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小磊:浅谈儒家思想发展史及其影响论文

邢小磊:浅谈儒家思想发展史及其影响论文

[摘 要]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也是我国历史发展最悠久的学派之一。儒家思想从创立起经历了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变迁,在我国古代封建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随着社会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不断地适应统治者的要求和普通百姓的物质文化需要。文章通过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阐述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并对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儒家思想;变化;发展

孔子开创儒学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升,儒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在不同时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从先秦时期、两汉时期、宋明时期、清朝时期等重要的时间节点来阐释儒学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内容,以及发生的变化,同时分析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一、先秦时期

在这一时期,孔子开创了儒学。想要了解孔子开创的儒学,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孔子所生活的年代。孔子出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约公元前551年,生活于春秋的晚期,在那一个时期,礼乐制度开始崩坏,天子大权旁落,各诸侯心怀野心,互相争霸。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孔子通过研究周礼,提出了自己关于“仁”的概念,目的是为了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鼓吹恢复周朝前期的礼乐制度。那么,何为“仁”?“仁”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爱人”,这是孔子在研究周礼时,通过宗法制中的孝悌观念而得到的思想,并把它作为自己思想观念的核心。“爱人”要求人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同时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那么,怎样做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孔子又提出了“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1]同时,孔子还提出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准则:“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1]

作为孔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子和荀子也提出了自己对于儒家思想的想法和观念。孟子和荀子都生活在战国时期,相比于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晚期,此时的社会更加动荡,战争频发,旧有的社会秩序已经分崩离析,而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这里,我们可以把儒家思想整个概括为“政”和“教”两类,孟子的主要思想偏向于“政”,他提倡“施仁政”,[2]“进义退利”。而荀子则偏向于“教”,因此他尊敬师长而重礼。他提出“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同时,他又认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故学至于礼而止也”。[3]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主流是偏向于仁义或者礼乐,都带有浓烈的理想主义,这样寄希望于统治者个人素质及其自觉性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战争频发,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特殊历史时期,显然是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的。

(1)无论溶洞存在与否,管片在自重应力作用下的应力分布以及管片在列车动载作用下的应力增量分布都无明显变化。但溶洞存在时,管片的应力响应会有所增加。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秦朝采纳法家的思想而治国,后来的“焚书坑儒”事件,使得儒家文化在历史上第一次跌入了谷底。

二、两汉时期

秦朝末年,大量农民参加起义,反抗秦的暴政,最后由汉高祖刘邦推翻了秦王朝,鼎定天下,建立了汉王朝。汉朝初年,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在治国方面采纳了道家黄老的无为之治,休养生息。汉朝虽然推崇黄老的无为思想,但是依然重视儒家思想的效用:这一时期,儒学的主要作用就是传授历史文化知识。儒家的经典著作《诗》《书》《春秋》等,都在当时得到了统治者的充分肯定和重视。

汉武帝即位后,他听取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设立“五经博士”,凡是不尊六艺,习孔子之术之人悉去之。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董仲舒所指出的儒术,显然已经与先秦时期的儒术有所区别了,这里的儒术是他和汉代初年几位儒学者继承前代并且发展了的儒术。这里的儒术吸纳了道家、墨家、阴阳家等各个学说的长处,从而发展成为了董仲舒心中最理想的儒术。这里的儒术提倡“天人合一”,这种思想显然已经与先秦时期孟子的“施仁政”、荀子的礼法并重所不同,但这种理论不仅继承了先秦时期的理论成果,而且吸纳了墨家“兼爱”“非攻”的理论,还将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墨家理论中某些带有宗教色彩都吸纳了进来,因此,阴阳五行学说也成为了汉代以后,儒家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儒家思想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其焕发了活力。

此后,儒学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董仲舒对于儒学的发展不仅致力于理论方面,更是把儒学与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东汉时期,儒学不但成为人民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准则,更成为社会政治制度的律条。东汉晚期,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政治制度化了的儒学逐渐成为一个沉重的枷锁,束缚了人们的感情,随着儒学的衰败,东汉王朝也随之走向末路。

三、宋明时期

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再次跌入谷底。到唐朝初年,政府官方大力发展道教,倡导黄老之学;唐中期以后,佛教、道教大肆盛行,对广大百姓及士大夫修身养性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与此同时,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受到极大的威胁,在此影响下,许多儒学者开始重新向社会倡导孔孟之道,韩愈就是其中之一。到了宋朝,朱熹成为儒学的集大成者,我们称之为“理学”;到了明朝,王守仁成为儒学的代表人物,我们称之为“心学”。

