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析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析

侯颖怡

[摘要]职业价值观是影响高校大学生职业定位与选择的内在因素,职业价值观的偏差是造成当前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本文从分析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以及造成价值观偏差的主要因素着手,旨在找到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正面引导的对策,以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在选择职业和从事特定职业劳动过程中所形成或持有的价值取向,它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1]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常会受到一定动机的支配,而择业的动机一般都是由价值观决定的,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对于就业能力、择业决策都起着积极的指导和决定性作用。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就业是社会、政府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笔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师,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内在动力和源泉,而作为择业过程中的核心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无疑是驱使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内部动力。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和特点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从“精英化”就业转向了“大众化”就业。大批的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政府关注的焦点。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60万人,今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更加严峻和突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就业信息不对称,高校扩招和社会供求关系的结构性失衡等,其中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偏差和误区,无法完全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对专业认知不足,自身定位不准,缺乏职业规划,

职业对于每个人来说既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也是人生幸福的源泉。正确认识职业,认清自我,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即人-职匹配),确立清晰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2]前在高校学生中,能做到正确认识职业,认知自我的寥寥无几,更多的则是对个人职业目标和专业发展知之甚少,缺乏自我目标定位。在某学院对1400名高校大学生展开的调查中有56.4%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有一点了解”,33.4%的人“不知道”或“不了解”,只有10.3%的人“非常了解”[3]专业缺乏认知在低年级学生中尤为普遍,高年级对专业认知明显增加,但整体而言,高校大学生对专业缺乏认识和了解。当调查中问及是否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问题时,只要20.2%的人表示“认真规划过”,有62%的人只是“偶尔想过”,还有17.8%的人是“很少考虑”和“走一步算一步”。[4]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清晰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不够,始终处于被动就业的状态。

同时,还有很多学生自我认识不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爱好、能力等个人基本素质不能客观准确的定位,往往自我评价过高,职业目标定位不切实际,眼高手低。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不考虑“我能做什么”而是以“我想做什么”为目标,部分学生一心把目标锁定在大城市、大单位,一味追求待遇好、收入高。因此出现了有些岗位趋之若鹜,有些岗位无人问津,一方面是就业困难,而另一方面是许多职位虚位以待,出现“有业不就”的现象。

(二)自我意识增强,奉献意识弱化,忽视社会责任

受社会经济环境及个人价值观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自我意识日渐增强。他们将有利于个人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择业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单一奉献型,而是走向自我实现型。目前的高校生大部分是八零后和九零后的孩子,他们大部分来自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都比较好的家庭,基本上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为我独尊,普遍非常务实,对这个社会有着自己的认知。如果说前几代人是把“小我”融入到“大我”中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那么当代大学生更乐于把“自我”从“大我”中分离出来以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你奋斗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动机”调查中,把“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回报家庭与社会”作为社会价值取向,把“适应社会找个好工作,生活的更好”、“证明自己的价值”、“出人头地”作为个人价值取向,得到的数据显示,19.8%的大学生选择社会价值,38.5%的学生选择个人价值。此研究成果表明个人本位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形成,大学生择业具有明显的自我倾向。[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择业也将更加市场化,将使大学生更有可能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来选择个人发展和社会参与的方式。他们将更加看重物质利益,就业理想功利化,服务社会意识差,很少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笔者曾与一名来自农村的毕业生交谈,当问及他的就业意向时,他说:“西北地区的工资待遇太低了,非东南沿海发达城市不去。既然上了大学,就要找一个收入丰厚的工作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对于一些基层服务项目和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他则表示不会考虑。在长达2个小时的交流中,笔者发现这名学生的就业观念是长期形成的,一时很难扭转,而跟他抱有相同观念的却不在少数。这种只追求个人利益,忽视社会需要,缺乏奉献精神的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令人堪忧。

(三)职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和矛盾化

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伴随着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带动利益主体多样化,分配形式和就业渠道多样化,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有的把金钱作为评价职业优劣的标准,信奉拜金主义价值观;有的把当官作为一生奋斗的目标,把考取国家机关公务员作为唯一的选择,“逢考必上”,奔波于各省应考;有的把出名作为职业的支撑,追求虚荣;有的认为择业是为了“追求美好生活,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有的坚持“报效祖国”,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此外,以往“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价值观开始被摒弃,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开始根据自己发展需要“爱一行,干一行”,勇于放弃,重新选择。[6]“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日益被学生所接受。总之,信息化时代下各种思潮的出现,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冲击,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了复杂矛盾的心理。他们择业期望值普遍偏高,又由于缺乏经验,准备不足而感到自卑迷茫;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希望从事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却又不愿吃苦,缺乏竞争的勇气;希望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择业,又怕承担风险,存在对学校和家长的依赖心理;对职业的价值判断正确,认为任何职业都一样能为社会做贡献,但在具体行动中又转向趋利避害,看重工作环境,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工作。

