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衰减论文_周守利,张景乐,吴建敏,周赡成,程元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波衰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衰减器,微波,波导,氮化,不规则,测量,数字。

微波衰减论文文献综述

周守利,张景乐,吴建敏,周赡成,程元飞[1](2019)在《Ku波段微波单片集成电路6位数字衰减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GaAs 0.25μm增强/耗尽型(E/D)赝配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pHEMT)工艺,研制了一款Ku波段6位数字衰减器微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该6位数字衰减器由6个基本衰减位级联组成,可实现最大衰减量为31.5 dB、步进为0.5 dB的衰减量控制。采用简化的T型衰减结构,实现了0.5 dB和1 dB的衰减位。16 dB衰减位采用开关型衰减拓扑,在提高衰减平坦度的同时,有效降低其附加相移。测试结果表明,在12~18 GHz的频率内,数字衰减器衰减64态均方根误差(RMS)小于0.25 dB,附加相移为-0.5°~+9.5°,插入损耗小于4.9 dB,输入输出驻波比均小于1.5∶1。芯片尺寸为3.00 mm×0.75 mm。该芯片电路具有宽频带、高衰减精度、小尺寸的特点,主要用于微波相控阵收发组件、无线通讯等领域。(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9年12期)

刘钊,鲁燕萍[2](2019)在《X波段微波衰减材料热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衰减陶瓷作为研究对象。将原料粉体按照配方混合,通过干压与等静压结合的形式成型为坯体,再分别经过还原或惰性气氛下烧结成瓷,最后通过磨切加工制备出陶瓷衰减性能的测试样品。将这几种测试样品通过矢量网络分析仪分别在X波段下测试其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然后将这几种测试样品放入真空热处理炉中做升温热处理实验,将热处理后的试验样品再次进行衰减性能的测试。对比热处理前后陶瓷衰减性能的变化趋势,通过计算数据变化的变异系数来对比分析这几种衰减陶瓷样品的热稳定性。研究表明,氧化铝基-TiO2和氮化铝基-碳化硅衰减陶瓷的热稳定性表现优异。(本文来源于《真空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秦昌[3](2019)在《GaAs微波开关与衰减器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通信系统的要求愈发严格,在半导体工艺不断发展的今天,微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它集截止频率高、一致性好、损耗低、输出功率高等特点于一身,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民用通信系统与军用设备。在微波毫米波系统中,T/R组件是关键的组成部分,它是用来接收和发射微波信号的模块。开关与衰减器是T/R组件中的重要信号控制电路,开关控制着信号的通断与路径选择,数控衰减器在相控阵系统中与数控移相器一起控制着雷达系统的波束方向与大小。因此,研究微波开关与数控衰减器并提升它们的性能对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各类T/R组件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现代通信系统对微波开关和数控衰减器的指标要求,总结微波开关与数控衰减器的设计方法与目前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微波开关和数控衰减器电路的研究与设计。本论文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介绍微波开关与数控衰减器,其中微波开关部分介绍两个设计,数控衰减器部分介绍一个叁位数控衰减器。DC~15 GHz宽带单刀双掷开关基于0.25μm GaAs耗尽型pHEMT工艺设计,首先根据指标结合理论选择串并联拓扑结构,通过原理图、版图仿真,实现了DC~15 GHz单刀双掷开关的设计。