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迷宫式通气塞及减速器。该迷宫式通气塞,包括:设有内孔的通气塞体、至少两个设有通孔的迷宫筋板、通气塞帽;所述通气塞体穿插设置在所述迷宫筋板的通孔中;所述通气塞帽扣装在所述通气塞体顶端,且过盈安装在所述迷宫筋板外周;所述迷宫筋板设有至少一个豁口,相邻的两个所述迷宫筋板的豁口错位设置,所述所有豁口与所述通气塞体的内孔在所述通气塞帽内形成连续的通气通道。本实用新型的迷宫式通气塞及减速器实现了防止水直接冲入通气塞体的内孔,及时把残余水导流排出迷宫式通气塞外,同时具有通气的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短时间非浸泡式涉水时减速器通气塞进水的问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迷宫式通气塞,其特征在于,包括:设有内孔的通气塞体、至少两个设有通孔的迷宫筋板、通气塞帽;所述通气塞体穿插设置在所述迷宫筋板的通孔中;所述通气塞帽扣装在所述通气塞体顶端,且过盈安装在所述迷宫筋板外周;所述迷宫筋板设有至少一个豁口,相邻的两个所述迷宫筋板的豁口错位设置,所述所有豁口与所述通气塞体的内孔在所述通气塞帽内形成连续的通气通道。
设计方案
1.一种迷宫式通气塞,其特征在于,包括:设有内孔的通气塞体、至少两个设有通孔的迷宫筋板、通气塞帽;
所述通气塞体穿插设置在所述迷宫筋板的通孔中;
所述通气塞帽扣装在所述通气塞体顶端,且过盈安装在所述迷宫筋板外周;
所述迷宫筋板设有至少一个豁口,相邻的两个所述迷宫筋板的豁口错位设置,所述所有豁口与所述通气塞体的内孔在所述通气塞帽内形成连续的通气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迷宫式通气塞,其特征在于,所述迷宫筋板的通孔与所述通气塞体顶端的距离小于所述迷宫筋板边缘与所述通气塞体顶端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迷宫式通气塞,其特征在于,所述迷宫筋板的边缘所在面包括圆形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迷宫式通气塞,其特征在于,所述豁口位于迷宫筋板的边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迷宫式通气塞,其特征在于,所述迷宫筋板未设置豁口的边缘向所述通气塞帽的帽顶延伸形成阻挡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迷宫式通气塞,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壁设有内螺纹,所述通气塞帽内壁设有与所述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迷宫式通气塞,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塞体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位于所述迷宫筋板下方,与所述通气塞帽之间形成出气口;所述凸台直径大于所述通气塞帽内腔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迷宫式通气塞,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塞体的外壁顶端设置有锥台,所述锥台的直径小于所述通气塞帽的内壁的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迷宫式通气塞,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塞帽的顶部内表面设置有若干个条形筋,所有所述条形筋在所述通气塞帽的中心点相交。
10.一种减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迷宫式通气塞。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迷宫式通气塞及减速器。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保有量大幅上涨,关于新能源汽车的一些质量问题也就凸显出来,其中减速器进水问题已经较为普遍。
目前减速器通气塞基本上都采用结构较为简单的常开式通气塞加通气塞帽,这种通气塞帽只能起到一个很初步的防尘效果而没有任何的防水保护。在大雨路面积水较多或者涉水工况时,减速器很容易通过通气塞进水而导致失效。众所周知,在减速器运行过程中,不管是减速器内齿轮啮合还是各油封动态封油的过程都是要依赖齿轮油在齿面及油封唇口形成的油膜进行接触及密封。而减速器进水会导致齿轮油乳化,乳化会导致齿轮油变质,变质后的齿轮油在减速器运转过程中齿轮及油封唇口处均不能形成油膜,进而导致齿轮异常磨损以及油封唇口漏油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迷宫式通气塞及减速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短时间非浸泡式涉水时减速器通气塞进水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迷宫式通气塞,包括:设有内孔的通气塞体、至少两个设有通孔的迷宫筋板、通气塞帽;所述通气塞体穿插设置在所述迷宫筋板的通孔中;所述通气塞帽扣装在所述通气塞体顶端,且过盈安装在所述迷宫筋板外周;所述迷宫筋板设有至少一个豁口,相邻的两个所述迷宫筋板的豁口错位设置,所述所有豁口与所述通气塞体的内孔在所述通气塞帽内形成连续的通气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迷宫筋板的通孔与所述通气塞体顶端的距离小于所述迷宫筋板边缘与所述通气塞体顶端的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迷宫筋板的边缘所在面包括圆形面。
进一步的,所述豁口位于迷宫筋板的边缘。
更进一步的,所述迷宫筋板未设置豁口的边缘向所述通气塞帽的帽顶延伸形成阻挡壁。