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因素

通过以上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和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我们只有探究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深层次原因,才能有的放矢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社会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完善,随之带来的多样性、竞争性、自主性的观念不断渗透到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促使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出现多元化、功利化趋势。过于注重个人价值观的实现,利己主义观念滋生,这对集体主义、利他主义传统价值观造成冲击。

2、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元化经济体制导致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及各行业发展不平衡。因此,大学生既体验到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物质财富,又感觉到了其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不顾一切涌向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而西部、基层急需人才的地方却无人问津。

3、社会观念的影响

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思想文化传入我国,导致各种价值观念频繁更迭,也导致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处于不稳定状态。一方面外来文化和思想的传播拓宽活跃了大学生的视野,促进了个性的张扬;另一方面,以自我为中心、庸俗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价值观念也开始滋生蔓延。他们开始在求职过程中产生迷茫和矛盾,无法准确客观的定位自己,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产生了差距,难以找到平衡。

(二)家庭因素

人们常说“家庭是心灵的港湾”。家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某高校对在校1200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中我们能清楚的看到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7]

表1家庭人均月收入与找工作方式的关系

分类

参加招聘会(%)

靠关系(%)

自己出去找(%)

其他途径(%)

50.8

4.2

35.1

9.9

44.4

7.4

35

13.2

40.7

10.8

35.4

13.1

31.9

18.7

35.9

13.5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家庭经济水平越高,靠关系找工作的比例就越大,对关系网的依赖程度也越大。

表2父母关注度对子女职业规划的影响

父母关注

职业规划

是(%)

否(%)

72.4

27.6

64.4

35.6

64.5

35.5

33.3

66.7

66.5

33.5

从表2可以发现,父母对子女就业关注度越高,进行职业规划的人数比例就越高。父母的关注度对子女生活态度、就业态度的积极与否有着极大的影响。

(三)学校因素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它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又使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在择业中对就业市场认识不足,就业期望值偏高,职业价值目标功利化。高校在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方面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但传统的教育方式以课堂教育为基础,老师讲学生听,单一而枯燥,对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影响非常渺小。同时,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和模式也相对滞后,偏重于求职技巧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的指导,而缺乏职业价值观建设方面的内容,不能系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动态过程,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的矛盾冲撞导致了职业价值观的偏差和误区。因此,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社会制度保障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市场体系还不完善,造成了人员的大规模流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公司、大企业成为众多毕业生的首选,门庭若市,人才挤压。也致使招聘条件升高,大材小用,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而国家、社会急需人才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却无人问津,难以吸引大学生的目光,招不到需要的人才。因此出现了大学生毕业不是“无业可就”,而是“有业不就“的现象。

加大就业市场的建设与完善,提供积极的政策导向政府要为营造良好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制度保障,进一步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社会形成公平竞争、实力至上的理念。同时要优化资源配置,人尽其才,唯才是用,形成人才的合理流动。要努力缩小地区差异,改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推动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要深化户籍改革,放宽户籍控制,减少毕业生自由择业的地域限制。[8]时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建设,规范用工秩序,用法律手段规制靠关系、靠金钱谋职,保证大学生就业的公平、公开性。最后是要出台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发挥所长,积极创业,对大学生依靠自身专业特长和管理才能创办企业给予资金支持。推动大学生创业机制的建立。

加强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的导向作用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社会性工程,应配合一定的利益导向,积极倡导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积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使单位能够优才优用。此外,近些年以来的公务员热一度升温,已超过高考和考研,成为“中国第一考”。2010年中央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已达146万人,较去年增加了40余万人,再创历史新高。[9]会应通过舆论导向冷静客观的分析公务员这一职业的利弊,政府也应采取措施为公务员考试降温。让正确、与时俱进的社会文化成为大学生择业观的主旋律。

实施高等教育调控机制。

高等教育要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观念,使就业与招生挂钩,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高校办学应该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提高办学效率,使所培养的大学生符合社会的需要。高校要打破专业管理制度、系科专业设置体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等方面的体制性障碍,使高校与社会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根据社会需求和教育规律进行学科专业设置。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正面引导引导大学生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和价值取向

