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翼设计论文_戴佳骅,屈秋林,翟羽佳,刘沛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襟翼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襟翼,机构,装置,连杆,滑轨,直线,后缘。

襟翼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戴佳骅,屈秋林,翟羽佳,刘沛清[1](2019)在《先进简单铰链襟翼起降构型气动/机构一体化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增升装置在提升飞机起降性能、巡航性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先进大型商用飞机来说,增升装置还应同时满足气动、机构、强度、噪声等多方面要求,其设计是多学科的综合优化过程。新一代宽体客机—B787和A350XWB均采用了带扰流板下偏的简单铰链襟翼,带来了结构重量较轻等优势,但其运动方式给气动设计带来了较多约束,使传统的先气动后机构的串行流程已较难适应。本文按照气动机构一体化设计思想,以某宽体客机外段机翼的"前缘缝翼+后缘襟翼"的二维翼型为基础翼型,以简单铰链为驱动机构,开展起降构型的同步优化和机构设计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将铰链约束条件带入至气动优化过程,通过改变襟翼铰链点、偏角和扰流板偏角(起降构型的机构相同,偏角不同),以达到提升起飞升阻比和升力系数,提升着陆升力系数的目标;2.根据优化结果,求解对应的铰链机构,在自编软件中实现结果输出,并通过运动仿真展现其运动轨迹。综合最优结果中起飞构型8°攻角升力系数提高6.01%,同时升阻比提升1.52%,着陆构型8°攻角升力系数提升2.71%。(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工业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8-10)

朱盛榕[2](2019)在《无襟翼设计以提高飞机安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据Interesting Engineering网站2019年5月报道,在跟机械系统打交道,无论何时,最常见的故障点都是那些在压力下运动的部件。考虑到这一点,英国航空航天公司BAE Systems公司设计了一种新的飞行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以消除飞机中许多最脆弱的运动部件,转而采用吹气技术。BAE Systems公司与曼彻斯特大学(UM)的研究人员合作,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他们称之为MAGMA的吹气设计完全消(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刘亚[3](2019)在《连杆襟翼舵设计技术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襟翼舵的工作原理和优点进行了阐述,对常用襟翼舵的驱动方式进行了介绍,着重对我司开发的连杆襟翼舵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讲解。(本文来源于《2019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5-21)

张明辉,陈真利,毛俊,王刚,谭兆光[4](2019)在《翼身融合布局民机克鲁格襟翼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翼身融合(BWB)布局是"绿色航空"发展目标的下一代大型民用飞机的理想布局。由于高度融合的外形特点,BWB布局难以通过应用传统增升装置实现低速增升与配平的协调设计。本文采用开缝钝头克鲁格襟翼提高BWB布局低速失速特性。首先,构建了克鲁格襟翼二维参数化方法,该方法符合克鲁格襟翼运动机构特点,可准确描述几何外形与缝道配置。其次,开展克鲁格襟翼几何参数与偏转角度的影响规律研究,分析流动形态与增升机理,提出设计原则。综合考虑外形、运动机构与遮蔽效应等设计约束,以提高增升能力为目标,开展前缘开缝克鲁格襟翼优化设计。优化设计结果满足设计约束,数值分析表明其增升能力比初始外形与经典缝翼均有明显提高。最终,采用前缘开缝克鲁格襟翼与后缘简单襟翼构建BWB增升构型,数值模拟与风洞试验结果表明,增升方案能够实现升力系数要求,降低了对配平能力的需求,减小了增升装置和高升力配平设计压力。提出的克鲁格襟翼设计方法不仅适用于BWB布局,也为传统布局民机增升装置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张同鑫,赵轲,李权[5](2019)在《飞翼布局无人机腹襟翼气动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飞翼布局无人机的起降气动特性,引入了一种新颖的低速控制装置——腹襟翼。基于CFD技术研究了腹襟翼对飞翼布局无人机低速气动特性的影响,并对腹襟翼安装位置,偏角和实度参数进行了气动优化设计研究。经过优化设计的腹襟翼能够大幅提高无人机起飞离地迎角的升力系数和俯仰力矩系数,能够提高无人机的起降气动特性。(本文来源于《空气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朱海天,李春,郝文星,丁勤卫[6](2018)在《襟翼翼缝结构改进设计控制流动分离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翼缝是翼型主体与襟翼之间的缝隙,对翼型气动性能与流场结构有很大影响。以两段式NACA0018翼型为基础翼型,对传统弯曲翼缝进行改进设计与数值模拟,以期增大失速攻角及改善在大攻角下的气动性能。结果表明:在小攻角下,导叶翼缝襟翼翼型的升力较原始NACA0018翼型小,阻力较大,但在大攻角下,导叶翼缝可减小翼缝中流体的速度损失,为翼型上表面边界层提供更多动能,从而改善流场结构及失速特性,弯曲翼缝可增大1°失速攻角,而导叶翼缝可增大8°,攻角为18°时升力系数较弯曲翼缝提升43%。因此,导叶翼缝可极大地改善翼型在大攻角下的气动性能。(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8年09期)

