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论文_阎国栋

导读:本文包含了科学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学社,科学,国科,汉学,社会,译作,社员。

科学社论文文献综述

阎国栋[1](2019)在《俄罗斯“科学社版”十卷本《中国通史》介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俄罗斯汉学发端于18世纪,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历经帝俄、苏联和当代俄罗斯叁个时期。中国历史在俄罗斯汉学中一直占据着核心位置,起步最早,研究人员最多,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而俄罗斯科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俄罗斯‘科学社版’")的十卷本《中国通史》由2018年谢世的百岁汉学家齐赫文院士主编,集合了160多位俄罗斯中国历史研究专家,历时多年倾力编纂而成,出版时间持续了五年(2013—2017年),是俄罗斯汉学诞生以来规模最大、参与学者(本文来源于《中国史研究动态》期刊2019年05期)

张剑[2](2019)在《中国科学社与“赛先生”——兼简介“中国科学社档案资料整理与研究丛书”》一文中研究指出1919年1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6卷第1号,发表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指出非难《新青年》的人,无非是认为《新青年》"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对此,陈独秀回答说:(本文来源于《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范晓锐,冯立升,刘勇[3](2019)在《中国科学社与20世纪30年代专门学会的崛起——以中国物理学会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科学社是中国近代一个重要的科学社团。20世纪30年代,在科学社社员的参与和主导下,中国涌现了一批专门学会。此后在专门学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科学社也起了很大作用。它联合专门学会召开年会,节省了专门学会的经费开支,促进了专门学会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学社创办杂志和审查名词的尝试,还为专门学会的相关活动奠定了基础。在科学社的大力支持下,专门学会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科学体制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剑[4](2019)在《中国科学社特殊社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除普通社员外,中国科学社还有永久社员、特社员、赞助社员与名誉社员等特殊社员类别。不同类别的特殊社员称号有不同的标准,也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对社务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在特社员与个别名誉社员选举时,中国科学社并不完全遵照章程以学术贡献为标准的规定,致使不少本来仅居于赞助角色者当选;在赞助社员的选择上多关注社会地位与影响力,致使不少完全政治人物当选,这些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中国科学社的影响力,但也给中国科学社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科学社的举措在民国学术社团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政治在中国社会强大无比的覆盖力,学术独立之路任重道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史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张剑[5](2019)在《《赛先生在中国——中国科学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12月,882页定价:398元1914年6月,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创议成立了中国科学社。作为近代影响深远的综合性学术社团,学社不仅率先揭橥"赛先生"和"德先生",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导,而且致力于宣扬科学、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促成国人对科(本文来源于《科学文化评论》期刊2019年03期)

王岫庐[6](2019)在《赵元任中国科学社的译介活动钩沉——兼谈翻译与科学救国、文体革新与思想启蒙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赵元任在中国科学社时期科学译介活动史料的钩沉,立足于文本分析,从翻译的选材、翻译方法、话语策略等层面,探究赵元任早期科学译介的特点和成就,并结合当时语境进一步思考其社会影响及历史意义。赵元任在中国科学社的翻译活动选材上以译介西方科学知识为主,而其史学意义已经超出普及科学知识的范畴。赵元任在科学译介中采用的言说方式,在词汇、文体、及标点版式等各个方面,都呈现了开拓性、乃至革命性的语体特征,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参与、甚至是引领了白话文运动的进程。同时,他的译介活动也指向中国现代科学话语的重构和科学精神的塑造,融入了思想启蒙的整体进程。(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2019年04期)

田希波,石春让[7](2018)在《中国科学社《科学》杂志译介文本简评》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前半叶,中国科学社主办的《科学》杂志发表数量众多、影响巨大的科学主题译介文本。这些译介文本的显着特征之一是"故意隐匿译者,执意显化译作"。根据海德格尔的"前理解"理论,《科学》刊发的译介文本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和译者的主观因素合力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翻译》期刊2018年04期)