随后通过探针台在片测试与设计电路板、腔体进行装配测试,验证了开关性能并与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实现了在DC~15 GHz频段内插入损耗小于2 dB,隔离度大于30 dB,线性度优于23 dBm。在71~86 GHz的单刀双掷开关设计中,为了实现高频宽带的性能,首先选择了先进的0.15μm GaAs增强型pHEMT工艺,并且引入了人工传输线概念,通过构建人工传输线,优化版图设计降低损耗,实现了71~86 GHz高频插入损耗小于1.2 dB,隔离度大于25 dB,输入1 dB压缩点大于-6 dBm,之后为了保证芯片的可靠性,进行了PVT分析,结果表明该芯片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环境中性能稳定。在数控衰减器部分,介绍了一个工作于2~3 GHz的叁位数控衰减器,1 dB衰减位选用简化T型拓扑,2 dB衰减位和4 dB衰减位选择了桥T型拓扑。接着对影响衰减器性能的指标:附加相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感性相移补偿网络的仿真,验证其可靠性。通过原理图、版图仿真,得出最终结果。最后介绍了芯片在片测试,在2~3 GHz内插入损耗小于1.5 dB,RMS衰减误差小于0.12 dB,附加相移小于±0.5°,输入1 dB压缩点仿真结果为24.7 dBm。(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卢昌胜[4](2018)在《微波毫米波雨衰减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容量、高速率通信技术的发展,10GHz以上频段正广泛应用于各类无线电业务系统。雨衰减是影响工作于10GHz以上频段无线电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是系统可靠性设计的重要依据,提高雨衰减的预测精度对微波、毫米波系统设计和系统性能评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在深入分析国际上已有主要雨衰减预测模式预测性能的基础上,基于指数雨胞分布(EXCELL)和国际电信联盟(ITU-R)雨衰减数据库数据,深入开展了雨衰减的建模技术和预测方法研究,提出了新的地空链路和地面视距链路雨衰减预测模式,并基于中小尺度数值天气模式,探索了雨衰减区域短期数值预报的可行性。最后,结合卫星通信系统设计,分析了不同来源降雨数据和雨衰减预测模式对Ka以上频段卫星系统设计的影响。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传统基于柱状雨胞建立的雨衰减预测模式中路径调整因子与实测数据之间的矛盾,基于指数雨胞分布(EXCELL)建立了雨衰减预测理论模型,并通过理论分析和推导,提出了降雨率调整因子的概念。利用降雨率调整因子,可以较传统的路径调整因子更加合理的解释实测雨衰减数据的主要特征,表明基于指数雨胞分布(EXCELL)的雨衰减理论模型较传统柱状雨胞雨衰减模型更加合理。2.提出了一种新的地空链路雨衰减预测模式。该模式通过对ITU-R地空链路雨衰减数据的分析,建立了降雨率调整因子与降雨率、路径长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利用全概率降雨率分布,预测得到不同时间概率的雨衰减。与其他模式比较表明,该模式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新模式还有效改善了其他模式预测结果随仰角变化以及在低仰角和低纬度上存在的奇异性。3.提出了一种新的地面视距链路雨衰减预测模式。该模式除降雨调整因子参数与地空链路降雨调整因子不同外,首次实现了地空链路雨衰减预测和地面视距链路雨衰减预测模式的统一,预测精度优于其它利用全概率降雨率的地面视距链路雨衰减预测模式。与利用传统概率转换方法的ITU-R模式预测精度相当,模式预测过程更加简便,且克服了传统转换方法在缺少0.01%时间被超过的降雨率时,无法预测其他时间概率雨衰减的不足;4.针对无线电系统运行保障的需求,将中小尺度数值天气模式和雨衰减预测模式相结合,基于WRF中尺度数值天气模式,提出了一种雨衰减区域短期预报方法,探索了实现区域雨衰减的短期预报的可行性,获得雨衰减的时空分布,其结果与实测结果整体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最后,基于我国降雨率的区域分布特征,结合我国某Ka频段卫星通信系统设计,分析了不同来源的降雨率数据和预测模式对雨衰减预测结果的影响,研究了Ka/Q/V频段卫星通信系统传播设计与X/Ku频段之间的差别。可为工程应用中降雨率参数和衰减预测模式选择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12-01)

