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庆军:王阳明与柏拉图善恶观之比较论文

贾庆军:王阳明与柏拉图善恶观之比较论文

 王阳明与柏拉图善恶观之比较

王阳明与柏拉图善恶观之比较

贾庆军,张 雪

(宁波大学 人文与传媒学院,宁波 浙江 315000)

摘 要:王阳明和柏拉图的善恶观都是建立在其宇宙观上的。在宇宙观方面,阳明是理一元论,而柏拉图是创造者与被造物二元论。由此产生了其善恶观的不同。在柏拉图那里,善恶是与精神和物质、灵魂和肉体的二元对立相对应的;在阳明这里,则善恶本为一物,善之过与不及就是恶。善恶不是简单地对应着超验与经验、精神和物质、人和动植物之对立。将阳明道德学说与柏拉图的古典道德学说相比较,就能看到良知学说之独特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王阳明;柏拉图;善恶观

关于阳明的善恶观,笔者已经在多篇文章中论及。这里将尝试把阳明善恶观与柏拉图的善恶观进行对比,以便考查其异同,也借此凸显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一、阳明的善恶观

如笔者以前文章所述,阳明的善恶观来自其宇宙观。对阳明来说,整个宇宙的存在就是一个良知天理之存在(人的心体良知亦蕴含其中),在其发用流行、化生为万物之后,就是一个意或气的世界。而心体之良知未发时原本与良知天理合二为一,随同天理良知已发之后,则为人心之意。而人及人心之意乃是这个宇宙的核心。[1]

首先,目前高校和包括社区在内的行政部门在推进创新创业过程中更多在扮演“独角戏”的角色,教师和学生却因为激励机制不足而参与度不高。其次,在调度各方创新创业积极性上存在制度性壁垒,创新创业生态链条上针对各方的协同机制不健全。最后,目前多以政策驱动等外在因素为主导,各方内生动力不足,没有形成适合创新创业的整体生态文化。

在这个宇宙中,良知天理和万物并不是对立的存在,良知天理也不在万物之外,毋宁说良知天理和万物本就是一个存在。在这个宇宙中,人乃天地万物之心,万物则是人之躯干。人和万物就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万物并不是与心隔离的存在,所以阳明会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个一体之宇宙就完美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即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由于宇宙是一个整体,其善恶也是从整体上来说的。对阳明来说,在良知宇宙中,万物在其本然或自然状态中,皆是无善无恶的,或是至善的。恶不过是本体至善(或善)状态的过与不及。可见,恶就不是善之外的独立存在,它不过是善的一种扭曲。

按照阳明这种整体善恶观,我们可区分两类善恶:

第一类是物质意义上的万物(包括人)之善恶。万物和人物质意义上的善就是其自然本然状态,即各物的自然顺畅之流转、生长、变化、消亡等。万物和人物质意义上的恶就是其自然本然状态的扭曲(过和不及);

第二类是关于人的精神意义上的知、情、意之善恶。其善指知、情、意的自然本然状态,恶则是知、情、意的过与不及。

但这两类善恶的标准是一样的,对阳明来说,精神和物质皆是良知之产物,精神和物质的区别只是灵明的程度不同而已。人身上这些灵明性的存在也要符合自然天理,若其发用过程中出现过与不及,就是恶。

我们接下来主要解释一下第二类的善恶。

(一) “知”之善恶

阳明把知分成了本然之知和见闻之知。而在这两种知中,都既包含存在知识也包括善恶知识。在阳明看来,存在和价值是一体的。对天地万物的自然本然状态的认知就是本然之知。而流连于枝节和方所形成的知则属于见闻之知。本然之知与见闻之知都有自己的善恶法则。按阳明所说,本然之知的善恶才是根本的善恶知识,而见闻之知所得出的善恶知识则是伪善恶知识。因此,见闻之知从整体上就是恶的知识。本然之知才会产生真正的善的知识。而本然之知就是良知。对于良知,阳明还提醒说,良知不是抽象之知、固定之知,也不是刻意之知。他说:“无知无不知,本体原是如此。譬如日未尝有心照物,而自无物不照。无照无不照,原是日的本体。良知本无知,今却要有知。本无不知,今却疑有不知。只是信不及耳”。[2]109良知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是刻意去求,所以说良知本无知;而良知一旦呈现,则又是无所不知。现今所谓的科学知识也可以包含在良知范围之内。这些科学知识若真正揭示出宇宙自然本然之奥秘,也是善之知识;若其过于自大,矫枉过正,则是恶知识。在“拔本塞源”论中,阳明对见闻之知与本然之知的关系论述得很透彻,他说:

情主要是指喜怒哀乐好恶等情感。在阳明看来,这些情感若是依循自然良知天理,则为善,其过与不及,则为恶。如阳明所说:“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直初闻之,觉甚易,后体验得来,此个功夫着实是难。如一念虽知好善恶恶,然不知不觉,又夹杂去了。才有夹杂,便不是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的心。善能实实的好,是无念不善矣。恶能实实的恶,是无念及恶矣。如何不是圣人?故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2]97在愤怒等情绪上也是如此,不是不要愤恨,但愤恨要合乎自然,过度和刻意皆为恶。如阳明所说:“忿懥畿件,人心怎能无得,只是不可‘有所’耳。几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且如出外见人相鬫,其不是的,我心亦怒。然虽怒,却此心廓然,不曾动些子气。如今怒人,亦得如此,方才是正”。[2]98, 99 过度的愤恨,便不合自然,也会成为恶。可见,喜怒依循自然,不刻意、不执着,差之毫厘,即善恶相别。我们通常的过度强调或渲染的向善恶恶行为,都有可能变为恶。

