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硬件所在

三大硬件所在

一、三个最大的硬件谎言(论文文献综述)

曹秀丽[1](2021)在《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生态三江源》为例》文中提出

吴乾震[2](2020)在《基于融合算法的视频表情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基于视频的人脸表情识别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探究,包括:(1)一种新的特征描述符,并融合多个特征,用于视频中的面部表情识别;(2)一种基于LSTM的处理视频中面部表情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融合外观特征和几何特征两个LSTM模型以识别面部表情的方法。第一项研究中,提出一种新的特征和多内核学习的应用,以结合多种特征进行视频中的面部表情识别。提出了一种新的特征描述符,称为“来自三个正交平面的定向梯度直方图”(HOG-3D),以表征面部外观变化。还提出了一种新的高效几何特征来捕获面部轮廓变化,并且探讨了音频的方法在情感识别中的作用。多特征融合可用于最佳地组合不同特征。实验结果表明,与近来的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在实验室控制的环境下和户外环境下处理关于视频的面部表情识别问题时都是十分有效的。第二项研究是两个单独的人脸分析系统的融合模型,这两个系统都使用长短记忆(LSTM)网络,分别是基于视频的人脸验证模型(3L Model)和自发的面部表情识别模型(CL Model);开发基于LSTM的模型以提取面部表情的时间空间特征,分别来源于视频表情数据的外观和几何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使用两个LSTM面部表情识别模型进行加权融合。LSTM1的输出基于输入图像序列的外观特征,而LSTM2的输出基于输入图像序列的几何特征。该方法在在面部表情数据库CK+,JAFFE,FER2013,MMI,BP4D进行了表情检测的实验。实验结果与之前的研究数据相对比,证明了所提出新方法的有效性。

杨凯[3](2013)在《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发展研究》文中认为1990年代以来,美国新闻专业主义逐渐成为中国新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新闻业所处的由政府、市场和公众构成的媒介生态也需要借鉴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的传播价值和研究价值凸显,值得研究。本文在专业社会学的基础上厘清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将它作为新闻业在争取专业地位和权利过程中的一套价值标准体系(包含新闻自治、职业标准--客观性原则、媒体公共服务、新闻专业协会和新闻伦理道德以及新闻教育等)和相应的实践,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文章将其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论述各阶段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建构的背景、主要理论基础以及新闻专业主义各方面进行建构的具体措施,效果和局限。本文最后探讨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对美国新闻业以及对中国新闻业的影响,并总结其对中国新闻业发展的启示。全文共分为绪论、美国新闻专业主义起步阶段、媒介社会责任论与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完善、公共新闻学与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新语境下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的重构和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等六个部分。在美国新闻专业主义起步(18901942)阶段,新闻业内外部条件基本齐备。自由主义新闻理论是主要理论基础。具体在1910年左右,新闻客观性理念从作为一种操作原则,上升到新闻业的职业标准和理想。新闻公共服务成为业界普遍观念。全国性的新闻专业组织形成并在全国范围制订了一批职业道德规约,新闻教育逐渐被接受为一种职业训练的专门途径在全国铺开;在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阶段(19421988),由于美国新闻媒介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改变,媒介在与政府、公众关系恶化的困境下通过主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来改善与外部的关系。媒介社会责任论发展了自由主义新闻理论成为新闻专业主义建构的主要理论依据。新闻客观性通过新闻组织人员多元化来加强平衡性,尤其是族裔平衡。调查性新闻彰显了媒体的独立立场。公共广播电视系统扩大了公共服务。媒体专业协会重新修订和制订了一批职业道德规约,完善了新闻自律机制。新闻教育也通过传播学加强了专业教育的学术性;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在第三个发展阶段(19882001),美国民主政治危机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削弱了新闻业的合法性和民主功能。基于杜威哲学和社群主义等理论基础的公共新闻学/事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改革内容,其根本目的是提升新闻业的政治民主功能,进行自我救赎。进行公共新闻实践的媒体不满足仅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还致力于发现和解决社群的问题,培养更加积极参与民主生活的公民。新闻专业协会为了解决新的职业伦理道德问题重新修订道德规约,对新闻工作者的约束加强。但在危机缓解的同时也酝酿着新的危机。新闻工作者的参与者身份与传统新闻客观性理念有所冲突,社群的地理局限与公共新闻追求普遍的“善”相抵触。新闻教育不能提供新闻业界满意的具有技能的学生;在第四个阶段(21世纪以后),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建构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语境。媒介经济持续恶化,互联网以及新媒体技术发展强劲,同时“9.11”后政府信息控制加强,爱国主义情绪也时常影响新闻实践。新闻媒体无论在新闻生产、公共服务和新闻伦理道德方面都受到严峻挑战。笔者提出了美国新闻专业主义重构的方向:提倡公司社会责任论,媒体集团管理者应承担更多责任,减轻媒体经济负担;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使媒体在公民新闻时期处于适度的民主压力下。本文最后一章探讨了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对美国新闻业和中国(大陆)新闻业的影响。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在发展中始终面临危机的事实说明,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具有先天的结构性缺陷,无法摆脱所处的政治经济结构,和人作为新闻主体导致的必然的不足。但也说明,美国新闻专业主义通过不断发展和调整,至今仍然作为美国新闻业的主流意识形态,本身也具备一定的生命力和合理性。对美国新闻业的内部控制和外部关系的协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对中国(大陆)的影响。1949年前,中国商业报刊和新闻学研究、新闻教育受到美国很深影响,国民党宣传体系在抗战胜利前后也受到一定影响。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再度传播,对新闻学研究和新闻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由于当前中国新闻媒体所处的复杂媒体生态和舆论生态,既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又要面临市场竞争和提供公共服务,中国新闻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照搬美国经验。但可以借鉴美国新闻专业主义中强调事实、真相的客观性原则和新闻的平衡性。以及他们将公众作为公民的服务理念和媒体自律机制的完善。