刘永谋,陈翔宇[8](2018)在《从民国科学文化看当前科学文化建设——以中国科学社科学本土化探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科学社为代表的科学社团开启了民国科学实践活动,激发了中国早期科学文化萌芽和发展。受时代环境所限,民国(1912—1949)科学文化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和国家主义色彩,实用主义的科学文化观导致科学观与人文观的割裂和冲突,国家主义的科学观则导致科学主义的泛滥。当前科学文化建设要避免民国科学文化的困境,应持续鼓励基础研究,加强科普工作,引导公众理解科学,积极推进科学社会研究,坚持以创新为内核的科学文化发展新模式。(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张剑[9](2018)在《中国科学社的科技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为广泛的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努力推进科技史研究。除《科学》杂志开设"历史传记"、"二十年来之科学"、"叁十年来之中国科学"等专栏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名人传》、《中国科学二十年》外,中国科学社还编辑出版了"中国科学史料丛书"、"科学史料译丛"等图书,促成了一批科技史家的成长。这些研究成果大多由各学科专家所撰,具有"内史"属性,当然也不乏"外史"探讨,不同时代的成果还反映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现实,是研究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资料宝库,值得研究者们进一步整理与利用。(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史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孙磊[10](2018)在《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历史考察(1927-1949)》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中华自然科学社是历时较长、影响较大的综合性科学社团。1927年9月,中央大学理工科大学生秉持在中国发展与应用科学的理念,在校内结社,组建了中华自然科学社。到20世纪30年代初,社员相继成长为职业科学工作者,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内科学界的科学救国思潮影响下,他们从科学职业身份出发认识到自身的科学救国责任,总结晚清以来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认为科学在中国发展缓慢的症结在于科学没有得到广泛社会应用,于是将普及科学视同应用科学的有效途径,从1932年开始,直至1937年,编行科普刊物《科学世界》,致力于科学的大众化,以促进科学在中国的应用,并确立社务活动宗旨为在中国发展与普及科学,推动社团演变为以国内职业科学工作者为主体的综合性科学社团。抗战爆发后,迁移至大后方的社员于1938年在重庆中央大学重建总社,恢复了社务活动,在当时科学工作者群思以科学贡献于抗战建国事业的社会思潮中,继续开展以《科学世界》为中心的科学普及活动直至抗战结束;同时在1942—1945年,面向英美科学界发行综合性英文科学刊物《中国科学通讯》,展开战时中外科学交流,以发展中国科学。抗战结束后,总社在1946年夏迁回南京中央大学旧址,恢复了在国内的社务活动,从1947年到1949年,持续编行《科学世界》,令刊物成为民国时期发行时间最长的科普期刊;还创办了用于对外科学交流的综合性英文刊物《中国科学与建设》,作为《中国科学通讯》的延续。战后时期的中华自然科学社在国内科学界具有较大影响力,首先是规模显着,到1947年底,社员总数达到2000人以上,分布于自然科学、医药卫生、工业技术与农业科学等民国科学各领域。其次是与中国科学社发挥同等影响力,在1946年时与中国科学社合组中国科学促进会;1947年时与中国科学社合作,联合其他专门性科学学会,举办七科学团体联合年会;1949年时与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一道,联合发起组织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新中国建立后,发展与普及科学成为政府职能,中华自然科学社的社务活动渐趋停顿,在1951年3月底结束社务,完成发展与普及科学的历史使命。上述发展历程与主要社务活动表明,在民国科学史上,中华自然科学社发展与普及科学的社务宗旨与实践得到国内科学界认同,并因此发展成为与中国科学社齐名的综合性科学社团。本文认为,这一科学社会史现象具有深刻的研究意蕴,反映民国科学界对于科学职业伦理形成认知的过程。具体来说,科学职业伦理是以科学职业理念为前提的。科学职业理念以发挥科学知识的工具性专长为内涵,在科学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实践之间建立起维系理论与实践的结构性联系,形成将科学研究的理性化模式转化为社会发展的理性化目标的职业目的。由于令社会理性化本身意谓构建理性这一现代社会道德,所以这一职业目的旨在表达科学职业具有符合现代社会的理性化道德的价值取向,而这是通过生成有效运用科学知识要以理性为价值取向的制度性规范来实现的,表现为建立起有关科学职业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理性为价值取向,从科学职业的理性目的与社会目的出发,构建有效运用科学知识的制度性规范,这就是本质上是制度伦理的科学职业伦理的内涵。返视中华自然科学社社史,发展与普及科学正是科学职业理念的体现,因为发展科学旨在增进科学知识,普及科学则旨在应用科学知识指导实践,也就是发挥科学知识的工具性专长,所以作为由多门学科科学工作者组成的综合性科学社团,中华自然科学社维系不同学科的科学工作者于社内的理念正是科学职业理念,成为民国科学界有效运用科学知识的社会建制。深入来看,科学职业理念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社会理性化目标,令中华自然科学社成为运行具有理性化意义的公共事务的社会建制,从学理上来说是一种公共领域建制,承载的是科学职业具有符合现代社会的理性化道德的价值取向,表征民国科学界对于科学职业伦理的认识。本文因此以科学职业伦理作为研究视角,分章设节,对于中华自然科学社社史进行一番科学社会史考察。