简易监测站主要由乡村负责观测、预警,分为简易雨量站和简易水位站两类。简易雨量站一般布设在山洪灾害防治区内受威胁的村所在地(有山洪灾害防御任务的每一个村都应设立)。

首先,我们从民主与科学这一角度来看儒家文化。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孔子本身就非常注重学习,并且从宋代以来,朱熹等人也一再强调“格物致知”,这些都为近代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进入中国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古代儒学家也一直鼓吹“民本”思想,虽然儒家的这一思想与近代民主政治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是在价值取向上是可以通向近代民主之路的。因此,中国近代的实践证明,我国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是可以融合西方近代的民主与科学的。

总之,此前以中央集权制度为基础的儒学,在明清两代更加强化了它在社会政教两方面的作用。

四、清朝时期

从本质上讲,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是随着建筑工程的进展和施工过程中的不可理解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的内部企业形成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客户的施工质量越来越高,对施工成本的动态管理和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动态管理和控制工作的质量已成为施工企业管理部门和施工部门的研究对象。

五、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1.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当前社会的主要任务。而与现代化的经济政治制度并不相悖。

那么儒家思想何以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价值观呢?原因在于,儒家思想符合中国古代人民的历史文化环境和生存环境。首先,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国家,男耕女织的农业文明十分发达,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以家族宗法为主要形式的生产生活单位,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恰好契合了这一点;其次,我国古代又是以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的形式而存在的国家,而儒家文化恰恰符合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需要,因此,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5]这种理念正好适合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需要。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颂为“礼仪之邦”,这也与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有云“朝闻道,夕死可矣”,[1]孟子也曾说过“舍生而取义”,[2]我们不难看出,儒家思想历来重视人们对于自身品格和修养的塑造给与提升,如孔孟把自己对道德和真理的诉求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加重要,这种思想很快就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风气,大家都崇德尚义,在这种社会风气的长期推动下,就逐渐形成了一种精神文明规范体系,称之为“礼”,“礼仪之邦”的社会面貌也就由此形成了。

2.儒家思想对现代文明的影响

总之,儒家思想在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培养中华民族气质上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这在学术界已为公认,这也说明了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清代的儒学从宋明的性理之学逐渐转变为考据之学。在这里,不得不提到明末清初的三位儒学家,即顾炎武、黄宗羲以及王夫之。首先顾炎武主要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他主张把实际问题与理论研究相结合,试图改变那一时期不正的学术风气,他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一书,提倡“实学”批判宋明理学;黄宗羲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而王夫之则认为“气”才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同时对朱熹的理学和王守仁的心学,提出了批判。到了清朝中叶,考据之风更盛,盛行一时的学派有乾嘉学派等。而到了晚清,中国饱受列强欺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面对挑战,儒学家主要分为了三个流派:其一是宋学派。他们主张“经世致用”,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以这一思想为主导开展的洋务运动对晚清政治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二是维新派,他们以维新变法的领导人物康有为为代表,打出“尊孔复古”的旗号,实际是为他们的政治主张奠定思想基础,同时,他们还将西方进化论的思想与我国传统儒学相结合,提出了一套进化史观。其三是国粹派。代表人物有章太炎、邓实等,他们主张注重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宣传儒家重夷夏之防的思想,借以鼓吹反清排满的民族主义。认为古文经学优于今文经学,同时批驳康有为的孔子托古改制说,以反对改良。当时,社会上有不少人都力求向西方学习,一味排斥中国传统文化,但他们认为只有国粹才是真正的救国之方,他们抨击新文化运动,带有浓厚的复古色彩。

此时车内的张仲平正把车顶上的天窗摁下来,伸出头朝胜利大厦楼顶上看着。今天是个好天气,他看到了平日里难得一见的蓝天白云。

自孔子开创儒家学派以来,发展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儒家思想所传承的经典并非是单一的流派,或者某一个宗教的经典,它吸纳了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百家思想,不断发展,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整个中华文明的经典。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在我国历朝历代的治国安邦、追求长治久安的需求下发挥了巨大作用。虽然儒家思想也曾衰落过,但它长时间作为我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并非偶然,可以说儒家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是以中国历史的发展经验总结为基础的,是被人民所选择的,它符合中华民族两千年来的社会发展需要。

