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高隔震支座论文和设计-梁立农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调高隔震支座,包括支座本体、垫高组件和限位组件,所述支座本体支撑在基座和梁体之间,所述支座本体与所述梁体之间抵接有所述垫高组件,和\/或所述支座本体与所述基座之间抵接有所述垫高组件,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垫高组件和所述支座本体均抵接,用于将所述垫高组件限位在与所述支座本体对应的位置。在采用垫高组件调节整体高度的同时,利用所述限位组件将垫高组件限位在于所述支座本体对应的位置,从而使得整体承受水平力的能力增加,提高可靠性。

设计方案

1.一种可调高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支座本体、垫高组件和限位组件,所述支座本体支撑在基座和梁体之间,所述支座本体与所述梁体之间抵接有所述垫高组件,和\/或所述支座本体与所述基座之间抵接有所述垫高组件,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垫高组件和所述支座本体均抵接,用于将所述垫高组件限位在与所述支座本体对应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高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垫高组件由至少两个垫件依次上下层叠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高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垫件包括垫板,所述垫板的外周面与所述支座本体的外周面形状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可调高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位于所述支座本体和所述垫高组件的外围,所述限位组件在高度方向上分为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垫高组件的外周面抵接,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支座本体的外周面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调高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多个挡件,多个挡件围设形成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由所述第一限位部围成的部分为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内壁与所述垫高组件的外周面抵接,所述限位孔由所述第二限位部围成的部分为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孔的内壁与所述支座本体的外周面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调高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挡件之间交错连接,相邻的挡件之间交错的部分分别为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的侧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一让位缺口,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的侧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二让位缺口,所述第一让位缺口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匹配,所述第二让位缺口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匹配,使得相邻的挡件之间交错连接形成的连接部的厚度与所述挡件其他部分的厚度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调高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座本体与梁体之间抵接有所述垫高组件时,所述可调高隔震支座还包括调平件,所述调平件抵接在所述垫高组件与所述梁体之间,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多个上挡件,多个上挡件沿所述支座本体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各个上挡件均与所述调平件连接,每个上挡件属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部分与所述垫高组件抵接,每个上挡件上属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部分与所述支座本体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调高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座本体与基座之间抵接有所述垫高组件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多个下挡件,多个下挡件沿所述支座本体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各个下挡件均与所述基座连接,每个下挡件上属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部分与所述垫高组件抵接,每个下挡件上属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部分与所述支座本体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调高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座本体与所述梁体之间以及所述支座本体与所述基座之间均设有所述垫高组件时,位于所述支座本体与所述梁体之间的垫高组件为第一组件,位于所述支座本体与所述基座之间的垫高组件为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与梁体之间设有调平件,所述调平件抵接在所述第一组件与所述梁体之间,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多个上挡件和多个下挡件,多个上挡件沿所述支座本体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各个上挡件均与所述调平件连接,每个上挡件属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部分与所述第一组件抵接,每个上挡件上属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部分与所述支座本体抵接,多个下挡件沿所述支座本体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各个下挡件均与所述基座连接,每个下挡件上属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部分与所述第二组件抵接,每个下挡件上属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部分与所述支座本体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可调高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本体的横截面为方形或圆形,所述垫高组件的横截面为方形或圆形。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调高隔震支座。

背景技术

在桥梁领域,为提高桥梁结构的抗震能力通常在桥墩顶面与梁体之间设置隔震支座本体。隔震支座本体主要分为板式橡胶支座本体、高阻尼橡胶支座本体和铅芯橡胶支座本体。在使用过程中通常在每个桥墩梁盖上设置两个以上隔震支座本体,一个梁体通过至少两个桥墩支撑。因此与同一个梁体对应的各个隔震支座本体相互协调性直接影响着支撑的可靠性,一般通过调节各个隔震支座本体的高度,使得各个隔震支座本体均能够与梁体有效接触。但是一般的调节方式结构复杂,可靠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调高隔震支座,以提高可靠性。

