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论文_吴玮

导读:本文包含了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山岳,风景名胜,景区,详细规划,游客,泰山,风景园林。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论文文献综述

吴玮[1](2018)在《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控制要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风景名胜区旅游越来越受广大市民的青睐,各地风景名胜区为迎合市场需求进行大量开发建设,部分风景区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风景名胜区中风景资源的保护与风景区发展之间的矛盾显得格外突出,详细规划作为总体规划与管理之间的衔接,在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工作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现行相关标准、规范中的控制内容不够完善、实践成果不够理想,针对性不强。本研究以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为切入点,对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的控制要素进行研究,尝试构建一种适用于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控制要素体系,并对各控制要素进行提取、阐述及整合。首先,基于理论的总结和对风景名胜区管理者在实践中遇到问题的分析,笔者从保护和建设两个角度初步提出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控制要素体系,通过德尔菲法对各要素进行筛选、补充和调整,最终确定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控制要素体系,主要包括:资源保护、配套设施、环境容量、行为活动、景观风貌、土地利用、居民点7个大类;景源保护控制、分级保护控制、人工环境容量控制等21个中类;生态敏感性分析、森林覆盖率、建筑总量、建筑风格、环境容量等72个小类。其次,根据控制要素体系,从各控制要素类别、控制内容、控制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详细阐述了每项控制要素的含义、控制的要点、控制方法及控制方式等内容,并通过条文规定、指标量化、图则标定、设计引导四种方式对各控制要素进行控制。最后,将这一控制要素体系运用到采石风景名胜区青山片区详细规划的实践中,通过相应的图则、条文、量化指标对青山片区进行控制,具有一定的示范指导作用。本研究的重点是以保护风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规划内容上增加资源保护、环境容量、居名点发展和景观风貌控制等内容,强化了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的针对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张为[2](2017)在《GIS技术在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建设,GIS作为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被规划人员所熟知和使用,它能够有效针对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成为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规划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为改进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规划方法,提升规划效果,本文借助GIS综合分析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GIS在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应用。在理论方面,总结了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传统规划手段存在的问题,阐述了 GIS技术应用于风景名胜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实证方面,以朝阳凤凰山风景区为例,从前期调查研究、保护培育规划和游步道选线设计叁个方面介绍GIS在山岳型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第一,在前期调查研究方面。首先,GIS通过搜集、存储和分析基础资料,能够实现对规划区域区位、地形地势、植被状况水文条件等的宏观分析,为规划人员现场踏勘提供路线参考,并能够借助GPS辅助现场探勘的展开。结果显示,借助GIS技术进行前期调查研究,能够大大提升调查效率和研究深度,为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规划后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第二,保护培育规划方面。提出保护培育规划受到景观资源分布规律、生态敏感性、用地适宜性、综合价值等方面的影响;选取人文景观密度分布、自然景观分布进行景观资源分布规律分析,选取高程、坡度、坡向、NDVI植被指数、地表径流5项因子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选取地形起伏度、生态敏感性、距保护水体距离、距文物保护单位距离、距村镇距离和用地现状6项因子进行用地适宜性分析,选取文化安全格局、生态价值和视距效果3项因子进行综合价值评价;综合分析结果,进行保护培育规划分类保护和分级保护,划定核心景区,并实现保护区划界限的叁维坐标显示。结果显示,基于GIS的保护培育规划方法,能够全面考虑保护区划影响因素,明确保护界限,实现对景区更加合理的保护,做到保护与开发的统一。第叁,游步道选线设计方面。选取高程、坡度、视线、视觉敏感度等因子,建立基于GIS的游线成本数据集,计算成本距离和方向,选取游步道最佳路径,并与传统方法选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GIS游步道选线方法相对于传统手段,在考虑因素的多样性和准确性上,有着较大的提升。本研究旨在通过多学科融合应用,寻求风景名胜区规划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手段和方法。以期为后续风景区规划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以及GIS应用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探索起到参考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7-06-01)

王妙能[3](2016)在《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特色规划探讨——以灵通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升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质量,促进其在旅游大环境中的个性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文章在分析我国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以灵通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例,从现场调研、规划定位、分区布局、项目设置、数据指导、精品化发展建议等方面探讨了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特色规划的主要内容。(本文来源于《福建建筑》期刊2016年06期)