石学峰[4](2013)在《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研究 ——以建国后党政关系发生的整体性变化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自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不止一次提出:要健全和完善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这一重大的理论命题和实践课题。为此,理论界断断续续对该课题进行了初步争鸣和探讨。然而,由于该课题所涉及的学科的交叉性和课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敏感性,因而从总体上看,目前学界对该项课题的研究仍然没有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在中共党史领域内尚显薄弱。基于此,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以建国后党政关系发生的整体性变化为视角,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较为系统性地研究了建国后党政关系发生四次整体性变化下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不同特征,并从理论上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不同特征与党政关系发生的四次整体性变化的关系,最终揭示出全国执政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与党政关系密切关联这一条客观规律和重要启示。本论文包括引言及六章共七个部分。引言部分阐释了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对相关文献和学术研究现状进行了精炼性评述,对研究框架及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作了必要性的说明。指出:就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研究现状而言,目前学界尚未对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内涵、构成要素、功能以及理论特征等进行科学而规范的理论建构,存在重视理论剖析与探讨而轻视史实梳理与归纳的缺陷和问题以及尚缺乏新的研究视角和新的研究思路;开展这项研究,无论对优化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还是拓宽中共党史研究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第一章从理论建构出发,指出,所谓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就是指:在合理配置和科学划分中国共产党内部进行政治活动的一系列权力实体的职责基础之上,为保证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科学、高效、公正运作,通过一系列制度规定和制度安排而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党内各权力实体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配置模式以及运行方式;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主要由权力运行授予机制、权力运行决策机制、权力运行执行机制和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四个构成要素相互衔接、相互联系、有机构成;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基本功能由内向性功能和外向性功能两部分构成;根据文本的相关规定,透过现象分析本质,透过枝叶抓其主干,从理论上看,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理论特征,即:它是一种集体领导和权力共享机制、它是一种上级与下级权力的双向互动机制、它遵循特定、规范而又严密的运作程序。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章从建国后党政关系发生的整体性变化为研究视角出发,指出: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建国后的第一次整体性变化——“形变”,主要表现为:先后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间接领导”模式、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直接领导”模式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委对国家政权的“分口领导”模式三种模式。基于党政关系发生“形变”的视角下,从整体特征研究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发现,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几乎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而是始终呈现出一种非常“稳定”或者说“未变”特征。笔者从历史给予的既成客观事实中得出: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这种“未变”特征与这一历史时期党政关系发生的“形变”密切关联;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夕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建国后的第二次整体性变化——“实变”,主要表现为:先后形成了“党政适当分开”模式、“党政不分”模式、“党政有限调整”模式。基于党政关系发生“实变”的视角下,从整体特征研究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发现,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相应呈现出一种非常强烈的“剧变”特征。笔者从历史给予的既成客观事实中得出: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这种“剧变”特征与这一历史时期党政关系发生的“实变”密切关联;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建国后的第三次整体性变化——“病变”,主要表现为:党政领导系统遭到全面破坏,党政权力运行失去依托;由“三结合”组成的革命委员会,将党政不分推向极端。基于党政关系发生“病变”的视角下,从总体特征研究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发现,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相应呈现出一种“畸变”特征。笔者从历史给予的既成客观事实中得出: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这种“畸变”特征与这一历史时期党政关系发生的“病变”密切关联;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建国后的第四次整体性变化——“良变”,主要表现为:先后形成了“党政职能分开”模式、“以党领政”模式以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模式。基于党政关系发生“良变”的视角下,从整体特征研究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发现,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相应呈现出了一种“制变”特征。笔者从历史给予的既成客观事实中得出: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这种“制变”特征与这一历史时期党政关系发生的“良变”密切关联;第六章依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在党政关系发生“形变”、“实变”、“病变”和“良变”这四次整体性变化下所分别呈现出的“未变”、“剧变”、“畸变”和“制变”特征和客观事实,笔者运用归纳法,从中归纳和揭示出一条具有真理性的客观规律,即:全国执政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始终与党政关系密切关联。由这一客观规律出发,笔者认为,在优化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时应该把处理好党政关系作为重要一环,同时应把“机制”本身的优化作为根本。

