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虫赤眼蜂论文-李沛明,沈艳,周凤艳,韩云静,高同春

松毛虫赤眼蜂论文-李沛明,沈艳,周凤艳,韩云静,高同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松毛虫赤眼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田农药,松毛虫赤眼蜂,急性毒性,安全性

松毛虫赤眼蜂论文文献综述

李沛明,沈艳,周凤艳,韩云静,高同春[1](2019)在《13种大田农药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13种大田农药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急性毒性作用,并参考各农药的田间推荐使用浓度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参照《农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开展急性毒性试验。[结果]50%氟环唑悬浮剂对赤眼蜂表现为高风险性,其余12种农药对赤眼蜂表现为中低风险性。[结论]50%氟环唑悬浮剂使用中应严格控制其用量和用药次数,避免对赤眼蜂造成区域性毁灭。(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9期)

马月,赵丽娜,白庆荣,王晶,阮长春[2](2019)在《松毛虫赤眼蜂对柞蚕灰卵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柞蚕Antheraea pernyi灰卵(工厂化繁育赤眼蜂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感病寄主卵)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及其繁育子代蜂寄生能力的影响,以柞蚕灰卵作为供试寄主,健康卵作为对照,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研究松毛虫赤眼蜂对其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并比较灰卵和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1、2、3日龄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无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0.0%、54.1%、39.3头和48.7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达到96.0%、93.0%、82.5头和96.8头。在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3.3%、27.1%、24.7头和52.2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68.0%、86.3%、60.6头和74.2头。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和健康卵上的发育历期和后代雌性比均不存在显着差异,但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1、2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则显着低于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且后者对米蛾卵的寄生数随着米蛾卵日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而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3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要显着高于1、2日龄的。表明柞蚕灰卵会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寄主选择与适应性以及子代蜂的寄生能力产生不良影响。(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郭志芯,蒋红云,张兰,毛连纲,张燕宁[3](2019)在《四种杀虫剂对七星瓢虫和松毛虫赤眼蜂的负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和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作为多种害虫的天敌昆虫,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中。本研究按标准采用药膜法分别测定了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24%溴虫腈·甲维盐悬浮剂、45%吡虫·虫螨腈悬浮剂和20%甲维盐·茚虫威悬浮剂四种杀虫剂对七星瓢虫2龄幼虫和松毛虫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接触毒性,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24%溴虫腈·甲维盐悬浮剂、45%吡虫·虫螨腈悬浮剂和20%甲维盐·茚虫威悬浮剂对七星瓢虫的LR50分别为0.0327、6.90、5.00和1.25 g a.i./hm~2,其中24%溴虫腈·甲维盐悬浮剂对七星瓢虫为高风险性,其余药剂为极高风险;对赤眼蜂的LR_(50)分别为2.35×10~(-3)、0.0129、6.46×10~(-3)和0.127 g a.i./hm~2,均属极高风险。本研究为杀虫剂对七星瓢虫和松毛虫赤眼蜂的负效应影响研究提供一定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田春雨,侯洋旸,臧连生,阮长春[4](2019)在《利用松毛虫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繁育玉米螟赤眼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与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 Matsumura共寄生柞蚕Antheraea pernyi(Guérin-Méneville)卵后能否借助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上的羽化孔顺利出蜂,在不同温度(20、23、26、29、32℃)、相对湿度(50%、60%、70%、80%、90%)以及光照周期(L∶D=24∶0、19∶5、14∶10、10∶14、5∶19、0∶24)条件下对这2种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的各项生物学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松毛虫赤眼蜂与玉米螟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可以提高玉米螟赤眼蜂的羽化率,在温度为26℃时,2种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寄生率达90.0%,羽化率达96.8%,单卵玉米螟赤眼蜂出蜂数达到最高,为3.8头;相对湿度为80%时,2种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寄生率达83.3%,羽化率达92.0%,单卵玉米螟赤眼蜂出蜂数达到最高,为6.5头;光照条件为L 24 h:D 0 h时,2种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寄生率达93.3%,羽化率达96.4%,单卵玉米螟赤眼蜂出蜂数达到最高,为6.9头。表明利用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的方法可以实现柞蚕卵正常繁育玉米螟赤眼蜂。