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洛肯:满汉文化交融的历史建构:以清代八旗进士书画艺术为例论文

多洛肯:满汉文化交融的历史建构:以清代八旗进士书画艺术为例论文

[摘 要]有清一代,八旗进士在书画创作领域形成了集体发展的繁荣局面,共产生44位书法家和23位画家。在继承前人书画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风格特质。书法方面,楷书、草书、行书、隶书、篆书各体皆能,而且具有满族的尚武精神和方正严毅之气,体现出纵横万里的民族气势;绘画方面以山水画为主,亦工花鸟画、人物画。更重要的是,八旗进士书画家在形成家族集体创作良好氛围的基础上,又能走出家庭,积极与中原汉族书画名士交游,以此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水平,客观上也促进了满汉文化交流交融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关键词]八旗进士;书画风格;书画成就;满汉交融

一、引言

八旗子弟在1644年入关后,从顺治九年(1652年)第一次参加进士科考试,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止,共参加102科会试考试,产生文科进士1416名[注]此数据为笔者参照李洵、赵德贵、周毓方、薛虹主校点:《钦定八旗通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江庆柏编著:《清朝进士题名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等资料,又亲赴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和浙江省图书馆等地查阅60科会试同年齿录、会试录、进士登科录、直省同年录、殿试题名录、会试官职录等112种资料统计得出。。八旗进士在中式进士之前就要学习书法,书法是其举业学习的一部分,而且要常年坚持,勤学不辍。留保[满洲镶黄旗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在其所著《完颜氏文存·读书功课》中详细记录了自己学习书法的内容和要求:“学字,《乐毅论》、《兰亭记》、真草千字文诸法帖。”[注]资料来源:(清)完颜留保:《完颜氏文存》卷三,清抄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留保要学习楷书、行书,还要临摹各种法帖,其中最重要的有“楷中兰亭”之称的《乐毅论》和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记》,可见对书法要求很高。这种情况说明八旗进士能够在书画等艺术领域崭露头角,任意驰骋,是经过长期艰苦学习得来的。八旗进士不仅多是诗人,而且还多为书画名家,如铁保就是当时著名书画家,书法方面是当时四大书家之一,绘画方面擅长画梅,得到时人赞誉。八旗进士群体在书法和绘画方面成就非常突出,但是一直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清代学术文化的繁荣与八旗进士的努力有密切的关系,下面就将详述八旗进士在书画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

目前为止,学界近二十年来对八旗进士书画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案方面,主要涉及到铁保、崇绮、英和、那彦成等人。对铁保的研究文章有9篇:1.江南《满族书法家铁保》(《满族研究》,1994年第3期),简要评述了铁保夫妇在书法和绘画方面取得的成就;2.刘恒《略说“翁、刘、成、铁”》(《中国书画》,2003年第9期),简述了翁方纲、刘墉、成亲王、铁保四位书法家的成就;3.李青舫《铁保木刻匾联赏析》(《上海文博论丛》,2004年第1期),评述了崇明县博物馆存铁保木刻匾联的艺术价值;4.吴春龙《清·铁保书法作品的修复及思考》(《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五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年),通过叙述修复铁保《晚节先生道》书法作品的过程,为同行提供修复书法作品的经验;5.张剑《对铁保三幅书法的考释》(《书画世界》,2008年第6期),对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的铁保三幅书法作品进行评析,分析铁保书法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6.杨国栋《铁保的书法艺术及书学思想》(《青少年书法》,2009年第24期),分析了铁保的书法艺术及书学思想;7.关纪新《清代满族文学家铁保素描》(《大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11期),在论述铁保文学成就的同时,简述了铁保在书画方面取得的成绩;8.金丹《清代阮元书法金石交游考(上)——阮元与刘墉、翁方纲、铁保之师生交谊考》(《荣宝斋》,2013年第8期),叙述了阮元和铁保师生交游的情谊;9.程渤《清中期四家的临书及其观念》(《中国书法》,2016年第11期),论述了翁方纲、刘墉、成亲王、铁保四人在临书方面的异同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涉及到崇绮的研究文章有2篇:1.冷松《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格言善行日陈于前——状元崇绮等书法墨盒考》[《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3年第6期],通过考证墨盒上面崇绮等人的书法,论述当时书家的交游情况;2.姚悦《旗人状元崇绮自用刻铭紫端砚》(《收藏》,2015年第3期),对崇绮写在自用端砚上的书法进行评论。关于英和书画成就的研究文章有4篇:1.韩向成《清代名家英和遗墨赏析》(《书法赏评》,2007年第1期),简述了英和“伯符詧书”楹联的成就;2.赵春辉《索绰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源流考》(《学术交流》,2017年第1期),在梳理索绰络氏家族谱系后,阐述了英和夫妇在书法绘画方面的成就;3.王万顺《清代书法家刘墉与英和交游考略》(《关东学刊》,2017年第3期),详细论述了刘墉与英和在书法方面的师生情谊;4.鲍明《〈石渠宝笈〉著录的满族书画家及其作品考》(《白城师专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论述了与《石渠宝笈》有关的满族编纂者,以及收录在《石渠宝笈》中的满族作家的书画作品及其特点,其中论述了八旗进士英和的书法成就。涉及那彦成在书法方面成就的文章有3篇:1.罗楚南《有关兰州城建史的一个重要文物——介绍那彦成的〈重修兰州城碑记〉》(《兰州学刊》,1983年第3期),介绍了碑文作者那彦成和碑文内容;2.程云霞《〈重修固原城碑记〉及其作者那彦成》(《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叙述了那彦成的生平及其《重修固原城碑记》的碑文内容,其中提到了那彦成的书法成就;3.刘衍青《那彦成与固原城——兼论〈重修固原州城碑记〉的文献与文学艺术价值》(《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从历史与文学的角度论述了那彦成《重修固原州城碑记》的价值,也涉及到了那彦成的书法成就。

