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文艺思想论文_赵静

何其芳文艺思想论文_赵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何其芳文艺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艺,思想,价值取向,体性,批评家,现实主义,意识形态。

何其芳文艺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赵静[1](2014)在《何其芳文艺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何其芳是我国着名的作家、优秀的诗人、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卓越的文学研究者。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努力创作,勇于探索,坚持真理,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文艺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文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就。究其一生,他身上凝结了中国现当代文艺学发展史的曲折历程。然而学术界缺乏系统严密的研究,因而需要站在理论的高度对何其芳的文学创作及批评理论观照,弥补对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本文从文艺学发展的角度系统地把握何其芳文艺思想发展历程和基本内容,客观地追寻何其芳生活和思想的足迹,辨认交融于其中的时代印痕和何其芳的精神个性。对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现当代文艺学的局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通过梳理何其芳文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流脉,以及文艺思想基本内容来勾勒出他文艺思想的基本轮廓,探析他文艺思想的特点及意义,分析其在现当代文学发展史的影响,试图在局部分析和整体把握中,给予其文艺思想适当的历史定位。(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期刊2014-06-30)

赵静[2](2013)在《何其芳文艺思想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着名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何其芳,他身上凝结了中国现当代文艺学发展史的曲折历程,通过对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现当代文艺学的发展与局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本文拟从文艺学发展史的层面着手,探寻他文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心路历程,勾勒出他文艺思想的基本轮廓,试图系统的梳理和整体的把握并给予何其芳的文艺思想恰当的定位。(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3年06期)

黄红春[3](2012)在《何其芳文艺思想嬗变及其价值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何其芳的文艺思想不是简单的前后期变化,而有一个复杂的嬗变过程。从学生时代认为文艺是用来表现自我的,追求文学的审美性,到50年代中后期之后一定程度疏离主流话语,努力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回归文学的"真、善、美",何其芳文艺思想的发展变化反映了他人格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现当代文艺与意识形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对当前文艺发展仍有深刻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8期)

黄红春[4](2012)在《何其芳文艺思想嬗变及其价值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何其芳的文艺思想不是简单的前后期变化,而是有着一个复杂的嬗变过程。学生时代,他认为文艺是用来表现自我的,追求文学的审美性。奔赴延安前后,他视文艺为现实生活的反映,追求文学服务于民族解放战争的实用性。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他遵从艺术从属于政治的方针和政策,过于追求文学的政治功利性。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他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主流话语,努力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回归文学的"真、善、美"。(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刘志华[5](2009)在《何其芳: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实践者——兼论“泛意识形态化”阐释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何其芳建国后的文学批评实践来看,他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忠实实践者,其文学批评的特点可概括为"泛意识形态化"阐释模式。(本文来源于《重庆叁峡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刘淑倩[6](2001)在《何其芳文艺思想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毛泽东说:何其芳是一个典型。他身上凝结了我国现当代文艺学发展史的曲折历程。研究他,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现当代文艺学的成绩与局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本文拟从文艺学发展的历史层面入手,探寻何其芳文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流程,勾勒他文艺思想的基本轮廓,力图在系统的梳理和整体的把握中,给予何其芳的文艺思想恰当的历史定位。论文分叁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何其芳文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心路历程。大致分为叁个阶段:一、孤独的诗人(1931—1938年):主要介绍何其芳早期的诗文创作及其文艺观念。二、革命的文艺战士(1938—1949年):1938年,何其芳来到延安,他的思想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他彻底否定了自己过去“为个人”的文学观而转向了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实践中,他变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宣传者”、“实践者”、“捍卫者”。叁、矛盾的双重角色(1949—1977):建国后,何其芳作为探索创新的理论家与宣传批判的理论家的角色相互抵牾。他一方面宣传、捍卫党的文艺政策,另一方面又意识到文艺政策的缺失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抵制,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两难使何其芳陷入了双重的矛盾。文革后,何其芳开始了新的探索,理论上较前期也更为成熟。 第二部分评述何其芳文艺思想的基本理论。何其芳的理论探索是多方面的。概而言之,他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诗歌理论:何其芳从自己的实践出发界定诗歌,科学地回答了诗是什么;根据诗歌表现的内容、语言的古今变化、不同的民族特色等问题,提出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进一步发展了闻一多的新诗理论;在诗歌发展道路问题上,何其芳清楚地看到了民歌的不足,指出“五四”以来的新诗和外国诗歌的某些成分都值得借鉴,诗歌的形式是多样的,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二、创作的性质与特点:针对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以及“集体创作”的倾向,何其芳指出创作的个体性、创作中的理性与非理性,科学地分析了灵感、天才,表现出对艺术自身规律的尊重。 叁;现实主义理论的新探索;何其芳结合具体问题,阐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内涵,并在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真实与真实性、典型等问题上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提出的典型共名说,把典型研究从阶级决定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了研究方法的革新。 四、批评理论的实践:在批评中,何其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历史的批评原则,把文学现象还原到一定的“历史形式”之中加以审视。他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从作品实际出发,反对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批评方法,正确评价了我国古代众多的作家作品;何其芳强调批评主体的素养,指出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最后以《论(红楼梦)》为个案,剖析何其芳批评理论的特点。 第叁部分总结何其芳文艺思想的生成特点及现代意义。由于特定历史时代的影响,何其芳的文艺思想呈现出政治性、独立性以及矛盾性的特征。他的经验与教训,都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宝贵财富。(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1-04-26)