一种可调高隔震支座,包括支座本体、垫高组件和限位组件,所述支座本体支撑在基座和梁体之间,所述支座本体与所述梁体之间抵接有所述垫高组件,和\/或所述支座本体与所述基座之间抵接有所述垫高组件,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垫高组件和所述支座本体均抵接,用于将所述垫高组件限位在与所述支座本体对应的位置。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可调高隔震支座,主要通过在支座本体与基座和\/或梁体之间设置所述垫高组件,从而适应基座与梁体之间不同高度的支撑。且当采用所述垫高组件进行高度调节时,基于垫高组件与支座本体、基座和梁体之间为抵接,水平面上的受力能力有限。而所述限位组件则通过分别与所述支座本体和所述垫高组件抵接,将所述垫高组件限位在与所述支座本体对应的位置,从而使得垫高组件能够可靠的抵接在支座本体与基座和\/或梁体之间,在实现高度调节的同时提高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垫高组件由至少两个垫件依次上下层叠组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垫件包括垫板,所述垫板的外周面与所述支座本体的外周面形状匹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位于所述支座本体和所述垫高组件的外围,所述限位组件在高度方向上分为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垫高组件的外周面抵接,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支座本体的外周面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多个挡件,多个挡件围设形成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由所述第一限位部围成的部分为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内壁与所述垫高组件的外周面抵接,所述限位孔由所述第二限位部围成的部分为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孔的内壁与所述支座本体的外周面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的挡件之间交错连接,相邻的挡件之间交错的部分分别为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的侧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一让位缺口,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的侧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二让位缺口,所述第一让位缺口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匹配,所述第二让位缺口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匹配,使得相邻的挡件之间交错连接形成的连接部的厚度与所述挡件其他部分的厚度一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支座本体与梁体之间抵接有所述垫高组件时,所述可调高隔震支座还包括调平件,所述调平件抵接在所述垫高组件与所述梁体之间,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多个上挡件,多个上挡件沿所述支座本体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各个上挡件均与所述调平件连接,每个上挡件属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部分与所述垫高组件抵接,每个上挡件上属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部分与所述支座本体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支座本体与基座之间抵接有所述垫高组件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多个下挡件,多个下挡件沿所述支座本体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各个下挡件均与所述基座连接,每个下挡件上属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部分与所述垫高组件抵接,每个下挡件上属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部分与所述支座本体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支座本体与所述梁体之间以及所述支座本体与所述基座之间均设有所述垫高组件时,位于所述支座本体与所述梁体之间的垫高组件为第一组件,位于所述支座本体与所述基座之间的垫高组件为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与梁体之间设有调平件,所述调平件抵接在所述第一组件与所述梁体之间,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多个上挡件和多个下挡件,多个上挡件沿所述支座本体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各个上挡件均与所述调平件连接,每个上挡件属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部分与所述第一组件抵接,每个上挡件上属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部分与所述支座本体抵接,多个下挡件沿所述支座本体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各个下挡件均与所述基座连接,每个下挡件上属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部分与所述第二组件抵接,每个下挡件上属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部分与所述支座本体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座本体的横截面为方形或圆形,所述垫高组件的横截面为方形或圆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所述可调高隔震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述可调高隔震支座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所述可调高隔震支座中限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可调高隔震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所述可调高隔震支座的剖视图;

图6为图4中所述可调高隔震支座中限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设有调节件时可调高隔震支座的剖视图;

图8又一实施例中所述可调高隔震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所述可调高隔震支座的剖视图;

图10为图8中所述可调高隔震支座中上挡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可调高隔震支座,11、支座本体,12、垫高组件,13、限位组件,131、限位孔,132、挡件,133、第一让位缺口,134、第二让位缺口,135、上挡件,14、限位挡圈,15、锚碇钢棒,16、调平件,20、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4、图5、图7~9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可调高隔震支座10,包括支座本体11、垫高组件12和限位组件13,所述支座本体11支撑在基座20和梁体之间,所述支座本体11与所述梁体之间抵接有所述垫高组件12,和\/或所述支座本体11与所述基座20之间抵接有所述垫高组件12,所述限位组件13与所述垫高组件12和所述支座本体11均抵接,用于将所述垫高组件12限位在与所述支座本体11对应的位置。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可调高隔震支座10,主要通过在支座本体11与基座20和\/或梁体之间设置所述垫高组件12,从而适应基座20与梁体之间不同高度的支撑。且当采用所述垫高组件12进行高度调节时,基于垫高组件12与支座本体11、基座20和梁体之间为抵接,水平面上的受力能力有限。而所述限位组件13则通过分别与所述支座本体11和所述垫高组件12抵接,将所述垫高组件12限位在与所述支座本体11对应的位置,从而使得垫高组件12能够可靠的抵接在支座本体11与基座20和\/或梁体之间,使其水平面上受力能力增加,在实现高度调节的同时提高可靠性。