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一种综合多种检测技术的Android应用安全性检测模型。此模型基于现有的检测技术进行改进,并通过不同检测方案间的互补性来设计检测流程,一方面可以提高检测的精度,另一方面则可以扩展应用安全性的评估面。此外,本系统针对root手机的特点,在应用安全性评估模型中还着重实现了动态的风险评估和危险行为拦截,具有全面性、精确性、高效性。

通过上述所举文章可知,学界对八旗进士书画家的研究仅停留在个案研究上,还未对八旗进士书画群体进行整体研究和观照。为此,本文将对有清一代八旗进士在书画领域的发展过程及其成就进行详细考察和论述,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八旗进士不仅诗文创作成就斐然,而且书画创作也是后来居上,以此证明八旗进士在文化艺术领域可以和汉族相埒,是中华文化的共同缔造者。

二、八旗进士书法成就考略

笔者根据李放纂录《八旗画录》、纳兰性德撰《通志堂集》、钱泳撰《履园丛话》、李放纂录《皇清书史》、震钧辑《国朝书人辑略》、震钧著《天咫偶闻》、王昶辑《湖海诗传》[注]资料来源:(清)李放纂录:《八旗画录》,民国七年铅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纳兰性德撰:《通志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清)钱泳撰:《履园丛话》,中华书局1979年版;(清)李放纂录:《皇清书史》,辽沈书社1985年版;(清)震钧辑:《国朝书人辑略》,明文书局1985年版;震钧著:《天咫偶闻》,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清)王昶辑:《湖海诗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等清代文献资料,整理出《清代八旗进士书法家简表》。

表1 清代八旗进士书法家简表

·表1(续)·

·表1(续)·

面板混凝土裂缝,委托专业施工队伍按照处理方案进行了处理,处理完成后,经验收合格。工程未发生质量事故,施工质量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一)八旗进士书法演进述略

1.八旗进士书法发轫于清代初期。《国朝书人辑略叙》:书,一艺也,而世道之升降因之[1]。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书法,能够反映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八旗进士是在入关之后开始接触和学习书法的,相应地,八旗进士的书法水平也是在入关之后政治经济逐渐向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尤其应该注意的是,清代后期夫妻型八旗进士家庭还有以延煦夫妻为代表的宗室家族。延煦,满洲正蓝旗人,咸丰六年(1856年)进士,诗画兼善,尤工山水画。其妻佛芸保,为恽珠孙女、完颜麟庆女儿。恽珠是当时著名闺阁诗人和画家。麟庆,中式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也工诗善画,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佛芸保不仅工诗,而且亦工绘事。夫妻两人不仅诗画兼善,而且合作绘出《避暑山庄图》,被艺林珍赏。这是清代后期八旗进士宗室夫妻画家的楷模。宗室因为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高贵的社会地位,不仅可以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而且有机会欣赏到更好的艺术珍品。因此,宗室从清代初期就开始艺术创作,一直延续到清代末期,可谓历久不衰,保持了满族上层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辉煌历史。

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非典型性病原体由于其在呼吸道感染患儿中阳性率逐年上升,且易引发大流行,与其他病原体感染难鉴别,易误诊等原因,越来越受儿科医师重视。为了明确呼吸道感染非典型性病原体分布特点,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对海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九项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抗体检测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清代初期,9位八旗进士书法家中有4位是汉军八旗进士书法家,5位是满洲八旗进士书法家。可以说,清代初期的八旗进士书法家是满洲和汉军平分秋色。这是因为八旗子弟入关不久,还没有全面学习汉族较高的文化艺术,再加上全国战争没有结束,八旗进士在军旅仕宦生涯中较少有闲暇时间临池,因此出现了八旗进士书法家中汉军八旗进士书法家占大部分的情况。但是,八旗进士毕竟以群体的姿态第一次登上了书法舞台,开始了较高的文化艺术之帆的航行。

教授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实践教育,重视专业应用操作能力。学校创造条件,如在校期间增加企业见习等教学环节,加强实践养成教育(行为教育),开设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实践能力。为学生获取专业技能证书和学习专业知识创造条件,提高就业竞争力。实践技能证书既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肯定,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心,也是学生进入专业领域的许可证。

乾隆朝有10位八旗进士书法家:满洲正白旗观保、满洲正白旗德保、满洲正蓝旗德保、汉军正红旗于宗瑛、汉军正黄旗马慧裕、满洲正黄旗铁保、满洲正黄旗玉保、满洲镶黄旗清安泰、满洲正蓝旗那彦成、满洲正白旗英和。嘉庆朝有6位八旗进士书法家:满洲镶白旗贵庆、满洲镶蓝旗觉罗桂芳、满洲镶蓝旗宗室果齐斯欢、满洲正白旗奎照、满洲正白旗奎耀、满洲正红旗德厚。从书法家的数量来说已经大大超过了清代初期,而且16位八旗进士书法家中,只有2位是汉军八旗进士书法家,其余14位都是满洲八旗进士书法家,说明清代初期八旗进士书法家以汉军八旗进士为主的状况,到了清代中期已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八旗进士书法家开始以满洲八旗进士为主,而且一直持续到清代末期。

