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污染水源论文_张正磊,张俸志,周伟伟,成小翔,朱学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污染水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源,有机物,深度,水处理技术,超滤,副产物,活性炭。

微污染水源论文文献综述

张正磊,张俸志,周伟伟,成小翔,朱学武[1](2019)在《纳滤工艺深度净化微污染水源水厂出水中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出水水质、保障饮用水安全,探索常规+纳滤复合工艺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中的应用,通过中试研究该复合工艺对常规工艺出水水质的提升效果,并对微污染物截留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纳滤深度处理工艺可显着提高对DOC、COD_(Mn)、UV_(254)和荧光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同时将出水浊度和颗粒数降至很低的水平。经纳滤处理后,可吸附有机卤化物、可同化有机碳和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的浓度降低了80%以上,大大降低了消毒副产物生成量。经检测,微污染水源水厂滤后水中存在微量的多环芳烃和内分泌干扰物,由于检测出的多环芳烃多以疏水性小分子有机物为主,纳滤截留率仅在50%左右,而内分泌干扰物则以分子质量较大的溶解性有机物为主,大于纳滤膜膜孔,因而截留率可保持在95%以上。纳滤净化出水水质良好,充分保障了出水的化学安全性和生物安全性,因此可作为一种高效的微污染水源水深度处理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15期)

任鹏飞,蒋白懿,何南浩,李振兴,唐曾晖[2](2019)在《混凝/预氧化去除微污染水源水中拟柱孢藻的效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饮用水源中藻类的大量繁殖极易给饮用水的生产带来诸多困难,尤其是对于微污染水中拟柱孢藻这种线状藻类。考察了不同混凝剂和预氧化剂对藻类的去除效果,并据此在水厂进行了氯梯度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单独采用聚合氯化铝(PAC)混凝剂的除藻效果优于氯化铁,预氯化的除藻效果优于高锰酸钾预氧化。预氧化剂的投加可以明显改善水中由于藻类活动而形成的小尺寸的松散絮体,进而形成尺寸较大、密实度较高、沉降性较好的絮体。生产性试验表明,对于这种典型的低纬度微污染水库水,采用PAC最佳投加量为15 mg/L,同时将前加氯量控制在2. 0~3. 0 mg/L时,对藻类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2%以上,并且可以使沉后水浊度控制在1. 60 NTU以下。这为低纬度地区微污染水中拟柱孢藻的去除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11期)

靳鑫伟,李梅,谢培梁,刘鹤鸣[3](2019)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许多地区的饮用水水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威胁着人们的饮水安全。对微污染水源水的净化技术成为一项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论文介绍了中国水资源污染现状以及微污染水中的新型微量有机污染物。分析了中国微污染水源水的特点,介绍了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技术,如生物预处理、化学氧化预处理、活性炭吸附、膜过滤、光催化氧化等技术的作用原理,研究与应用。分析了这些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中国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01期)

徐瑾[4](2018)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各类生活、生产排放的废水对原水水质具有一定的污染性。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用水水质的安全越来越重视,然而现有的常规处理工艺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水质要求。笔者对现有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进行了综述,对预处理、强化处理、深度处理等不同技术的进行介绍,并分析评述其技术的优缺点。(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8年12期)

漆璐[5](2018)在《关于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至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并威胁到了民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其中,威胁最大的就是水污染问题。因此,本文对关于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意见。(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8年49期)

李丽[6](2018)在《直接超滤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净水效能及膜污染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滤工艺较好的净水效能使其在饮用水深度处理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水源水具有微污染特征的农村地区而言,常规处理工艺的强化处理或深度处理工艺流程较为繁琐,操作复杂,管理成本相对较高,不适宜在农村地区推广。近些年来,随着农村地区对饮用水水质需求的提升,超滤技术凭借其较好的净水效果、较高的集成化程度以及较低的运行成本,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使超滤工艺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具有了优势,但目前推广集成小型化超滤系统的主要障碍是反冲洗系统复杂、单元控制阀门多以及膜污染等问题。本文针对在农村地区推广饮用水超滤处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李圭白院士提出的采用单个反冲洗阀门配合高位重力水箱控制反冲洗形成集成式单阀重力反洗超滤装置,并与浸没式超滤装置进行对比,以引黄水库原水为代表,通过直接处理引黄水库原水进行中试验证,从超滤膜选型、稳定运行通量、膜污染控制和运行成本四个方面分析了直接超滤工艺处理引黄水库原水的应用效能,并对直接超滤工艺处理引黄水库原水的净水效能进行评价;利用平板膜超滤小试系统,考察化学强化反冲洗对有机污染物造成的超滤膜不可逆污染控制效能,以解决超滤工艺在农村推广的瓶颈。以引黄水库原水作为水源,首先根据膜污染情况对集成式单阀重力反洗超滤装置和浸没式超滤装置的运行工况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单阀重力反洗超滤装置过滤引黄水库原水时,选用截留分子量较低的内压式PVC合金超滤膜,并在反冲洗水中添加10mg/L的NaClO对其进行化学强化反冲洗可有效延长维护性化学清洗周期。对于浸没式PVC复合膜超滤系统,选择10 L/(m2·h)的通量运行可降低维护性化学清洗频率,延长超滤膜的使用寿命。直接超滤工艺处理引黄水库原水的出水水质结果表明,直接超滤工艺具有良好的净水效能,出水浊度低于0.1NTU,平均去除率98%左右,对引黄水库水中COD_(Mn)的去除率约为36%左右,对细菌、藻类等去除率达到99%以上,可保证饮用水生物安全性,针对夏季原水水质大幅波动问题直接超滤工艺可保障出水水质的稳定,出水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利用平板膜超滤系统研究化学强化反冲洗时腐植酸、海藻酸钠以及牛血清蛋白溶液造成的膜污染情况。结果表明,随过滤体积的增加会导致膜污染的产生,引起比通量降低、膜阻力增加。在反冲洗水中添加NaClO,对腐植酸造成的膜污染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可将其部分不可逆污染转化为可逆污染随着反冲洗去除。直接过滤引黄水库原水时产生的膜污染主要为不可逆污染,且随着过滤周期的增加,超滤膜总污染与过滤单一有机污染物相比也随之加重。反冲洗水中NaClO的添加会相对提高反冲洗效率,原水成分复杂,但原水的有机污染物中腐殖酸占主要成分,因此随着NaClO浓度的增加,对原水造成的膜污染有一定的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8-12-01)

