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社会转型,结构,当代,中国社会,当代中国,编目。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李友梅,黄德远[1](2019)在《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转型的经验逻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何以在经济体制快速转型和国际环境日益错综复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持社会有序运行并呈现安稳和谐?这是本文试图回应的重要问题,其分析线索主要涉及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转型的探索实践。这个探索实践是在中国辽阔疆域内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条件下,社会关系结构与社会心态秩序的快速重组中,不断突破传统的利益固化与新生成的挑战障碍,并形成了中国式"一轴多元"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回归党的群众路线以及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深化改革开放中不断完善起来的"倒逼机制"、"预期引领机制"和"转危为机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简单照搬西方的理论分析范式,无法阐明中国特有的社会治理转型的经验机制。"制度与生活"研究框架的提出,正是与西方经典理论进行比较和对话的尝试。这个尝试不仅有助于中国转型社会学的建设,也将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转型理论提供新知识。(本文来源于《Social Sciences in China》期刊2019年02期)

任丹怡,刘朔[2](2019)在《替代性结构:转型中的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转型前后我国社会功能分化及社会结构体系变迁进行了讨论,以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文体社会组织为例,对社会组织的产生逻辑及地位价值等问题进行了回答,并由此梳理出了替代性结构逻辑,构建了我国新时代国家与社会关系和社会运行的结构体系。(本文来源于《现代管理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李友梅[3](2018)在《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转型的经验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过去40年所经历的剧烈变革可以说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经由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迅速跃身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58.5%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回顾近40年间复杂曲折但迅猛的历史发展,一个重要迷思是中国何以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11-30)

李友梅[4](2018)在《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转型的经验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过去40年所经历的剧烈变革可以说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经由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迅速跃身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58.5%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回顾近40年间复杂曲折但迅猛的历史发展,一个重要迷思是中国何以能在经济体制快速转型发展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持社会有序运行并呈现安稳和谐。进一步看,当市场逻辑(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苏流芳[5](2018)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际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国的发展奇迹被提升到“中国道路”高度而加以研究。与此同时,当前中国的发展又面临着巨大挑战,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而产生的一系列“中国问题”和“中国难题”正制约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今天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源是什么?中国遭遇诸多问题和难题的根源又是什么?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与难题?中国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等等,这些问题既是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时代赋予每一位学者的使命。对于这些问题,既有的理论不能给出有效的解答,只能用新的视角和方法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中加以提炼总结,并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解释和理论概括。结构分析法,是哲学上一种十分重要的分析方法。事物的结构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功能,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性质和功能。对于社会来说,社会结构决定了社会整体的运行和发展状况。因此,把握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是透析各种复杂社会现象、揭示社会变迁深层动因的一把钥匙。从社会结构的视角来观察当代中国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的进程中。这种结构转型是从改革开放拉开序幕的,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进行下去。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正是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即由传统中国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转变的过程。因此,从社会结构转型角度来总结提炼中国成功的原因和中国问题的根源,是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出发,构建一种面向中国问题、符合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的需要。本文选取“社会结构”作为观察和分析中国问题的基本视角,旨在通过系统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进程来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社会结构转型从根本上来说是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发展,研究社会结构转型,必须对社会结构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本文首先梳理了历史上的各种社会结构理论,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思想资源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关于社会结构思想的系统考察,试图构建起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理论,以分析现代化社会结构转型开始之前中国的社会结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系统的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总体进程和内在逻辑。第一章,基本概念。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首先必须厘清基本概念的内涵。本章对结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转型等相关概念作了阐释和分析,为后文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社会结构理论的历史考察。本章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社会结构的思想、西方社会结构理论以及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为尝试构建一种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理论提供思想资源,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问题提供理论支撑。第叁章,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理论。本章尝试构建起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结构理论,以分析现代化转型开始之前的中国社会结构。本部分首先从社会结构入手,分析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及其形成根源和延续缘由。随后分别详细阐发了由社会结构所决定的中国社会的运行体制;由社会运行体制所决定的中国文化类型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叁个层面上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以及由文化类型所塑造的中国人在社会运行的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治理机制方面的总体运行状况。“结构”→“体制”→“文化”→“人”→“叁种机制”,结构决定体制,体制决定文化,文化决定人,人决定社会运行的叁种机制,由此构建起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理论。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状况、存在的根本问题,以及今天我们必须加速推进社会结构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原因。第四章,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本章深入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开始的社会结构转型历程及其内在发展逻辑,包括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开启、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和产生的各种问题、国家对这些问题的治理以及中国未来社会结构的调整方向等等。最后还从根本上总结了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道路的哲学精髓及其对世界的重大贡献。“结构转型”→“力量转移”→“利益博弈”→“思想碰撞”→“国家治理”→“中国道路”。这就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总体进程,同时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通过对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为构建一种面向中国问题、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中国话语体系贡献微薄力量。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自觉的由以往只注重体制层面的改革转变为更加注重社会结构层面的改革,加快推进中国实现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变,推动社会结构的整体转型升级,从根源上着力化解中国当前出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期刊2018-06-01)