3.八旗进士书法全面发展于清代后期。清代后期八旗进士的书法成就超越了清代中期,出现了鼎盛发展的局面,一共出现了19位书法家,此期八旗进士书法家的构成更加丰富和完整,不仅有满洲八旗进士书法家和汉军八旗进士书法家,而且还出现了蒙古八旗进士书法家,宗室书法家更是以群体的姿态站在书坛一展风采。19位八旗进士书法家中,汉军八旗进士书法家5位:汉军正白旗庆勋、汉军正白旗铭岳、汉军正黄旗徐荣、汉军正红旗杨能格、汉军正蓝旗李慎。蒙古八旗进士书法家1位:蒙古正红旗倭仁。满洲八旗进士书法家13位:满洲正黄旗鄂恒、满洲正白旗全庆、满洲镶黄旗承龄、满洲镶蓝旗如山、满洲镶蓝旗载龄、满洲镶黄旗宝珣、满洲镶黄旗崇实、满洲正黄旗晋康、满洲正蓝旗延煦、满洲正蓝旗锡缜、满洲镶黄旗乌拉布、满洲正黄旗宝昌、满洲镶白旗盛昱,占清代后期八旗进士总数68%,可见满洲八旗进士书法家仍然是八旗进士书法家的主力军,其中宗室书法家开始以群体姿态出现,宗室载龄、宗室延煦、宗室盛昱都是清代后期著名书法家,其中载龄更是每日必临颜家庙碑数纸,阅数十年不辍。

有清一代,八旗进士书法造诣精进的过程就是八旗子弟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的过程,这个过程呈现出直线上升的态势,并且持续到清代末期,从而使得八旗进士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汉族优秀文化。

(二)八旗进士书法家群体的特色

1.家族特色。八旗进士书法家与其家族关系紧密,八旗进士家族对于举业的学习有完整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因此八旗进士书法家多来自八旗进士家族。

表2 清代八旗进士书法家家族表

·表2(续)·

通过表2可以看出,17个八旗进士书法家是从12个八旗进士家族走出来的,八旗进士家族内部对于书法方面的教育是有继承传统的,一个家族往往在书法方面有共同的学习对象,这也证明了家族教育的成功和代际传承的力量。

家族的教育和传承带有明显的家族痕迹,因此,家族内部的成员一旦在某方面成名成家,就会产生蝴蝶效应,对家族其他成员形成激励作用,从而带动整个家族在某个方面努力向学,以便长久地维持家族声誉。

索绰络氏家族的观保、德保、英和、奎照、奎耀祖孙三代五人不仅都是进士,而且在书法方面都是名家,是名副其实的八旗文化世家。观保,满洲正白旗,字伯容,号补亭,一号蕴玉,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参编《石渠宝笈》初编。德保(1719—1789),观保从弟,字仲容,一字怀玉,号润亭,一号定圃,又号庞村,与观保同登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其书法作品遗存很多,子英和将其书法作品缀缉成卷,编成《德文庄公遗墨》传世。英和,德保子,幼名石桐,字树琴,号煦斋,别号粤溪生,晚号脀叟。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进士,参编《石渠宝笈》三编,根据《恩福堂笔记》(卷下)记载:

余幼时习字,临摹《多宝塔》,及冠,检先人书箧中得松雪与子英学士手札墨迹,遂日日仿之,是为学赵之始。后列诸城文清公门,尝领论书。余绪又尝侍公挥毫,略窥作字用笔之道。一日,公出赵迹二赞、二图、诗大字卷子,董华亭所称以鲁公《送明远序》,兼米海岳法者示观。余爱不释手,公即慨赠,有“一生学之不尽,聊当衣鉢”之语。余拜受归,因名书舍曰“苍松”。[6]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英和擅长楷书和行书,初学颜真卿和赵孟頫,临摹颜真卿《多宝塔》。后拜学刘墉门下,并得刘墉亲授笔法,接着又得临摹颜真卿行书作品《鲁公送明远序》,又以米芾为师。《铁槎山房闻见录》又记其晚年学习欧阳询、柳公权,自成一家,并且英和与成亲王永瑆、刘墉齐名当时书坛。英和书法作品《杨慎乐清秋赋轴》以楷书传世,此作结字匀整平和,笔致潇洒俊朗,既有唐人楷法严整以及颜字端庄凝重的特征,又具赵孟頫书法遒美畅达之意,是清代中期馆阁体书法代表作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奎照,英和子,字伯冲,号玉亭,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奎耀,英和子,字仲华,号芝圃,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两人的书法承其家学,都习赵书。索绰络氏家族一门三代五人皆以词林起家,而且在书法方面都有建树,既有参编《石渠宝笈》者,又有作品传世者,真正做到一门风雅,是真正意义上的“八旗士族之冠”[7]。不仅如此,英和在书法方面学习赵书,他的两个儿子奎照、奎耀也学习赵书,可见这个家族在书法学习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家族的特点,即以学赵书为主。