姜文斌[5](2013)在《政治、文化、经济目标之平衡: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政策演变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加拿大的广播电视体制和政策模式是西方国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同时又有自身鲜明特点,且和我国有不少共通之处,对我国当前进行的广播电视体制改革颇具借鉴意义。历经八十余年之发展演变,当下加拿大广播电视系统形成了以三大目标为框架之政策体系。首先是政治目标,即抵制美国文化同化之威胁,扞卫国家文化主权;政府为此实施了“加拿大内容”政策,从制作、传输、播出三个环节确保国产、本土内容优先。其次是社会文化目标,即发挥广播电视的特殊作用,促进各民族和谐相处,维护国家团结;政府为此实施了“广播系统多样性”政策,保证法语和英语在广播系统中具同等核心地位,同时给予土着人广播特殊地位,并鼓励其它少数民族内容之呈现。再次是经济目标,即确保广播电视产业之生存、发展和壮大,为加拿大人提供加拿大内容产品,并参与全球竞争:政府为此实施了对私营广播的支持政策,创造产业发展的良好市场和商业环境。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政策八十余年之历史演变,即是寻求政治、文化、经济目标之平衡与再平衡的过程。近三十年来,伴随西方国家在通信、广播领域之放松管制和市场化、私有化浪潮,经济目标在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政策中日益处于优先地位,私营广播亦逐步取代公共广播成为广播电视产业之主导力量。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首先,广播电视业应实现市场化运作,充分解放和发展广播电视生产力,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本文为此建议:广播电台、电视台应从国有事业单位转制为国有企业,成为独立市场主体;引入竞争机制,成立与央视竞争的第二家全国性广播电视台;制定《通信法》,关照电信产业与广播电视产业的融合趋势;成立独立广播电视监管机构,从根本上实现“管办分离”。其次,广播电视系统应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本文为此建议:成立一个全国性民族电视台,或至少在中央电视台开辟一个民族频道,增加少数民族内容之呈现,以增进各民族文化之理解、交流与融合;广播电视应增加反映弱势群体和民生的内容,并为弱势群体提供在广播电视系统的平等就业机会、为听力或视力残障者提供适合其利用的广播电视节目,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广播电视权益,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本文之框架及主要内容如下:绪言:阐明研究意义、研究对象,对国内、国外文献进行述评,并指出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第一章:梳理与广播电视产业政策研究相关的文化产业研究、传媒研究及公共政策研究相关理论。第二章:考察了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即公共广播主导时期(1958年之前),公、私广播平等竞争时期(1958-1980),私营广播主导时期(1980年至今)。第三章:首先考察了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政策制定过程和监管机构;其次以政治目标、社会文化目标和经济目标为基本框架,分析了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的主要政策。第四章:以加拿大广播电视政策和英国、美国进行比较,并分析西方广播电视产业政策之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势。第五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广播电视产业政策之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参照加拿大相关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具体建议。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我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之前景。

小马[6](2012)在《开心一笑》文中提出哪个轮胎爆了几个学生考试当天起床晚了,他们撒谎说公交车轮胎爆了所以误了考试。老师同意他们补考,并安排在不同考场,试卷上只有一道题:"哪个轮胎爆了?"弹琴小明:"阿呆,把手洗干净才能弹琴!"