而且,通过采用上述可调高隔震支座10,使用的过程中根据支座本体11与梁体之间的间距,添加合适厚度的垫高组件12在支座本体11与梁体之间,或者添加在支座本体11与基座20之间,保障与梁体接触的各个支座本体11均起到支撑作用,提升整体的稳定性。

具体地,所述支座本体11由钢板与弹性材料层叠后一体成型,所述弹性材料可以是橡胶类材料制作。

而在实际安装过程中,为增加所述可调高隔震支座10的稳定性,可以将所述可调高隔震支座10的底端连接固定在基座20上。例如如图7所示,在所述支座本体11的底端外围设置限位挡圈14,然后将所述限位挡圈14通过螺钉固定在锚碇钢棒15上,最后将锚碇钢棒15插设到基座20的预留孔中,通过环氧砂浆等将锚碇钢棒15固定在基座20中,从而实现可调高隔震支座10在基座20上的固定。且,当支座本体11与基座20之间设有所述垫高组件12时,所述限位组件13设置在所述支座本体11的底端,限位组件13能够与支座本体11和垫高组件12抵接,此时可以将所述限位组件13通过螺钉与前述锚碇钢棒15连接,实现可调高支座本体11在基座20上的固定。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垫高组件12由至少两个垫件依次上下层叠组成。当支座本体11的高度与基座20和梁体之间的间距相差较大时,通过层叠足够多的挡件132最终达到抵接支撑的目的,使得基座20与梁体之间能够通过所述可调高隔震支座10进行支撑。可选地,所述垫高组件12也可以是一块垫件。

具体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所述垫件的个数实现高度的调节,此时各个垫件之间为抵接关系,即可以随意跟换支座本体11与基座20或梁体之间垫件的个数。当所述可调高隔震支座10在使用后期需要调节高度时,可以先利用千斤顶等辅助件将梁体支撑,然后将所述限位组件13拆卸,将所述垫件抽出或者增加层叠的垫件数量,当垫件的数量调整完成后再将所述限位组件13组装,与前述一致,使得限位组件13能够与支座本体11和各个垫件抵接,将各个垫件限位在支座本体11上。当垫件个数增多时,为使得限位组件13能够将垫高组件12可靠限位在支座本体11上,如图8至图10所示,可以将所述限位组件13上与所述垫高组件12和支座本体11抵接的一侧设置为相对厚度较大的形式。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4和图8所示,所述垫件包括垫板,所述垫板的外周面与所述支座本体11的外周面形状匹配。从而使得所述限位组件13较易实现对所述支座本体11和所述垫板的抵接。具体地,所述支座本体11和所述垫板的横截面均可以为方形或者圆形,对应的所述限位组件13做相应改变。例如当所述限位组件13通过多个挡件132围成与支座本体11和垫板匹配的限位孔131时,所述限位孔131的形状则与所述垫板和所述支座本体11的横截面的形状一致。

进一步地,当所述垫件的外周面与所述支座本体11的外周面不匹配时,则需要将所述限位组件13设置为分别能够与所述垫件和所述支座本体11抵接的形状,例如,将所述限位组件13设置为沿纵向上弯折的形式,使得限位组件13与所述支座本体11对应的部分能够与支座本体11抵接,限位组件13上与所述垫件对应的部分能够与垫件抵接。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13位于所述支座本体11和所述垫高组件12的外围,所述限位组件13在高度方向上分为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垫高组件12的外周面抵接,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支座本体11的外周面抵接。正如前述所示,无论所述垫高组件12的外周面与所述支座本体11的外周面是否一致,均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实现所述垫高组件12和所述支座本体11的抵接,从而将所述垫高组件12限位在所述支座本体11上。

而可选地,所述垫高组件12可以通过多个挡件132围成限位孔131实现限位抵接,也可以通过多个上挡件135或多个下挡件在支座本体11的周向上对各个方向进行限位,从而实现垫高组件12在支座本体11上对应位置的限位。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限位组件13包括多个挡件132,多个挡件132围设形成限位孔131,所述限位孔131由所述第一限位部围成的部分为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内壁与所述垫高组件12的外周面抵接,所述限位孔131由所述第二限位部围成的部分为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孔的内壁与所述支座本体11的外周面抵接。