(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俊杰,张雪,杜文梅,阮长春,臧连生[5](2018)在《诱导始期、温度和历期对松毛虫赤眼蜂滞育诱导及解除滞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赤眼蜂滞育技术在工厂化生产中的应用,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诱导始期(卵期,幼虫前期、中期、后期,预蛹初期)、温度(8、10、12和14℃)及诱导历期(10、20、30和40 d)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滞育诱导的作用,并对其解除滞育的条件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从卵期到预蛹初期均可被诱导滞育,以幼虫中期诱导效果最佳。12℃为诱导松毛虫赤眼蜂滞育的最适温度,12℃下诱导滞育20 d,松毛虫赤眼蜂即可进入稳定的滞育状态,滞育率达97.4%。赤眼蜂滞育后,需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后才能完成滞育发育。滞育松毛虫赤眼蜂在3℃条件下储藏70 d,解除滞育率达95.9%,3℃条件下经历各储存时间的滞育解除率均高于0℃。(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俊杰,张雪,杜文梅,王秀梅,阮长春[6](2019)在《光周期对松毛虫赤眼蜂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松毛虫赤眼蜂生活史对光周期变化的响应,采用繁殖生物学和种群生态学的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系统地测定了松毛虫赤眼蜂在4个光周期[光照(L)∶黑暗(D)分别为3∶21, 9∶15, 15∶9, 21∶3]下的繁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光周期处理下松毛虫赤眼蜂的雌蜂寿命、逐日产卵量、产卵历期、单蜂产卵量等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当光照时长为15 h时,松毛虫赤眼蜂雌蜂寿命(47.52 h)、1日龄产卵量(118.94粒)、产卵历期(41.28 h)、单蜂产卵总量(128.52粒)均优于其他光照处理。通过组建不同光周期条件下试验种群生命表,当光照时长为15 h时,种群内禀增长率(r_m)、周限增长率(λ)、净生殖率(R_0)最大,平均世代周期(T)较短。综合来看,光周期L∶D为15∶9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种群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在松毛虫赤眼蜂工厂化生产过程中,该光照比例利于其种群扩繁。(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泉泉,段立佳,董前进,李媛媛,董辉[7](2018)在《PI-Wolbachia对松毛虫赤眼蜂交配行为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诱导产雌孤雌生殖的Wolbachia(PI-Wolbachia)是否影响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的交配行为及生物学特性,以产雌孤雌品系和两性品系的雌蜂为试虫,对二者的雄蜂吸引力、交配行为、寄生能力、后代羽化率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产雌孤雌品系的对雄蜂吸引力显着小于两性品系的雌蜂,而且与雄蜂无交配行为(两性品系的雄蜂根本不选择产雌孤雌品系的雌蜂作为交配对象;两性品系的雄蜂有交配企图,但是产雌孤雌品系的雌蜂会躲避雄蜂);产雌孤雌品系后代羽化率和雌蜂率分别为(95.60±0.71)%和100%,显着高于两性品系的(80.22±1.89)%和(86.46±1.68)%;产雌孤雌品系雌蜂的全发育历期显着比两性品系长约1d;产雌孤雌品系雌蜂的产卵器插入频率为每小时(15.80±0.66)次,显着低于两性品系的每小时(23.73±1.74)次;产雌孤雌品系雌蜂的寄生率和寿命分别为(22.90±1.33)%和(10.05±0.72)d,两性品系为(25.47±1.2)%和(9.86±0.74)d,两品系间无显着差异。研究表明,产雌孤雌品系和两性品系的松毛虫赤眼蜂可能存在行为上的生殖隔离;PI-Wolbachia既能够对松毛虫赤眼蜂造成正面影响(降低产卵器插入频率;提高后代羽化率),也能够造成负面影响(延长全发育历期),但从整体影响考虑,产雌孤雌品系可能具有更好的生防潜力。(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田春雨[8](2018)在《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共寄生及协同繁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柞蚕卵是我国普遍用来大规模繁育赤眼蜂的特色优势资源,是大量繁育松毛虫赤眼蜂的中间寄主,许多优势种类赤眼蜂如玉米螟赤眼蜂虽能寄生但不能正常羽化出蜂,使许多优势赤眼蜂的大量生产和推广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以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为测试蜂种,柞蚕卵为中间寄主,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的各项生物学参数,明确玉米螟赤眼蜂与松毛虫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对其羽化出蜂的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接蜂方式对两种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的影响接蜂方式的不同对玉米螟赤眼蜂的羽化出蜂有显着影响。在对柞蚕卵的寄生率方面,同时接入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24h,寄生率达80.9%,显着高于错期接蜂时的寄生率;同时两种赤眼蜂的总出蜂数和玉米螟赤眼蜂羽化数也均在同期接蜂下表现出明显优势,分别达到75.9头和3.4头。因此,在利用柞蚕卵协同繁育两种赤眼蜂时应采取同期接蜂的方式。此外,当2头玉米螟赤眼蜂单独寄生柞蚕卵时,未见有玉米螟赤眼蜂羽化出蜂。2、环境条件对两种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的影响温度对柞蚕卵协同繁育两种赤眼蜂有显着影响,两种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寄生率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在温度26℃时,各项生物学指标均较高,对柞蚕卵的寄生率达到90%,玉米螟赤眼蜂羽化出蜂数高达3.8头。因此26℃为协同繁育两种赤眼蜂的最佳温度条件。不同的湿度条件对两种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的各项指标影响不大,随着湿度的变化寄生率没有产生规律性的变化,但羽化率随着湿度的升高而下降。在湿度为80%和90%时,玉米螟赤眼蜂羽化数没有显着差异,在湿度80%时,玉米螟赤眼蜂羽化出蜂数达到6.7头。光照方面,两种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寄生率随光照时间的缩短呈现下降趋势,光照时间的变化对羽化率没有显着影响,但在24h全光照的条件下,羽化率最高达到95.2%,两种赤眼蜂的总羽化数达最大,为97.1头,显着高于全黑暗条件。在光照24h和10h时,玉米螟赤眼蜂的羽化出蜂数不存在差异,但光照24h时,玉米螟赤眼蜂羽化数最高,达到6.9头。综合看来,在条件为温度26℃、湿度80%、光照24h时,各项指标均较好,玉米螟赤眼蜂的羽化数最高,在此条件下最有利于其羽化,所以在利用柞蚕卵协同繁育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最适宜环境条件为温度26℃、湿度80%、光照24L:0D。3、不同蜂卵比对柞蚕卵协同繁育两种赤眼蜂的影响无论提供1粒,3粒,5粒柞蚕卵,其单卵玉米螟赤眼蜂总蜂数与羽化数均有显着性差异,并且均在接蜂处理为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1:5时,单卵玉米螟赤眼蜂羽化数最高。