周幸[7](2012)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外广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简称国际台)是我国唯一的官方对外广播电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41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日语广播开办时。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对外广播只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办的日语广播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开办的英语广播,二者分别是为争取我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而服务的。在战争条件下,对外广播的首要任务是向外界传递信息,节目内容以大量、直接的“硬宣传”为主,策略意识并不强。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开始以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需要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中央决定大力发展对外广播事业。为更好地配合国家的外交部署,国际台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我国对外广播实力的策略,不仅要保证国外听众听得清,而且要让他们听得进。然而,这一时期“左”的思想影响了我国对外广播事业的发展,策略失误的情况屡屡出现。文革期间,对外广播以推动世界革命为目的,丝毫不讲策略,节目中片面强调政治、完全以我为主。这些错误的做法导致许多外国听众不再收听我们的节目,因此广播效果非常不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外广播的目的也随之改变。过去,对外广播以推动世界革命为目的。改革开放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从而为中国的发展营造一个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是我国对外广播的主要目的。围绕这一指导方针,国际台实施了多方位的策略,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扩大节目的海外覆盖面,提高节目的可听性,从而保证广播节目真正做到落地到人、入耳到心。虽然国际台在发展的历程中所采用的对外广播策略有很多,但这些策略都有其内在规律可循。一方面,对外广播事业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要服从国家的整体外交部署,对外广播策略的制定也要以国家的外交政策为依据。另一方面,对外广播事业是新闻传播事业的组成‘部分,要办好对外广播就要按新闻传播的规律办事,因此对外广播策略要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内在要求。这两方面是对外广播策略的特殊性与共性的体现。对外广播历来是国家间争夺利益的有力武器,在开展公共外交,提高国家软实力,从而营造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上发挥着巨大作用。要办好对外广播,实现为国家利益服务的目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讲究策略是一个重要的前提。事实证明,只有讲究策略才能办好对外广播,才能有效地提高对外广播的影响力。因此,对外广播策略与一国的发展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衣晓龙[8](2006)在《试论媒体外交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着力探讨“媒体外交”这一新兴外交理念的内涵、兴起缘由及其如何对中美关系特别是美国政府制定对华政策过程产生影响。文章以传播学理论和外交学理论相交叉而产生的“媒体外交”理论为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从内外两个向度对媒体外交影响进行实证分析。通过一般理论和具体案例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本文试图探析媒体外交的运作机制、影响力、影响方式及如何在媒体外交时代有所作为。 媒体外交(Media Diplomacy)是形成于上世纪初叶,兴盛于1990年代的一种区别于传统外交理念以及形式的外交学新概念。它的形成基于信息时代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社会媒体介入公共事务力量的强大、全球化背景下政府外交理念的变更等诸多因素。媒体外交这一新兴的外交理念从一开始就为各国政府所重视并试图有效运用,但是直到1990年代开始,才正式确立了它在外交学领域相对独立的学术地位,并逐渐被广泛运用到外交实务处理当中。 媒体外交对外交事务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中美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样如此。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深刻影响了美国民众看待中国的态度,并逐渐形成了美国公民独特的“中国观”。这种“中国观”因其具有强大的民意基础,往往成为美国领导人制定对华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另外,对中美之间一些突发性质的事件的报道,由于媒体的特性、事件当事国的特殊国情以及两国相互利益的驱使,美国媒体的报道对中美两国外交突发事件的处理会起到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媒体外交演绎分析:概念、内容和运作机制。集中阐释“媒体外交”这一外交领域的新概念,试图廓清其内涵以及对其运作机制做一些探究。第二章为媒体外交实证分析,在详细考察媒体外交对美国对华政策决策的影响力及影响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剖析美国公民“中国观”及美国媒体对中美之间具体外交事件的报道取向等具体案例,试图分析美国媒体及媒体外交如何影响美国对华政策。而第三章则是在前两章基础上的逻辑延伸,即既然媒体外交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作为外交活动中的行为体该如何有效参与媒体外交,即如何开展“媒体公关”。该章以文莱成功的“媒体公关”为镜鉴,在分析美国媒体对华报道概况的基础上探讨一下中国政府该如何有所作为。

庞丽霞[9](2006)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政府职责》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现在又加入了世贸组织,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链条中的一员。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及组织进行经济交往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当今国际经济活动中一个最大的主题——经济全球化,需要了解经济全球化产生的背景,更重要的是,需要了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资本为了不断增殖而跨越国界的过程。这是研究在经济越来越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政府职责的大前提。 全球化是一个纷繁的过程,从时间上看,经历了三次浪潮;从空间角度讲,可分为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其中,经济全球化是基础,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保障,同样也是经济全球化的目的。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讲,是资本为了追逐利益,向外扩张、跨越国家界限的一个过程。经济全球化第一次浪潮的主角是商品资本,第二次的主角是生产资本,现在正处于第三次浪潮,主角是货币资本。 只有在了解经济全球化本质的基础之上,才能研究国际经济活动会涉及的两大矛盾体系:世界经济矛盾体系和中国经济矛盾体系。世界经济矛盾体系由国家及政府、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等力量组成,其中国家及政府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国家政府与跨国公司的矛盾是次要矛盾。在不同国家和政府之间的矛盾中,发达国家和政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跨国公司往往会利用内部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世界