夏文鹤,官文婷,孟英峰,唐波[5](2018)在《钻柱内孔变径结构条件下微波传播衰减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掌握钻柱内孔微波传输的最佳频点,获取微波信道的衰减规律及有效传输距离,将钻柱内孔视为超长不规则有耗圆波导,采用微波耦合理论计算了其微波最佳传输频点,分析了信道中的微波模式。采用微波传输等效电路法建立了信道模型,研究并建立了钻柱内孔微波信道信号衰减规律模型。同时针对超长钻柱,提出单位长度平均功率损耗系数对有效传输距离进行简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钻柱内孔沿轴向存在内径渐变段和突变点,微波传输存在大量反射过程,信道的阻抗变化是影响传输质量的主要因素。建立的衰减模型比仅考虑表面电阻涡流损耗的模型更准确,更具有现场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微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董群锋,李应乐,李俊杰,张辉[6](2018)在《基于Mie理论的带电沙尘媒质微波衰减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带电沙尘媒质中微波衰减特性。方法根据带电球形粒子Mie散射理论,分析带电沙尘粒子的散射特性及带电沙尘媒质的微波衰减。结果在同一频率下,消光系数随着沙粒半径增大而增大,带电沙粒的消光系数要大于不带电沙粒的消光系数。对于同一频率和能见度,带电沙的衰减要比不带电沙的衰减要大,且衰减随能见度的增大而减小。结论带电沙尘粒子对微波传播影响比中性沙尘粒子明显。(本文来源于《装备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吕华良[7](2018)在《钴基铁氧体的电磁衰减及其微波吸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尖晶石(AB_2O_4)型氧化物具有适中的阻抗匹配和介电损耗能力,广泛应用于电磁污染防治及军事目标的雷达隐身。但铁氧体一般在较大的涂层厚度下才具有较好的吸收特性,与理想的宽频轻质电磁吸收剂仍有较大差距。铁氧体的电导率和磁损耗能力均较弱,限制了其低厚度下的电磁吸收性能。为了解决铁氧体低厚度下吸收频带过窄的难题,本论文通过逐次增强电磁衰减能力策略,如优化电导损耗、引入极化、增强磁损耗等途径,来实现钴基铁氧体在低厚度(1.5 mm)下的强衰减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首先,为了弄清铁氧体电导损耗与电磁吸收性能之间的关系,我们以非磁性Fe_x Ni_(1-x)Co_2O_4为研究对象,这类钴基尖晶石氧化物的电磁损耗形式单一,在高频仅以电导损耗为主,便于揭示电导-电导损耗-有效吸收频带宽度叁者之间的线性关系。一般而言,对尖晶石氧化物中电导起促进作用的主要是占据尖晶石八面体位置的阳离子。所以,为了解决在多离子取代的情况下,离子在尖晶石中的占位难题,我们利用同步辐射、穆斯堡尔谱、XPS等多种分析手段,获得了Fe、Co、Ni离子在尖晶石中的配位数,以此来判断可能的占位情况,同时通过同步辐射拟合,定量分析出每种离子的平均价态,归纳总结出每种价态下离子在尖晶石中的分布情况,确定并推断出八面体中离子的类型、价态、以及高低自旋状态等。研究发现Fe_xNi_(1-x)Co_2O_4八面体位置中的Fe~(3+)与Co~(2+)离子之间的电磁传输可能对电导起到促进作用。Fe~(3+)/Co~(2+)邻位阳离子对的数目越大,样品的电导、电导损耗和有效吸收频带也越大。当x=0.8时,Fe~(3+)/Co~(2+)邻位阳离子对的百分比3.7%,有效吸收频带宽度在1.5 mm厚度下达到了6.0 GHz。(2)随后,我们继续研究了热处理温度与尖晶石氧化物电导之间的关联。将上章中性能最佳的Fe_(0.8)Ni_(0.8)Co_2O_4样品进行400-700 ~oC热处理,并采用同步辐射研究配位数及平均价态的变化。结果显示,热处理温度对该氧化物中阳离子的配位数并无明显的影响,但平均价态发生了改变。相应的,八面体中Fe~(3+)/Co~(2+)邻位阳离子对数百分比也随着热处理温度呈现非线性变化。但结果依旧证实Fe~(3+)/Co~(2+)邻位阳离子对数越多的样品,电导和电导损耗以及有效吸收频带也越大。我们进一步对钴基硫化物和氧化物之间的电导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来探测阴离子对尖晶石化合物电导调控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硫化物和氧化物中的阳离子发生了变化,同上述规律一致,Fe~(3+)/Co~(2+)邻位阳离子对数越大,电导率愈大。(3)基于上述结论,我们通过Ni、Co共取代优化Co_xNi_(1-x)Fe_2O_4的电导损耗能力。结果表明:x=1时,样品的电导损耗最强,有效吸收频带宽度达到了3.9 GHz。随后,我们采用热处理进一步优化了CoFe_2O_4的电导损耗能力,500 ~oC热处理的样品的电导损耗显着增大,相应的有效吸收频带宽度也增大至4.8 GHz。(4)电导损耗的增强有利于增强铁氧体电磁吸收性能,但电导损耗只是介电损耗的一种形式。而在高频范围内,界面极化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介电损耗形式。基于此,我们通过碳修饰,既减小了吸收体的重量,又构筑了界面并引入了界面极化。我们设计了Core-Shell结构,超高比表面积的CoFe_2O_4量子点/碳复合材料,膜状铁氧体/石墨烯复合吸收剂。特殊的结构设计增大了接触面积,增强了极化强度,有效吸收频带宽度比铁氧体单体提升了1.25倍。(5)在维持高强介电损耗的前提下,我们通过原位生长法将CoFe_2O_4负载在高磁损耗的羰基铁上,进一步增强铁氧体的磁损耗能力。所得羰基铁/CoFe_2O_4复合结构具有理想的电导损耗和界面极化,其磁损耗值比CoFe_2O_4吸收单体明显增强,且有效吸收频带宽度可以达到6.7 GHz。(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8-06-01)

