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器装置论文和设计

全文摘要

一种离合器装置,具有凸轮机构,提高部件的强度,而无需招致重量的增加或制造成本的上升。离合器装置包括:离合器壳体(12)、离合器中心(13)、压板(14)、离合器部(15)、支承板(16)、两个凸轮机构(17、18)。离合器中心(13)包括向轴方向的第一侧突出的多个第一突起部(30)。离合器部(15)进行从离合器壳体(12)向输出侧的动力的传递及遮断。支承板(16)包括向轴方向的第二侧突出的被固定于第一突起部(30)的第二突起部(55)。各凸轮机构(18、17)包括形成于第一突起部(30)的凸轮面(18a)及形成于第二突起部(55)的凸轮面(17a),两凸轮面形成于各突起部的旋转方向的相反侧。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离合器装置,用于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变速箱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装置包括:离合器壳体;第一旋转体,具有第一按压部及向轴方向的第一侧突出的多个第一突起部,并被收容于所述离合器壳体的内部;第二旋转体,具有在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按压部隔开间隔地配置的第二按压部;离合器部,配置于所述第一按压部和所述第二按压部之间,并用于进行从所述离合器壳体向输出侧的动力的传递及遮断;支承部件,与所述第一旋转体在轴方向上相对地配置,并具有向轴方向的第二侧突出且被固定于所述第一突起部的多个第二突起部;第一凸轮部,具有形成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第一突起部的旋转方向的第一侧的第一凸轮面,并控制动力传递时对于离合器部的按压力;以及第二凸轮部,具有形成于所述支承部件的第二突起部的旋转方向的第二侧的第二凸轮面,并控制动力传递时对于离合器部的按压力。

设计方案

1.一种离合器装置,用于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变速箱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装置包括:

离合器壳体;

第一旋转体,具有第一按压部及向轴方向的第一侧突出的多个第一突起部,并被收容于所述离合器壳体的内部;

第二旋转体,具有在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按压部隔开间隔地配置的第二按压部;

离合器部,配置于所述第一按压部和所述第二按压部之间,并用于进行从所述离合器壳体向输出侧的动力的传递及遮断;

支承部件,与所述第一旋转体在轴方向上相对地配置,并具有向轴方向的第二侧突出且被固定于所述第一突起部的多个第二突起部;

第一凸轮部,具有形成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第一突起部的旋转方向的第一侧的第一凸轮面,并控制动力传递时对于离合器部的按压力;以及

第二凸轮部,具有形成于所述支承部件的第二突起部的旋转方向的第二侧的第二凸轮面,并控制动力传递时对于离合器部的按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轮部以及所述第二凸轮部的一方为驱动力作用时使所述离合器部的结合力增加的辅助凸轮机构,

所述第一凸轮部以及所述第二凸轮部的另一方为反驱动力作用时使所述离合器部的结合力降低的滑动凸轮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起部的前端面和所述第二突起部的前端面抵接,

所述第一突起部的前端面相比所述第二旋转体的第二按压部位于轴方向的第二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第一突起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突起部分别在圆周方向上以等角度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旋转体为在外周部具有环状的受压部、内周部连结于所述变速箱侧的部件的离合器中心,所述第一按压部为所述受压部,

所述第二旋转体为相对于所述离合器中心在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地配置于所述离合器中心的轴方向的第一侧、且具有与所述受压部隔开间隔地配置的按压部的压板,所述第二按压部为所述按压部,

所述支承部件为被固定于所述离合器中心,并向所述压板施加按压力的支承板,

所述离合器装置还具备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配置于所述支承板和所述压板之间,并向所述压板施加按压力而使所述离合器部成为动力传递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轮部设置于所述离合器中心,

所述第二凸轮部设置于所述支承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旋转体为在外周部具有环状的受压部、内周部连结于所述变速箱侧的部件的离合器中心,所述第二按压部为所述受压部,

所述第一旋转体为相对于所述离合器中心在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地配置于所述离合器中心的轴方向的第二侧、且具有与所述受压部隔开间隔地配置的按压部的压板,所述第一按压部为所述按压部,

所述支承部件为被固定于所述压板、且将所述压板向所述离合器中心按压的升降板,

所述离合器装置还具备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配置于所述升降板和所述离合器中心之间,并向所述压板施加按压力而使所述离合器部成为动力传递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轮部设置于压板,

所述第二凸轮部设置于所述升降板。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离合器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两轮摩托车以及轻型车等摩托车中,为了向变速箱传递或切断来自发动机的动力,而使用离合器装置。该离合器装置具有:连接到发动机曲轴侧的离合器壳体、连接到变速箱侧的离合器中心、在他们之间进行动力传递、切断的离合器部、用来按压离合器部的压板。