庄锡华[7](1996)在《“锦瑟尘封叁十年,几回追忆总凄然”─—何其芳建国后文艺思想的心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锦瑟尘封叁十年,几回追忆总凄然”─—何其芳建国后文艺思想的心理学研究庄锡华追寻何其芳建国后的心路历程,我发现,一种沉重的压抑感与忧虑感焦灼着这位积极用世的学者:这一时期理论上的仿惶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为了追求真理,建构理论家的独立人格,他艰难地工作着...(本文来源于《学习与探索》期刊1996年01期)

庄锡华[8](1989)在《论何其芳文艺思想的发展轨迹》一文中研究指出何其芳文艺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大的自我否定,由此将他的思想的演进划分为叁个时期。本文将以此为契机,大略追踪何其芳生活和思想的足印,并对其中两次大的自我否定作重点考察,从而探寻其文艺思想发展演变的轨迹,辨认交融于其中的时代烙痕和何其芳的精神个性。一、叁个时期何其芳出身于1912年川东万县一个地主家庭。辛亥革命对何其芳生长的那个闭塞的农村没有太大的影响。家人们甚至相信皇帝还会复生,因此,对何其芳继续实施封建式的教育。他直到14岁离开私塾,并于1929年去上海、北平等地求学。离家远游的何其芳还不具备鲁迅“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那样的自觉。不过,在那个时代,冲出封建家庭往往成为走向革命的起点。因此,它确实是何其芳在人生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美、思索、为了爱的牺牲”是何其芳早期思想的叁个基本点。这是他不满现实,急欲逃离现实,用幻想构建一个理想世界来安置他那寂寞心灵的写照。他的目光在内在精神世界(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期刊1989年Z1期)

冯宪光[9](1988)在《周扬、何其芳文艺思想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史册上,书写在最前面的名字,应当是他们:周扬、何其芳。 人生是有限的。作为一个文学理论家、批评家,站在时代的潮头,领袖风骚的时日,也不是永恒的。但在周扬、何其芳艺术生命最活跃、理论思想最敏捷的时候,他们的文学理论批评生涯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一同升沉起伏,他们的命运就是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命运。而这,对于一个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来说,已经足够了。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历史记载下了他们的劳绩。(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88年03期)

何其芳文艺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代着名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何其芳,他身上凝结了中国现当代文艺学发展史的曲折历程,通过对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现当代文艺学的发展与局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本文拟从文艺学发展史的层面着手,探寻他文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心路历程,勾勒出他文艺思想的基本轮廓,试图系统的梳理和整体的把握并给予何其芳的文艺思想恰当的定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何其芳文艺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赵静.何其芳文艺思想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4

[2].赵静.何其芳文艺思想探微[J].青年文学家.2013

[3].黄红春.何其芳文艺思想嬗变及其价值取向[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4].黄红春.何其芳文艺思想嬗变及其价值取向[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5].刘志华.何其芳: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实践者——兼论“泛意识形态化”阐释模式[J].重庆叁峡学院学报.2009

[6].刘淑倩.何其芳文艺思想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1

[7].庄锡华.“锦瑟尘封叁十年,几回追忆总凄然”─—何其芳建国后文艺思想的心理学研究[J].学习与探索.1996

[8].庄锡华.论何其芳文艺思想的发展轨迹[J].苏州大学学报.1989

[9].冯宪光.周扬、何其芳文艺思想比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何其芳文艺思想论文_赵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