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论文_胡新,陈勇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水分,规律,数值,入渗,土壤含水量,河西。

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胡新,陈勇强[1](2019)在《降水驱动下表层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降水后表层土壤水分变异特点,基于美国气象监测网(U.S.Climate Reference Network,USCRN)站点提供的5 cm土壤水分和降水数据,运用曲线拟合和同期平均法分析降水作用下美国大陆表层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降水后,土壤水分变化阶段可分为剧变阶段、缓变阶段、稳定阶段。在降水的强影响周期,降水结束12 h内,表层土壤水分下降剧烈,随前期降水强度增大,剧变阶段结束时刻距离前期降水越长。在降水的弱影响周期,东部区域由缓变阶段到稳定阶段比其他区域需要时间久,在稳定阶段土壤水分以天为单位呈现周期性波动。(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1期)

加晓军,张玉婵,朱奎,高艺嘉[2](2019)在《不同下垫面条件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以徐州市南部郊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水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不同下垫面条件的土壤水分研究,对指导地区农作物配置与布局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徐州市南部郊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下垫面类型:梨树园、沙土堰、花菜地、毛豆地和撂荒地,测定0~100 cm土壤水分含量,对土壤水分剖面和时间序列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不同下垫面条件下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具有相似性和各异性。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剖面大体分为土壤水分速变层(0~20 cm)、土壤水分活跃层(20~40 cm)、土壤水分传递层(40~70 cm)和土壤水分稳定层(70~100 cm);同一土壤类型条件下,植物根系的深度会影响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秋收和降水是土壤水分时间序列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05期)

张弢,李万荣,毛竹馨,张敏[3](2019)在《河西地区啤酒大麦需水规律及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合理安排啤酒大麦农田灌溉,优化水资源配置,采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彭曼—蒙蒂斯(Penman-Monteith)公式,利用位于河西地区东部永昌气象站2013—2017年的气温、日照、风速等气象观测资料,计算出啤酒大麦生育期内逐日需水量,分析其需水规律;同时利用自动土壤水分资料,研究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生育期总需水量为608.0 mm,分蘖、孕穗、乳熟为啤酒大麦需水关键期,孕穗—乳熟期是需水旺盛期;土壤水分发育期变化大部分时期与作物需水趋势相反;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总体趋势是土壤深度由浅到深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大。研究结果对啤酒大麦合理灌溉提供了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4期)

王帅兵,王克勤,宋娅丽,赵洋毅,李佳璇[4](2019)在《不同时间尺度反坡台阶红壤坡耕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反坡台阶对红壤坡耕地土壤水分不同时间尺度变化以及土壤干湿变化的影响,在2016—2017年对布设反坡台阶坡耕地和原状坡耕地0~100 cm深度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持续监测,计算了土壤相对含水率和增墒率。结果表明,反坡台阶对土壤水分的增加作用在枯水年更为显着(P<0.05)。坡耕地旱季各土层土壤含水率变化相对不明显,基本上呈现出随着土层深度逐渐增加的规律;7月、9月和11月则呈现出明显的S状的规律;坡耕地布设反坡台阶后,各个时段各个土层土壤含水率均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在5月土壤补水期和11月土壤失水期对土壤水分的增加效果更加明显。坡耕地土壤逐日含水率变异程度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反坡台阶处理坡耕地和原状坡耕地5、20和40cm处土壤逐日含水率与降雨量呈现极显着的相关关系(P<0.01),60cm处土壤逐日含水率与降雨量达显着相关(P<0.05),而80、100 cm深度土壤逐日含水率与降雨量之间相关关系不显着。反坡台阶对坡耕地5、20、40、60、80、100 cm处土壤平均增墒率分别达到15.22%、15.25%、16.91%、15.60%、16.50%和16.17%,而其对不同深度土壤增墒率在年内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坡耕地布设反坡台阶,显着增加了土壤含水率,增加了土壤湿润期的持续时间,并且能显着提高坡耕地降雨利用率,这对于解决坡耕地的生态水文型干旱问题,提高山区坡耕地农业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邢立文,董娟[5](2019)在《安太堡矿区在不同类型结皮影响下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安太堡矿区不同类型结皮覆盖下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的野外动态监测和实验室测定,研究了不同类型结皮与土壤水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生物结皮可以增加表层土壤持水力但对深层土壤持水力几乎没有影响;第二,土壤含水量在不同类型结皮的影响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生物结皮表现为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物理结皮则是表现为一直升高的趋势;第叁,在不同类型结皮影响下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日动态变化受到土壤水分蒸发、深层土壤水和大气凝结水补给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高岩,胡晓蕾,刘然[6](2019)在《雨水渗流过程中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土壤对雨水的蓄存和滤渗作用可降低城市排水的径流峰值且能补充地下水。基于土壤饱和–非饱和的入渗理论,模拟在一维竖直方向恒定流入渗的条件下,土壤含水量沿深度及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使用含水率为变量建立水分运动数学方程,将水–热–力通过水分扩散等系数添加入水分方程中进行迭代运算,并利用土柱试验验证仿真结果,结果显示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有较高的一致性,最大误差为4.5%,能较好地描述降雨入渗的动态过程。(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王锦志[7](2018)在《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年限机修梯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土丘陵沟壑区永和县2013年、2015年和2016年机修梯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年限机械梯田的土壤含水量垂直动态变化及土壤蓄水效益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限机修梯田在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差异较大,含水量最大变幅出现在坡耕地0-20 cm土层;不同年限机修梯田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与降水量的季节性变化趋势相同,趋势线形状呈现出倒"V"形,峰值均出现在7月下旬;0-20 cm和40-60 cm土层,2013年的机修梯田储水能力优于2016年的机修梯田,且不同年限机修梯田的储水能力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坡耕地;在相同土层深度,2013年的机修梯田土壤含水量稳定性优于2015年和2016年的机修梯田,且不同年限机修梯田的土壤含水量稳定性均不同程度高于坡耕地;不同年限机修梯田,随土层深度增加,降水和其他气象因素对土壤含水量的作用减弱;0-20 cm、0-40 cm和0-60 cm的土壤蓄水能力,2013年的机修梯田最高,2016年的机修梯田较低。(本文来源于《山西水土保持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吴辰,郝振纯,鲁承阳,梁菊平[8](2018)在《五道沟地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及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五道沟地区实测土壤含水率与气象要素为基础,分别从年、月和季节尺度上分析了土壤含水率在时间与垂向分布上的变化特征,选择不同的典型年和降水场次,探讨了土壤水分在不同降水强度下的响应规律,并运用Hydrus-1D模型模拟了土壤水的运动。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受到降水和蒸发的共同作用,降水强度影响土壤水分的持续下渗时间与下渗深度,浅层土壤的响应程度更大。各层土壤模拟效率系数均超过0.6,表明Hydrus-1D模型在五道沟地区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用于该地区土壤水分运动的模拟研究。(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郑金华[9](2018)在《内蒙古东部黑土区覆膜玉米土壤水分及地温变化规律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研究了叁种处理下(膜下滴灌、无膜滴灌、无膜不滴灌)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土壤温度波动及对玉米生长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水利》期刊2018年04期)