作为这种离合器装置,提出了专利文献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该离合器装置具备:轴方向间配置在离合器中心和压板之间的离合器部。离合器部具有多个第一以及第二离合器片。第一离合器片相对于离合器壳体,可以轴方向移动且不能相对旋转。第二离合器片相对于离合器中心,可以轴方向移动且不能相对旋转。并且,通过压板相互按压这些第一以及第二离合器片,从离合器壳体向离合器中心传递扭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01811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在专利文献1的离合器装置中,支承板被固定于离合器中心,在该支承板上设置有辅助用的凸轮,该凸轮用于辅助压板对于离合器部的按压力。在这种结构中,由于作用于凸轮的轴方向的力,在支承板的固定部附近产生高应力。

因此,需要提高支承板对于轴方向的力的刚度。为了提高支承板的刚度,需要增加板厚或者以强度高的材质形成,存在重量增加、制造成本变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在具有用于控制对于离合部的按压力的凸轮的离合器装置中,能够提高部件的强度,而无需招致重量的增加或制造成本的上升。

(1)本实用新型的一侧面涉及的离合器装置用于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变速箱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装置包括:

离合器壳体;

第一旋转体,具有第一按压部及向轴方向的第一侧突出的多个第一突起部,并被收容于所述离合器壳体的内部;

第二旋转体,具有在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按压部隔开间隔地配置的第二按压部;

离合器部,配置于所述第一按压部和所述第二按压部之间,并用于进行从所述离合器壳体向输出侧的动力的传递及遮断;

支承部件,与所述第一旋转体在轴方向上相对地配置,并具有向轴方向的第二侧突出且被固定于所述第一突起部的多个第二突起部;

第一凸轮部,具有形成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第一突起部的旋转方向的第一侧的第一凸轮面,并控制动力传递时对于离合器部的按压力;以及

第二凸轮部,具有形成于所述支承部件的第二突起部的旋转方向的第二侧的第二凸轮面,并控制动力传递时对于离合器部的按压力。

在该装置中,输入离合器壳体的扭矩经由离合器部而被传递至输出侧的部件。此时,通过第一凸轮部以及第二凸轮部的作用,控制对于离合器部的按压力。

在此,固定用的突起部分割为第一旋转体和支承部件而形成。并且,在各突起部形成有构成第一及第二凸轮部的第一及第二凸轮面。因此,即使力在凸轮动作时作用于各凸轮面,也能够通过突起部承受该力。因此,能够将支承部件的其他部分比较薄地形成,能够以简单且廉价的结构构成支承部件。

并且,第一凸轮面和第二凸轮面于各突起部在旋转方向上形成于相反侧。并且,在各突起部,形成有凸轮面的部分的板厚比较厚地形成。因此,通过形成有另一方的凸轮面的板厚比较厚的部分承受作用于一方的凸轮面的圆周方向的力。

(2)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凸轮部以及所述第二凸轮部的一方为驱动力作用时使所述离合器部的结合力增加的辅助凸轮机构,

所述第一凸轮部以及所述第二凸轮部的另一方为反驱动力作用时使所述离合器部的结合力降低的滑动凸轮机构。

(3)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突起部的前端面和所述第二突起部的前端面抵接,所述第一突起部的前端面相比所述第二旋转体的第二按压部位于轴方向的第二侧。也就是说,在此,能够抑制第一突起部的突起高度不变得过分地高。

(4)优选的是,多个所述第一突起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突起部分别在圆周方向上以等角度间隔设置。

(5)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旋转体为在外周部具有环状的受压部、内周部连结于所述变速箱侧的部件的离合器中心,所述第一按压部为所述受压部,

所述第二旋转体为相对于所述离合器中心在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地配置于所述离合器中心的轴方向的第一侧、且具有与所述受压部隔开间隔地配置的按压部的压板,所述第二按压部为所述按压部,

所述支承部件为被固定于所述离合器中心,并向所述压板施加按压力的支承板,

所述离合器装置还具备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配置于所述支承板和所述压板之间,并向所述压板施加按压力而使所述离合器部成为动力传递状态。

在该装置中,压板通过施力组件向离合器中心侧施力。从而,按压部向受压部按压离合器部,离合器部成为动力传递状态。并且,通过使压板抵抗施力部件的施力移动,离合器部成为动力遮断状态。