具体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的形状则分别根据所述垫高组件12的外周面和所述支座本体11的外周面形状而定。例如,如图1所示,若所述垫高组件12和所述支座本体11的横截面均为方形,则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均为方孔,且基于所述垫高组件12的横截面与所述支座本体11的横截面相同,所以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的大小一致。若如图4所示,所述垫高组件12和所述支座本体11均为圆柱形,则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均为圆柱孔。

而所述限位孔131的形成可以通过一块环形板形成,也可以由多个挡件132拼接形成。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相邻的挡件132之间交错连接,相邻的挡件132之间交错的部分分别为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的侧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一让位缺口133,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的侧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二让位缺口134,所述第一让位缺口13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匹配,所述第二让位缺口134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匹配,使得相邻的挡件132之间交错连接形成的连接部的厚度与所述挡件132其他部分的厚度一致。

通过交错连接的形式既围成了限位孔131,同时也方便拆卸,例如当所述垫高组件12由多个垫件层叠形成时,根据需要调节垫件的个数时,可以拆卸一块或多块挡件132后将垫件抽出或者插入更多垫件,当垫件个数调整完后,再将拆卸下来的挡件132拼装连接。具体相邻挡件132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是通过螺钉连接,也可以是粘接,或者其他连接方式,在此不做具体限制。而所述第一让位缺口133和所述第二让我缺口的设置则使得形成所述限位孔131的限位组件13各个部位的厚度一致,从而使得安装连接的可靠性更高。

而当所述限位组件13由多个上挡件135或多个下挡件间隔设置形成时,则需要固定各个上挡件135或各个下挡件之间的相对位置。

具体地,如图7至图9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支座本体11与梁体之间抵接有所述垫高组件12时,所述可调高隔震支座10还包括调平件16,所述调平件16抵接在所述垫高组件12与所述梁体之间,所述限位组件13包括多个上挡件135,多个上挡件135沿所述支座本体11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各个上挡件135均与所述调平件16连接,每个上挡件135属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部分与所述垫高组件12抵接,每个上挡件135上属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部分与所述支座本体11抵接。通过将各个上挡件135均与所述调平件16连接使得各个上挡件135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实现所述垫高组件12在支座本体11上的限位。

而,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支座本体11与基座20之间抵接有所述垫高组件12时,所述限位组件13包括多个下挡件,多个下挡件沿所述支座本体11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各个下挡件均与所述基座20连接,每个下挡件上属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部分与所述垫高组件12抵接,每个下挡件上属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部分与所述支座本体11抵接。即,当所述限位组件13位于支座本体11靠近基座20的一端时则将各个下挡件连接在基座20上,从而实现各个下挡件相对位置的固定。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支座本体11与所述梁体之间以及所述支座本体11与所述基座20之间均设有所述垫高组件12时,位于所述支座本体11与所述梁体之间的垫高组件12为第一组件,位于所述支座本体11与所述基座20之间的垫高组件12为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与梁体之间设有调平件16,所述调平件16抵接在所述第一组件与所述梁体之间,所述限位组件13包括多个上挡件135和多个下挡件,多个上挡件135沿所述支座本体11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各个上挡件135均与所述调平件16连接,每个上挡件135属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部分与所述第一组件抵接,每个上挡件135上属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部分与所述支座本体11抵接,多个下挡件沿所述支座本体11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各个下挡件均与所述基座20连接,每个下挡件上属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部分与所述第二组件抵接,每个下挡件上属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部分与所述支座本体11抵接。

当所述支座本体11与基座20和梁体之间分别通过第二组件和第一组件抵接时,所述第一组件与支座本体11之间相对位置的固定通过多个上挡件135实现,且多个上挡件135与调平件16连接,实现各个上挡件135相对位置的固定,同理各个下挡件通过与基座20连接实现相对位置的固定。从而既将第一组件限位在支座本体11的顶面,也将第二组件限位在支座本体11的底面。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设计图

可调高隔震支座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21809.0

申请日:2019-01-0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1(广州)

授权编号:CN209891050U

授权时间:20200103

主分类号:E01D19/04

专利分类号:E01D19/04

范畴分类:36A;

申请人: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领路者振控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兴华路22号

发明人:梁立农;王雷;范进;徐东进;杨钻;段银龙;罗霞;罗火生;丘燊;韩金豹;王同;吴艳;梁传波;盛捷

第一发明人:梁立农

当前权利人: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领路者振控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杨子茜

代理机构:44224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可调高隔震支座论文和设计-梁立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