乾嘉时期,除了索绰络氏家族书法成就以外,八旗进士中书法成就最大的当属栋鄂氏家族的铁保和玉保兄弟,尤以铁保为翘楚。铁保(1752—1824),字冶亭,一字铁卿,号梅庵,隶满洲正黄旗,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进士,21岁即中进士,不仅在诗文方面取得了煌煌之绩,而且在书法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书法以晋唐为宗,楷书学颜真卿,草书学王羲之、怀素、孙过庭,临池之工,天下莫及。刻苦练字,擅长各种字体,临摹《黄庭经》《曹娥碑》,神形兼备,刻《惟清斋帖》,为一代小楷正宗,与刘墉、翁方纲、永瑆并称书坛四大家,这是八旗进士在书法方面成就最高的人士。这也证明到了清代中期,八旗子弟在学习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已经有了自己的特点,是八旗子弟中原化的标志。其弟玉保,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也工书法。

清代后期蒙古八旗进士倭仁,晚年喜作擘窠大字,端凝正直,可谓书如其人,其书法蕴涵了蒙古族粗犷豪放的民族特点,在长期临摹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2.以满洲八旗为主的特点。八旗进士包括满洲八旗进士、蒙古八旗进士和汉军八旗进士。清代八旗进士书法家共44人。满洲八旗进士32人:清代初期5人:纳兰性德、喀尔喀、吴拜、尹继善、鄂容安;清代中期14人:观保、德保(满洲正白旗)、德保(满洲正蓝旗)、铁保、玉保、清安泰、那彦成、英和、贵庆、桂芳、果齐斯欢、奎耀、奎照、德厚;清代后期13人:鄂恒、全庆、承龄、如山、载龄、宝珣、崇实、晋康、延煦、锡缜、乌拉布、宝昌、盛昱。蒙古八旗进士书家1人:倭仁,处于清代后期。汉军八旗进士11人:清代初期4人:丁思孔、范承谟、年羹尧、佟介福;清代中期2人:于宗瑛、马慧裕;清代后期5人:庆勋、铭岳、徐荣、杨能格、李慎。八旗进士书法家在清代各个时期比例详见表3《清代八旗进士书法家分期简表》。

表3 清代八旗进士书法家分期简表

通过表3可以看出,清代八旗进士在书法方面的发展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从清初只有9位八旗进士书法家,发展到清代后期19位八旗进士书法家,可以说八旗进士在书法方面的成就是以大跃进式的方式取得的,而且到了清代中后期,满洲八旗进士书法家达到32位,占总数72.73%,取得了重大成就。从横向历史空间来看,不论是清代初期,还是清代中后期,满洲八旗进士书法家都占1/2以上,满洲八旗进士到清代中后期所占比重更是庞大,并将这一优势保持到清代末期,这是满洲八旗进士自身努力的结果。但是汉军八旗进士书法家和蒙古八旗进士书法家,也是八旗进士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蒙古八旗进士中也出现了重要的书法家,如倭仁,而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特点。

(三)八旗进士书法家的成就

父子型八旗进士画家也出现在乾嘉时代。英和,八旗进士画家,工花鸟画。其子奎照,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在绘画方面也继承了父亲衣钵,亦工花鸟画,尤擅画马与桃李。《还读斋诗稿》就有题其《玉庭画洗马图》及《闱中画桃李诗》等诗句,可见对其画作有很多题诗,这也是对其画作的一种推崇和肯定。

清代初期,八旗进士书法家主要学习的对象是颜真卿、褚遂良、米芾、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欧阳询等前代书家。值得一提的是,八旗进士书法家能够将北方民族的性格带入书法中来。范承谟学习颜真卿、米芾书法,端庄娜直,骨劲神清,直逼平原,字里行间有方正严毅之气,具有满族的尚武精神。纳兰性德的书法学习褚遂良、王羲之,楷书和行书皆擅长,因得“拨灯法”,字体临摹飞动,俊朗飘逸,写出了满洲上层贵公子的气概。鄂容安书法笔力峻拔,出入欧阳询、颜真卿之间,想见横身绝域,透爪握拳之状。其书法瘦硬通神,藏锋出力,能够看出刚刚进入中原的八旗进士在书法方面的创作具有明显的北方民族的豪气精神。

2.八旗进士书法繁荣于清代中期。八旗子弟入关后,经过了顺治、康熙、雍正百年积累,迎来了乾隆、嘉庆盛世发展时期,随着满汉交往日益密切,满族上层人士以具备书画修养为风尚,客观环境使满族士人在文化艺术修养方面的造诣迅速提高,八旗进士书法家开始大量出现,其中不乏书法名家,如铁保、那彦成、英和。从此书法艺术成为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中期,八旗进士沿着清代初期学习的轨迹前行。铁保以楷书、草书擅长,楷书摹平原,草法右军,出入怀素、孙过庭。临池之工,天下莫及。正因如此用力,使得铁保在书法上面出入晋唐,并以董其昌为学习核心,最终成为四大书家之一,其书法有上下百年,纵横万里之概,体现出了处于盛世的乾隆朝纵横万里的民族气势。

给出m个样本{(x(1),y(1)),…,(x(m),y(m))}作为训练集,其中y(i)是第i个样本的类别标签y(i)∈{1,2…k}。因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类(ASD和TD),所以类别标签为y(i)∈{1,2}。在预训练阶段,稀疏自编码训练的目标就是要尽可能让输出层数据等于输入层数据,以输入、输出的距离最小作为目标,利用BP算法,逐步调整各层之间的W与b。同时,为了防止训练集数据的过拟合而导致神经网络的推广能力变差,需要添加一个正则项以对权重进行约束,因此代价函数为:

清代后期,八旗进士书法家学习的范围超越了清代初期和中期,八旗进士书法家不仅学习楷书、行书、草书,还进一步学习隶书和篆书。隶书的学习从乾隆时期就开始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清安泰就喜欢隶书创作。到了清代后期,隶书的创作在八旗进士中开始以群体的姿态出现。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全庆喜欢作隶书,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徐荣更是精于隶书写作,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李慎工篆隶。篆书也是此期着力创作的书体。除了李慎创作篆书外,闻名于世的就是咸丰六年(1856年)进士锡缜。锡缜书法兼颜柳之长,而且还工篆书,达到真、草、隶、篆皆擅的高超水平。

清代中后期的书法成就蔚为大观,这里有宗室书法家的贡献。爱新觉罗氏在学习汉文化的过程中凭借其高贵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优势,加之有皇帝的示范作用,到了清代中后期就形成了大量的宗室书法家,其中进士书法家就有6位:桂芳、果齐斯欢、德厚、载龄、盛昱和延煦。他们都是以书法著称的宗室进士。果齐斯欢,字益庭,一字友三,满洲镶蓝旗人,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官工部侍郎、黑龙江将军,谥文僖,工书。载龄,字鹤峰,满洲镶蓝旗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谥文端。“喜颜鲁公书,每日必临颜家庙碑数纸,阅数十年不辍。”[8]10可见,载龄以学习颜真卿书法为主,而且能够坚持数十年,说明书法已成为宗室成员生活的一部分。盛昱,字伯羲,号意园,一号韵莳,满洲镶白旗人,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官国子监祭酒,“工书,体势方峻,源出欧、苏”[8]10。盛昱不仅在诗文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在书法方面也是成绩斐然。宗室子弟在书法方面以集团形式表现出来的成就说明,宗室子弟不仅在科举方面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绩,而且其书法水平也具有整体优势,从而在清末书坛占有重要地位。

从表1《清代八旗进士书法家简表》可知,清代八旗进士书法名家有44人,80%都出现在清代中后期。清代初期,刚刚进入中原的八旗进士在书法方面的造诣就已初现端倪,经过顺治、康熙、雍正百年积淀,八旗进士的文化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已经可以和中原士人比肩。乾嘉时代,八旗进士中出现了十多位著名书法名家,如那彦成、鄂容安、尹继善、英和、铁保、玉保等。道咸以降,八旗进士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更是精进,这里尤其应该提到的是蒙古八旗进士在书法方面开始崛起。这种情况说明,经过了二百年的文化积淀,八旗进士在艺术修养方面已经达到了和汉族相同的水平,这是汉文化对八旗子弟的吸引和八旗人士积极主动学习汉文化的成果。

项目材料管理人员,根据材料到货清单、采购合同、材料资质证明、国家验收规范等资料,结合现场实物检查材料是否合格,并填写验收表格。这个环节包括材料自检和材料送检两个方面。

清代八旗进士亦有传世书法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那彦成。那彦成三次出任陕甘总督,在第二次任陕甘总督期间,重修了甘肃兰州和宁夏固原两城,并作《重修兰州城碑记》和《重修固原城碑记》,两文都作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重修兰州城碑记》现存于陕西博物馆,《重修固原城碑记》原碑已毁,仅存拓片。《重修兰州城碑记》书体遒劲谨严,秀丽工稳庄重,藏有后魏遗风。细细品味,字体俊朗圆润,外柔内刚,活泼奔放。单看每个字,笔势展开,点化飞动,那彦成不愧是清代楷书大家。

三、八旗进士绘画成就考略

有清一代,八旗子弟在入关之前就开始了绘画创作,只不过彼时的绘画创作多与生产活动相关。入关之后,八旗子弟开始接触汉族文化艺术,绘画作为文化艺术领域的高级形式,逐渐成为八旗子弟热爱和学习的对象。但是,满族绘画在入关之后不是马上就获得了大发展,而是以缓慢的、渐进的步伐向前发展的。因为绘画作为高级艺术形式,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顺治朝和康熙朝近百年的培养和积淀,八旗进士作为八旗画家的主力军开始在雍正朝正式登上清代画坛,乾嘉时代,八旗进士画家不论在画风,还是在总体水平上都有提高,清代后期,八旗进士画家更是以群体的态势左右着清代画坛,这也成为满族文化繁荣的标志。

笔者根据李放纂录《八旗画录》、震钧著《天咫偶闻》,李放纂录《皇清书史》[注]资料来源:(清)李放纂录:《八旗画录》,民国七年铅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震钧著:《天咫偶闻》,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清)李放纂录:《皇清书史》,辽沈书社1985年版。等清代文献资料,统计出八旗进士画家有22位(见表4)。

表4 清代八旗进士画家简表

·表4(续)·

从表4可以详知:八旗进士画家在清代前期较少,雍正朝只有嵩寿1人,乾嘉时期就达到6人,即博明、于宗瑛、铁保、恭泰、英和、奎照,其余15人都出现在清代后期,即赫特赫讷、花沙纳、李恩庆、铭岳、徐荣、如山、文格、文祥、奎章、志和、延煦、绍祺、崇绮、熙元和尚其亨,显然,超过70%的八旗进士画家都在清代后期出现。大量八旗进士画家在清代后期出现,说明绘画作为高级艺术形式是需要长期培养的,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八旗进士的绘画属于文人画范围,因此其绘画必须要以作者文化素养的提高为基础。