王锋[10](2006)在《建筑照明设计的文化表意》文中提出随着城市晚间生活的日益丰富以及人民大众文化品位的提高,城市及建筑物的夜景照明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关工程实践数量急剧上升。但是目前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处于一个由无序到系统化的过渡阶段,尤其是建筑照明设计领域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导致城市的夜间环境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建筑物的照明设计缺乏一定的文化品味及内涵,因此有必要对建筑物照明设计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本文从建筑的本质及文化内涵入手,充分挖掘建筑中的文化符号,通过对建筑物深层次文化根源的剖析,对建筑照明设计的文化表意方面进行重点探讨和研究,力图从理论上构建一个科学、系统、合理的建筑照明设计原则与方法。其中充分结合现实案例,争取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求能够深刻、详细、客观的阐述,从而使读者对该领域能够有一个清晰、直观、通俗的解读。

二、三个最大的硬件谎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个最大的硬件谎言(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融合算法的视频表情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人脸表情识别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深度学习在面部表情识别中的应用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使用的数据库摘要
    1.4 本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面部表情识别的相关知识
    2.1 面部动作编码系统
    2.2 面部表情分析概述
        2.2.1 面部表情识别流程
        2.2.2 人脸检测与标志定位
        2.2.3 面部对齐
        2.2.4 特征提取
        2.2.5 人脸表情分类器
    2.3 长短记忆神经网络(LSTM)
    2.4 视频中的面部表情识别
        2.4.1 基于静态图像的方法
        2.4.2 基于动态纹理的方法
        2.4.3 基于视听的方法
    2.5 融合算法
    2.6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多特征融合的视频人脸表情识别
    3.1 引言
    3.2 方法
        3.2.1 LBP-TOP方法
        3.2.2 方向梯度直方图(HOG)
        3.2.3 三个正交平面的方向梯度直方图
        3.2.4 人脸检测的特征点
        3.2.5 几何变形特征
        3.2.6 声学特征
        3.2.7 多功能融合
    3.3 实验和讨论
        3.3.1 数据集
        3.3.2 特征提取
        3.3.3 实验结果
        3.3.4 实验结论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利用LSTM网络进行户外人脸分析
    4.1 引言
    4.2 LSTM视频模型(3L Model)
    4.3 结合CNN和 LSTM的实验模型(CL Model)
        4.3.1 两阶模型概述
    4.4 实验结果
        4.4.1 数据集
        4.4.2 人脸视频模型评估(3L Model)
        4.4.3 结合CNN和 LSTM的实验模型(CL Model)评估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集成两个LSTMs实现基于视频的人脸表情识别
    5.1 引言
    5.2 特征提取模型
        5.2.1 基于图像序列的LSTM模型
        5.2.2 基于特征数据的LSTM模型
        5.2.3 模型连接
    5.3 实验
        5.3.1 数据库
        5.3.2 模型架构
        5.3.3 CK+结果
        5.3.4 MMI结果
        5.3.5 BP4D结果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3)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的意义
        一、 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阐释
        二、 研究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学术意义
        三、 研究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综述
        一、 国外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综述
        二、 国内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和重点、难点
        一、 研究思路和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四、 重点与难点
第二章 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的起步 1890~1942
    第一节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新闻专业主义起步的背景考察
        一、 新闻自由和便士报的成功为报业提供政治和经济独立的基础
        二、 报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产品质量需要控制
        三、 新闻工作者需要专业化提升其职业地位
    第二节 新闻专业主义构建的理论基础--自由主义新闻理论
        一、 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在美国的发展
        二、 自由主义新闻理论视野下的美国新闻专业主义
    第三节 美国新闻专业理念—客观性理念的确立和发展
        一、 客观性理念的确立
        二、 客观性理念内涵的发展
    第四节 媒介公共服务:私人企业为主的格局
        一、 面向作为整体的公众服务
        二、 由占绝大多数的私有媒体提供公共服务:自由主义逻辑的产物
        三、 新闻业公共服务的理想:多功能的平衡
    第五节 新闻专业自律的开端:新闻协会组织和新闻伦理道德
        一、 美国新闻专业协会组织的初期建设
        二、 美国新闻道德规约—新闻伦理的制度化
        三、 新闻道德伦理:现实需要的产物
    第六节 美国新闻教育的开端
        一、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新闻教育的发展
        二、 早期美国新闻教育的特点
        三、 早期美国新闻教育专业化作用的考察
    小结
第三章 媒介社会责任论与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完善 1942~1988
    第一节 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建构的现实背景
        一、 媒介所有权日益集中的经济结构带来威胁
        二、 媒介与政府的关系:新闻自由空间的争夺
        三、 反文化思潮下公众的媒介信任危机和消费主义文化
        四、 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 新闻专业主义完善的理论基础—媒介社会责任论