合理的就业目标是建立在客观准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基础上,符合个人特点、个人能力,也符合社会需要的就业目标。大学生就业情况受市场供求、竞争以及非市场因素等的制约,因个人定位不当而没有实现就业理想、遭遇择业挫折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克服悲观和从众心理,理性分析并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

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职业观、“向钱看”的功利价值观,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起到了消极的负面作用。高校应当冷静面对社会的发展形势和需要,引导大学生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一致的价值观。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应该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理想,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追求的价值观。也只有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下选择工作,大学生才能真正体现存在的价值,其工作才更有意义。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应该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目标,个人目标应服从于社会的主导目标。高校在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要始终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坚持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化。目前,团中央和教育部推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一些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主动放弃沿海优越的工作条件而志愿到西部服务,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2003年,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思民预约200名大学生志愿者加盟海王集团。他认为:“一个愿意到西部做志愿者的人,一定是对社会、对自己有着高度责任感的人。对企业而言,有责任感的人是最好的员工。”[10]应抓住这些事例,利用榜样的力量,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积极价值观。

把职业价值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党和人民对包括广大青年学生在内的全国青年寄予厚望。在这里,我想给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提3点希望。第一,希望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第二,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第三,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11]三个结合对于高校在如何培养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方面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我们应该将思想道德建设贯彻于大学学习的始终,同时也贯穿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全过程。

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是教会学生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职业生涯规划是以追求人的发展为目标,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突出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者在教育的本质上是统一的。[12]因此,在学生刚步入大学校园时,我们就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利用“入学教育”使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科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人生道路,制定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和能力提升计划,为四年的大学学习和职业准备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两课”教育中,应针对性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职业选择的联系,通过典型事例、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以爱国主义、利他主义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学生本身也是教育的主体,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以弘扬正确职业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诸如大学生创业大赛、模拟面试、辩论赛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下接受职业价值观教育。

优化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调整课程设置,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给予高度重视,将这门课作为必修课,将职业规划贯彻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职业规划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入学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合理的职业目标;在高年级中深化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认证相结合的入行教育[12]导学生强化职业素质培养;在毕业生中进行就业指导课、专题讲座和实习实践相结合的入职教育,从而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其次是健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机制,加强专业化培训,构建一支能够满足学生个性需要、适应精细化辅导要求的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就笔者目前所在高校而言,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是由辅导员来进行,而大部分辅导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仅限于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和就业政策的宣传。笔者认为,针对目前学生群体的个性化突出,职业指导工作也需要日益专业化、个性化、全程化。教师与学生应建立一对一的交流,建立相关档案,全程跟踪指导,制定出符合每位学生个性发展的职业规划图。这就要求教师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例如职业规划师的培训,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科学专业的指导。同时,也会在学生中更具信服力。

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在大学生职业观的形成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的经济状况、价值观念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一些父母重期望清培养,对子女期望值太高,求稳定、保终身等传统观念灌输给子女,从而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13]父母要加强家庭精神环境的营造,构建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大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避免其在择业中出现偏差走向误区。平时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给予子女适度的关心和关注,重视情感交流和沟通,适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父母应尽量减少对子女择业的干预,淡化靠关系为子女找工作的意识,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充分发挥他们的自身潜力,使其对自己的人生有合理的规划,为顺利毕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家长要与学校保持联系,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及时了解和关注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总之,在当前经济、文化交流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复杂多变。职业观教育需要社会、高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努力,积极引导,形成合力,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化与时俱进。让我们的大学生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

[1]、[2]杜耿王静,《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实务》,[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

[3]、[4]张亦慧刘敏,《大学生职业观偏差及其教育对策》,[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5][10]贵州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网http://sz.gznu.edu.cn/jjsd

/ShowArticle.asp?ArticleID=9613

[6]池忠军《把握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积极务实做好就业指导》,[J],德育论坛,2000年第4期

[7]钟慧琴郑娇邵亚王建洲《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影响的分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第49期

[8]蒋阳飞,《和谐视野下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构建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9]李昌郁,《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认识误区及建议》,[J],出国与就业,2011年3月

[11]胡锦涛,《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2]杨俊英,《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择业探析》,[J],高教前沿,2011年9月

[13]《高校毕业生职业价值取向分析》http://www.studa.net/gaodeng/101118/15175011.html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邮编:710122

(责任编辑董泽芳)

标签:;  ;  ;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