夏文鹤,孟英峰,唐波,官文婷[8](2018)在《周期性钻柱内孔波导微波传播衰减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掌握钻柱内孔微波传输的最佳频点,获取微波信道的衰减规律及有效传输距离,将钻柱内孔视为超长不规则有耗圆波导,采用电磁波耦合理论计算了微波最佳传输频点,分析了波导中的微波模式。采用微波传输等效电路法建立了信道模型,以及信号衰减规律模型。同时针对周期性超长钻柱,提出单位长度平均功率损耗系数对有效传输距离进行简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钻柱内孔沿轴向存在多个内径渐变段和突变点,微波传输存在大量反射过程,信道的阻抗变化是影响传输性能的主要因素,单位长度衰减系数小于0.3 d B/m。衰减模型比仅考虑表面电阻涡流损耗的模型更准确,对微波传输随钻监测系统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何永钦,李晓云,张景贤,李晓光[9](2018)在《原位裂解碳对氮化铝基微波衰减陶瓷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碳材料具有优异的吸波性能,但是难以在陶瓷基体中均匀分散。本研究通过酚醛树脂裂解的方法在氮化铝陶瓷基体中引入碳,研究了酚醛树脂的添加量对氮化铝陶瓷烧结性能、微观形貌、导热性能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酚醛裂解形成的碳能够有效促进氮化铝陶瓷的致密化进程,降低烧结温度。当酚醛树脂含量为3wt%,1700℃烧结后陶瓷的致密度达到99.26%。此外,裂解碳的引入能够显着提高材料的导热性能,并在材料的气孔中和氮化铝的晶界处形成碳膜,从而显着提高材料的介电性能。当酚醛树脂含量为6wt%时,材料热导率达135.1W/(m·K),在X波段的介电损耗为0.3,表明材料具有良好的微波衰减能力,有望应用于大功率的微波电真空器件中。(本文来源于《无机材料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石文波[10](2018)在《硅基微波毫米波衰减与限幅放大集成电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及半导体工艺的发展,集成电路的研究显得越发重要。作为幅度控制电路,衰减器和放大器在通信系统中均有着广泛的运用。数字衰减器是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收发组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数字移相器一起控制着雷达波束的大小和方向,因此研究数字衰减器并提高其性能对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限幅放大器可运用在太赫兹接收机中,通常利用其对信号进行放大和限幅,从而完成对信号的整形和保护,以便驱动后级电路正常工作。本论文分成两个模块:分别是数字衰减集成电路和限幅放大集成电路。其中数字衰减集成电路部分包含两个子设计分别是Ku波段六位数字衰减器以及DC~70GHz的超宽带五位数字衰减器。Ku波段六位数字衰减器,基于IBM 0.35μm的SiGe BiCMOS工艺进行设计,工作在14~18GHz频段内,有六个不同的衰减单元构成,其衰减动态范围0~31.5dB,衰减步进0.5dB。该数字衰减器设计的重点在于:减小芯片面积,进行高精度衰减的同时保持较低的相对附加相移和插入损耗,因此在拓扑上选择了开关内嵌式结构来减小芯片面积,采用带有电感校正网络的衰减单元来改善电路的相对附加相移,同时采用叁阱工艺的晶体管来降低整体电路的插入损耗,最终结果显示电路的插入损耗为7.4~8.6dB,相对附加相移在-8°到8°区间内,芯片核心面积仅为0.27mm~2,与同类型的衰减器相比,有着较好的性能。超宽带五位数字衰减器,基于55nm CMOS工艺进行设计,工作带宽为DC~70GHz,有五个不同的衰减单元构成,其衰减动态范围为0~15.5dB,衰减步进为0.5dB。设计采用了分布式结构+带有电容校正的Pi型衰减网络+堆迭式晶体管的混合结构,使得该衰减器能够在DC~70GHz的带宽内依旧有着良好的性能。本文的最后介绍了一个基于IBM 0.13μm的SiGe BiCMOS工艺设计的宽带限幅放大器作为拓展,设计采用了叁阶交错有源反馈提升带宽,输出级采用Buffer驱动,既可以放大增益也可以进行匹配,同时加入直流反馈环路来抑制直流偏移。通过仿真结果可以看出该限幅放大器的增益为37dB,带宽约为DC~8GHz,当电压摆幅为50mV的信号经过限幅放大器后,电路对信号进行整形并放大至200mV,完成放大的作用;当电压摆幅为200mV的信号经过限幅放大器后,输出信号仍为200mV,从而完成限幅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微波衰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选取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衰减陶瓷作为研究对象。将原料粉体按照配方混合,通过干压与等静压结合的形式成型为坯体,再分别经过还原或惰性气氛下烧结成瓷,最后通过磨切加工制备出陶瓷衰减性能的测试样品。将这几种测试样品通过矢量网络分析仪分别在X波段下测试其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然后将这几种测试样品放入真空热处理炉中做升温热处理实验,将热处理后的试验样品再次进行衰减性能的测试。对比热处理前后陶瓷衰减性能的变化趋势,通过计算数据变化的变异系数来对比分析这几种衰减陶瓷样品的热稳定性。研究表明,氧化铝基-TiO2和氮化铝基-碳化硅衰减陶瓷的热稳定性表现优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波衰减论文参考文献