韩志熔,赵克良,颜巍[7](2019)在《格尼襟翼在冰风洞混合翼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面向工程、面向适航的混合翼设计准则,基于此准则提出将格尼襟翼应用于民机机翼结冰风洞试验的单段混合翼设计中。设计准则中只对驻点位置和前缘吸力峰值提出保守性要求,易于工程实现,满足结冰适航要求。对于偏离设计点较大的状态,在单段混合翼后缘添加格尼襟翼并配合迎角调整,使得单段混合翼在此状态点处仍满足设计准则。这样使得单段混合翼也能应用于试验状态比较广的结冰风洞试验中。格尼襟翼的使用,降低了混合翼设计、试验费用,为民机结冰试航取证节约了时间。(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中波[8](2018)在《民机微型后缘开裂襟翼驱动机构设计及运动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机的飞行速度变化范围大,高效增升装置是改善起飞/着陆等阶段低速性能的关键技术。以Y7飞机后缘后退双开缝襟翼为设计基础,设计了一套齿轮系加平行四边形机构的驱动机构,利用原有后缘襟翼收放动力,驱动后段襟翼上加装的微型开裂襟翼收放展开。通过收放运动过程仿真可知,微型襟翼随后缘襟翼展开的同步性达到了设计要求,从而保证放下后缘襟翼时机翼升力进一步同步增加。该研究对后期微型襟翼在各型民机上的加改装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机械》期刊2018年08期)

陈亚璨,屈秋林,孔垂欢,刘沛清[9](2018)在《扰流板联合襟翼同时下偏的多段翼形气动/机构一体化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运输类飞机后缘増升装置通常为襟翼,扰流板不参与提高升力和升阻比的任务,其只是在着陆滑跑过程中上偏产生阻力来缩短滑跑距离。新一代宽体客机,如B787和A350XWB均采用了襟翼与扰流板联合下偏的后缘增升装置,该种增升方式受到了广泛重视。随着大型客机增升系统的发展,在复杂的增升系统中,气动设计与机构设计之间存在矛盾,增升装置的优化设计主要思路也发生了转变:从先进行气动优化设计再进行机构设计,到固定机构引导下的气动优化设计与气动/机构一体化优化设计。本文以某宽体客机的"前缘下垂+后缘襟翼"的二维翼型为基础翼型,以连杆直线滑轨机构为驱动机构,开展"后缘襟翼+扰流板同时下偏"的优化设计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在现有连杆直线滑轨机构驱动的基础下,固定滑轨长度、滑轨偏角等机构参数,仅改变襟翼和扰流板的偏角,开展"后缘襟翼+扰流板同时下偏"的优化设计工作;2.将滑轨长度、滑轨偏角、襟翼和扰流板的偏角同时改变,开展"后缘襟翼+扰流板同时下偏"的气动/机构一体化优化设计工作。最后,将两种优化设计方法得到的最优构型的气动性能进行对比。(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工业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期刊2018-08-20)