林翔[4](2016)在《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栈道形式营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是具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综合体。随着对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开发力度加大、开发周期变短、游览方式更加多样化。因此,在景区内修建一种既能够改变游人观景角度又能给游人带来舒适快速游览体验的栈道成了一种时代趋势。然而当下景区修建栈道大多随意性且具有盲目性,缺少科学规范。且目前对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栈道形式营造研究较为缺乏。为了弥补该研究的空白及为今后修建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栈道做出理论指导,故探讨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栈道形式原则和手法意义重大。以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栈道形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调查对该类型风景名胜区栈道形式进行分类研究,分析其营造要素的特点;通过对明月山及叁清山风景名胜区现状调查了解栈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运用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行为心理学、景观生态学等理论构建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原则;其主要包括因地制宜原则(栈道形式根据景区周边环境选择,以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以人为本原则(结合心理学及行为学充分考虑栈道形式对游人影响,以求达到人性化效果)、可持续发展原则(修建栈道之初就要充分合理预测景区未来发展趋势、人流量、环境影响及材料的创新发展等因素,以求修建的栈道能够应对未来的发展)、安全舒适及形式美原则(从游人心里、行为及栈道安全措施全面考虑,以求给游人一个安全舒适的游览体验)、形式美原则(运用美学原理,充分考虑栈道构架形式、材质及色彩与环境融合情况,以求达到具有形式美的栈道)。以便为今后在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修建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胡路美[5](2016)在《赣州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景观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展开名胜景区观特征的研究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实现自然景观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赣州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数量较多,针对此类风景名胜区景观特征进行具体研究,符合当下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和利用的实际要求,研究成果有一定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江西建材》期刊2016年09期)

华芳,孙凯旋[6](2015)在《浅析山岳型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以仙居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神仙居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风景名胜区条例》明确了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律地位的背景下,本文针对山岳型景区资源游赏度低、游线单一、游赏利用需求日益突出等的特征与现实存在的保护与游赏难题,提出并探讨了山岳型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思路。具体从保护景区、引导利用、实施管理的角度,着重从"深入展开风景资源价值与发展目标的分析与判断;全面引入多层次景源调查分析的景点挖掘与重塑;深入落实系统分析基础的整体保护与设施完善相结合的用地规划;全面开展体系完善与便于操作的景区图则控制体系"4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期刊2015年S1期)

杨韬,张德顺[7](2015)在《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回顾自然度概念产生与国内外自然度评价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我国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度评价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立足风景名胜区系统内部特征及外部干扰,进行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指标评级的确定,采用G1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的确定。最终给出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度等级的划分及内涵,将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度划分为自然、较自然、半自然、人工四种类型。本文旨在通过构建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来进一步实现风景名胜区自然度的评价。(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期刊2015年10期)

孙双,于东明,杨乔韵[8](2015)在《论借景在山岳型风景区景桥造景中的应用——以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了"山势"与"山质"的内涵,通过对泰山风景名胜区景桥的实地调研,根据观景视距的不同,总结出"远借山势"和"近借山质"两种景桥借景手法,后者又细分为:因借山岩置石、水形水声、山间林木以及云雾烟霞。通过实例,分析以上借景手法在景桥造景中的具体应用,对于山岳风景名胜区景桥造景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5年10期)

顾琳娜,刘耀,陈宇超[9](2015)在《江西山岳型风景名胜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易忽视的几点问题——以叁清山风景名胜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施1/5万地质灾害调查中,一般针对以威胁人民群众、基础设施、公众财产的调查对象进行,在对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时,而易忽略具有科研价值的地质遗迹、文物古迹、珍稀濒危植物及古树名木等的保护性调查。依据叁清山风景名胜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文章通过阐述其地质遗迹、文物古迹、珍稀濒危植物及古树名木地质灾害调查的重要意义,提出针对性的地质灾害调查思路和调查建议,更好的保护这些珍贵的自然、历史、文化遗产,可促进区域地球地质、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为服务地方旅游发展、经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西省地质学会2015年论文汇编集II》》期刊2015-08-01)

