的重要问题。

其二,科技创新发展应当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能动性。把实践理念转化为实践方案,发挥主体首创精神是必要条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是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巨大挑战。习近平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4]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的力量。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是发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体能动性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或者说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存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现实地看,我国科技发展条件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努力,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或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综合判断,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另一方面,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制定和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夜郎自大,切忌脱离实际的决策和行为。

在标准DP系统中,由于位移面积随运动方向的变化而发生泵流成本函数的不连续和非线性并不是一个问题.当Qp,k≥0时,根据式(11),泵流速成本函数在时间阶段k可以写成

其一,科技创新发展应当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科技创新是我国发展动力上的深刻革命,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形成经济新增长的动力源泉。习近平反复强调,“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4]当代中国,要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切实解决发展需求无限性与客观资源有限性的矛盾,关键在科技创新。只有紧紧抓住科技创新驱动全局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不过,科技创新应该是主观热情与客观实际的统一,否则就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从实质上说,经济发展新常态挑战的是发展动力。近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不少领域大而不强、大而不优,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方式已不可持续。透过现象看本质。我国当前经济增长减速换挡的表象隐藏着发展动力转换和重塑的本质,必须改变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的现状。应当正视,“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6]由此,我们应当认识经济发展面临动力转换节点的现实,努力把经济增长动力更多地放在科技创新驱动上;我们应当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使科技创新成果变成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

周耒笔下人与白头叶猴的之间,总有某种相似性,《悬崖上的爱》中激发岳西对小猴子感情的,正是两者共同的“家庭被破坏”的受害者身份,而《铜鼓与猴王》中,并且少年卡勐和小猴子的成长也十分相似,甚至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互文映射关系。

其三,科技创新发展应当准确把握我国科技创新实践的可操作性。实践方案是理论变为现实的中介,因而必须解决目标、任务、手段、途径等操作层面的问题。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对科技发展的目标任务、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以及创新方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为这项关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发展的事业提供了操作方略。

在创新方式和基本途径上,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结合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要认识科学技术的世界性、时代性特征,坚持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坚持开放创新,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

大同市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落实对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培养,开发名、特、优农产品。如大同县绿豆、广灵东方亮小米、灵丘苦荞麦等,都是大同市农业技术推广后开发的特色产品。只有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因地制宜强化经济作物基地的建设,搞好区域规划,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全面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经济中的纽带和促进作用,才能推动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在成果转化与基本取向上,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切实改变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的状况,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着力推进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使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活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在科技建制和体制机制上,整合科研力量和资源以及创新体制机制。健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的协同创新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各方面优势,形成推进科技创新整体合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发展目标与基本任务上,实行“三步走”战略和两大任务。我国到2020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可见,“三步走”发展目标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契合,科技创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紧相连。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临双重任务:一是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努力赶超,力争缩小关键领域差距,形成比较优势;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通过科技创新突破我国发展的瓶颈制约。

科技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发挥科技人才的带头作用,应当高度重视发现、培养和使用青年科技人才。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8]95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有一种带规律性的现象,一些资料表明,30-35岁是科技人员出成果的最佳时期,世界上一些著名科研机构中青年人都占较大比重。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必须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4]青年科技工作者应当志存高远、勇于担当、脚踏实地、敢于超越,在科技创新中多作贡献。

三、汇聚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

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除了确立实践理念、制定发展方案,还必须经过中间实验或小规模实践,在探索规律和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进行大规模的创新实践活动。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具有普遍意义,实施大规模科技创新活动也不例外。科技创新必须明确“谁来干”的问题,要把实践理念和发展战略变成现实的物质力量,必须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汇聚起实践主体的强大合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也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国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

汇聚科技创新主体力量,首先要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带头作用。“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1]随着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人才作为科技创新最关键因素、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愈发明显。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关键是要有强大的人才队伍。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队伍,为产生世界级科技大师、领军人才、尖子人才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要发挥好科技人才队伍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人才具有综合性特征,包括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各级各类人才,诸如: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以及熟悉市场运作、具备科技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等等。结构决定功能,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需要把数量与素质统一起来、把层次与类别统一起来,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7]人才的可贵在于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千方百计激发各级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日渐兴起,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的要求逐渐增强,客观形势的发展要求清政府审时度势,正确处理国际事务,广开贸易渠道。但是,由于清政府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对发展海外贸易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判断,加之顽固保守思想根深蒂固,导致闭关锁国政策的出台。清朝闭关政策主要表现在限制商品出口、限制外商活动、对外国商船实施“引水”(领港)制度及实行行商制度等。

