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早期临床症状的观察与护理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早期临床症状的观察与护理

一、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早期临床征象观察与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郑亚北[1](2020)在《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的相关影响因素,对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进行归纳,并分析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从而提高对迟发性颅内血肿高危因素的认识。通过对DTICH的早期预测,以保证患者手术干预后的存活率,提高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预防及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临床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同时已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的临床病例。随后根据病例术后是否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为标准对收集的病例进行分组:病例组(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n=35)、对照组(未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n=79)。两组患者进行相关临床数据采集,对DTICH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同时对患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瞳孔改变、术前病灶分型,术前Rotterdam CT评分、受伤距离手术时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本课题114例患者中,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病例为35例,其发生率为30.7%。2.通过对参与课题的114例患者相关影响因素数据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秩和检验,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术前Rotterdam CT评分、术前病灶分类、合并颅骨骨折、合并对侧颅骨骨折和受伤距离手术时间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存在相关性(P<0.05);而两组患者在性别、中线偏移程度、术前瞳孔改变情况、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创伤类型、手术时间、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值、随机血糖、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方面无相关性,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以及专业上认为对结局有影响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年龄[OR=1.060,95%CI(1.010,1.112)]、合并对侧颅骨骨折[OR=25.297,95%CI(4.629,138.229)]和术前Rotterdam CT评分[OR=6.733,95%CI(1.360,33.342)]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受伤距离手术时间[OR=0.959,95%CI(0.922,0.999)]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保护因素。4.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病例组:恢复良好1例(2.9%)、中度残疾3例(8.6%)、重度残疾11例(31.4%)、植物生存16例(45.7%)、死亡4例(11.4%);对照组:恢复良好13例(16.5%)、中度残疾18例(22.8%)、重度残疾31例(39.2%)、植物生存10例(12.7%)、死亡7例(8.9%)。经过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对照组的预后情况显着优于病例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668,P<0.05)。结论:1.患者年龄、合并手术对侧颅骨骨折及术前Rotterdam CT评分是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2.患者受伤距离手术时间是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保护性因素。3.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增加了术后致死、致残率。4.患者存在高龄、术前Rotterdam CT评分较高、合并手术对侧颅骨骨折、受伤距离手术时间短等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高度重视,警惕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

郑亚北,李春晖[2](2018)在《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治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预后较差。在临床上,及早确诊此病患者的病情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本文对临床上诊治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并做一综述。

王长日[3](2015)在《外伤性迟发性脑挫裂伤出血早期CT征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脑挫裂伤出血早期CT征象。方法通过对2012-05—2014-05我院进行治疗的79例外伤性脑损伤患者进行分组,实验组患者经复查为外伤性迟发性脑挫伤出血,对照组患者经复发未表现出迟发性脑挫裂伤出血。观察比较2组患者首次CT征象,分析外伤性迟发性脑挫裂伤出血早期CT特征。结果实验组患者局部脑占位效应、界面征、硬膜外或硬膜下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局部脑灰白质分界不清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脑占位效应、界面征、硬膜外或硬膜下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局部脑灰白质分界不清均为外伤性迟发性脑挫裂伤的重要预警信号,患者在早期CT检查过程中若出现上述影像特征,应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复查,提高治疗效果。

徐群[4](2014)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监测和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是指头部外伤后患者首次CT扫描颅内未发现血肿的部位,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CT扫描或手术发现了新的血肿。其发病率约1%-10%,多见于年龄较大的颅脑外伤患者,对于此类入院时临床症状较轻的患者,我们容易忽视动态观察,但颅内血肿一旦发生,往往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且增加死亡率和病残率。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而早期诊断取决于对本病早期临床征象的正确认识。本文总结我科近3年来42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