        一、 媒介社会责任论的产生背景
        二、 媒介社会责任论的内容
        三、 媒介社会责任论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
    第三节 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完善
        一、 新闻客观性原则的挑战与修补
        二、 平衡报道内涵的延伸
    第四节 新闻业公共服务的发展
        一、 新闻业公共服务的演进
        二、 市场逻辑与民主逻辑的斗争—公共服务观的结构困境
    第五节 新闻专业协会促进多元化和媒介自律机制的改善
        一、 新闻专业协会的发展—结构多元化
        二、 新闻道德规约修订:新闻伦理道德的自我反思
        三、 新闻专业自律机制的改善
    第六节 美国新闻教育的扩张
        一、 新闻教育的扩张
        二、 新闻教育的专业把关机制确立
        三、 新闻教育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
        四、 新闻教育面临新矛盾
    小结
第四章 公共新闻学与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 1988~2001
    第一节 新闻专业主义遭遇的新困境
        一、 政治的向右转以及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威胁
        二、 民主危机动摇新闻专业主义的合法性
        三、 技术更新带来挑战
    第二节 公共新闻运动的理论基础—公共新闻学
        一、 公共新闻学理论
        二、 公共新闻学与媒介社会责任论的关联
        三、 公共新闻学的影响
    第三节 客观性原则的改革
        一、 公共新闻学对“客观性”的发展
        二、 “多元化”继续—是否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平衡
    第四节 媒介公共服务的改革
        一、 服务公众观念的演进:从公众(public)到社群(community)
        二、 从提供信息服务向解决问题服务发展
        三、 从“消极”的公众向“积极”的公民发展
        四、 “公共”含义的模糊及影响
    第五节 公共新闻学时期新闻协会和新闻伦理道德的建设
        一、 新闻协会“多元化”发展继续
        二、 新闻伦理道德的困惑与调整
    第六节 美国新闻教育专业化遭遇危机
        一、 美国新闻教育的新问题
        二、 新闻教育专业化的努力
        三、 新闻教育专业化的危机:学界与业界关系受损
    小结
第五章 新语境下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的重构
    第一节 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建构的新语境
        一、 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影响日益增长
        二、 经济全球化加剧、媒介经济环境动荡
        三、 反恐与爱国主义情绪的激发—9.11”后政府与民众对新闻界的影响
    第二节 新语境下以客观性为原则的新闻生产受到挑战
        一、 新闻采集环节
        二、 新闻制作环节
        三、 新闻传播环节
    第三节 新语境下媒介公共服务功能受到挑战
    第四节 新语境下新闻专业组织和媒介伦理受到挑战
        一、 新闻专业人员工作压力增大
        二、 新闻专业人员对专业协会组织的参与度与工作满意度下降
        三、 新闻专业自治受到影响
        四、 新闻伦理道德受到挑战
    第五节 美国新闻专业主义未来建构:公司社会责任论与媒介素养
        一、 提倡公司社会责任论
        二、 发展媒介素养教育
    小结
第六章 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及启示
    第一节 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对美国新闻业的影响
        一、 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局限性
        二、 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在美国新闻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 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对中国新闻业的影响(1949 前)
        一、 中国新闻职业化背景
        二、 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对中国新闻实践的影响(1949 前 )
        三、 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对中国新闻学与新闻教育的影响(1949 前)
    第三节 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对我国改革开放后新闻事业的影响(1978~)185
        一、 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再次传播的背景
        二、 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对我国新闻实践的影响(1978~ )
        三、 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对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影响(1978~)
    第四节 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对我国新闻实践的启示
        一、 对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借鉴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
        二、 强调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性
        三、 选择性吸收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合理内容
    小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4)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研究 ——以建国后党政关系发生的整体性变化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 相关文献及研究现状述评
    三、 研究框架及研究重点和难点
    四、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理论建构
    一、 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基本内涵
    二、 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
    三、 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基本功能
    四、 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理论特征
第二章 1949-1956 年党政关系“形变”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
    一、 1949-1956 年党政关系发生的“形变”
