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胺论文_付饶,卫碧文,张烨雯,于文佳

导读:本文包含了脂肪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脂肪,疏水,材料,储能,稀有金属,技改,高效。

脂肪胺论文文献综述

付饶,卫碧文,张烨雯,于文佳[1](2019)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塑料食品接触材料中5种脂肪胺》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塑料食品接触材料中5种脂肪胺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经二氯甲烷提取,用甲醇沉淀聚合物,离心后将上层清液浓缩进样。采用C18色谱柱分离,用甲醇-0. 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质谱分析采用电喷雾正离子源和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外标法定量。5种脂肪胺的检出限(LOD)在0. 25~0. 5μg/L之间(S/N> 3),定量限(LOQ)均为5μg/L,在5~10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在0. 9971~0. 9996之间;当添加水平为10,100,1000μg/kg时,5种目标化合物的平均回收率在71. 2%~118. 0%,相对标准偏差为0. 22%~14%(RSD)。方法可用于食品接触材料中的5种脂肪胺快速检测。(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09期)

刘梦,石松,赵丽,陈晨,高进[2](2019)在《脂肪胺修饰的CoO纳米粒子催化分子氧选择氧化芳香烃(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分子氧为氧化剂实现烃类的选择氧化在学术研究和工业应用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钴氧化物(CoO_x)纳米粒子在催化烃类选择氧化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其粒径、孔结构以及组分等因素均对催化活性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烃类氧化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产物分子极性大于底物分子,使得疏水的催化剂对该类反应有利.而CoO_x由于自身表面羟基的存在呈亲水性质,因此可以通过疏水修饰进一步提升CoO_x的催化活性.我们课题组报道了通过有机硅烷的修饰方法制备了疏水钴基二氧化硅材料,该过程是通过对载体的间接修饰而达到调控催化剂亲疏水微环境的目的.然而,关于CoO_x活性位点的直接疏水修饰较少报道,对于CoO_x进行修饰制备疏水纳米粒子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利用有机胺对CoO_x纳米粒子进行有机修饰,得到了丁胺(BA)修饰的BA-CoO和十二胺(DA)修饰的DA-CoO催化剂,静态水滴接触角分别为126°和143°,证明了其表面呈疏水性质,并且二者疏水角度具有一定的差异.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测定了催化剂的晶型为立方相CoO,从高分辨透射电镜结果也观察到了CoO(111)晶面的晶格条纹,晶面间距为0.25nm.通过透射电镜表征方法,对纳米粒子的形貌和粒径大小进行分析,BA-CoO和DA-CoO均为纳米立方体的形貌,其中DA-CoO的纳米粒子相对均匀并且粒径更小,这可能是由于DA的碱性相对于BA较弱,从而使得前驱体分解更慢导致.进一步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证明了纳米粒子中有机胺的存在.在催化芳香烃类分子氧氧化反应中,疏水性的DA-CoO和BA-CoO均表现出比亲水性的CoO更高的催化活性,其中DA-CoO催化乙苯转化率为53%,苯乙酮选择性为78%;而亲水的CoO对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分别为18%和69%.通过利用DA和2-辛醇体系对商品化的CoO进行修饰,经过250℃处理5 h得到了疏水的CoO,水滴接触角为143°.将该催化剂应用在乙苯氧化中,对比处理前后的催化剂活性,转化率从18%提高到45%,这说明疏水性质是影响CoO催化乙苯氧化活性的重要因素.有机胺修饰的CoO纳米粒子在烃类催化氧化中的活性增加,这种有机胺修饰的方法为其它金属氧化物的疏水性修饰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期刊2019年10期)

