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乱世治国之道,探《百家争鸣》

论乱世治国之道,探《百家争鸣》

萧山第十高级中学浙江杭州311200

摘要: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在《关于修订高中历史课标的几个问题》中,对于“家国情怀”素养的阐释是:“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此理解的基础上,我认为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每一节历史课情感的升华,是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身心素养的洗炼。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长期的历史学习的积淀,需要把历史和时政相结合,让师生在历史学习中得到家国情怀的持久熏陶。本文拟通过对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百家争鸣》一课的教学为例,从历史上思想家阐述乱世治国之道的主张出发,浅析“家国情怀”素养落实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乱世治国之道百家争鸣家国情怀素养培养

一、《百家争鸣》内涵中充彻着“家国情怀”的素养内容

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绽放着夺目的光彩。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持续战乱,民不聊生,士阶层作为人数最多、地位最低的贵族阶层,有文化、有本事有智谋,使上层贵族纷纷拉拢他们辅佐自己保地盘、争利益。作为贵族的一员,这些士往往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努力思考着社会到底应该怎么走,当政者应该怎么治国理政,如何才能谋得天下太平等问题。由于士阶层不同的人生观、自然观、教育观,在尔虞我诈、刀光剑影的大动荡社会,体现最核心的就是政治观,也就是治国理政的观点。所以本课设计以治国理政之道为主线,阐述不同阶层的士提出不同的治国理政之道。借助于易中天教授《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以儒家为线索,围绕儒家介绍先秦三次乱世该如何救国大辩论及阐述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主张不同的治理方法,当时流行王道、帝道、天道、霸道的说法等,我尝试从国家大视野来看诸子思想,以突出国家意识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在本课教学中,从当时诸子倡导的个人处世到上层治国;如何让世道变安稳的治国理政之道,到现在我党和我国崇尚文化自信的提倡社会责任感,都与今天历史教学中熏陶和激发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内涵,树立自我修养观、民族认同感、国家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二、《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的素养渗透和指导价值

家国情怀就是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范畴,很多老师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淡化处理,只抓课本知识、考试要求,以应试为目标,觉得家国情怀不是靠这一课就能落实的,提升到这一步显得有些假大空虚,卷面上又反馈不出来,况且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在落实知识后不太注重课堂的情感升华。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正因为家国情怀不是靠一课、两课就能落实的,所以需要每一节历史课都有自然的情感升华,把家国情怀自然地渗透在课堂的一些环节中,渗透在一些知识点的讲解中,渗透在一些问题的探究中,渗透在课堂的总结中,当然这就需要教师更加充分地思考研究,对知识点有更深的理解,才能把历史情感无声地到位在课堂教学中传达,做到不矫揉造作,润物细无声,但又触碰到学生的心灵,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的熏陶。

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要培养和提高学生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所以本课教学设计的目标紧紧围绕这五大核心素养,以落实核心素养为最终归宿。

本课是中国古代文化史,存在大量一手资料即文言文资料,需要学生培养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来理解各位思想家的思想。一定时期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产物,所以在分析文化现象时需要综合当时的政治和经济情况,联系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已学知识,这就需要学生的知识迁移整合能力。综上情况,以下为我确定的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的产物;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理解百家争鸣背景。

时空观念:定位思想家所处时代,了解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变革。

史料实证:研读一手史料,理解各家的治国理政思想主张。

历史解释:阅读课本,理解思想家的主张,学会自己解释相关观点。

家国情怀:体会士阶层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和思考;感悟中国百家争鸣时期思想文化的璀璨光辉;认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信。

重点:学生解读文言史料,结合教材,概括诸子的治国理政思想和其他思想主张。

难点:学生回顾必修一和必修二内容,解读图片史料,分析百家争鸣背景。

三、《百家争鸣》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百家争鸣》一课可分为四个教学环节:“平语”入道,士人论治道,论道之溯源,论道之今鉴。通过教师适时、适势、适当地引导,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安排学生集体朗读、圈画标注、整理归纳、表格制作、纠错补充、小组探究等学习环节,以提升学生的时空定位、逻辑推理、教材研读、史料分析、集体合作等素养能力,最终通过核心素养浓郁的课堂教学,升华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对当今社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1.“平语”入道:引用习近平语言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源头。教师通过课件辅助展现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论述和文化自信的名言,引导出传统文化的源头——百家争鸣时期,继而展现本课结构框架和考试标准。学生齐声朗读名言,初步体会传统文化的意义,初步构建本课知识结构,了解本课考试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习近平