刘春花[7](2018)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和对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污染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不仅影响着自然环境,还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本文将对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并提出一些水处理措施,希望可以提高饮用水的质量,保证人们的饮水安全。(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8年11期)

张晓娜,何嘉莉,刘清华,巢猛[8](2018)在《前置臭氧活性炭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中试》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前置臭氧活性炭工艺对微污染水源水氨氮、有机物以及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氨氮浓度低于2.5 mg/L时,前置臭氧活性炭工艺对氨氮的去除率可达95%以上;前置臭氧活性炭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良好,UV254、TOC、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75.00%、63.50%、73.63%;前置臭氧活性炭工艺能有效控制消毒副产物的风险,对叁卤甲烷前体物的去除率为68.32%。(本文来源于《城镇供水》期刊2018年06期)

朱雪燕,李杰,边云峰,陈泳帆[9](2018)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及发展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水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根据我国的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探讨了我国对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技术,分析评述了适宜于我国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8年20期)

万俊力,周准,刘思缘,雷超,栗小钡[10](2018)在《磁性炭/超滤工艺处理含镉微污染水源水》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湘江流域水源水的微污染现状和镉污染特征,以微絮凝砂滤-粉末活性炭/超滤组合技术为基础,提出了用磁性炭取代粉末活性炭联合超滤膜去除水中氨氮、有机污染物和微量镉的新型组合工艺。当采用磁性炭/超滤小试装置处理含镉微污染水源水时,该组合工艺运行稳定,对浊度、TOC、COD_(Mn)、氨氮和镉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 5%、59. 0%、51. 3%、37. 1%和99. 9%,出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其中,磁性炭吸附对水中痕量镉的高效去除是出水镉达标的关键步骤,主要去除机理为静电吸附,并且磁性炭易于磁分离回收,通过现场高级氧化再生后可恢复其吸附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8年19期)

微污染水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饮用水源中藻类的大量繁殖极易给饮用水的生产带来诸多困难,尤其是对于微污染水中拟柱孢藻这种线状藻类。考察了不同混凝剂和预氧化剂对藻类的去除效果,并据此在水厂进行了氯梯度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单独采用聚合氯化铝(PAC)混凝剂的除藻效果优于氯化铁,预氯化的除藻效果优于高锰酸钾预氧化。预氧化剂的投加可以明显改善水中由于藻类活动而形成的小尺寸的松散絮体,进而形成尺寸较大、密实度较高、沉降性较好的絮体。生产性试验表明,对于这种典型的低纬度微污染水库水,采用PAC最佳投加量为15 mg/L,同时将前加氯量控制在2. 0~3. 0 mg/L时,对藻类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2%以上,并且可以使沉后水浊度控制在1. 60 NTU以下。这为低纬度地区微污染水中拟柱孢藻的去除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污染水源论文参考文献

[1].张正磊,张俸志,周伟伟,成小翔,朱学武.纳滤工艺深度净化微污染水源水厂出水中试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9

[2].任鹏飞,蒋白懿,何南浩,李振兴,唐曾晖.混凝/预氧化去除微污染水源水中拟柱孢藻的效能[J].中国给水排水.2019

[3].靳鑫伟,李梅,谢培梁,刘鹤鸣.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

[4].徐瑾.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8

[5].漆璐.关于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

[6].李丽.直接超滤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净水效能及膜污染控制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8

[7].刘春花.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和对策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8

[8].张晓娜,何嘉莉,刘清华,巢猛.前置臭氧活性炭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中试[J].城镇供水.2018

[9].朱雪燕,李杰,边云峰,陈泳帆.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及发展现状[J].绿色科技.2018

[10].万俊力,周准,刘思缘,雷超,栗小钡.磁性炭/超滤工艺处理含镉微污染水源水[J].中国给水排水.2018

论文知识图

6 高铁酸钾去除微污染水源水中氰...微污染水源水的产生示意图微污染水源水传统工艺流程图沸石曝气生物滤池预处理微污染水源典型微污染水源水处理工艺流程...生物沸石预处理进出水有机物CODMn浓度的...

标签:;  ;  ;  ;  ;  ;  ;  

微污染水源论文_张正磊,张俸志,周伟伟,成小翔,朱学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