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梁抗剪粘钢加固结构论文和设计-谭永广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框架梁抗剪粘钢加固结构,包括:第一钢板,粘贴于框架梁的两侧表面并沿着框架梁的底部边沿设置;第二钢板,数量为多块,多块所述第二钢板粘贴于所述框架梁的两侧表面并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一钢板的上方,多块所述第二钢板的顶部连接有压条,所述压条沿着所述框架梁的顶部边沿设置并通过锚固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框架梁。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框架梁抗剪粘钢加固结构,突破传统的U形钢板的梁加固方式,通过在梁两侧进行粘钢加固,可以在提高框架梁的抗剪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节省材料,符合绿色施工要求,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加固方式还可以适用于梁底存在隔墙(外墙)的工况。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框架梁抗剪粘钢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钢板,粘贴于框架梁的两侧表面并沿着框架梁的底部边沿设置;第二钢板,数量为多块,多块所述第二钢板粘贴于所述框架梁的两侧表面并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一钢板的上方,多块所述第二钢板的顶部连接有压条,所述压条沿着所述框架梁的顶部边沿设置并通过锚固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框架梁。

设计方案

1.一种框架梁抗剪粘钢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钢板,粘贴于框架梁的两侧表面并沿着框架梁的底部边沿设置;

第二钢板,数量为多块,多块所述第二钢板粘贴于所述框架梁的两侧表面并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一钢板的上方,多块所述第二钢板的顶部连接有压条,所述压条沿着所述框架梁的顶部边沿设置并通过锚固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框架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梁抗剪粘钢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钢板与所述第一钢板之间的倾斜角度为45°至6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梁抗剪粘钢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钢板分布在所述框架梁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框架梁抗剪粘钢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分布在所述框架梁的两端的所述第二钢板在长度方向上各占所述框架梁长度的1\/3。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框架梁抗剪粘钢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条的数量为二,二所述压条分别连接于对应的所述框架梁长度方向两端处的所述第二钢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梁抗剪粘钢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板的高度为10cm~20cm,所述第二钢板的底部贴抵于所述第一钢板的顶部,所述第二钢板的顶部与所述框架梁的顶部齐平。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框架梁抗剪粘钢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条贴抵于所述第二钢板的顶部外表面,所述锚固件依次穿过所述压条和所述第二钢板以连接至所述框架梁。

8.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框架梁抗剪粘钢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钢板的底部进一步通过锚固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框架梁。

9.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框架梁抗剪粘钢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板进一步通过锚固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框架梁。

10.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框架梁抗剪粘钢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板和所述第二钢板通过结构胶粘贴于所述框架梁的两侧表面。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框架梁抗剪粘钢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城市的建设高速发展,节约资源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大型城市的加固改造工程逐渐增多,结构梁的加固方法是当下重要的探讨课题。

参见图1,示出了传统梁加固方法,如图实施,传统的简支梁20正截面粘钢加固方法采用U形扁钢箍21和梁底受力钢板22。这种加固方法不能适用于梁底存在隔墙(外墙)的情况,而且,材料耗费较多,不利于绿色施工。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制作简单、节省材料且兼具抗剪能力的框架梁抗剪粘钢加固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框架梁抗剪粘钢加固结构,其包括:

第一钢板,粘贴于框架梁的两侧表面并沿着框架梁的底部边沿设置;

第二钢板,数量为多块,多块所述第二钢板粘贴于所述框架梁的两侧表面并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一钢板的上方,多块所述第二钢板的顶部连接有压条,所述压条沿着所述框架梁的顶部边沿设置并通过锚固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框架梁。

较佳地,所述第二钢板与所述第一钢板之间的倾斜角度为45°至 60°。

较佳地,所述第二钢板分布在所述框架梁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位置。

较佳地,分布在所述框架梁的两端的所述第二钢板在长度方向上各占所述框架梁长度的1\/3。

较佳地,所述压条的数量为二,二所述压条分别连接于对应的所述框架梁长度方向两端处的所述第二钢板。

较佳地,所述第一钢板的高度为10cm~20cm,所述第二钢板的底部贴抵于所述第一钢板的顶部,所述第二钢板的顶部与所述框架梁的顶部齐平。

较佳地,所述压条贴抵于所述第二钢板的顶部外表面,所述锚固件依次穿过所述压条和所述第二钢板以连接至所述框架梁。

较佳地,所述第二钢板的底部进一步通过锚固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框架梁。

较佳地,所述第一钢板进一步通过锚固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框架梁。

较佳地,所述第一钢板和所述第二钢板通过结构胶粘贴于所述框架梁的两侧表面。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突破传统的U形钢板的梁加固方式,通过在梁两侧进行粘钢加固,可以在提高框架梁的抗剪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节省材料,符合绿色施工要求,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加固方式还可以适用于梁底存在隔墙(外墙)的工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传统U形钢板的梁加固结构。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框架梁抗剪粘钢加固结构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图2实施例的A-A处的示例性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见图2和图3,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框架梁抗剪粘钢加固结构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图2实施例的A-A处的示例性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框架梁抗剪粘钢加固结构主要由第一钢板11、第二钢板12、锚固件13和压条14构成。