向言召[5](2013)在《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hematoma,DTICH)发生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其防治措施。加强对本病的警惕性,重视其临床特点及发展规律,合理运用动态CT检查,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效提高本病的疗效和预后,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急性颅内血肿清除术2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现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25例(病例组),未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215例(对照组)。从性别、年龄、颅脑损伤严重程度、颅脑损伤类型等方面分析这些因素与DTICH发生的关系,对观测指标的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重度颅脑损伤、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手术时机、手术方式、TT和APTT有显着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颅脑损伤(OR=3.678,P=0.001)、脑挫裂伤(OR=2.374,P=0.019)、颅骨骨折(OR=1.760,P=0.024)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OR=1.848,P=0.017)4个因素为DTICH的高危因素。结论: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40例颅脑损伤后DTICH患者和颅脑损伤后未发生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显示DTICH的发生与重度颅脑损伤、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手术时机、手术方式、TT和APTT有显着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受伤机制、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首次CT时间、PT、低氧血症、低血压和术后并发症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显着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DTICH发生的危险因素重度颅脑损伤、脑挫裂伤、颅骨骨折和TT。因此,具有重度颅脑损伤、脑挫裂伤、颅骨骨折和TT等高危因素的患者易在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鉴于颅脑损伤发生率不断上升的趋势,且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给社会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身心伤害,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颅脑损伤的临床救治,努力改进颅脑创伤急救体系及监测体系,加强规范化治疗和基础研究,为我们神经外科医师提供更好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如更加规范GCS评分标准,进一步改进影像学和功能检查技术,改进相关监测设备,神经干细胞移植,加强物理和康复治疗,最大限度的提高颅脑损伤救治水平,减轻颅脑损伤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本组研究是一项非随机、回顾性研究,因此存在潜在的偏差和变异,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仅为25例,样本量偏小,对于DTICH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其相关的发生机制还有待更大样本量的资料、进行定量控制的前瞻性研究来证实,从而进一步调查与评估DTIC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周蓓[6](2013)在《CT检查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中应用表现及意义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CT对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诊治特点。方法选取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47例及同期非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45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CT表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27例(57.45%)脑实质局部密度降低,灰白质界限不清,对照组患者有此表现者仅7例(15.56%);观察组患者分别有28例(59.57%)、31例(65.96%)和12例(25.53%)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局部出血、局部脑占位效应和硬膜下血肿,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1例(23.40%)、10例(22.22%)和2例(4.44%)。观察组患者有影像学表现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仅9例(19.15%)CT检查未见异常,明显低于对照组29例(64.44%),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颅脑外伤的患者行CT检查时应注意各种症状,以便早期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改善患者的预后。

方学文,马红,张永发[7](2012)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观察与护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早期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78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病人的早期临床症状及观察要点。结果:78例病人中恢复良好52例(66.66%)。轻残10例(12.82%),中残6例(7.69%),植物生存3例(3.85%),死亡7例(8.97%)。结论:早期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并进行及时的诊治和处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王卫广[8](2012)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相关因素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患者临床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和血凝及纤溶相关指标的检测,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的一般临床特征、术后发生迟发血肿及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并探讨其凝血功能的变化特征。方法:收集记录271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迟发血肿组(52例),非迟发血肿组(219例),后者再分为原位血肿复发组(36例)及对照组(183例)。采用x2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对定性和定量资料进行两两比较,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及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评价相关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另收集30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手术治疗患者入院即刻、术后第1天、第3天及第7天静脉血,检测血常规及血凝常规,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 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及D-二聚体(D-dimer, D-D),根据术后CT复查分为术后迟发血肿组(8例)与对照组(22例),对数据进行组内及组间的比较与分析。结果:1.迟发血肿与非迟发血肿患者入院即刻血肿类型前三位依次为硬膜下血肿(61.54%vs.25.11%)、硬膜外血肿(28.85%vs.32.42%)与脑内血肿(1.92%vs.17.81%),组间比较差异显着(F=30.488,P=0.000)。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术后迟发血肿率分别为36.78%与17.44%,术后迟发血肿以硬膜外血肿(57.69%)最常见,其次为脑内血肿(25%)和硬膜下血肿(9.62%)。迟发血肿以术后2-6h最多(51.92%),其次为术后6-12h(21.25%)和术后2h内(21.15%)。2.迟发血肿组中持续昏迷、颅骨骨折发生率与年龄、GCS评分、舒张压、手术时机、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bg)及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与原位复发组及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67和0.05),迟发血肿组中Babinski征阳性、基底池受压、脑疝发生率及血肿量、空腹血糖、前白蛋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67和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T(P=0.027,OR=1.154)、Babinski征阳性(P=0.000,OR=4.107)、颅骨骨折(P=0.000,OR=4.980)及手术时机(P=0.016,OR=0.91)为术后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在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674、0.641、0.634与0.26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去除骨瓣(P=0.049,OR=15.302)、空腹血糖(P=0.016,OR=1.309)、迟发血肿量(P=0.018,OR=1.055)、术后中线偏移>1cm(P=0.014,OR=8.054)、术后基底池受压(P=0.001,OR=10.455)为术后迟发血肿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五个变量在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634、0.681、0.682、0.701与0.755。5.迟发血肿组患者入院即刻TT延长、Fbg及抗凝血Ⅲ(antithrombin Ⅲ, ATⅢ)活性明显下降、VWF活性及D-D浓度明显增高,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迟发血肿组患者术后1天及3天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APTT及VWF,术后7天的TT、VWF及D-D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1.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患者入院时通常为颅内占位效应明显且多合并颅骨骨折的重型颅脑损伤;2.入院时表现为硬膜下血肿及硬膜外血肿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易迟发血肿,其主要发生于术后12h内,尤其是术后6h内,迟发血肿类型以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和硬膜下血肿为最常见;3.TT延长、Babinski征阳性、合并颅骨骨折及手术时机短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迟发血肿的高危因素与预测因素;4.空腹血糖高、迟发血肿量大、术后中线偏移>1cm、术后基底池受压并去除了骨瓣的术后迟发血肿患者预后不良;5.术后迟发血肿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异常,在入院即刻即早期发生并维持到术后7大,恢复缓慢。