张和贵[3](2019)在《油脂公司脂肪胺车间降低低压蒸汽消耗》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油脂公司脂肪胺车间低压蒸汽的消耗状况、工艺技改情况及技改前后的效果对比。(本文来源于《泸天化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陈涛[4](2019)在《脂肪胺相变储能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变储能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s,PCMs)具有储存能量大、储能密度高以及相变过程中温度恒定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节能、太阳能储存、航空航天、军事、电子设备、动力系统、工业废热和余热的回收等领域,是目前众多储能技术中的研究热点。相比其它类型的相变储能材料,有机相变储能材料具有低腐蚀、无相分离和具有适宜的相变温度等优点。然而,已知的有机相变储能材料存在易泄漏、低导热和潜热较低等局限。因此,寻求具有高潜热的新型相变储能材料对于太阳能、热能的存储与利用以及构建可再生和可持续节能系统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次发现并报道了一系列新型的具有高潜热、低相变温度和低过冷度的有机相变储能材料—脂肪胺(FAs);以FAs为客体有机相变储能材料,基于FAs的碱性氨基(-NH_2),制备了带酸性基团的多孔介质作为载体,并将FAs吸附于多孔介质上制备复合相变储能材料,以期通过客体有机相变储能材料和主体载体的酸/碱基团的静电相互作用(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提高PCMs的吸附率和稳定性,同时利用载体本征特性提高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导热性能以及其它综合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四个部分:(1)选取不同碳链长度(碳数在12~36范围内)的FAs,分别对其储热性能、相变温度以及冷热循环稳定性进行研究,发现其相变潜热范围为260kJ·kg~(-1)~437kJ·kg~(-1),是迄今为止报道的有机相变储能材料的最高值;其相变温度范围为25.8℃~71.6℃,且具有更低的过冷度(<10℃),同时冷热循环稳定性也很优良,表明FAs是良好的有机相变储能材料。(2)为解决FAs固有的易泄漏的问题,根据其自身活性氨基的碱性特性,设计制备了含有酸性基团的聚对苯乙烯磺酸基多孔介质(PDVB-SO_3H),并将其作为载体,选用脂肪胺中的十八胺(ODA)作为相变储能材料,采用熔融浸渍法制备了十八胺/聚对苯乙烯磺酸基(ODA/PDVB-SO_3H)复合相变储能材料。表征结果表明:PDVB-SO_3H对ODA的吸附率高达560wt%,同时具有良好的储热性能和热循环利用能力,熔融相变潜热介于180.9kJ·kg~(-1)~224.2kJ·kg~(-1)之间,且具有比纯FAs更好的热稳定性。通过Py-IR与吸附性能实验证实:PDVB-SO_3H的-SO_3H与ODA的-NH_2之间具有静电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会增强载体材料对相变储能材料的吸收。但研究发现聚对苯乙烯磺酸基多孔介质对ODA导热性能的改善程度有限。(3)为改善纯FAs的导热性能,选取具有高导热性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作为载体,通过多重氧化制备出叁种不同羧基化程度的多壁碳纳米管(p-MWCNTs、a-MWCNTs和c-MWCNTs),分别将其作为FAs中的十四胺(TDA)和十八胺(ODA)的载体,制备出共6种脂肪胺/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研究了载体的不同羧基化程度对脂肪胺/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储热和导热性能的影响。表征结果表明:高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c-MWCNTs)在FAs中的分散性很好,FAs/c-MWCNTs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和储热能力(>200kJ·kg~(-1));FAs/MWCNTs的导热系数随多壁碳纳米管含氧官能团数量的增加而升高。(4)为同时改善FAs的易泄漏及低导热的问题,设计制备了性能优异的新型多孔叁维石墨烯海绵(GS),并将其作为载体材料,负载FAs中的十四胺(TDA)和十八胺(ODA);通过熔融浸渍法制备出了形状稳定的具有高吸附率、高储能密度及高导热性能的脂肪胺/多孔叁维石墨烯海绵复合相变储能材料(FAs/GS)。研究发现,GS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对ODA的吸附率高达10660.87wt%,是迄今为止有关多孔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报道中吸附率的最高值。同时GS的存在有助于提高FAs的导热性能。表征结果表明:低温环境中,FAs/GS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及较高的储能密度,其熔融相变潜热比纯FAs更高,这在以往关于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中从未出现过。FAs/GS经过200次冷热循环后,其潜热含量仍然高达93.34%(TDA/GS)和93.83%(ODA/GS),进一步证实了FAs/GS具有优异的热循环利用能力。(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4)