曹林森[10](2015)在《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游客心理容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游客心理容量是旅游环境容量的一部分,指旅游者在某一地域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活动质量与旅游体验的条件下,地域所能容纳的游客数量。旅游心理容量是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中唯一从游客角度出发提出的环境容量概念。根据人的行为心理学原理,每个人在从事活动时对自己四周的环境都有自己的要求和认可度,即个人空间。就旅游而言,游客视觉、听觉、触觉和行动感觉等共同构成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如果这个个人空间被侵占和破坏,就会造成游客满意度的下降。本论文阐述了旅游环境容量理论的研究现状,并重点探讨了游客心理容量的研究成果。以此为基础对山岳型风景区游客心理容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泰山风景区为实例,论文以问卷调查法结合数学模型法探讨了泰山风景区游客心理容量的测算思路,并建立游客心理容量曲线模型,取得泰山风景区最佳游客心理容量。对游客属性与游客心理容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基于探讨结果初步总结影响游客心理容量的主要因素,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为今后景区管理提供科学参考。论文最后以泰山风景区为例,就影响游客心理容量的主要因素进行讨论。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泰山风景区游客心理容量曲线模型,在此基础上测算出泰山风景区游客的最佳心理容量为10323人;当游客数量低于21010人时,能保证大多数游客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为同类型风景区游客心理容量的测算提供参考,为泰山景区预警系统提供依据。2.就游客属性与游客心理容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女性游客心理容量明显比男性游客心理容量小,且更容易受到游客量增加的影响;游客心理容量与年龄结构整体存在逆相关关系,青少年和成年人游客心理容量差距较小,老年人心理容量相对较小,并且对游客数量更为敏感;游客心理容量与文化程度存在逆相关关系,高学历的游客对旅游体验有更高的要求;游客来泰山风景区的旅游次数越多,游客的心理容量越大。3.基于对游客属性的分析和相关文献的参考,论文初步确定影响山岳型景区游客心理容量的主要因素为通达性、安全性、便捷性、环保性、舒适性、服务性、景区景点布局合理性、景观性、文化性、旅游纪念品丰富性和活力性。结合问卷调查及层次分析法对以上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与权重分析,取得影响山岳型景区游客心理容量的主要因素及其权重如下:通达性(0.1693)、便捷性(0.1632)、景点布局合理性(0.1549)、服务性(0.1407)、景观性(0.1388)、安全性(0.1165)、环保性(0.1146)。为山岳型景区的规划与管理提供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2)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建设,GIS作为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被规划人员所熟知和使用,它能够有效针对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成为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规划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为改进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规划方法,提升规划效果,本文借助GIS综合分析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GIS在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应用。在理论方面,总结了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传统规划手段存在的问题,阐述了 GIS技术应用于风景名胜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实证方面,以朝阳凤凰山风景区为例,从前期调查研究、保护培育规划和游步道选线设计叁个方面介绍GIS在山岳型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第一,在前期调查研究方面。首先,GIS通过搜集、存储和分析基础资料,能够实现对规划区域区位、地形地势、植被状况水文条件等的宏观分析,为规划人员现场踏勘提供路线参考,并能够借助GPS辅助现场探勘的展开。结果显示,借助GIS技术进行前期调查研究,能够大大提升调查效率和研究深度,为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规划后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第二,保护培育规划方面。提出保护培育规划受到景观资源分布规律、生态敏感性、用地适宜性、综合价值等方面的影响;选取人文景观密度分布、自然景观分布进行景观资源分布规律分析,选取高程、坡度、坡向、NDVI植被指数、地表径流5项因子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选取地形起伏度、生态敏感性、距保护水体距离、距文物保护单位距离、距村镇距离和用地现状6项因子进行用地适宜性分析,选取文化安全格局、生态价值和视距效果3项因子进行综合价值评价;综合分析结果,进行保护培育规划分类保护和分级保护,划定核心景区,并实现保护区划界限的叁维坐标显示。结果显示,基于GIS的保护培育规划方法,能够全面考虑保护区划影响因素,明确保护界限,实现对景区更加合理的保护,做到保护与开发的统一。第叁,游步道选线设计方面。选取高程、坡度、视线、视觉敏感度等因子,建立基于GIS的游线成本数据集,计算成本距离和方向,选取游步道最佳路径,并与传统方法选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GIS游步道选线方法相对于传统手段,在考虑因素的多样性和准确性上,有着较大的提升。本研究旨在通过多学科融合应用,寻求风景名胜区规划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手段和方法。以期为后续风景区规划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以及GIS应用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探索起到参考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论文参考文献

[1].吴玮.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控制要素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8

[2].张为.GIS技术在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7

[3].王妙能.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特色规划探讨——以灵通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例[J].福建建筑.2016

[4].林翔.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栈道形式营造探讨[D].江西农业大学.2016

[5].胡路美.赣州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景观特征研究[J].江西建材.2016

[6].华芳,孙凯旋.浅析山岳型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以仙居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神仙居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15

[7].杨韬,张德顺.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风景园林.2015

[8].孙双,于东明,杨乔韵.论借景在山岳型风景区景桥造景中的应用——以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华中建筑.2015

[9].顾琳娜,刘耀,陈宇超.江西山岳型风景名胜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易忽视的几点问题——以叁清山风景名胜区为例[C].《江西省地质学会2015年论文汇编集II》.2015

[10].曹林森.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游客心理容量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3-1游客中心活动房间面积配比恩...白云山图区位图一7叁百山一3甘陶河地类分布图

标签:;  ;  ;  ;  ;  ;  ;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论文_吴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