2.士人论治道:全面展示“百家争鸣”的主要主张,这一环节有五部分内容:儒士论王道——以仁立德,礼治天下;侠士论帝道——贤人治国,兼爱天下;隐士论天道——清静无为,垂拱而治;谋士论霸道——君主集权,刑法治国;世纪大辩论——竞争辩论,学习吸收。前四部分以一个模式进行教学,教师课间呈现有关诸子政治观点的文言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理解文言文,切记逐字翻译;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圈画关键词句,落实诸子政治思想及其他方面思想;最后一部分,教师介绍春秋战国时期三次大辩论,指出辩论中核心差别;然后展示表格,陆续请几位同学黑板上填写、纠正、补充,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分类,深化理解,强化记忆。

(1)儒士论王道——以仁立德,礼治天下

史料: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

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性恶》

问题:①阅读材料概括了三位儒学大师的政治观点;②阅读教材整理了三位大师的思想主张(人际规范、政治理念、自然哲学、文化教育);③分别用一句话概述三位大师对儒学的历史贡献。

(2)侠士论帝道——贤人治国,兼爱天下

史料: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兼爱上》

虽天亦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墨子·尚贤中》

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墨子·尚同下》

问题:①材料反应了墨子哪些思想;②联系教材概括墨家精神;③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墨子是哪个阶层的代表。

教学片段:

教师:墨子是第一个对孔子思想进行批判的人,孔子推崇西周礼乐制;墨子推崇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反对尊卑等级的礼制,反对铺张浪费毫无意义的乐舞。墨家组成一个学术团体,纪律严密,其实很像一个军事组织,墨子是最高领袖“巨子”。这个团体过着刻苦俭朴的生活,自食其力,行侠仗义,只要巨子一声令下,弟子就会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这个特别的团体主张统治者怎样的治国之道呢?

学生:1: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教师:兼爱和儒家的仁爱有什么区别?

学生2:儒家仁爱有等级名分的差别,墨家的兼爱是没差别的。

教师:很好,所谓“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说爱是相互的,利是相互的,你爱别人,别人也会爱你,你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尚同这一段我们来看一下,天子说对的,大家就必须认为是对的;天子说错,大家就必须认为是错的。去掉不好的话,学习天子的好话;去掉不好的行为,学习天子的好行为。也就是墨子觉得天子一定是最圣明的,一切思想、观念和意见必须统一于圣明的天子。这个尚同观点有什么色彩?

学生集体:专制色彩。

教师:我们后面要学到韩非是明确主张君主专制的,法家受到墨家尚同思想的影响并进一步发展了,我们刚才也提到儒家和墨家都讲爱,也就是我们说的百家争鸣他们的思想在相互争辩竞争同时,还在相互学习吸收渗透,得以思想进一步的发展繁荣,所以百家争鸣的概念是什么?在哪里?

学生3:第7页知识链接,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式。

教师:找得准确!再回到墨家,那么到底哪一阶层崇尚刻苦俭朴,相互爱,相互利,没有战争,不要讲等级阶层,要节约不浪费?

学生集体:社会下层,老百姓。

教师:所以墨子自己是士阶层的下层,粗茶粗布,就算成名了,也坚持苦日子,坚持行侠仗义,救人之难,哪里有进攻的,他就是去哪里帮助防御,所以他是小生产者和劳苦大众的代言人。

(3)隐士论天道——清静无为,垂拱而治

材料: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

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庄子·外篇》

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教材概括老庄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人生追求。

(4)谋士论霸道——君主集权,刑法治国。材料: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第八》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教材概括韩非思想。

(5)世纪大辩论——竞争辩论,学习吸收。这部分是对于第二部分知识点的系统强化,教师介绍三次大辩论,学生理解四家核心思想区别,进一步认识当时儒墨展开仁爱和兼爱论战,儒道针对有为和无为较量,儒法围绕德治礼治和刑治法治争锋。最终表格汇总,对这一部分知识整合,深化理解,强化记忆。该表格中时代定位很详细,增强时空观念素养,思想贡献按伦理道德思想、治国理政思想、自然哲学思想、文化教育四方面整理,以增强概念性理解,知识归类。直观的表格,折射出了前秦诸子为天下太平,积极思考,建言献策的社会责任感,潜移默化中熏陶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表格:

3.论道之溯源:综合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因素。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提供四张图片材料,分别指向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生产力飞跃的经济发展、学术下移的文化氛围。学生小组探究出现百家争鸣的时代大背景,探究成果在练习本上做笔记,以便展现集体智慧成果。这个问题角度较多,需要已学知识和新学知识的整合,小组探究利用集体智慧,激发思维,更有效率。百家争鸣的背景考试标准没有要求,但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秦统一、铁犁牛耕在必修一、必修二中都是学考要求内容,私学发展学术下移本课的孔子教育贡献中也已呈现,所以通过图片联系所学,强化对于时代背景的理解,提高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从政治、文化、经济和阶级角度分析时代,增强唯物史观素养。最后点出礼崩乐坏天下大乱下,士阶层纷纷忧时局寻治道济天下,体现了深深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4.论道之今鉴:归纳总结诸子百家思想对今天素养培育的作用。这部分是引领整节课高度的环节,需要精炼地展现课堂主旨。首先学生回顾诸子思想、思考并各抒己见关于至今都特别有意义的诸子百家思想内容,把百家争鸣与当今社会现实相结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历史的现实意义。然后课件呈现以德治国、素质教育、全民教育、和平反战、平等博爱、刻苦俭朴……这些关键词,其中凸显治国理政思想的关键词,以强化本课主题。学生可以认识到诸子在二千多年前提到的一些思想,在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人民,当政者需要减税增收,法治公正;对于时代,当政者需要推进改革,与时俱进;对于世界,当政者需要维护和平,反对战争。最后学生齐声朗读习近平的话: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习近平这段话非常精确地提炼了本课主旨,要用历史指导现实,要用历史启迪未来,这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继往开来。学生要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华精神,升华家国情怀素养。

四、关于“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的教学成效与课后思考

对于历史核心素养,中国社会科学院吴伟教授阐释,“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所以历史素养的培养,需要每一节历史课的积累,以量变促成质变,并在每一节课中都有侧重突出的核心素养,本课突出家国情怀素养。对于本课教学,我有我的创新亮点,也有历史教学的困惑之处。

1.家国情怀素养突出主题化。本课抓住这个时代的一个热点,到底如何治国才能安天下,才能让乱世变治世,以治国理政之道为主线贯穿全课,框架清晰。诸子政治思想一手史料呈现,突出了本课关于治国理政之道的主线,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实践,同时可以加深对于诸子政治观点的理解,也是提高历史解释素养的实践。诸子别的思想都通教材整理表格归纳已落实,强化历史识记,图片史料分析百家争鸣时代背景,加强唯物史观思维,全面多角度分析时代背景。最后学生谈诸子思想值得当代借鉴的思想精华,深化学生对于诸子思想的认识,同时感受先人的智慧,产生民族自豪感,感受诸子对社会国家命运的关切,树立社会责任感。

2.阅读整合教材知识趣味化。历史教材的整合,教学过程的实施,都需要教师丰富的知识储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教师“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在施教过程中产生了困惑,政治理念等观念思想太枯燥,是否可以讲一些东施效颦、守株待兔等之类相关的成语故事和历史趣事,增强趣味性,但是课堂时间有限,会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但是只要广泛阅读,有更深更广的知识眼界,在教学过程中不机械地生搬硬套,可以收放自如、行云流水、信手拈来地讲些相关的历史故事,不单不会耽误教学进度,还能潜移默化地渗透史学素养。

3.古文史料取舍运用精炼化。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往往会涉及到很多古文史料,历史教学遵循论从史出,文言史料的课堂运用必不可少,正如本节课有大量的先秦典籍史料,但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文言史料是非常难懂枯燥的。文言史料的枯燥性和课堂的趣味性如何协调,是历史中国古代史教学的一大困惑,需要我不断地思考和学习。

综上所述,历史素养需要每一节历史课的积淀,作为历史老师,需要不断阅读、不断学习、不断请教,解决教学的困惑,提升自己的素养,提升自己的课堂。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日积月累,尽可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标签:;  ;  ;  

论乱世治国之道,探《百家争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