具体来说,第一钢板11采用结构胶粘贴于框架梁10的两侧表面并沿着框架梁的底部边沿通长设置,该第一钢板11可以为一整条长钢板,也可以采用多块短钢板拼接形成。进一步地,第一钢板11和框架梁10之间还采用锚固件13固定连接,锚固件13可采用膨胀螺栓或化学螺栓,以确保第一钢板11与框架梁10连接牢固。多个锚固件13以一定间距沿着框架梁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其中,第一钢板11可采用Q345B型矩形钢板,厚度约为4mm,第一钢板11的高度一般取10cm至20cm,本实施例采用15cm高。第一钢板11 设置在框架梁10的两侧侧面,作为梁侧受力钢板,代替传统设置在框架梁底部的梁底受力钢板,可以提高框架梁的抗弯能力。

第二钢板12的数量为多块,多块第二钢板12采用结构胶粘贴于框架梁 10的两侧表面并倾斜设置于第一钢板11的上方,其中,第二钢板12与第一钢板11之间的倾斜角度一般为45°至60°,多块第二钢板12主要布置在框架梁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位置,主要起抗剪作用,第二钢板12的设置可以提高框架梁10的抗剪强度,避免框架梁10出现斜截面破坏,第二钢板12可采用Q345B型矩形钢板,厚度约为4mm。如图2所示,在框架梁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位置分别布置有多块倾斜设置的第二钢板12,最靠近框架梁10和框架柱102的连接处的那一根第二钢板12的宽度较大于其它位置的第二钢板,两端处的第二钢板12的倾斜方向相反,具体来说,同一端上布置的多根第二钢板12的倾斜方向相同,不同端处的倾斜方向相反,如图2所示,左端处的第二钢板12由上至下向右倾斜,右端处的第二钢板12由上至下向左倾斜,并且,两端处布置的该些第二钢板12在长度方向上各占框架梁10长度的约1\/3,即在空间上将框架梁10在长度方向上划分为三段,两端的两段均匀布置有第二钢板12,第二钢板12的高度匹配于框架梁10的高度,第二钢板12的底部贴抵于第一钢板11的顶部,第二钢板12的顶部齐平于框架梁 10的顶部,在本实施例中,框架梁10的顶部设有顶板101,此时,第二钢板 12的顶部与顶板101的底部齐平,使得第一钢板11和第二钢板12组合后全高设置在框架梁10的两侧表面。

压条14连接于多块第二钢板12的顶部,压条14沿着框架梁10的顶部边沿设置并通过锚固件13固定连接于框架梁10。进一步地,在第二钢板12的底部也采用锚固件13与框架梁固定连接,锚固件13可采用膨胀螺栓或化学螺栓,以确保第一钢板11与框架梁10连接牢固。在本实施例中,该压条14 的数量为两根,压条14采用钢压条,两根钢压条分别设置在对应的框架梁 10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处,每根钢压条同时压抵于对应端处的多根第二钢板 12的顶部外表面,钢压条的顶部与第二钢板12的顶部齐平,锚固件13依次穿设于钢压条和第二钢板12上的开孔并固定连接至框架梁10上。利用钢压条的锚固件13可以保证第二钢板与框架梁10连接牢固。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框架梁抗剪粘钢加固结构,突破传统的U形钢板的梁加固方式,通过在梁两侧进行粘钢加固,可以在提高框架梁的抗剪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节省材料,符合绿色施工要求,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加固方式还可以适用于梁底存在隔墙(外墙)的工况。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设计图

框架梁抗剪粘钢加固结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33242.9

申请日:2019-01-0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1(上海)

授权编号:CN209780311U

授权时间:20191213

主分类号:E04G23/02

专利分类号:E04G23/02

范畴分类:36E;

申请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00122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世纪大道1568号27层

发明人:谭永广;陈高山

第一发明人:谭永广

当前权利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代理人:曾耀先

代理机构:31229

代理机构编号: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框架梁抗剪粘钢加固结构论文和设计-谭永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