第一章阐述1927—1937年期间,中华自然科学社以公共领域建制为方向的体制化历程,以及这一体制化方向带动作为科学职业伦理形成之前提的责任伦理的兴起过程,指出社团的成立是科学职业理念中国化的产物,表现为民国时期,以发挥科学知识的工具性专长来造就物质文明的现代性理念形成,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蕴育出科学职业理念,这是中华自然科学社缘起的结社理念,使得基于科学职业的业缘性社会关系开始在社务活动中形成,表现为民国科学界关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意识主导下,社员以作为业缘性社会关系运行方式的专业性的程序化合作模式开展社务活动,根据科学救国的时代需要,从1932年开始探索出以科学大众化为方向的社务活动途径,这就是通过出版通俗性科学刊物《科学世界》来普及科学于国内民众,形成作为专业性的程序化合作模式的科学普及规范。由于科学普及规范遵循的是发挥科学职业的令社会理性化功能路径,所以发挥科学知识的工具性专长成为一种具有理性化意蕴的社会公共事务,从而生成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公共领域建制属性,以运行理性化的社会公共事务为社务活动实质,所以社团的体制化建设旨在维系科学职业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结构,规制社员探索科学知识的有效运用途径,走向从科学研究出发开展科学普及的社务实践。由于科学研究是社员的本职工作,这体现出科学职业的令社会理性化的责任伦理在社员理念中的兴起。第二章论述1938—1941年期间责任伦理的应用科学学科规训化实践情形。这一情形所体现的社史史实是,抗战爆发后位于大后方的中华自然科学社社员意识到,从抗战建国时代要求的抗战意向出发,大后方科学界根据科学职业理念形成自身的社会责任认识,认为应该从事应用科学研究以实现科学知识的战时应用,因此社员的社务活动也应转到这一方向上来。为此总社以应用科学为评价标准来展开科学普及,先是遵循面向发展生产力开展科学研究的应用科学学科规训,展开应用科学方向的科技布局,为社员有效运用科学知识提供必要的科技布局;在之前形成的从科学研究出发开展科学普及的责任伦理意识的作用下,从1939年起将应用科学学科规训转化为科学普及原则,在到1941年为止的《科学世界》编辑过程中,形成以应用科学学科知识的生产作为科普主题的局面,表现出责任伦理在实践过程中走向学科规训化途径。第叁章论述1942—1945年期间责任伦理的基础科学学科规训化实践情形。当时总社通过向社员集稿,发行面向英美科学界的综合性英文科学刊物《中国科学通讯》,反映出当时社员主要集中在基础科学方面开展科学研究,构建出基础科学科技布局。当抗战建国时代要求由抗战意向转向建国意向之时,中华自然科学社社员也随之共同认识到要通过科学普及提振大后方基础科学教育,以发展面向建国意向的基础科学研究。在责任伦理的学科规训化实践影响之下,社员从基础科学研究出发开展科学普及,形成了基础科学学科规训对于科学普及方向的规划,走向责任伦理的基础科学学科规训化实践途径。第四章以责任伦理的学科规训制度化实践与科学职业伦理的理念表达为题,论述在1946—1949年期间,社员意识到科学建国时代要求需要建立面向生产力的科学创新局面,以使得中国科学发展预及到世界科学创新趋势,于是开展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的科学创新研究情形。在社务实践中,社员一方面通过用于对外科学交流的综合性英文科学刊物《中国科学与建设》,促进中国科学界的科学创新研究经由专业交流得到确证;另一方面通过《科学世界》向国内社会普及世界科学创新情形,包括国内科学创新研究。对于科学创新研究而言,这两种社务活动发挥的是获取科学新知并予以传播的功能,在学理上来说建立起一种面向科学创新的科学新知流动局面,以从科学研究出发开展科学普及的责任伦理作为维系机制,为作为责任伦理实践路径的学科规训提供制度化安排。正是学科规训制度的建立使得责任伦理演变为科学职业伦理,因为这建立起支撑科学研究的科学学科规训面向生产力转化的常态化局面,根据科学创新规律,要求国内科学界对于学科规训作用于发展生产力的利他性予以阐释,使得社会信任科学创新符合社会大众利益;表现为经由《科学世界》,科学职业的理性目的与保障理性目的实现的社会目的得到国内科学界阐释,使得社会大众认识到科学创新符合现代社会理性化价值取向。这在学理上反映的是国内科学界对于科学职业伦理的理念表达。(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科学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19年1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6卷第1号,发表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指出非难《新青年》的人,无非是认为《新青年》"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对此,陈独秀回答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科学社论文参考文献

[1].阎国栋.俄罗斯“科学社版”十卷本《中国通史》介评[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9

[2].张剑.中国科学社与“赛先生”——兼简介“中国科学社档案资料整理与研究丛书”[J].科学.2019

[3].范晓锐,冯立升,刘勇.中国科学社与20世纪30年代专门学会的崛起——以中国物理学会为中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张剑.中国科学社特殊社员研究[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9

[5].张剑.《赛先生在中国——中国科学社研究》[J].科学文化评论.2019

[6].王岫庐.赵元任中国科学社的译介活动钩沉——兼谈翻译与科学救国、文体革新与思想启蒙之关系[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

[7].田希波,石春让.中国科学社《科学》杂志译介文本简评[J].中国科技翻译.2018

[8].刘永谋,陈翔宇.从民国科学文化看当前科学文化建设——以中国科学社科学本土化探索为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9].张剑.中国科学社的科技史研究[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8

[10].孙磊.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历史考察(1927-1949)[D].山西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年7月艾舍的“基础课-教育类别-通...唐绍仪题词伍廷芳题词黄炎培题词从中国科学社到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中国科学社第一届董事会合影(...

标签:;  ;  ;  ;  ;  ;  ;  

科学社论文_阎国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