(6)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凸轮部设置于所述离合器中心,

所述第二凸轮部设置于所述支承板。

(7)优选的是,所述第二旋转体为在外周部具有环状的受压部、内周部连结于所述变速箱侧的部件的离合器中心,所述第二按压部为所述受压部,

所述第一旋转体为相对于所述离合器中心在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地配置于所述离合器中心的轴方向的第二侧、且具有与所述受压部隔开间隔地配置的按压部的压板,所述第一按压部为所述按压部,

所述支承部件为被固定于所述压板、且将所述压板向所述离合器中心按压的升降板,

所述离合器装置还具备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配置于所述升降板和所述离合器中心之间,并向所述压板施加按压力而使所述离合器部成为动力传递状态。

在该装置中,压板通过施力组件向离合器中心侧施力。从而,按压部向受压部按压离合器部,离合器部成为动力传递状态。并且,通过使压板经由升降板抵抗施力部件的施力移动,离合器部成为动力遮断状态。

(8)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凸轮部设置于压板,

所述第二凸轮部设置于所述升降板。

在以上的实用新型中,在具有用于控制对于离合部的按压力的凸轮的离合器装置中,能够提高部件的强度,而无需招致重量的增加或制造成本的上升。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合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1B为所述离合器装置的其他的截面部分图。

图2为离合器中心的外观立体图。

图3为从轴方向的第二侧观察压板的外观立体图。

图4为从轴方向的第一侧观察压板的外观立体图。

图5为图1A的放大部分图。

图6为示出形成于离合器中心的筒状部内周面的油路的图。

图7为支承板的外观立体图。

图8为用于说明凸轮机构的展开图。

图9为抽出图8的一部分的图。

图10为离合器中心以及压板的外观侧面图。

图11A为其他实施方式的按压类型的离合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11B为图11A的离合器装置的其他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10 离合器装置

12、112 离合器壳体

13、113 离合器中心(第一旋转体或者第二旋转体)

14、114 压板(第二旋转体或者第一旋转体)

15、115 离合器部

17、117 辅助凸轮机构

17a 辅助凸轮机构的支承板侧的凸轮面(第二凸轮面)

17b 辅助凸轮机构的压板侧的凸轮面

18、118 滑动凸轮机构

18a 滑动凸轮机构的离合器中心侧的凸轮面(第一凸轮面)

18b 滑动凸轮机构的压板侧的凸轮面

28 受压部(第一按压部)

30 第一突起部

42 按压部(第二按压部)

55 第二突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全体构成]

图1A~图8中,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作为离合器装置的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10。图1A是离合器装置10的剖视图,图1B是与图1A不同位置的剖视图。此外,图2~图4以及图7为主要部件的外观立体图。图1A以及图1B的剖视图中,O-O线为旋转轴线。再者,以下的说明中,“轴方向”表示旋转轴O的延伸方向,如图1A所示,将图1A的右侧作为“轴方向第一侧”、反侧作为为“轴方向第二侧”。

离合器装置10的构成是把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变速箱、切断其传递。该离合器装置10具备离合器壳体12、离合器中心13(第一旋转体的一个例子)、压板14(第二旋转体的一个例子)、离合器部15、支承板16(支承部件的一个例子)、辅助凸轮机构17(第二凸轮部的一例、如图1B所示)以及滑动凸轮机构18(第一凸轮部的一例、如图1B所示)。此外,离合器装置10还具备多个按压用螺旋弹簧19。

[离合器壳体12]

离合器壳体12具备圆板部12a以及筒状部12b,并与输入齿轮20连接。输入齿轮20与固定在发动机侧的曲轴上的驱动齿轮(未示出)啮合。

通过多个螺旋弹簧22,圆板部12a上连接有输入齿轮20。多个螺旋弹簧22为插入到形成在输入齿轮20上的孔中,为了吸收来自发动机的振动而设。

筒状部12b从圆板部12a的外周缘向轴方向第一侧延伸形成。该筒状部12b上,沿圆周方向按规定的间隔形成有轴方向延伸的多个切口12c。

[离合器中心13]

离合器中心13配置在离合器壳体12的内部,即离合器壳体12的筒状部12b的内周部。离合器中心13具有大致圆板状的、形成于中央部的凸台部25、圆板部26、筒状部27、受压部28(第一按压部的一个例子)。

凸台部25向轴方向第一侧突出延伸。凸台部25的中央部形成有轴方向延伸的花键孔25a。该花键孔25a上卡合有变速箱的输入轴(图示省略)。再者,离合器中心13在轴方向不移动。