孔滨[5](2019)在《新型脂肪胺检测荧光衍生试剂的合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新型荧光试剂1-(1H-咪唑-1-基)-2-(2-苯基-1H-菲并)-[9,10-d]咪唑-1-基)-乙酮(HPIE),并应用与标准样品中的12种脂肪胺发生衍生化反应,利用Eclipse Hypersil BDS C18色谱柱(4.6 mm×150mm, 5μm)进行反向梯度洗脱,分离衍生物并进行荧光检测。最佳实验条件:以乙腈为溶剂,HPIE与总脂肪胺的摩尔比值为4,80°C下,衍生化反应时间10min后获得稳定的荧光产物。结果显示,HPIE-胺衍生物的出峰信号稳定,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90,准确度、精密度和回收率高,检测限范围为:0.0022-0.0087ng/mL,灵敏度高,适用于分析环境样品中痕量脂肪胺。(本文来源于《农村科学实验》期刊2019年02期)

李嘉豪,曹佐英,李嘉,张贵清,李青刚[6](2018)在《高级脂肪胺类萃取剂在稀有金属溶剂萃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级脂肪胺类萃取剂在冶金工业中具有广泛用途,重点介绍了几类常用高级脂肪胺类萃取剂及其在稀有金属溶剂萃取过程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期刊2018年06期)

周志全,赵凤岐,舒祖骏,张永明,支梅峰[7](2018)在《从负载铀叁脂肪胺中单级反萃取铀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胺萃取提铀流程单级反萃取技术,开展了时间、反萃取液铀质量浓度、硫酸根质量浓度、pH等影响因素研究,试验表明影响单级反萃取效果的主要因素是pH。研究探讨了pH过高反萃取效果差的原因,并进行了机制分析。台架验证试验表明:pH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后,单级反萃取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贫有机相铀质量浓度平均值为0.03g/L。(本文来源于《铀矿冶》期刊2018年04期)

钱瑞[8](2018)在《环保型脂肪胺环氧固化剂的制备及安全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环氧树脂物理性能和附着性能优异,机械强度高且耐高温,因而近十几年一直被广泛应用于绝缘材料、涂料及胶黏剂等领域。但大部分环氧树脂只溶于有机溶剂中,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提高,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以及有害空气污染物)的体系已成为新型材料的研究方向,以水为溶剂或分散介质的水性环氧体系越来越受到重视。本课题以市面上常用的叁乙烯四胺为研究对象,实验主题为两步扩链反应,首先让叁乙烯四胺与单环氧化合物AGE反应,从而引入亲水性的缩水甘油醚链段,降低其活性并增加其亲水性,然后与环氧树脂E44反应,再次进行扩链,引入环氧树脂分子链段,使其具有与环氧树脂相匹配的分子结构,增加其乳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AGE:E44:TETA=4.5:1.0:3.5(摩尔比)进行改性反应时制备的固化剂性能最佳。固化产物涂膜硬度与附着力较优,但制备出的固化剂水溶性较差。为改善改性固化剂的水溶性,通过向固化剂中添加冰乙酸来平衡固化剂的PH值,提高它的水溶性。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固化剂与添加冰乙酸的质量比为33:1时,固化剂的涂膜效果不受影响,且水溶性最优。通过对改性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的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固化剂最佳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3h,得到的漆膜附着力为0级,硬度为3H,耐盐雾等级为9级。将制备出的水性环氧固化剂与自制乳液进行混合涂膜,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法)进行环氧树脂的固化动力学分析,从而推算出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温度,利用生物毒性试验,测试固化剂改性前后的毒性变化情况。(本文来源于《华北科技学院》期刊2018-03-01)