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是创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方略,也是科技创新的行动纲领。为此,必须立足现实,面向世界、放眼未来,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的辩证统一、正确原则和科学方法的辩证统一。只要我们坚定地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就一定能够步入世界科技强国的行列。

汇聚科技创新主体力量,也要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劳动者素质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没有全民科技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提高广大劳动者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是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提出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于这样一种判断:“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3]120

提高普通劳动者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是优化生产力系统结构的现实需要。生产力是由不同要素组成的系统,包括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教育)、运筹性要素(分工、协作、管理),生产力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其各种要素的组合状态。必须强调的是,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力中的人应该是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无论什么样的工作都不只是简单的体力支出,而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融合,区别只在于不同时代条件下两种劳动的不同比重。人的体力支出总是有限的,而由科学技术武装的智力作用则是无限的。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智力支出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因而对劳动者科学技术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8]88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互联网思维与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是没办法短期完成的,这就需要从业者们长期和系统的工作,在互联网思维与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二者的联系会逐渐增加。以新时代的角度为新的出发点,每个媒体产业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特点,以前的报刊到广播电视媒体,再到如今的互联网,任何一个阶段有它阶段性的标志和媒体形式,并且对于传统的冲击十分巨大。所以,在当代互联网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广播电视作为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思维的融合,需要不少的时间才能够完成。

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数据挖掘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起着很大影响,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用户访问数量,优化网站访问效率,挖掘潜在用户、优化出售商品性能和提高网站安全环境等级等作用。

提高普通劳动者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现实需要。一般说来,劳动者的科技素质与创新能力具有正比值关系,知识积累越多、科技素质越高,创造能力就越大。随着劳动者科技素质的普遍提升,必然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也必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进程。反之,“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4]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必须高度重视提高普通劳动者整体素质,帮助他们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一切劳动者,无论何种工作岗位、何种社会背景,只要努力学习和钻研,提高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都能在创新发展中大有可为、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汇聚科技创新主体力量,还要切实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结合起来。一是正确处理科技研发与普及的关系。科技研发与科技普及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问题。科技研发主要以专门人才为主体,以研究室、实验室为阵地,而科技普及则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面向各行各业。科技创新不只是科技工作者的任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责任,只有把科技研发与科技普及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科技的价值,否则,再好的科技成果也没有实际意义。所以习近平指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4]科学是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科学的本质在于求真,而科学的价值在于应用。科技创新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的崇高事业,除了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外,还要解决好“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的问题。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需要、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各级各类科技工作者不仅要有创新的激情,也要注重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动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果只是注重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而不注重实际应用,让科技成果束之高阁,那就失去了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价值意义。

二是正确处理科技工作者创新与广大人民群众创新的关系。科技创新既表现为各级各类科技人才的理论研究和科技研发及其成果,也表现为群众性的科技实践及其创造。早在1978年,当“科学的春天”到来时,邓小平一方面要求科技工作者把最大精力放到科学技术的研发上,另一方面提出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做到在技术上、生产上不断有新创造和新记录。他强调,只有全国各地大搞技术改造,大搞科学实验,先进科学技术才能广泛地在工农业中得到应用,才能多快好省地发展生产。然而,群众性的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科技人员的带动和引导,“没有一支强大的高水平的专业科学研究队伍,……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也难以持久深入地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发展。”[8]9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发展既具备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也面临很多新的困难和挑战。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各级各类科技人才提供科技创新成果,也需要普通劳动者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更加需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显然,汇聚科技创新主体力量,既是提高与普及相统一的过程,也是科技人才理论创新与人民群众实践创新相统一的过程。

总之,科技创新是从认识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既要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明确科技创新的基本方略,也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体的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理念变为创新实践,使丰硕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19(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4]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6-01(2).

[5]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2).

[6]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1).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Internal Logic of the Second Leap of Cognitive Process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XIAO Xin-fa

(School of Marxism,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Abstract :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not only the meaning of the concept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concrete practi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idea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epistemolog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second leap from cognition to practice.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practical concep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t is clear that “why” must be carried out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order to embody the practice idea into the development plan or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t is clear that the problem of “how to do it”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problem of “who will do it”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o organize and mobilize the vast number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workers and the broad masses of people to carry out large-scale practical activities, to transform the practical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to the realistic material pow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Key words : cognitive process; second leap;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ternal logic

收稿日期 :2019-03-06

作者简介 :肖新发(1953-),男,湖北天门人,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D616;B0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44X(2019)7-0063-06

责任编辑:陶 晖

标签:;  ;  ;  ;  ;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与科技创新的内在逻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