圆板部26从凸台部25向外周侧沿着形成。如图2所示,圆板部26上形成有3个第一突起部30。3个第一突起部30在圆板部26的径向中间部,沿圆周方向等角度间隔排列,且向轴方向第一侧突出而形成。此外,3个第一突起部30远离筒状部27的内周面27a形成,从而确保第一突起部30的外周面、筒状部27的内周面27a之间的间隙。

第一突起部30具有第一凸轮用突起31、第一固定用突起32。第一凸轮用突起31和第一固定用突起32在圆周方向上连续,形成为一体。

第一凸轮用突起31的圆周方向的端面(即,第一突起部30的圆周方向一侧的端面)上,形成有构成滑动凸轮机构18的离合器中心13侧的凸轮面(第一凸轮面的一个例子,以下记为“CC·凸轮面”)18a(详细信息如下述)。

第一固定用突起32的轴方向长度,即第一固定用突起32的高度高于第一凸轮用突起31的高度。即,第一固定用突起32的前端面32a(轴方向第一侧的端面),与第一凸轮用突起31的前端面31a相比,向轴方向第一侧突出。此外,第一固定用突起32的高度低于筒状部27的高度。

通过这种第一固定用突起32的构成,可以利用车床加工第一固定用突起32的前端面32a。

此外,第一固定用突起32的中心部形成有轴方向延伸的螺钉孔32b。

筒状部27由圆板部26的外周部向轴方向第一侧延伸形成。筒状部27具有圆柱状主体271、形成于主体271的外周面的卡合用多个第一齿272。再者,关于筒状部27以及卡合用多个第一齿272的详细信息如下述。

受压部28在筒状部27的外周侧,还向外周侧延伸形成。受压部28为环状,朝向轴方向第一侧。该受压部28与离合器部15相对。

[压板14]

如图1A、图1B、图3、以及图4所示,压板14为圆板状部件,配置在离合器中心13的轴方向第一侧。再者,图3是从离合器中心13侧观察压板14的外观立体图,图4是从与离合器中心13相反一侧观察压板14的外观立体图。

压板14相对于离合器中心13可以在轴方向自由移动。压板14具有形成于中央部的凸台部40、筒状部41、按压部42(第二按压部的一个例子)。

凸台部40在轴方向第一侧突出延伸。在凸台部40的中央形成有圆形孔40a。该孔40a中插入有未图示的释放部件。

筒状部41形成于凸台部40的外周侧,向轴方向第二侧突出。从于轴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筒状部41与离合器中心13的筒状部27重叠配置。此外,筒状部41插入离合器中心13的筒状部27与第一突起部30间的间隙而配置。

筒状部41具有圆柱状主体411、形成于主体411的外周面的卡合用多个第二齿412。在主体411的外周面上,多个第二齿412设置在轴方向第一侧的端部。多个第二齿412的轴方向长度比主体411的轴方向长度短。

如图5中放大所示,筒状部41的外周面41a以游隙的状态嵌合在离合器中心13的筒状部27的内周面27a上。这样,通过压板14的筒状部41的外周面41a与离合器中心13的筒状部27的内周面27a的嵌合,压板14相对于离合器中心13,在径向上定位。

此外,筒状部41具有形成于中央部的简略圆形孔41b、3个凸轮用孔41c、3个有底孔41d(如图4所示)。

凸轮用孔41c在中央部孔41b的外周侧,向径向外侧延伸形成。如图3、图4、以及图8所示,在与凸轮用孔41c的圆周方向相对壁面上,轴方向第一侧形成有辅助凸轮机构17用凸轮面(以下,记为“PPa·凸轮面”)17b,轴方向第二侧形成有滑动凸轮机构18用凸轮面(以下,记为“PPs·凸轮面”)18b。关于各凸轮面17b、18b的详细思信息如下述。在孔41b的外周侧,自轴方向第一侧的面以规定的深度形成有底孔41d。如图1A以及图8所示,该有底孔41d上配置有螺旋弹簧19。

按压部42形成于压板14的、呈环状的外周部。按压部42朝向轴方向第二侧。此外,按压部42在轴方向上,与离合器中心13的受压部28间隔配置。该按压部42和受压部28之间,配置有离合器部15。即,自轴方向第二侧向第一侧,按受压部28、离合器部15、按压部42的顺序排列。