清代八旗进士不仅在诗文、书法等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更高的艺术领域——绘画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就。22位八旗进士画家中,17位都是满洲八旗进士画家,此外还有蒙古八旗进士画家、汉军八旗进士画家,更需要指出的是在满洲八旗进士画家中还有宗室画家,八旗进士画家可谓类型完整丰富,有力地说明了八旗进士在文化方面是有着深厚的汉文化功底和造诣的。

(一)八旗进士画家类型

八旗进士画家仕宦各地,其中超过半数都在江南履职过,如于宗瑛、赫特赫讷、李恩庆等人都曾履职江南。江南山水的自然风光给了这些八旗进士画家以创作灵感,这是八旗进士画家在绘画创作上得江山之助的有利证明。

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测定:准确称取已预处理树脂5.0 g于锥形瓶中,称取0.1 g冻干粉末,用蒸馏水稀释至100 mL,520 nm下测其浓度C0。将锥形瓶置于恒温振荡器上30 ℃、100 r/min振荡,每30 min测定溶液的浓度Cj,绘制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

八旗进士画家不仅有良好的外部创作环境,良好的家族环境也是绘画创作的积极因素。八旗进士画家家族内部成员不仅诗文创作和书法水平较高,而且绘事水平亦高。

其中parent_diff表示上一区块的难度;block_timestamp表示当前区块的时间戳;parent_timestamp表示上一区块的时间戳;periodCount表示区块数量。

夫妻型八旗进士画家不乏其人。铁保,21岁即中式进士,不仅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而且还是著名画家。铁保工画梅花,其绘画水平亦能得时人推崇。其妻莹川,字如亭,宁古塔氏,满洲正白旗人,《八旗画录》记载其不仅能书行、草,而且擅长画梅花和墨竹,画竹时笔意刚劲。可见,铁保和莹川夫妇都是画梅高手,堪称八旗夫妻伉俪情深的典型代表。英和与其妻萨克达氏亦是如此。英和,22岁中式进士,诗文、书法名震当时,而且还兼善绘画,尤其擅长花鸟画,其中白菊花是其较多涉及的素材。其妻萨克达氏,字介文,满洲正白旗人,幼时画蝶,栩栩如生,摹古山水,能得其妙。后来看见了瑛宝所画的指画,领悟到了绘画的宗旨,扩大了自己的绘画范围,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无一不精。因此,英和夫妻的绘画在当时极被推崇。铁保夫妻、英和夫妻都是乾隆时人,说明八旗士人在入关后经过长达二百年的文化积累,不仅八旗进士,而且八旗女性的文化艺术水平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这是八旗文化发达的标志,是全体满族人经过长期艰苦学习后取得的成就。

清代初期有9位八旗进士书法家。顺治朝有两位:丁思孔和范承谟,同属汉军镶黄旗,同登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关于丁思孔在书法方面的记载较少,仅知其工书翰,但是这也说明其擅长书法。范承谟在书法方面的成就有很多记录。范承谟任福建总督,其书法有颜真卿、柳公权、米芾笔意,而且“同时书法专家亦未能远过”[2]。可见对范承谟在书法方面的成就评价之高。康熙朝有四位书法家:纳兰性德、喀尔喀、年羹尧、觉罗吴拜。其中吴拜属于爱新觉罗氏家族成员,为上层贵族。作为宗室贵胄,吴拜生活环境优越,较其他八旗子弟有更多机会学习较高的汉族文化艺术,德厚《一斋公书心经跋》:“雅好临池,得晋人三昧,一时书名大振,踵门来索者日不暇给。”[3]吴拜不仅是进士出身,而且汉文化功底深厚,成为八旗入关后走上书坛的第一位觉罗书法家。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其书法学习王羲之和褚遂良,而且学会了拨灯法,达到“点画落纸,无一笔非古人者”[4]的高超水平。喀尔喀,满洲正白旗人,康熙三十年(1691年)进士,书法学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年羹尧,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擅长楷书、行书,笔致秀媚。雍正朝有三位八旗进士书法家:尹继善、佟介福、鄂容安。尹继善,满洲镶黄旗人,雍正元年(1723年)进士,长期担任封疆大吏,深得雍正、乾隆赏识,乾隆高度评价其为“我朝百余年来,满洲科目中惟鄂尔泰与尹继善为真知学者”[5]。尹继善不仅仕宦生涯一帆风顺,而且他的书法造诣也很高,他的书法不仅学习文征明、董其昌,而且有自己的特点,端秀工丽,非专门名家所可企及。

八旗进士书法家学习前代各体书法,楷书、行书、草书皆能,到了清代后期隶书和篆书的创作也是八旗进士书法家用力之处,同时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成就。

清代初期,八旗进士书法家人数较少。从清代中期以后,八旗进士书法家人才辈出,很多八旗进士书法家都是家学渊源深厚,从而形成了八旗进士书法家鲜明的家族特点,其中索绰络氏家族和栋鄂氏家族是其优秀代表。

为使旅游信息在英语读者中产生积极的反响,可以采用由此及彼的类比方法拉近读者与中国文化的距离,这样容易使他们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若要使西方读者明白两个历史人物,单单靠一两句话恐怕难以解释清楚,然而如果我们用“Chinese Romeo and Juliet”来进行类比,那就既简单明了又清楚无误了。相似例子还有把“绍兴”译为“Oriental Venice”;把“江南”译为“land of milk and honey”等等。采用这样跨文化类比手法能使外国游客将他们陌生的中国人物、事件、地点、年代与他们熟悉的人物、故事或所处的年代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便于理解和接受。