刘雪[9](2017)在《基于甲基吡啶-脂肪胺四齿配体的Fe(Ⅱ)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开始部分主要作了与自旋转换配合物相关的介绍,主要包括自旋转换配合物的概念、研究发展历程以及相关应用等内容。接着本论文介绍了不同体系的配合物,阐述了它们的具体合成方法以及相关性质的各种测试。结果通过测试发现,不同体系中配合物最明显不同之处在于其磁化率随温度变化趋势不同。配合物1在常规测试下一直处于高自旋态,而当通过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后发现,在低温时存在配合物从高自旋到低自旋态的缓慢弛豫过程,进而发现该温度下配合物的稳定基态为低自旋态:不同的是,配合物2和3由于配位体中含有氢氧根进行配位,导致该两种配合物均不具有自旋转换的性质,而是具有反铁磁性质的配合物。论文的最后也对该部分进行了分析与展望。第一章主要是对自旋转换配合物的详细介绍。主要包括自旋转换配合物的概念、分类、诱导类型、配合物的影响因素以及应用,最后阐述了对甲基吡啶-脂肪胺类配合物的发展展望。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基于Fe(Ⅱ)单核配合物Fe2MeL(NCBH3)2、即配合物(1)的配体合成、配合物合成方法及性质。最主要的就是在常规的降温过程中根据配合物的磁化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在测试温度范围内配合物并没有出现低自旋态,而只存在高自旋态。而在某一波长光照射一定时间后配合物的反射率以及在不同温度下的磁化率值变化较为明显。经验证为该过程中发生了自旋态之间的转换。并且发现配合物在降温过程中,在温度为80℃时下,配合物能够发生从高自旋到低自旋之间的缓慢驰豫过程。该过程时间较长,是以往的相关研究过程中鲜为少见的现象。第叁章主要介绍以常规方法合成了具有低温下变色的配合物粉末,但在单晶培养过程中却总是得到结构为Fe2(μ-OH)(pyL)2(SCN)2(2)以及Fe2(μ-OH)(pyL)2(dca)2(3)的反铁磁二核配合物。且主要介绍了该体系中配体以及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及部分的相关性质测试。根据其磁化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该两个配合物均属于反铁磁物质。(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7-12-28)

阳科[10](2017)在《脂肪胺类产品生产过程恶臭尾气治理及工程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胺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的重要基础化工原料,是指碳链长度在C8-C22范围内的有机胺化合物。在脂肪胺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含有环境异味的工业生产废气,其中主要包括一甲胺,二甲胺,叁甲胺和低碳链胺及氨气等,不仅废气量大,浓度高,而且这些有机氨及氨的嗅域值低,属典型的大气环境恶臭污染物。因此,脂肪胺生产废气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之一;研发具有净化效率高、运行效果稳定、操作安全,且同时可回收资源的脂肪胺废气治理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成为目前工程界研发的重点课题。本文针对公司酸法生产脂肪胺和醇法生产叔胺排放的恶臭气体中氨,二甲胺及有机胺浓度较高的现状,从资源回收利用及规避氢气爆炸风险的角度,提出了吸收法处理与资源回收工艺。尝试采用喷淋吸收法处理脂肪胺生产废气,并探讨进气氨含量、气水比、氨吸收塔级数及吸收液温度等主要影响因子对氨及二甲胺分离、回收的影响规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进气氨或二甲胺含量越高,一级吸收的平衡浓度越高,越有利于回用;2)进气流量越大、吸收液温度越高、废气组分中氢气越高,对氨或二甲胺的吸收具有负效应;3)增加吸收级数,会提高氨等的吸收率。考虑到生产实际与环境管理要求,优化的吸收级数为4级,其中1-3级交换使用,解析尾气回用于生产;第4级采用酸液喷淋吸收;4)降低进气温度,可显着提高废气中脂肪胺的回收率及污染物去除率。5)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研发的废气处理工艺对氨或二甲胺的回收率达到92%以上,同时实现了尾气的稳定达标排放,取得研究结果可为实际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跟踪工程实施与运行,结合全厂废气的综合利用途径,从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评估了公司脂肪胺废气治理工程的可行性;所取得的工程参数可为公司生产管理提供依据,同时本工程的成功建设可为国内其他类似企业的大气污染治理提供工程应用的范例。(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12-04)