<油路>

如图6所示,在离合器中心13的筒状部27形成有油路45。油路45将筒状部27的内周侧的润滑油供给到筒状部27的外周侧的离合器部15。

油路45分别具有多个槽45a以及连通孔45b。槽45a形成于筒状部27的内周面27a上。槽45a具有规定的深度,且具有圆周方向上规定的宽度。槽45a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宽于连通孔45b的圆周方向的宽度。此外,槽45a开口朝向轴方向第一侧,在朝向轴方向第二侧,延伸出压板14的筒状部41的前端面形成。连通孔45b自槽45a的底面向筒状部27的外周面贯通形成。再者,连通孔45b形成处的齿272缺损。

通过这种油路45,在工作中,筒状部27的内周侧的润滑油借助离心力暂时积存在槽45a中,通过连通孔45b从该槽45a供给到筒状部27的外周侧的离合器部15。此外,槽45a开口朝向轴方向第一侧,积存在槽45a中的润滑油被引导到轴方向第一侧,即压板14的齿412上。引导到该齿412的润滑油供给到下述第二从动盘522的表面。

[离合器部15]

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离合器部15具有多个主动盘51、多个从动盘52。主动盘51以及从动盘52配置在受压部28与按压部42之间。通过两个盘51、52,在离合器壳体12与离合器中心13以及压板14之间,进行动力的传递、及其动力传递的切断。这两个盘51、52都形成为环状,在轴方向上交互配置。

主动盘51相对于离合器壳体12,可以在轴方向移动,但不能相对旋转。即,主动盘51与离合器壳体12一体旋转。详细地,在主动盘51的外周部,形成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卡合突起。该卡合突起与形成于离合器壳体12的筒状部12b上的卡合用切口12c啮合。主动盘51的两面粘贴有摩擦材料。

从动盘52具有多个第一从动盘521以及1个第二从动盘522。第一从动盘521以及第二从动盘522在内周端部上,分别具有多个卡合凹部521a、522a(如图1A和图5所示)。

第一从动盘521的卡合凹部521a卡合在形成于离合器中心13的筒状部27上的卡合用第一齿272上。此外,第二从动盘522的卡合用凹部522a卡合在压板14的第二齿412上。因此,第一从动盘521相对于离合器中心13,可以在轴方向移动,但不能相对旋转。即,第一从动盘521与离合器中心13一体旋转。此外,第二从动盘522相对于压板14,可以在轴方向移动,但不能相对旋转。即,第二从动盘522与压板14一体旋转。

[支承板16]

支承板16为圆板状部件,相较于压板14,配置在轴方向的第一侧。如图1A、图1B以及图7所示,支承板16在中央部具有孔16a,压板14的凸台部40贯通该孔16a。此外,支承板16具有3个第二突起部55、3个支承用凹部56。

3个第二突起部55在孔16a的外周侧,沿圆周方向等角度间隔排列,且向轴方向第二侧突出形成。第二突起部55具有第二凸轮用突起61、第二固定用突起62。第二凸轮用突起61和第二固定用突起62沿圆周方向连续并形成一体。

在第二凸轮用突起61的圆周方向的端面(即,第二突起部55的圆周方向一侧的端面)上,形成有构成辅助凸轮机构17的支承板16一侧的凸轮面17a(第二凸轮面的一个例子,以下记为“SP·凸轮面”)。

第二固定用突起62的轴方向长度,即第二固定用突起62的高度,高于第二凸轮用突起61的高度。即,第二固定用突起62的前端面62a(轴方向第二侧的端面),相较于第二凸轮用突起61的前端面61a,向轴方向第二侧突出。

通过这种第二固定用突起62的构成,可以利用车床加工第二固定用突起62的前端面62a。

此外,第二固定用突起62的中心部形成有轴方向延伸的贯通孔62b。并且,使离合器中心13的第一固定用突起32的前端面32a与支承板16的第二固定用突起62的前端面62a相抵接,通过把贯通第二固定用突起62的贯通孔62b的螺栓63(如图1A所示)螺合到离合器中心13的第一固定用突起32的螺钉孔32b中,在离合器中心13固定支承板16。

此外,在第二固定用突起62的外周部,形成有相较于第二固定用突起62的前端面62a,向轴方向第二侧突出的定位部62c。定位部62c的内周侧的面为沿离合器中心13的第一固定用突起32的外周面的形状,两者相抵接。通过这两者的抵接,支承板16相对于离合器中心13径向定位。

支承用凹部56上,螺旋弹簧19的端面相抵接。即,螺旋弹簧19配置在压板14的有底孔41d的底面与支承板16的支承用凹部56之间,压板14向轴方向第二侧施力。通过该作用力,离合器部15在释放机构的非工作状态下,开启离合器(传递动力状态)。

[辅助凸轮机构17以及滑动凸轮机构18]