(二)八旗进士画家成就

八旗进士画家登上画坛,以嵩寿为第一人。嵩寿,作为中式进士的朝廷大员,以画山水画著名。此后,山水画是八旗进士画家创作的主体,一直到清末都是如此,这和画家仕宦江南有极大关系。如道光朝的赫特赫讷,中进士后仕宦江南,就时常坐在西湖问水亭,别人问他为什么坐在这里时,他说:“烟云变幻,吾取作画本耳。”[注]资料来源:(清)李放:《八旗画录》后编卷中,铅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他从西湖山水风云的变化中寻找作画的素材和灵感,因此,赫特赫讷的画以水墨山水为主。甚至有的八旗进士画家擅长各种画风,于宗瑛就是其中一位。于宗瑛,字英玉,号紫亭,汉军正红旗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是绘画方面的全才,绘画主要以山水画为主,此外还擅长人物画和花鸟画,形态自然逼真,形成自然天成的绘画风格,颇得时人赏鉴。

目前,各培训基地已具有一定规模的“模拟医学教学”平台。例如临床问诊情景模拟室,心肺听诊模拟诊断平台,外科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平台,腹腔镜手术模拟操作平台等[20]。各培训基地可结合全科医生培训任务及自身条件,通过整合现有平台、创建部分欠缺平台的方式建设全科医生“模拟医学教学”线下平台,最终实现所有培训模块均可线下模拟。

山水画之外,八旗进士画家还兼擅花鸟画、人物画等。乾嘉时代,八旗进士画家有6位,都以花鸟画的创作为主,博明、铁保、英和都擅长画梅花。尤其是博明,不仅擅画梅花,牡丹、水仙、石榴、青莲、芭蕉、柚也画得生动自然。清代后期,八旗进士画家在创作山水画的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花鸟画,梅花依然得到八旗进士画家的青睐,如八旗进士徐荣擅长画梅。其他素材也进入了八旗进士画家的视野。八旗进士如山擅长画兰花,设色淡冶,风致嫣然,一望而知为文人笔也[注]同上。。崇绮,字文山,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抬隶满洲镶黄旗,同治四年(1865年)一甲第一名进士,这是清代科举考试中唯一一个八旗状元,他不仅高中科名,而且是一位画家,他善于创作花鸟画,尤其是芦雁画得最好,直追边寿民,崇绮是八旗进士在文化艺术方面取得高峰的标志性人物,有大量书画作品存世。

在我国,临床中有越来越多的脑梗死患者接受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上升,临床中主要采取的是美多巴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但是治疗的结果不佳。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没有出现脱色神经元以及路易小体[2-3],症状和帕金森疾病相似。在一些其他的研究中,血管性帕金森患者有比较多的患者基底核区梗死对其影响比较大,梗死让多巴胺突出以及突触后结构被破坏,影响了多巴胺系统功能,临床中引起了各类症状表现。

八旗进士绘画初兴于入关之后的雍正朝,伴随着满族文化素质的迅速提高,到清代中期,八旗进士对绘画艺术的爱好、欣赏和创作,已经成为自己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八旗进士画家都是翰林出身,因此一般都身居高位,不是宰辅重臣,就是封疆大吏。绘画不是他们的职业,而是他们的爱好,爱画、作画是他们具备较高文化艺术修养的自然流露。道咸以降,满族学习和接受汉族文化的广度和深度继续向前发展,满蒙汉民族融合的脚步也没有停止,因此八旗进士画家更是以民族融合的群体姿态为绘画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四、八旗进士书家与时人交游考

八旗进士书家与时人文士交游广泛。首先是八旗进士内部人员在书法方面的交游,如铁保与那彦成、鄂恒之间是属于满洲八旗进士之间的交游;满蒙八旗进士之间的书法交游也有很多,如法式善与鄂容安、法式善与德保;汉军八旗和满洲八旗进士的交游也不乏其人,如锡缜与杨钟羲之间的书法交游;宗室之间也有交游,延煦与爱新觉罗如松就是宗室在书法方面交游的典型例子。其次是八旗进士和汉族文人名士在书法方面的交游,广泛的交游加强了满蒙汉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八旗进士书法水平。

笔者根据铁保辑《熙朝雅颂集》、赵尔巽等撰《清史稿》、李放纂录《皇清书史》、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王昶辑《湖海诗传》[注]资料来源:(清)铁保辑:《熙朝雅颂集》,清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清)李放纂录:《皇清书史》,辽沈书社1985年版;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年版;(清)王昶辑:《湖海诗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等清代文献资料,整理得出表5《清代八旗进士书法家与时人交游简表》。

表5 清代八旗进士书法家与时人交游简表

·表5(续)·

依据表5可以看出:1.八旗进士书法家交游的路线是从京师一路向南,经过山东,到达江苏,延伸至浙江,向东南呈直线状前进。江南自古为人文渊薮,八旗进士书家与江南文士交游自然也就占有很高比例,达到了90%以上,证明了八旗进士书家已经融入到中华文化的核心领域,并且在其中获得了一席之地。2.与八旗进士在书法方面的交游者基本上都有科考功名,大多是翰林出身,具有很高的儒学修养。八旗进士与这些文化人士交游,对提高其书法水平大有裨益。徐乾学是纳兰性德的老师,对于纳兰性德的早逝,徐乾学自是伤心不已,在给纳兰性德写的《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中,就特别提到了纳兰性德的书法成就,其书法摹褚河南临本禊帖,间出入于黄庭内景经,当入对殿廷,数千言立就,点画落纸,无一笔非古人者。韩菼,作为清代第十四位状元[注]根据江庆柏编著:《清朝进士题名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统计得出。,也与纳兰性德交谊深厚,其写的《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神道碑铭》赞扬纳兰性德的书法是妙得拨灯法,临摹飞动。就连贡生吴修在《昭代名人尺牍小传》中也称赞其擅长书法。不同身份和阶层的人都肯定了纳兰性德的书法,证明纳兰性德不仅以词名世,也以书法称盛于当时。