    二、 党政关系“形变”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未变”特征
    三、 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未变”与党政关系的“形变”密切关联
第三章 1956-1966 年党政关系“实变”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
    一、 1956-1966 年党政关系发生的“实变”
    二、 党政关系“实变”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剧变”特征
    三、 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剧变”与党政关系的“实变”密切关联
第四章 1966-1978 年党政关系“病变”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
    一、 1966-1978 年党政关系发生的“病变”
    二、 党政关系“病变”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畸变”特征
    三、 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畸变”与党政关系的“病变”密切关联
第五章 1978 年以来党政关系“良变”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
    一、 1978 年以来党政关系发生的“良变”
    二、 党政关系“良变”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制变”特征
    三、 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制变”与党政关系的“良变”密切关联
第六章 历史给予的客观规律和重要启示
    一、 全国执政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与党政关系密切关联
    二、 优化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应把规范党政关系作为重要一环
    三、 优化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应把“机制”本身的优化作为根本
结语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政治、文化、经济目标之平衡: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政策演变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三、文献述评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广播电视产业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化产业研究的理论与流派
        一、“文化产业”术语的提出
        二、文化产业学术研究的理论与流派
        三、对文化产业研究的评价与思考
        四、文化产业研究趋势展望
    第二节 西方传媒政策研究相关理论
        一、西方国家的传媒监管与传媒政策
        二、西方传媒政策研究概述
    第三节 公共政策研究相关理论
        一、公共政策概念辨析
        二、公共政策研究理论与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政策之历史演变
    第一节 公共部门主导时期的广播产业政策(1958年之前)
        一、私营广播的萌芽及其监管政策(1867-1928)
        二、国家公共广播体系的初建(1928-1945)
        三、战后私营广播产业的迅猛发展(1945-1958)
    第二节 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平等竞争时期的广播产业政策(1958-1980)
        一、确认私营广播的平等地位(1958-1968)
        二、应对魁北克分离主义(1969-1974)
        三、广播产业与电信产业的融合(1974-1980)
第三节 私营部门主导时期的广播产业政策(1980年至今)
    一、放松管制与私有化浪潮(1980-1991)
    二、私营广播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巩固(1991-2000)
    三、数字广播时代的新挑战(2000年至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政策分析
    第一节 广播政策制定过程与广播产业监管机构
        一、广播政策制定过程及其参与者
        二、广播产业监管机构
        三、对政策制定过程及监管机构的总体评价
    第二节 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政策之政治目标分析
        一、对加拿大内容的传输与播放要求
        二、对加拿大内容生产的扶持政策
        三、对外资拥有权的限制政策
        四、国际贸易中的文化例外原则
        五、对政治目标之总体评价
    第三节 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政策之社会文化目标分析
        一、公共服务广播与公共利益
        二、多元文化与广播多样性政策
        三、弱势群体保护与广播内容规制
        四、对社会文化目标之总体评价
    第四节 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政策之经济目标分析
        一、广播产业经济结构与特征
        二、对私营广播产业的总体政策
        三、对私营广播的具体扶持措施
        四、对经济目标之总体评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加拿大广播产业政策与其它西方国家之比较
    第一节 加拿大广播产业政策与美国之比较
    第二节 加拿大广播产业政策与英国之比较
        一、公共广播BBC单一垄断时代(1922年-1954年)
        二、BBC与独立广播公司二元垄断时代(1954年-1990年)
        三、放松管制和市场竞争时代(1990年至今)
        四、英国广播政策与加拿大之异同
    第三节 西方各国广播产业政策总体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西方各国商业广播监管政策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二、西方各国公共广播政策特征及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加拿大广播产业政策对我国之启示
    第一节 我国广播电视政策基本特征
        一、监管机构的“管办合一”职能
        二、确保广播电视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四、推动广播电视的产业化发展
        五、从台网分离到三网融合
    第二节 我国广播电视政策面临的挑战
        一、立法滞后之困:法律效力等级低与立法空白点多
        二、监管机构之困:“管办一体”与“政出多门”
        三、社会目标之困:对弱势群体和公共利益的关切缺位
        四、经济目标之困:有序竞争的现代市场体系尚未真正形成
        五、新媒体监管之困:内容监管与部门协调不力
    第三节 加拿大广播电视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一、建立广播电视市场运作体系
        二、增加各少数民族内容在广播电视中的呈现
        三、制定《通信法》
        四、成立“独立”广播电视监管机构
        五、保护弱势、少数群体的广播电视权利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开心一笑(论文提纲范文)