林碧霞[9](2011)在《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手术护理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交通发达,交通工具剧增,以及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迅猛发展,交通伤、高空坠落伤[1]致颅脑损伤不断增加。而外伤性颅内血肿是脑损伤中常见疾病,约占闭合性颅脑损伤的10%左右[2]。因其起病急,变化快,常伴有意识障碍,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

符之刚[10](2011)在《CT结合颅骨平片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CT结合颅骨平片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32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均行多次CT结合颅骨平片扫描。结果 7例患者入院30min内首次CT有明显血肿,25例患者入院后30min内首次CT均未发现明显血肿;对无明显血肿的患者按12h、24h进行CT检查,18例患者12h再次复查时发现脑血肿存在,5例患者24hCT复查又出现其他部位出血,2例患者24h内CT检查均未发现明显血肿。颅骨平片发现线性骨折16例,粉碎性骨折7例,多发性骨折7例,正常2例。结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多出现在外伤后24h内,早期CT检查可以出现预警的征象,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时复查CT,及时治疗,而颅骨平片检查骨折程度可作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预警征象的重要参考。

二、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早期临床征象观察与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早期临床征象观察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分组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资料收集
        2.3.1 一般临床资料
        2.3.2 临床观察指标
        2.3.3 影像学表现
        2.3.4 实验室检查指标
    2.4 治疗手段
        2.4.1 术前准备
        2.4.2 手术方式
        2.4.3 术后处理
        2.4.4 术后随访
    2.5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2 术前GCS评分比较
    3.3 术前Rotterdam CT评分比较
    3.4 术前瞳孔改变、中线偏移及病灶分类情况比较
    3.5 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3.6 DTICH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6.1 单因素分析结果
        3.6.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7 病例组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
    3.8 两组患者近期预后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一般临床资料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术前Rotterdam CT评分影响因素分析
    4.3 凝血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4.4 颅骨骨折影响因素分析
    4.5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对侧DTICH的发生机制
    4.6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对侧DTICH对预后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迟发性创伤性颅内血肿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定义
2 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病机制
3 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及导致此病的高危因素
    3.1 导致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高危因素
    3.2 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
4 诊断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方法
    4.1 进行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分析
    4.2 进行CT检查
    4.3 进行凝血功能检查
    4.4 进行近红外检测
    4.5 进行MRI检查
5 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治疗方案
    5.1 进行保守治疗
    5.2 手术治疗
6 小结

(3)外伤性迟发性脑挫裂伤出血早期CT征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监测和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2护理监测要点
3讨论

(5)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6)CT检查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中应用表现及意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7)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观察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干预措施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与护理要点:
        2.3 评价标准:
    3 数据统计:
    4 结果:
讨论
    1 意识状态的观察:
    2 瞳孔的观察:
    3 生命体征的观察:
    4 颅内压的观察:
    5 神经系统体征的观察:
    6 骨窗压力的观察:

(8)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相关因素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血肿临床特征的病例研究
    实验材料、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患者凝血与纤溶改变的实验研究
    实验材料、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
    参考文献
附图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手术护理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分类及分型
    1.1 分类
    1.2 分型
2 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手术治疗
3 护理措施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3.1.2 病情的观察
    3.2 术前准备
    3.3 术后护理
        3.3.1 呼吸道的护理
        3.3.2 引流管的管理
        3.3.3 饮食的护理
        3.3.4 预防并发症护理
        3.3.4 康复锻炼
4 小结

(10)CT结合颅骨平片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
2 结果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3.2 临床表现及CT特征
    3.3 早期发现和诊断DTICH
    3.4 诊断及治疗
        3.4.1 DTICH诊断
        3.4.2 DTICH治疗

四、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早期临床征象观察与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D]. 郑亚北. 河北大学, 2020(08)
  • [2]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治进展[J]. 郑亚北,李春晖. 当代医药论丛, 2018(10)
  • [3]外伤性迟发性脑挫裂伤出血早期CT征象分析[J]. 王长日.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02)
  • [4]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监测和护理[J]. 徐群. 内蒙古中医药, 2014(28)
  • [5]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研究[D]. 向言召. 延安大学, 2013(02)
  • [6]CT检查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中应用表现及意义分析[J]. 周蓓.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06)
  • [7]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观察与护理[J]. 方学文,马红,张永发. 中国伤残医学, 2012(10)
  • [8]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相关因素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王卫广. 苏州大学, 2012(03)
  • [9]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手术护理新进展[J]. 林碧霞.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09)
  • [10]CT结合颅骨平片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诊断中的应用[J]. 符之刚. 海南医学, 2011(07)

标签:;  ;  ;  ;  ;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早期临床症状的观察与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