陈亚璨,屈秋林,孔垂欢,刘沛清[10](2018)在《扰流板联合襟翼同时下偏的多段翼型气动/机构一体化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运输类飞机后缘増升装置通常为襟翼,扰流板不参与提高升力和升阻比的任务,其只是在着陆滑跑过程中上偏产生阻力来缩短滑跑距离。新一代宽体客机,如B787和A350XWB均采用了襟翼与扰流板联合下偏的后缘增升装置,该种增升方式受到了广泛重视。随着大型客机增升系统的发展,在复杂的增升系统中,气动设计与机构设计之间存在矛盾,增升装置的优化设计主要思路也发生了转变:从先进行气动优化设计再进行机构设计,到固定机构引导下的气动优化设计与气动/机构一体化优化设计。本文以某宽体客机的"前缘下垂+后缘襟翼"的二维翼型为基础翼型,以连杆直线滑轨机构为驱动机构,开展"后缘襟翼+扰流板同时下偏"的优化设计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在现有连杆直线滑轨机构驱动的基础下,固定滑轨长度、滑轨偏角等机构参数,仅改变襟翼和扰流板的偏角,开展"后缘襟翼+扰流板同时下偏"的优化设计工作;2.将滑轨长度、滑轨偏角、襟翼和扰流板的偏角同时改变,开展"后缘襟翼+扰流板同时下偏"的气动/机构一体化优化设计工作。最后,将两种优化设计方法得到的最优构型的气动性能进行对比。(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工业流体力学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8-20)

襟翼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据Interesting Engineering网站2019年5月报道,在跟机械系统打交道,无论何时,最常见的故障点都是那些在压力下运动的部件。考虑到这一点,英国航空航天公司BAE Systems公司设计了一种新的飞行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以消除飞机中许多最脆弱的运动部件,转而采用吹气技术。BAE Systems公司与曼彻斯特大学(UM)的研究人员合作,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他们称之为MAGMA的吹气设计完全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襟翼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戴佳骅,屈秋林,翟羽佳,刘沛清.先进简单铰链襟翼起降构型气动/机构一体化优化设计[C].2019年全国工业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2019

[2].朱盛榕.无襟翼设计以提高飞机安全性[J].热能动力工程.2019

[3].刘亚.连杆襟翼舵设计技术浅析[C].2019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2019

[4].张明辉,陈真利,毛俊,王刚,谭兆光.翼身融合布局民机克鲁格襟翼设计[J].航空学报.2019

[5].张同鑫,赵轲,李权.飞翼布局无人机腹襟翼气动设计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9

[6].朱海天,李春,郝文星,丁勤卫.襟翼翼缝结构改进设计控制流动分离的数值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8

[7].韩志熔,赵克良,颜巍.格尼襟翼在冰风洞混合翼设计中的应用[J].航空学报.2019

[8].张中波.民机微型后缘开裂襟翼驱动机构设计及运动仿真分析[J].机械.2018

[9].陈亚璨,屈秋林,孔垂欢,刘沛清.扰流板联合襟翼同时下偏的多段翼形气动/机构一体化优化设计[C].2018年全国工业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2018

[10].陈亚璨,屈秋林,孔垂欢,刘沛清.扰流板联合襟翼同时下偏的多段翼型气动/机构一体化优化设计[C].2018年全国工业流体力学会议摘要集.2018

论文知识图

拱度变形原理图伊尔-76MD军用运输机的前缘缝翼也开设...后缘增升装置缝道参数输入设计和ARA设计高升力构型计算对比曲...后缘增升装置平面布置设计界面基于推挽式双X驱动机构的后缘襟翼智能...

标签:;  ;  ;  ;  ;  ;  ;  

襟翼设计论文_戴佳骅,屈秋林,翟羽佳,刘沛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