任荣,马娟娟,郑利剑,程奇云,郭向红[10](2018)在《蓄水坑灌水土温度变化对土壤水分再分布规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寻蓄水坑灌下土壤水分分布规律。【方法】通过构建蓄水单坑灌施条件下的物理模型,分别对恒定水温(15℃)不同土壤温度(15、20和30℃)和恒定土温(30℃)不同灌水温度(15、20和30℃)条件下的土体湿润锋和含水率进行了研究,并对恒定水温(15℃)不同土壤温度(15、20和30℃)条件下土体中水分的再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恒定水温时,在灌溉后的同一时刻,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湿润锋的径向和垂向推进距离的增量分别为18%和4.4%;恒定土温时,在灌溉后的同一时刻,随着灌水温度的升高,湿润锋的径向和垂向推进距离的增量分别为2%和1%,但在同一处理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平均推进速度在降低;在土壤水分的再分布过程中,土壤含水率的高值区域在临近水室的中下部位,随着土壤温度和灌水温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的高值区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在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土壤水分再分布的运动规律时,土壤温度的变化对模拟计算的精度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土壤温度和灌水温度差异较大时,该影响更为明显,水土温度相差15℃时,模拟计算值和实测值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可达19.87%;文中给出了考虑不同土壤温度和灌水温度条件下的水分再分布修正因子,运用该修正模型,可将模拟计算值和实测值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减小至4.76%。【结论】蓄水坑灌下土壤水分再分布对土壤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文中修正模型可作为进一步精确模拟蓄水单坑灌施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的有效工具。(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水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不同下垫面条件的土壤水分研究,对指导地区农作物配置与布局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徐州市南部郊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下垫面类型:梨树园、沙土堰、花菜地、毛豆地和撂荒地,测定0~100 cm土壤水分含量,对土壤水分剖面和时间序列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不同下垫面条件下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具有相似性和各异性。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剖面大体分为土壤水分速变层(0~20 cm)、土壤水分活跃层(20~40 cm)、土壤水分传递层(40~70 cm)和土壤水分稳定层(70~100 cm);同一土壤类型条件下,植物根系的深度会影响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秋收和降水是土壤水分时间序列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胡新,陈勇强.降水驱动下表层土壤水分变化规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

[2].加晓军,张玉婵,朱奎,高艺嘉.不同下垫面条件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以徐州市南部郊区为例[J].人民长江.2019

[3].张弢,李万荣,毛竹馨,张敏.河西地区啤酒大麦需水规律及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9

[4].王帅兵,王克勤,宋娅丽,赵洋毅,李佳璇.不同时间尺度反坡台阶红壤坡耕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J].农业工程学报.2019

[5].邢立文,董娟.安太堡矿区在不同类型结皮影响下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J].山西科技.2019

[6].高岩,胡晓蕾,刘然.雨水渗流过程中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J].建筑技术.2019

[7].王锦志.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年限机修梯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8

[8].吴辰,郝振纯,鲁承阳,梁菊平.五道沟地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及模拟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8

[9].郑金华.内蒙古东部黑土区覆膜玉米土壤水分及地温变化规律初步研究[J].内蒙古水利.2018

[10].任荣,马娟娟,郑利剑,程奇云,郭向红.蓄水坑灌水土温度变化对土壤水分再分布规律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坡地苜蓿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1 研究区的水热分布与组合2. 2 土壤不同粗糙度条件下地表发射率随土壤水一4两种灌溉方式在4于60(mc)土壤水分不同粗糙度条件下后向散射系数随土注水移栽辣椒土壤全生育期土壤水分

标签:;  ;  ;  ;  ;  ;  ;  

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论文_胡新,陈勇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