二是艺术性。表演不同于比赛,表演要求舞者有饱满的情绪,比赛时的表情是根据舞蹈动作出现的本能反应,而在表演中,面部表情是经过多次加工处理和不断美化的,带有强烈的艺术性和表现性。在表演中,舞者的表情是经过多次打磨的,为了更好的舞台效果,有时会夸大表演,用夸张的面部表情来演绎,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通过面部表情把舞者的情感放大、舞者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这样才能在表演中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宋明时期,重振儒学并且加以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儒学不仅具有社会政治制度的功能,还具备了作为伦理道德使人修身养性的社会功能。宋之“理学”,以朱熹作为其代表人物,他重视个人修养,视名节如生死,故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说法,此外,他还鼓励人们“存天理,灭人欲”;明代王守仁、陆九渊的儒学思想又被称为陆王心学,王守仁认为“心即理也”,以及“与事事务务上求至善,却是意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4]因此,他批判了“格物致知”这一理论,提出了“致知格物”,“格者,正也”,[4]用心去感知善,去感知世间万物,这样的唯心主义思想让人们认为,世间皆是善人,是非善恶都处于“本心”,这有利于人的个体的充分解放,但是,这也迅速导致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快速盛行。

其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亚的儒学文化圈中的各国经济快速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经济腾飞,证明了实现现代化并不需要摈弃本国的传统文化,受儒家文化熏陶多年的国家社会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实现现代化。

高校是科研成果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2014年,财政部、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了关于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分配管理的文件。2015年,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随后,各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以推动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这些政策法规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兴国安邦”“长治久安”也是儒家文化的主要思想之一,这一思想对于我国现代文明的建设更是有着极大的影响和意义。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主流,中国经济迅速腾飞,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就在这一社会背景下,社会风气愈加浮躁,人们的精神世界极度空虚。而儒家思想的价值理性则正好可以适应当前社会对道德规范和精神文明的需求,它可以填补人们内心的空虚,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这样就可以与当前社会的市场经济相互补充,使精神文明追上物质文明的步伐。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中人与地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新的转变。因此,在稳定人心方面,儒家思想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它提供给人们的社会道德规范以及文化的归属感使人们能够安身立命,沉下心来工作和学习,这是一些外来文化和宗教所不能够代替的。

3.关于儒家思想的精华与糟粕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儒家思想也并不完全正面没有瑕疵,任何文化都有好的一面和相对不好的一面,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需要大力弘扬,让社会变得更加和睦;对于儒家思想中的糟粕,首先,我们应该正视,不应该否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认清其本质,摈弃之;其次,我们无需强调儒家思想中的糟粕,而是应该大力宣传儒家文化中正面的思想,加强正面思想的宣传。

值得一提的是,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和糟粕,有时不能简单地区分开来。比如说,儒家思想强调的集体大于个人,这是正确的,但忽视个人是其不足;儒家思想强调道德教化,但忽视法制是其缺点。因此,对于儒家思想有时不能一概而论,需要辩证的看待。

总之,儒家思想从古至今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儒家思想都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因此,用心学习,努力把儒家思想与当代文化相融合才是儒学发展的最终方向,才会使我国传统文化一直富有生机,被一代代传承下去。

项目试运行期间,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应用系统发挥作用显著,预报预警效果明显。据统计,2012年汛期,河南省共有34个县发布预警155次,向 421个乡(镇)、3 682个村责任人发布预警短信10.788万条,使用预警语音广播12 421次,安全转移5.3万人,无一人伤亡。

[参 考 文 献]

[1]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王守仁.传习录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7.

DevelopmentHistoryandInfluenceofConfucianism

XING Xiao-lei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zhou 215009,China)

Abstract:Confucia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which is also a school with the longest history in China. Since its establishment,Confucianism has experienced 2,500 years of changes and had been playing a key role in China’s feudal culture.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society and productivity,it has been adapting to the ruler’s need and people’s requirement of the material culture. By analyzing some key time nodes,it illustrat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Confucianism.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on China is also analyzed tentatively.

Keywords:Confucianism;changes;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B22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9.08.010

[收稿日期]2018-12-29

[作者简介]邢小磊(1994-),男,北京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文章编号]1004—5856(2019)08—0045—03

责任编辑:魏乐娇

标签:;  ;  ;  ;  ;  ;  ;  ;  ;  ;  ;  ;  

邢小磊:浅谈儒家思想发展史及其影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