[1].周守利,张景乐,吴建敏,周赡成,程元飞.Ku波段微波单片集成电路6位数字衰减器设计[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9

[2].刘钊,鲁燕萍.X波段微波衰减材料热稳定性的研究[J].真空电子技术.2019

[3].秦昌.GaAs微波开关与衰减器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9

[4].卢昌胜.微波毫米波雨衰减预测模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5].夏文鹤,官文婷,孟英峰,唐波.钻柱内孔变径结构条件下微波传播衰减规律研究[J].微波学报.2018

[6].董群锋,李应乐,李俊杰,张辉.基于Mie理论的带电沙尘媒质微波衰减特性研究[J].装备环境工程.2018

[7].吕华良.钴基铁氧体的电磁衰减及其微波吸收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

[8].夏文鹤,孟英峰,唐波,官文婷.周期性钻柱内孔波导微波传播衰减规律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18

[9].何永钦,李晓云,张景贤,李晓光.原位裂解碳对氮化铝基微波衰减陶瓷性能的影响[J].无机材料学报.2018

[10].石文波.硅基微波毫米波衰减与限幅放大集成电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丝焊互连微波一致性的关键参数典型微波功率及脉宽波形集中衰减器物料内部微波能分布(摘自[134]有阻尼作用的磁化强度进动一H传输线内的亚ns高功率电磁脉冲从图中...

标签:;  ;  ;  ;  ;  ;  ;  

微波衰减论文_周守利,张景乐,吴建敏,周赡成,程元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