更进一步的,所述阻挡壁设有内螺纹,所述通气塞帽内壁设有与所述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通气塞体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位于所述迷宫筋板下方,与所述通气塞帽之间形成出气口;所述凸台直径大于所述通气塞帽内腔的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通气塞体的外壁顶端设置有锥台,所述锥台的直径小于所述通气塞帽的内壁的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通气塞帽的顶部内表面设置有若干个条形筋,所有所述条形筋在所述通气塞帽的中心点相交。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减速器,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迷宫式通气塞。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迷宫式通气塞的所述通气塞体穿插设置在所述迷宫筋板的通孔中;所述通气塞帽扣装在所述通气塞体顶端,且过盈安装在所述迷宫筋板外周;所述迷宫筋板设有至少一个豁口,相邻的两个所述迷宫筋板的豁口错位设置,所述所有豁口与所述通气塞体的内孔在所述通气塞帽内形成连续的通气通道;通气塞体的内孔中的气体通过通气通道从通气塞帽下沿排出,从通气塞帽下沿冲入迷宫式通气塞的水经迷宫筋板的阻挡防止水直接冲入通气塞体的内孔,残余水经迷宫筋板导流及时排出迷宫式通气塞外,从而防止了水进入减速器。减速器采用了前述的迷宫式通气塞,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迷宫式通气塞及减速器实现了防止水直接冲入通气塞体的内孔,及时把残余水导流排出迷宫式通气塞外,同时具有通气的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短时间非浸泡式涉水时减速器通气塞进水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迷宫式通气塞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迷宫式通气塞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迷宫式通气塞,包括:设有内孔11的通气塞体10、至少两个设有通孔22的迷宫筋板20、通气塞帽30;所述通气塞体10穿插设置在所述迷宫筋板20的通孔22中;所述通气塞帽30扣装在所述通气塞体10顶端,且过盈安装在所述迷宫筋板20外周;所述迷宫筋板20设有至少一个豁口21,相邻的两个所述迷宫筋板20的豁口21错位设置,所述所有豁口21与所述通气塞体10的内孔11在所述通气塞帽30内形成连续的通气通道。通气塞体10的内孔11中的气体通过通气通道从通气塞帽30下沿排出,从通气塞帽30下沿冲入迷宫式通气塞的水经迷宫筋板20的阻挡防止水直接冲入通气塞体10的内孔11,残余水经迷宫筋板20导流及时排出迷宫式通气塞外,从而防止了水进入减速器。
在本实施例中,通孔22的中心点位于迷宫筋板20的中心线上,有利于迷宫筋板20的加工。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形实施例中,通孔22中心点位于迷宫筋板20的中心线外。
通孔22可以为圆形、方形、长方形,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豁口2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长方形、半圆形,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通气塞体10过盈穿插设置在所述迷宫筋板20的通孔22中,在迷宫式通气塞受外力晃动时,所述通气塞体10与迷宫筋板20始终保持预设的安装方式。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形实施例中,所述通气塞体10过盈穿插设置在所述迷宫筋板20的通孔22中,并且通过密封圈实现过盈安装,密封圈采用柔性材质,在迷宫式通气塞受外力晃动时,更有利于所述通气塞体10与迷宫筋板20始终保持预设的安装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迷宫筋板20的通孔22与所述通气塞体10顶端的距离小于所述迷宫筋板20边缘与所述通气塞体10顶端的距离,从而使迷宫筋板20呈伞状,伞状对液体导流效果更好,有利于残余水顺着通气塞帽30的内壁流出通气塞帽30,实现了更好的防水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迷宫筋板20的边缘所在面包括圆形面,从而有利于通气塞帽30和通气塞体10的拆装。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形实施例中,所述迷宫筋板20的边缘所在面还包括方形面、矩形面、多边形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豁口21位于迷宫筋板20的边缘,从而方便迷宫筋板20加工,有利于残余水经迷宫筋板20的导流顺着通气塞帽30的内壁从通气塞帽30的下沿排出迷宫式通气塞外。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形实施例中,所述豁口21位于迷宫筋板20的边缘与通孔22的边缘之间,只要确保所述所有豁口21与所述通气塞体10的内孔11在所述通气塞帽30内形成连续的通气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迷宫筋板20未设置豁口21的边缘向所述通气塞帽30的帽顶延伸形成阻挡壁23,从而有利于残余水经导流后顺着豁口21排出迷宫式通气塞外。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形实施例中,所述迷宫筋板20未设置豁口21的边缘向所述通气塞帽30的下沿延伸形成阻挡壁23,从而有利于残余水经导流后顺着豁口21排出迷宫式通气塞外。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变形实施例中,所述迷宫筋板20未设置豁口21的边缘向所述通气塞帽30的帽顶延伸形成向上的阻挡壁23,所述迷宫筋板20未设置豁口21的边缘向所述通气塞帽30的下沿延伸形成向下的阻挡壁2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阻挡壁23设有内螺纹,所述通气塞帽30内壁设有与所述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通过通气塞帽30外螺纹和阻挡壁23的内螺纹的配合,使通气塞帽30更过盈的安装在所述迷宫筋板20外周,防止通气塞帽30脱落。可以理解的是,在一种实施例中阻挡壁23设有外螺纹,通气塞帽30内壁设有与所述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外螺纹、内螺纹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形实施例中,迷宫筋板20的边缘与通气塞帽30内壁紧密接触,从而实现了通气塞帽30过盈的安装在所述迷宫筋板20外周。