辅助凸轮机构17配置在压板14和支承板16的轴方向间。辅助凸轮机构17是在离合器中心13以及压板14上驱动力发挥作用时(正侧的扭矩发挥作用时),用于增加离合器部15的结合力的机构。此外,滑动凸轮机构18配置在压板14和离合器中心13的轴方向间。滑动凸轮机构18是在离合器中心13以及压板14上反驱动力发挥作用时(负侧的扭矩发挥作用时),用于减小离合器部15的结合力的机构。

<辅助凸轮机构17>

如图4、图7以及图8所示,辅助凸轮机构17具有设在多个(在此为3个)支承板16上的SP·凸轮面17a、设在多个(在此为3个)压板14上的PPa·凸轮面17b。

SP·凸轮面17a形成于支承板16的第二凸轮用突起61上。如前述,第二凸轮用突起61在第二突起部55上,与第二固定用突起62一起,在支承板16的轴方向第二侧的侧面轴方向突出形成。第二突起部55插入到压板14的凸轮用孔41c中。并且,在第二突起部55的圆周方向的一个端面上形成有SP·凸轮面17a。SP·凸轮面17a相对于圆周方向以规定的角度倾斜。

PPa·凸轮面17b形成于压板14的凸轮用孔41c中。具体而言,凸轮用孔41c在圆周方向的一个端面(壁面)上具有PPa·凸轮面17b。PPa·凸轮面17b相对于圆周方向,在与SP·凸轮面17a相同的方向上,以相同角度倾斜。并且,该PPa·凸轮面17b上可以抵接有SP·凸轮面17a。

<滑动凸轮机构18>

如图2、图3以及图8所示,滑动凸轮机构18具有设在多个(在此为3个)离合器中心13的CC·凸轮面18a、设在多个(在此为3个)的压板14上的PPs·凸轮面18b。

CC·凸轮面18a形成于离合器中心13的第一凸轮用突起31上。如前述,第一凸轮用突起31在第一突起部30上,与第一固定用突起32一起,在离合器中心13的轴方向第一侧的侧面轴方向突出形成。第一突起部30插入到压板14的凸轮用孔41c中。并且,在第一突起部30的圆周方向的一个端面上形成有CC·凸轮面18a。CC·凸轮面18a相对于圆周方向以规定的角度倾斜。

PPs·凸轮面18b形成于压板14的凸轮用孔41c中。具体而言,凸轮用孔41c中,在形成有PPa·凸轮面17b的侧面(壁面)和圆周方向上,相对的反侧端面(壁面)形成PPs·凸轮面18b。但是,PPa·凸轮面17b和PPs·凸轮面18b在轴方向上错位形成。相对于圆周方向,PPs·凸轮面18b与CC·凸轮面18a在相同方向上,以相同角度倾斜。并且,该PPs·凸轮面18b上可以抵接CC·凸轮面18a。

[凸轮面的方向与高度]

如前述,压板14具有筒状部41,在形成于该筒状部41上的凸轮用孔41c的壁面上,形成有PPa·凸轮面17b以及PPs·18b。

其中,以PPa·凸轮面17b的轴方向第二侧的端部为始端部、以第一侧的端部为终端部。这种情况下,如图9所示,从筒状部41的轴方向第二侧的面开始的高度H(轴方向长度)超过PPa·凸轮面17b的始端部Sa并延伸到终端部。即,筒状部41中,形成有PPa·凸轮面17b的部分呈环状连续。

此外,同样,以PPs·凸轮面18b的轴方向第一侧的端部为始端部、以第二侧的端部为终端部。这种情况下,如图9所示,从筒状部41的轴方向第一侧的面开始的高度H(轴方向长度)超过PPs·凸轮面18b的始端部Ss并延伸到终端部。即,筒状部41中,形成有PPs·凸轮面18b的部分呈环状连续。

这样,形成有各凸轮面17b、18b的部分呈环状连续。因此,即使是各凸轮面17b、18b上有力发挥作用,在压板14上也不会发生局部应力,与现有装置相比较,压板14的强度得到提高。

此外,SP·凸轮面17a形成于第二突起部55的旋转方向的-R侧,CC·凸轮面18a形成于第一突起部30的旋转方向的+R侧。换言之,在第二突起部55上,支承板16的第二凸轮用突起61形成于第二固定用突起62的旋转方向的-R侧,在第一突起部30上,离合器中心13的第一凸轮用突起31形成于第一固定用突起32的旋转方向的+R侧。

