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PICC置管在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探讨PICC置管在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谢圆圆何娇娇

(浙江省台州医院新生儿科浙江台州318000)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550-1868(2014)09

【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用于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作为中长期静脉通道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例早产儿采用PICC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对20例早产儿进行PICC置管,一次穿刺成功15例,二次穿刺成功4例,三次穿刺成功1例,总成功率100%;其中,导管尖端异位1例,静脉炎2例,堵管1例。平均留置时间17天。结论:PICC置管为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可靠的中长期静脉通道,解决了静脉营养的问题,减少长期反复静脉输液对患儿造成的痛苦,减轻护士工作量,是NICU临床护理工作中必不可缺的护理新技术。

【关键词】早产儿;PICC置管;应用

早产儿由于各种生理或病理原因,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喂养不耐受,需要长期输注及补充静脉高营养及刺激性强的药物。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ndcentralcatheter,PICC)具有操作简便,保留时间长,感染率低,不限制输入液体的渗透压等特点,是为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危重新生儿建立通畅、持久的静脉输液通道的有效方法[1]。我院在2013年10月~2014年5月20例早产儿采用PICC置管术,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儿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均为早产儿;出生体重<1.5kg10例,1.51~1.85kg10例。患儿均因病情需要需建立中长期静脉通道,以利于抢救用药和维持静脉高营养治疗。

1.2置管方法

1.2.1材料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1.9Fr的PICC导管。

1.2.2血管选择上肢肘部静脉位置表浅、暴露明显,术后方便观察,侧支循环良好可避免因血管堵塞所致各种不良后果,故为首选[2]。其中贵要静脉管径最粗,静脉瓣较少,在置管体位下是导管顶端到位最直、最短的途径。因此,一般首选右侧贵要静脉。

1.2.3置管长度新生儿上腔静脉长度为1.4~2.3cm平均(1.8±0.3)cm,由于其个体特殊性极易因身体长轴的自然生长导致导管移位。因此,对于新生儿,特别是极低体质量儿在进行PICC操作时,要强调导管末端定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

1.2.4操作步骤经患儿家长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医嘱,由取得PICC资格认证的护士进行操作。将患儿置于预热好的远红外辐射台上,患儿平卧,选择贵要静脉为最佳穿刺血管,测量导管尖端位置,测量时手臂外展90°,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量至右胸锁关节,消毒手臂,打开PICC包,戴手套,准备导管并修剪,铺无菌巾及孔巾,穿刺后一旦有回血立即放低穿刺角度推入导入针3mm~6mm,抽出穿刺针,用镊子将导管逐渐送入静脉,用力要均匀缓慢,当导管进入肩部时让患儿头转向穿刺侧下颌紧贴胸锁部防导管误入颈静脉,劈开导引套管,局部用无菌纱布压迫止血,并用3M透明敷贴固定。体外导管呈“S”型弯曲,再用3M透明敷贴连同圆盘一起固定在下面。肝素盐水正压封管,肝素浓度5U/mL。

1.2.5X线片定位拍X线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应在上腔静脉中上段,胸骨右缘第2、第3肋间。

2结果

本组20例早产儿,一次穿刺成功15例,二次穿刺成功4例,三次穿刺成功1例,总成功率100%;其中,导管尖端异位1例,静脉炎2例,堵管1例。平均留置时间17天。

3讨论

3.1穿刺部位护理穿刺部位以透明敷贴覆盖,以便观察。每周换药2次,更换肝素帽1次,换药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换药时观察导管皮肤有无红肿、压痛、分泌物等感染征象,做相应处理。感染严重者拔管,导管尖端做细菌培养。

3.2预防管腔堵塞

新生儿PICC使用的导管为1.9F,是所有PICC导管中最细的,容易发生堵塞。导管持续输液小于5ml/h或输注静脉营养液者,予以生理盐水1ml冲管。封管使用10u/100mlQ4h正压封管技术,使用不同药物是应遵循SASH封管方式,保证管道通畅,延长保留时间。

3.3预防感染

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最常发生穿刺点皮肤感染。因此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执行PICC敷料更换流程,及时更换敷料,可有效减少感染机会。

3.4预防导管脱出

敷料固定牢固,体外导管“S”状固定,导管尾端也应用胶布妥善固定以增加稳定性,防止用力牵拉导管,及时更换敷料,可有效预防脱管。

3.5机械性静脉炎的护理

机械性静脉炎常发生于置管后2~10内,临床表现为沿静脉走形血管发红、肿胀、疼痛,有时可以表现成局限症状:局部的硬结,这与穿刺、置管过程中穿刺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静脉瓣的机械性摩擦刺激引发变态反应有关。机械性静脉炎的处理:旷置导管,暂停输液;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缓解症状;在肿胀部位给以隔湿热敷;肿胀部位使用如意金黄散,消肿效果好;选择其他一些消肿软膏,如扶他林、喜疗妥,也可使用紫外线治疗仪。

4小结

PICC导管是一种通过封闭式置管针从外周静脉插入末端位于上腔静脉的置管技术,导管由特殊的生物材料硅胶橡胶制成,亲水性好,柔软,光滑不易折断,可随血管弯曲,全称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简称PICC置管术[3]。20世纪9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予1996年首次应用于新生儿。相比于深静脉置管,PICC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保留时间长,可避免反复穿刺对患儿造成的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傅彩虹.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应用与维护[J].中国实用医药,2009,(4):73-74.

[2]李广凡,崔启亮,陈丽萍,等.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插管注意事项[J].现代护理,2003,(4):304~305.

[3]林真珠,张小园,楚阳.超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的疗效观察和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05,4(6):18

标签:;  ;  ;  

探讨PICC置管在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