五、余论

清代八旗进士,不仅在书画创作方面有较高的成就,而且在金石鉴赏、篆刻艺术、琴艺和棋艺等方面都有研究,形成了八旗进士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全面繁荣的局面。这不仅是八旗进士的骄傲,也代表了整个满族在清代文学艺术领域里面达到的高峰。

近年来,阳江航标管理站的灯浮标受热带气候影响时有发生,当灯浮标附近风力达11级左右时,灯浮标就存在着移位的情况。如2014年“威马逊”台风7月18日在海南文昌登陆,阳西电厂附近当时风力12级左右,有部分灯浮标移位或直接吹上岸边;漭洲障碍物标移位1000多m。

1.2.2 核密度估计法(KDE) 核密度估计法(KDE)是基于密度的空间点模式分析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非参数估计方法.核密度方程的几何意义为:密度分布在每个xi点中心处最高,向外不断降低,当距离中心达到一定阈值范围(窗口的边缘)处密度为0.运用该原理对每一个样本点进行计算,将相同位置处的密度进行叠加,得到点要素在整个区域的分布密度[24].网格中心处的核密度为窗口范围内的密度和:

花沙纳,字毓仲,号松岑,蒙古正黄旗人,伍弥特氏,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他善于鼓琴,这在八旗进士里面是不多见的一个艺术技能,应该是蒙古族能歌善舞特质的表现。铭岳,汉军正白旗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尤其擅长篆刻艺术,还是艺术收藏家,多有金石书画方面的收藏。尚其亨,作为光绪末年的八旗进士,其艺术修养更高而且范围更广,不仅经史词章名于当时,而且对阴阳医相、绘画金石都有研究。八旗进士因为读书的需要,多有藏书家,其中藏书量丰富的当属完颜氏家族,麟庆和崇实父子藏书达八万余册,达到了一个小型图书馆的藏书量了,可见其藏书量之大。

清代八旗进士在其他方面的成就虽然没有书画成就高,但是也体现出了八旗进士文化艺术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不仅在广度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而且在深度上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证明了八旗子弟在清代近三百年间的发展中,不仅快速赶上了汉族,而且可以和汉族共同发展进步,说明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清代八旗进士群体不仅在举业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承担起了满族文学艺术发展的任务,创作了大量的书画艺术作品,其中有着自己民族的风格和特点,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八旗进士群体在艺术领域里取得的成就是满蒙汉文化交融的成果,是民族融合的积极代表。可以说,八旗进士群体一直积极向儒家文化靠近,而且以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积极参与中华文化的创造,是中华文化的共同缔造者。

参考文献:

[1]震钧.国朝书人辑略[M].台北:明文书局,1985:5.

[2]李放.皇清书史:卷二十六[M].沈阳:辽沈书社,1985:23.

[3]李放.皇清书史:卷五[M].沈阳:辽沈书社,1985:9.

[4]李放.皇清书史:卷十九[M].沈阳:辽沈书社,1985:7.

[5]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10549.

[6]英和.恩福堂笔记:卷下[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61.

[7]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11412.

[8]李放.皇清书史:卷首[M].沈阳:辽沈书社,1985.

Historic Construction of Manchus-Han Cultural Blending:On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rts of Successful Imperial Examination Candidates of Eight Banners in Qing Dynasty

Duo Luoken1,Lu Fenghua2

(1.Research Center of Northwest Ethnic Literature,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Lanzhou 730030,Gansu;2.School of Liberal Arts,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Lanzhou 730030,Gansu)

[Abstract]In Qing Dynasty,successful imperial examination candidates had developed a collectively prosperous situation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creation,having produced 44 calligraphers and 23 painters.Through the inheritance of their predecessors,they had developed a stylistic nature with their own ethnic characteristics. In calligraphy,they were good at Kaishu(regular script),Caoshu(cursive script),Lishu(official script)and Zhuanshu(seal script),and their calligraphy displayed military spirits,upright and resolute manner and unhindered marching momentum of Manchus.Their painting centered on landscape,and they were also good at flower-and-bird painting and figure painting. More importantly,these calligraphers and painters of Eight Banners had created a healthy clan atmosphere for collective creation,and they went beyond their family to actively communicate with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celebrities of Han nationality from central China. Thus,they had improved their own artistic level,and had objectively promoted the Manchus-Ha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blending into a wider field.

[Key words]successful imperial examination candidates of Eight Banners;style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Achievements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Manchus-Han blending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19)04-0001-15

[收稿日期]2019-04-26

[基金项目]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清代八旗进士群体征录”(项目编号:18JHQ033)

[作者简介]多洛肯,男,哈萨克族,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元明清少数民族文学与文献研究;路凤华,女,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第环宁 责任校对 张瑞珊)

标签:;  ;  ;  ;  ;  ;  ;  ;  ;  ;  ;  ;  ;  ;  ;  

多洛肯:满汉文化交融的历史建构:以清代八旗进士书画艺术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