这种构成中,辅助凸轮机构17工作时,SP·凸轮面17a上+R方向的力发挥作用。该力被各固定用突起62、32接受的同时,通过第一凸轮用突起31被离合器中心13接受。即,由于板厚的厚部能够受力,在离合器中心13可以抑制应力增高。

滑动凸轮机构18工作时也同样,CC·凸轮面18a上-R方向的力发挥作用时,该力通过各固定用突起32、62以及第二凸轮用突起61被支承板16接受。因此,由于板厚的厚部能够受力,在支承板16可以抑制应力增高。

[第一齿272以及第二齿412]

如前述,离合器中心13的筒状部27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多个卡合用第一齿272。此外,压板14的筒状部4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多个卡合用第二齿412。第一齿272和第二齿412的外径相同。

如图2所示,多个第一齿272具有向轴方向第一侧突出的多个(该例中为6个)第一突出齿272a。此外,多个第一齿272中的6处形成齿缺损的缺损部272b。再者,相对于离合器中心13,轴方向第一侧为组装第一从动盘521的一侧。

具体而言,组装第一突出齿272a的第一从动盘521一侧的端面,相较于其余未突出的多个非突出齿272c,向组装第一从动盘521的一侧突出。多个第一突出齿272a以及缺损部272b相对于旋转中心,形成于对称位置上。再者,非突出齿272c的前端面和筒状部27的主体271的轴方向端面的位置相同。

通过设置这种第一突出齿272a,在将第一从动盘521组装到离合器中心13的筒状部27的第一齿272时,组装变得容易。详细而言,如果没有设置第一突出齿272a,则相对于第一齿272的端面,即筒状部27的轴端面,有必要使第一从动盘521保持高平行度,使第一齿272和第一从动盘521的卡合凹部521a对位组装。因此,如果第一从动盘521相对于筒状部27的轴端面倾斜,则第一从动盘521的卡合凹部521a咬入到第一齿272中,组装变得困难。

相对于此,通过在第一齿272上设置第一突出齿272a,第一突出齿272a作为组装时的插入引导发挥作用。因此,第一突出齿272a中只插入第一从动盘521的卡合凹部521a的一部分,以其第一突出齿272a为引导,可以将第一从动盘521插入到筒状部27的第一齿272中。因此,组装时,能够抑制第一齿272与卡合凹部521a的咬入的发生,从而第一从动盘521的组装变得容易。

此外,如图3所示,同样地,压板14侧的第二齿412也具有向轴方向第二侧突出的多个(该例中为6个)第二突出齿412a。此外,多个第二齿412中的6处,形成齿缺损的缺损部412b。再者,轴方向第二侧为相对于压板14,组装第二从动盘522的一侧。

具体而言,组装第二突出齿412a的第二从动盘522一侧的端面,相较于其余未突出的多个非突出齿412c,向组装第二从动盘522的一侧突出。多个第二突出齿412a以及缺损部412b相对于旋转中心形成于对称位置上。

通过设置这种第二突出齿412a,如上所述,将第二从动盘522组装到压板14的筒状部41的第二齿412上时,组装变得容易。

其中,如图10所示,离合器中心13以及压板14与离合器中心13的第一突出齿272a、压板14的缺损部412b在轴方向上相对配置。此外,离合器中心13以及压板14与压板14的第二突出齿412a、离合器中心13的缺损部272b在轴方向上相对配置。

此外,离合器中心13中,缺损部272b的轴方向端面,相较于非突出齿272c的轴方向端面(前端面),向轴方向第二侧退避形成。

通过这种构成,主动盘51的摩擦材料被磨损,即使压板14相对于离合器中心13处于比初期状态更接近的情况,也能够避免离合器中心13的第一突出齿272a、压板14的第二突出齿412a发生碰撞。

[动作]

离合器装置10中,在未进行释放操作的情况下,支承板16和压板14通过螺旋弹簧19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施力。由于支承板16被固定在离合器中心13,且不作轴方向移动,压板14向轴方向第二侧移动。结果表明,离合器部15处于离合器开启状态。

这种状态下,来自发动机的扭矩通过输入齿轮20,输入到离合器壳体12中,通过离合器部15传递到离合器中心13以及压板14。

接着,对辅助凸轮机构17以及滑动凸轮机构18的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离合器中心13以及压板14上驱动力发挥作用时,即正侧的扭矩发挥作用时,从离合器壳体2输入的扭矩通过离合器部15,输出给离合器中心13和压板14。输入到压板14的扭矩通过辅助凸轮机构17,输入到支承板16。输入到支承板16的扭矩通过各固定用突起62、32,输入到离合器中心13。这样,从压板14向支承板16传递扭矩的同时,辅助凸轮机构17工作。