当提供1粒柞蚕卵时,玉米螟赤眼蜂的单卵羽化数达到最大,为17.3头。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柞蚕卵按照1:5:1比例接蜂,可以较好的应用柞蚕卵进行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协同繁育。4、基于柞蚕卵高效繁育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卵和新鲜卵混合比例筛选随着新鲜柞蚕卵数量的增加,两种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寄生率明显下降,当接入5粒新鲜卵时寄生率可达到90%,而接入20粒新鲜柞蚕卵时寄生率仅为72%。在单卵总蜂数和羽化数方面,随着新鲜柞蚕卵数量的增加,均出现了逐渐降低的情况,接入5粒卵时,单卵总蜂数和羽化数均达到最高,单卵羽化数达到80.9头。就玉米螟赤眼蜂的羽化数而言,当接入15粒卵时,玉米螟赤眼蜂的单卵羽化数最高,达到17.8头,显着高于其他几个处理。因此,在大量繁育过程中,每粒寄生卵提供15粒新鲜卵为最佳混合比例,可以实现玉米螟赤眼蜂的大量繁育。5、玉米螟赤眼蜂对碱液处理柞蚕卵寄生适应性初步研究无论是玉米螟赤眼蜂单独寄生柞蚕卵还是两种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经碱液溶液处理后的寄生率均有所降低,其中5头玉米螟赤眼蜂寄生1粒处理卵的寄生率仅为35%。在羽化率方面,玉米螟赤眼蜂单独寄生柞蚕卵时,经碱液处理后的柞蚕卵有少数玉米螟赤眼蜂个体可正常羽化,而未处理卵未见有羽化。从玉米螟赤眼蜂羽化数来看,以5头玉米螟赤眼蜂单独寄生经碱液溶液处理的柞蚕卵最高,为6.7头,与1头松毛虫赤眼蜂和1头玉米螟赤眼蜂共寄生1粒未处理卵的出蜂数没有差异。但未处理卵的寄生率显着高于处理卵,寄生率达80%。通过对柞蚕卵协同繁育两种赤眼蜂涉及的接蜂方式、环境条件和蜂卵比,对不同条件下两种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的各生物学参数的测定比较,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在温度26℃、湿度80%、光照24h的环境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柞蚕卵为1:5:1的比例得到寄生卵,待赤眼蜂羽化后,每粒寄生卵再接入15粒新鲜柞蚕卵可以实现玉米螟赤眼蜂的大量繁育。本研究初步明确玉米螟赤眼蜂与松毛虫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提高其羽化率是可行的,为利用柞蚕卵协同繁育两种赤眼蜂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柞蚕卵作为中间寄主大量繁育玉米螟赤眼蜂开辟了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赵士文,于志浩,蒋世雄,赵玉婉,李帅[9](2018)在《松毛虫赤眼蜂对玉米后期钻蛀性害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及其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对玉米后期钻蛀性害虫的田间防治效果,旨在为玉米后期钻蛀性害虫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2016年7~9月,在陕西关中地区选择西安市阎良区、咸阳市叁原县、宝鸡市陈仓区、渭南市富平县、杨凌示范区杨凌区等5个具有代表性的县区,于夏播玉米生长中期释放松毛虫赤眼蜂进行防治玉米后期钻蛀性害虫试验。结果表明,陕西关中玉米生长后期的钻蛀性害虫有玉米螟、棉铃虫和桃蛀螟3种,混合发生,组成比例因地而异,变化较大。供试松毛虫赤眼蜂对玉米后期钻蛀性害虫的防治效果均不明显,供试5个县区平均防效只有4.33%。原因分析发现,供试松毛虫赤眼蜂的出蜂率较低,平均仅为16.57%,这可能是造成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李钊,张杰,武玉国,乔康,王开运[10](2018)在《23种农药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管测药膜法测定了23种常用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并参考各药剂的田间推荐剂量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在供试的7种杀虫剂中,噻唑膦、噻虫胺、虫螨腈、硫双威、啶虫脒和烯啶虫胺对松毛虫赤眼蜂成蜂均表现为极高风险性,多杀菌素为高风险性,在田间放蜂期应避免喷洒上述杀虫剂。供试的10种杀菌剂和6种除草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的风险普遍低于杀虫剂。其中,仅杀菌剂代森锰锌和戊唑醇对松毛虫赤眼蜂表现为高风险性;杀菌剂乙嘧酚磺酸酯、氰霜唑、百菌清和除草剂氟唑磺隆、五氟磺草胺、草甘膦异丙胺盐具有中等风险性;杀菌剂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啶氧菌酯、氟啶胺、粉唑醇和除草剂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高效氟吡甲禾灵、甲基二磺隆具有低风险性,但在生产应用中仍需谨慎操作,以减轻对天敌昆虫的杀伤作用并保护生态平衡。(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松毛虫赤眼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明确柞蚕Antheraea pernyi灰卵(工厂化繁育赤眼蜂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感病寄主卵)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及其繁育子代蜂寄生能力的影响,以柞蚕灰卵作为供试寄主,健康卵作为对照,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研究松毛虫赤眼蜂对其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并比较灰卵和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1、2、3日龄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无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0.0%、54.1%、39.3头和48.7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达到96.0%、93.0%、82.5头和96.8头。在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3.3%、27.1%、24.7头和52.2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68.0%、86.3%、60.6头和74.2头。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和健康卵上的发育历期和后代雌性比均不存在显着差异,但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1、2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则显着低于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且后者对米蛾卵的寄生数随着米蛾卵日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而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3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要显着高于1、2日龄的。表明柞蚕灰卵会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寄主选择与适应性以及子代蜂的寄生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松毛虫赤眼蜂论文参考文献