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通气塞体10设置有凸台12,所述凸台12位于所述迷宫筋板20下方,与所述通气塞帽30之间形成出气口;所述凸台12直径大于所述通气塞帽30内腔的直径,从而防止水直接冲入迷宫式通气塞,而且有利于把迷宫式通气塞拧装在减速器中。凸台12的形状包括三角形、六角形、圆形、方形、矩形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通气塞体10的外壁顶端设置有锥台,所述锥台的直径小于所述通气塞帽30的内壁的直径。锥台对水产生阻挡,从而提高了迷宫式通气塞的防水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通气塞帽30的顶部内表面设置有若干个条形筋,所有所述条形筋在所述通气塞帽30的中心点相交,便于气流沿条形筋形成的通道排向通气塞帽30的内腔四周,有利于气体及时排出迷宫式通气塞。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减速器,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迷宫式通气塞。通气塞体10的内孔11中的气体通过通气通道从通气塞帽30下沿排出,从通气塞帽30下沿冲入迷宫式通气塞的水经迷宫筋板20的阻挡防止水直接冲入通气塞体10的内孔11,残余水经迷宫筋板20导流及时排出迷宫式通气塞外,从而防止了水进入减速器。
在本实施例中,减速器包括通气孔,通气塞体10的外壁设有外螺纹,减速器的通气孔内壁设有通气塞体10的外壁的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通气塞体10和减速器的通气孔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过盈配合,起到固定和密封作用。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个实施例中,通气塞体10的外壁设有内螺纹,减速器的通气孔内壁设有通气塞体10的外壁的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形实施例中,减速器包括通气柱,通气塞体10的外壁设有外螺纹,减速器的通气柱内壁设有通气塞体10的外壁的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通气塞体10和减速器的通气柱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过盈配合,起到固定和密封作用。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个实施例中,通气塞体10的外壁设有内螺纹,减速器的通气柱内壁设有通气塞体10的外壁的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变形实施例中,通气塞体10的内孔11壁上设有外螺纹,减速器的通气柱外壁设有通气塞体10的内孔11壁的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通气塞体10和减速器的通气柱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过盈配合,起到固定和密封作用。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个实施例中,通气塞体10的内孔11壁设有内螺纹,减速器的通气柱外壁设有通气塞体10的内孔11壁的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
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迷宫式通气塞与减速器的连接处通过密封圈密封,避免水通过迷宫式通气塞与减速器的连接处进入减速器,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迷宫式通气塞的所述通气塞体10穿插设置在所述迷宫筋板20的通孔22中;所述通气塞帽30扣装在所述通气塞体10顶端,且过盈安装在所述迷宫筋板20外周;所述迷宫筋板20设有至少一个豁口21,相邻的两个所述迷宫筋板20的豁口21错位设置,所述所有豁口21与所述通气塞体10的内孔11在所述通气塞帽30内形成连续的通气通道;通气塞体10的内孔11中的气体通过通气通道从通气塞帽30下沿排出,从通气塞帽30下沿冲入迷宫式通气塞的水经迷宫筋板20的阻挡防止水直接冲入通气塞体10的内孔11,残余水经迷宫筋板20导流及时排出迷宫式通气塞外,从而防止了水进入减速器。减速器采用了前述的迷宫式通气塞,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迷宫式通气塞及减速器实现了防止水直接冲入通气塞体10的内孔11,及时把残余水导流排出迷宫式通气塞外,同时具有通气的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短时间非浸泡式涉水时减速器通气塞进水的问题。
以上举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进行了详细说明,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此外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对象。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14586.2
申请日:2019-01-2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539990U
授权时间:20191025
主分类号:F16H 57/029
专利分类号:F16H57/029
范畴分类:27D;
申请人:江苏御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江苏御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26400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山路8号半导体产业园
发明人:唐亚卓
第一发明人:唐亚卓
当前权利人:江苏御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隆毅
代理机构:44426
代理机构编号:深圳市华勤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减速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