脂肪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分子氧为氧化剂实现烃类的选择氧化在学术研究和工业应用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钴氧化物(CoO_x)纳米粒子在催化烃类选择氧化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其粒径、孔结构以及组分等因素均对催化活性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烃类氧化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产物分子极性大于底物分子,使得疏水的催化剂对该类反应有利.而CoO_x由于自身表面羟基的存在呈亲水性质,因此可以通过疏水修饰进一步提升CoO_x的催化活性.我们课题组报道了通过有机硅烷的修饰方法制备了疏水钴基二氧化硅材料,该过程是通过对载体的间接修饰而达到调控催化剂亲疏水微环境的目的.然而,关于CoO_x活性位点的直接疏水修饰较少报道,对于CoO_x进行修饰制备疏水纳米粒子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利用有机胺对CoO_x纳米粒子进行有机修饰,得到了丁胺(BA)修饰的BA-CoO和十二胺(DA)修饰的DA-CoO催化剂,静态水滴接触角分别为126°和143°,证明了其表面呈疏水性质,并且二者疏水角度具有一定的差异.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测定了催化剂的晶型为立方相CoO,从高分辨透射电镜结果也观察到了CoO(111)晶面的晶格条纹,晶面间距为0.25nm.通过透射电镜表征方法,对纳米粒子的形貌和粒径大小进行分析,BA-CoO和DA-CoO均为纳米立方体的形貌,其中DA-CoO的纳米粒子相对均匀并且粒径更小,这可能是由于DA的碱性相对于BA较弱,从而使得前驱体分解更慢导致.进一步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证明了纳米粒子中有机胺的存在.在催化芳香烃类分子氧氧化反应中,疏水性的DA-CoO和BA-CoO均表现出比亲水性的CoO更高的催化活性,其中DA-CoO催化乙苯转化率为53%,苯乙酮选择性为78%;而亲水的CoO对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分别为18%和69%.通过利用DA和2-辛醇体系对商品化的CoO进行修饰,经过250℃处理5 h得到了疏水的CoO,水滴接触角为143°.将该催化剂应用在乙苯氧化中,对比处理前后的催化剂活性,转化率从18%提高到45%,这说明疏水性质是影响CoO催化乙苯氧化活性的重要因素.有机胺修饰的CoO纳米粒子在烃类催化氧化中的活性增加,这种有机胺修饰的方法为其它金属氧化物的疏水性修饰提供了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脂肪胺论文参考文献

[1].付饶,卫碧文,张烨雯,于文佳.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塑料食品接触材料中5种脂肪胺[J].分析试验室.2019

[2].刘梦,石松,赵丽,陈晨,高进.脂肪胺修饰的CoO纳米粒子催化分子氧选择氧化芳香烃(英文)[J].ChineseJournalofCatalysis.2019

[3].张和贵.油脂公司脂肪胺车间降低低压蒸汽消耗[J].泸天化科技.2019

[4].陈涛.脂肪胺相变储能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5].孔滨.新型脂肪胺检测荧光衍生试剂的合成及应用[J].农村科学实验.2019

[6].李嘉豪,曹佐英,李嘉,张贵清,李青刚.高级脂肪胺类萃取剂在稀有金属溶剂萃取中的应用[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18

[7].周志全,赵凤岐,舒祖骏,张永明,支梅峰.从负载铀叁脂肪胺中单级反萃取铀的影响因素[J].铀矿冶.2018

[8].钱瑞.环保型脂肪胺环氧固化剂的制备及安全性评价[D].华北科技学院.2018

[9].刘雪.基于甲基吡啶-脂肪胺四齿配体的Fe(Ⅱ)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

[10].阳科.脂肪胺类产品生产过程恶臭尾气治理及工程实践[D].苏州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氢氨甲基化反应选择性合成烯胺[78]丙酮、苯乙酮与硝基烯烃的不对称Mic...异氰酸酯与各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异氰...芳醛与脂肪胺缩合反应的有机中间...对PQT2+(百草枯)的定量立体选...二重穿插(4,4)、diamond及棋盘状(4,4...

标签:;  ;  ;  ;  ;  ;  ;  

脂肪胺论文_付饶,卫碧文,张烨雯,于文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