具体而言,驱动力发挥作用时,相对于支承板16,压板14在如图9所示的+R方向上相对旋转。于是,相对于SP·凸轮面17a,PPa·凸轮面17b被按压。其中,由于离合器中心13不在轴方向上移动,也不在支承板16上移动,沿着SP·凸轮面17a,PPa·凸轮面17b移动的其结果是,压板14向轴方向第二侧移动。即,压板14的按压部42,朝向离合器中心13的受压部28移动。其结果是,通过按压部42受压部28离合器部15被牢固地夹持,由此离合器的结合力增加。

一方面,松开油门时,通过离合器中心13反驱动力发挥作用,这种情况下滑动凸轮机构18工作。即,通过来自变速箱一侧的扭矩,离合器中心13相对于压板14,向图9所示的+R方向相对旋转。反之,压板14相对于离合器中心13,向图9所示的-R方向旋转。通过该相对旋转,CC·凸轮面18a和PPs·凸轮面18b相互按压。由于离合器中心13不在轴方向上移动,通过该按压,PPs·凸轮面18b沿着CC·凸轮面18a移动,压板14向轴方向第一侧移动。其结果是,通过按压部42向远离受压部28的方向移动,离合器的结合力减小。

接着,若骑乘者握住离合器杆,其操作力通过离合器线传递给释放机构(未示出)。通过该释放机构,压板14对抗螺旋弹簧19的作用力,再向轴方向第一侧移动。若压板14向轴方向第一侧移动,对压板14的离合器部15的按压力被解除,离合器部15处于断开状态。该离合器在断开状态下,来自离合器壳体12的旋转不被传递到离合器中心13。

[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以上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前提下,可做各种变形或修正。

(a)所述实施方式中,以离合器中心作为第一旋转体的一个例子,以压板作为第二旋转体的一个例子、以支承板作为支承部件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即,所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实用新型应到了使压板向轴方向第一侧移动的、断开离合器部的所谓拉动式离合器装置中,也能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所谓推式离合器装置中。

图11A以及图11B示出了推式离合器装置。图11A与图1A对应,图11B与图1B对应。

推式离合器装置110中,第一旋转体相当于压板114,第二旋转体相当于离合器中心113,支承部件相当于升降板116。

具体而言,推式离合器装置110中,从轴方向的第二侧朝向第一侧,配置有压板114、离合器中心113、以及升降板116。压板114和升降板通过形成于离合器中心113的开口113a,用螺栓163相互固定。并且,离合器中心113和升降板116之间,配置有螺旋弹簧119。此外,压板114的按压部142和离合器中心113的受压部128之间,配置有离合器部115。这些各部件,拉动式离合器装置10同样,收纳于离合器壳体112的内部。

由于离合器中心113不在轴方向移动,所以通过螺旋弹簧119升降板116向轴方向第一侧施力。即,固定于升降板116的压板114向轴方向第一侧施力,压板114相对于离合器中心113被按压,离合器部115处于开启状态。

并且,通过使升降板116以及压板114对抗螺旋弹簧119的作用力,并在轴方向第二侧移动,断开离合器部115。

此外,如图11B所示,推式离合器装置110中,压板114和离合器中心113的轴方向间设有滑动凸轮机构118,离合器中心113和升降板116之间设有辅助凸轮机构117。各凸轮机构117、118的工作与拉动式离合器装置10基本相同。

(b)离合器中心以及压板的构成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所述实施方式中,离合器中心13的圆板部26、筒状部27、以及受压部28虽然是一体形成,但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部件形成。此外,同样,压板14也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部件形成凸台部40、筒状部41、以及按压部42。

(c)在前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压板的筒状部的高度H延伸至各凸轮面17b、18b的终端部的示例,筒状部的高度只要超过各凸轮面17b、18b的始端部延伸即可,不必延伸至终端部。

(d)在前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螺旋弹簧对压板施力,代替螺旋弹簧也可以使用盘簧等。

设计图

离合器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290428.2

申请日:2019-03-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JP

国家/省市:JP(日本)

授权编号:CN209800564U

授权时间:20191217

主分类号:F16D13/52

专利分类号:F16D13/52;F16D13/70

范畴分类:27C;

申请人: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第一申请人: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申请人地址:日本大阪

发明人:今西义夫;北泽秀训

第一发明人:今西义夫

当前权利人: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代理人:李罡

代理机构:11240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离合器装置论文和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