[1].李沛明,沈艳,周凤艳,韩云静,高同春.13种大田农药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9

[2].马月,赵丽娜,白庆荣,王晶,阮长春.松毛虫赤眼蜂对柞蚕灰卵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J].植物保护学报.2019

[3].郭志芯,蒋红云,张兰,毛连纲,张燕宁.四种杀虫剂对七星瓢虫和松毛虫赤眼蜂的负效应[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9

[4].田春雨,侯洋旸,臧连生,阮长春.利用松毛虫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繁育玉米螟赤眼蜂[J].植物保护学报.2019

[5].张俊杰,张雪,杜文梅,阮长春,臧连生.诱导始期、温度和历期对松毛虫赤眼蜂滞育诱导及解除滞育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18

[6].张俊杰,张雪,杜文梅,王秀梅,阮长春.光周期对松毛虫赤眼蜂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9

[7].刘泉泉,段立佳,董前进,李媛媛,董辉.PI-Wolbachia对松毛虫赤眼蜂交配行为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8

[8].田春雨.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共寄生及协同繁育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

[9].赵士文,于志浩,蒋世雄,赵玉婉,李帅.松毛虫赤眼蜂对玉米后期钻蛀性害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及其原因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8

[10].李钊,张杰,武玉国,乔康,王开运.23种农药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性评价[J].环境昆虫学报.2018

标签:;  ;  ;  ;  

松毛虫赤眼蜂论文-李沛明,沈艳,周凤艳,韩云静,高同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