郭蕊[6](2018)在《读《为权利而斗争》有感——兼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公民安全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为权利而斗争》为出发点,通过探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公民安全权保护问题,思考其存在的法理基础和必要性,为如何更好地保护公民安全权提出了笔者自己的一些见解。(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8年08期)

成洪波[7](2018)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野下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社会治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较之经济生产,社会治理同样有着"供给—需求"的矛盾关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审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转型具有特殊意义。当前中国社会治理需求侧呈现叁大根本性转变,即整体状态"由静变动"、纵向结构呈"葫芦型"特征以及横向结构显现"土客二元"矛盾。这些重要转变引领并要求社会治理的供给侧积极应对。对此,有叁重调整路径可资遵循,即组织方式的弹性化转向、公共服务的大统筹升级和文化建设的治理功能重构。(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赵睿杰[8](2018)在《元数据与未来编目工作的转型――基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数据库元数据标引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报告首先简介了复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数据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数据库"的使命、项目人员组成以及资料类型及分布情况,并对数据库的元数据标引依据、标准、着录规则以及实施标引的方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结合数据库的标引,对未来编目工作从内容到合作方式到编目员的转型都进行了思考。(本文来源于《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菅强[9](2018)在《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依次经历了追求"启蒙的现代性"、批判"异化的现代性"和批判"资本的现代性"叁个阶段,其发现了与现代性交织共生的资本逻辑,回答了是什么推动了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转变是为了什么、人应当如何面对等一系列问题。社会转型恰恰代表的是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要实现的是人对"现代"生活的美好期盼。然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存在着"以物为本"的倾向,面临着资本由工具层面向价值层面渗透的风险。因此,以人为中心、以资本批判为主线的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许昌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张楠,杨夫腾[10](2017)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下青年学生精神生活的几点思考——从大学校园的“空心病”现象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拥有相对成熟的心理咨询配置、完善的校园生活保障、良好的学习资源,优越的物质条件和成长环境的条件下,部分青年学生却出现了与上述客观环境不相匹配的一些现象。他们在日常生活容易产生空虚感,缺乏对生活意义追求的能力与动力,易在挫折感与成就动机之间反复摇摆而最终导致内心资源的耗竭,并影响其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这是一种被称之为当今大学校园"空心病"现象,它倾向被界定为由于价值观缺陷所致的群体心理障碍。该现象的发生并非偶然,对它的理解,也不能局限于某个个体偶发的行为和成长困惑,而是要以社会为现实图景并给予分析。因为,一个群体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不仅是那些可被客观描述出的内容,它还暗含着一个与社会环境和外在世界不断互动下所构建的结果,并牵连出各种复杂、微妙的社会运行逻辑和势态。这需要回望该群体所身处的时代,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为载体,将该现象内嵌在社会变迁的现实环境中,在全球性文化危机和中国文化现状的框架下,从与现实社会的互动中解析他们的精神生活,解答"空心病"现象的发生原因,警醒今天教育的缺失。(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10期)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对转型前后我国社会功能分化及社会结构体系变迁进行了讨论,以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文体社会组织为例,对社会组织的产生逻辑及地位价值等问题进行了回答,并由此梳理出了替代性结构逻辑,构建了我国新时代国家与社会关系和社会运行的结构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李友梅,黄德远.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转型的经验逻辑(英文)[J].SocialSciencesinChina.2019

[2].任丹怡,刘朔.替代性结构:转型中的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9

[3].李友梅.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转型的经验逻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4].李友梅.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转型的经验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8

[5].苏流芳.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8

[6].郭蕊.读《为权利而斗争》有感——兼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公民安全权[J].现代交际.2018

[7].成洪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野下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转型[J].中州学刊.2018

[8].赵睿杰.元数据与未来编目工作的转型――基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数据库元数据标引实践[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8

[9].菅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J].许昌学院学报.2018

[10].张楠,杨夫腾.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下青年学生精神生活的几点思考——从大学校园的“空心病”现象谈起[J].湖北社会科学.2017

标签:;  ;  ;  ;  ;  ;  ;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