哪个轮胎爆了
弹琴
借书
足球父子
干涉婚事
双截棍
运动轨迹
违章驾驶
关于计算机的谎言

(7)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外广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当前的研究现状及成果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研究的时间起点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的对外广播概况及主要策略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对外广播概况及主要策略
    第二节 1950-1965年的对外广播概况及主要策略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外广播完全“以我为主”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广播概况及主要策略
    第一节 对外广播概况
    第二节 对外广播主要策略
    第三节 对外广播策略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 国际台对外广播策略分析
    第一节 国际台对外广播策略的共性
    第二节 国际台对外广播策略的特殊性
    第三节 国际台对外广播策略的战略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试论媒体外交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媒体外交演绎分析:概念、内容、机制
    第一节 媒体外交之形成与定义
    第二节 媒体外交成为外交手段之可能性
    第三节 媒体外交的主要内容与运作机制
第二章 媒体外交实证分析:美国媒体如何影响政府对华外交决策
    第一节 媒体外交在美国外交行为中的影响力
    第二节 实证分析:媒体外交如何影响美国对华政策决策
第三章 媒体外交实证分析:媒体公关—媒体外交时代的生存之道
    第一节 从文莱实例看媒体公关之必要性及如何运作
    第二节 从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看中国政府应如何展开“媒体公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政府职责(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论文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论文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经济全球化中的世界经济矛盾体系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本质及其弊端
        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二、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三、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四、经济全球化的弊端
        五、反全球化运动
    第二节 世界经济矛盾体系的构成
        一、国家与政府
        二、跨国公司
        三、非政府组织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中的世界经济矛盾体系
        一、主要矛盾:不同国家及政府之间的矛盾
        二、次要矛盾:跨国公司与国家及政府之间的矛盾
        三、其他矛盾
    第四节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一、经济全球化为发达国家带来的益处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影响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经济矛盾体系
    第一节 中国经济矛盾体系
        一、经济与经济矛盾
        二、中国经济矛盾的构成
        三、中国经济矛盾体系
    第二节 主体性—经济全球化中中国经济矛盾体系的核心
        一、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矛盾的主体
        二、中国经济矛盾的主体
        三、经济全球化中主体差异形成的矛盾
    第三节 国度性—经济全球化中中国经济矛盾体系的体现
第三章 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政府职责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政府
        一、中国—中国人的社会存在形式
        二、现代中国政府的建立
        三、中国政府的宗旨:代表劳动者利益
        四、中国政府的目的: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政府职责
        一、维护国家主权
        二、避免成为“外围”国家
第四章 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政府策略
    第一节 保护与竞争并举
        一、市场浪漫主义与市场现实主义
        二、实行保护主义的必要性
        三、保护与竞争的辨证运用
        四、在坚持主权前提下的主动性
    第二节 坚持自主创新
        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二、自主创新之根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三、自主创新之主干: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
        四、以技术创新主导中国现代工业化
    第三节 发展经济战略联盟
        一、三极国家带来的启示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引发的思考
        三、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矛盾关系
        四、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统一与竞争
        五、主动结成并发展各种形式的战略性经济联盟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声明

(10)建筑照明设计的文化表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课题的时代背景
        1.2.1 国际背景
        1.2.2 国内背景
    1.3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概述
第2章 光与文化
    2.1 中国光与文化之概况
    2.2 国外光与文化之概况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文化
    3.1 光文化的概念
        3.1.1 光文化概念的内涵
        3.1.2 光文化概念的外延
    3.2 中国光文化的进展及未来的发展态势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文化的传达
    4.1 光文化的传达方式
        4.1.1 视觉影像
        4.1.2 大脑分析
        4.1.3 心理影响
    4.2 表现光文化的构成要素
        4.2.1 色彩
        4.2.2 强度
        4.2.3 图案
        4.2.4 阴影
        4.2.5 形态
        4.2.6 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建筑的形态特征与照明文化意象表达
    5.1 建筑的本质与文化涵义
        5.1.1 建筑的本质
        5.1.2 建筑的文化涵义
    5.2 建筑物的夜景观设计
        5.2.1 建筑物夜景照明的特征和要求
        5.2.2 建筑物的夜景照明方式
    5.3 古典式建筑及照明文化意象表达
        5.3.1 中国古典式建筑及照明文化意象表达
        5.3.2 欧洲古典式建筑及照明文化意象表达
    5.4 现代式建筑及照明文化意象表达
        5.4.1 现代式建筑概述
        5.4.2 现代式建筑的照明文化意象表达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照明新科技与绿色照明
    6.1 建筑的绿色照明
    6.2 光源与灯具的选择原则
        6.2.1 光源的选择原则
        6.2.2 灯具的选择原则
    6.3 重要新技术的运用
        6.3.1 发光二极管照明技术
        6.3.2 光纤照明技术
        6.3.3 激光的应用技术
        6.3.4 导光管照明技术
    6.4 建筑照明设计的发展趋势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三个最大的硬件谎言(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生态三江源》为例[D]. 曹秀丽.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融合算法的视频表情识别研究[D]. 吴乾震.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3]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发展研究[D]. 杨凯. 暨南大学, 2013(03)
  • [4]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研究 ——以建国后党政关系发生的整体性变化为视角[D]. 石学峰.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1)
  • [5]政治、文化、经济目标之平衡: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政策演变及其启示[D]. 姜文斌.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1)
  • [6]开心一笑[J]. 小马. 当代学生, 2012(Z4)
  • [7]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外广播策略研究[D]. 周幸. 湖南师范大学, 2012(12)
  • [8]试论媒体外交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影响[D]. 衣晓龙.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2)
  • [9]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政府职责[D]. 庞丽霞.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1)
  • [10]建筑照明设计的文化表意[D]. 王锋. 北京工业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三大硬件所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