……圣人之学日远日晦,而功利之习愈趋愈下……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教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是以皋、夔、稷、契所不能兼之事,而今之初学小生皆欲通其说、究其术。其称名借号,未尝不曰“吾欲以共成天下之务”,而其诚心实意之所在,以为不如是则无以济其私而满其欲也……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终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万古一日。[2]53-56

阳明在这里对知识技能之知的批判,可谓入木三分。这些见闻枝节之知如果在大道天理之指引下各司其职,则天下和谐、万民安康,若其不遵循根本的大道良知之知,就会是私欲泛滥、天下崩坏,“若是者纷纷籍籍,群起角立于天下,又不知其几家。万径千蹊,莫知所适。世之学者如入百戏之场,欢谑跳踉、骋奇斗巧、献笑争妍者,四面而竞出,前瞻后盼,应接不遑,而耳目眩瞀,精神恍惑,日夜遨游淹息其间,如病狂丧心之人,莫自知其家业之所归”。[2]56对本然之知的青睐,是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阳明也不例外。

最终西双借出三万。因为根据那位医生的经验,楼兰从现在到病死,还得消耗三万块钱。他甚至能够推断出楼兰的死期,描叙出楼兰临死的表情。当然,医生补充一句,像她这种状况,随时都有可能死掉。西双从医院出来就分别给同事香格、北黛和呼伦打了电话,向他们每人借了三千块钱,加上罗衫的一万,再加上自己的一万一千,正好凑够三万块。在罗衫的单身公寓里,西双把一沓钱甩得啪啪脆响,三万块呐!我怎么这么伟大?罗衫说这是你借给她们的又不是捐给她们的,你一点儿损失也没有。西双说万一她们没有能力偿还呢?罗衫说那你就把我们的钱先还上再说。放心,我会给你编书立传……

(二) “情”之善恶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当是之时,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视如一家之亲。其才质之下者,则安其农、工、商、贾之分,各勤其业,以相生相养,而无有乎希高慕外之心。其才能之异,若皋、夔、稷、契者,则出而各效其能……盖其心学纯明,而有以全其万物一体之仁。故其精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此圣人之学所以至易至简,易知易从,学易能而才易成者,正以大端惟在复心体之同然,而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

(三) “意”之善恶

这里的意,是阳明良知宇宙中产生的三层意中的第三层。阳明这三层意分别是:良知天理流行发用而成的意(气)。[2]62此意也即后天形化之总体宇宙;而人心良知则在发用中成为人心之意,此人心之意为有形万物总体之意的枢纽[2]90, 91;在人心总体之意中,又分为意念、情感和知觉,知觉乃是人心总体之意的枢纽。意念则是各种念头和思绪。“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2]92这里所说的意念就是心之意中更为具体的析分。

从图6可以看出,试验数据与数值模拟数据在各测点的压力值基本上是一致的,经计算风门全开时炉排表面的横向配风不均匀系数ηQ试验数据为51%,数值模拟数据为57%,该数值模拟方法有一定的准确性,可以选用该数值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可见,阳明人心总体之意中,包含了西方哲学家所说的知、情、意等所有内容。如果勉强对应西方哲学范畴的话,阳明心之意中的情感可对应康德的感性世界,意念则可对应其知性世界,而意中之知则可对应其理性世界。对康德来说,感性、知性、理性乃属于不同的层面,但对阳明来说,这些都属于人心良知所化生之“意”,也即人心良知之“行”。

而对于这第三层的“意念”,也适用阳明整体善恶之法则。这些意念如果顺应良知自然,则是善,反之则是恶。阳明所说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中的“心中贼”,说得就是不合良知天理之意,也即私意。阳明反复说得“诚意”,也是要使这些意念诚正,复归良知。阳明说:“如一念发在好善上,便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故欲正其心在诚意。工夫到诚意,始有着落处。然诚意之本,又在于致知也”。[2]119,120这里的“好善恶恶”就是人心的一种念头或意念。诚意则以良知为本,毋使此念头回归其自然本然状态,如此该念头即是复归良知天理。

要说明的是,这第三层的“意念”和情其实是很难区分开来的。“好善恶恶”、七情六欲既是情也是意念。如阳明所说,心之所发既是情也是意。他说,“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则谓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则谓之心,以其主宰之发动而言则谓之意”[2]76;“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2]111;“性一而已。仁、义、礼、知,性之性也。聪、明、睿、知,性之质也。喜、怒、哀、乐,性之情也。私欲、客气,性之蔽也。质有清浊,故情有过不及,而蔽有浅深也”。[2]68

第一段说得就是心之所发皆为意。第二段指出情乃良知之发用。第三段说得更明白。这段所说的性即是良知。仁义礼智、聪明睿智都是良知之本性和本质,而情则是良知之发用。所以情意本身是相通的。

在整个有形的世界中,能够接近神的自然理念或形式的可能只有人的心灵或灵魂了。而且这个灵魂必须是一个健康或正义的灵魂,即理性占据着主导地位。只有这样的灵魂才会去追求“真实意见、知识、理性和一切美德的东西”,这类事物是“一种紧密连接着永远不变不灭的真实的,自身具有这种本性并且是在具有这种本性的事物中产生的事物”。[3]375

二、柏拉图的善恶观

柏拉图的善恶观就是其正义观。

在其名著《理想国》中,柏拉图借其老师苏格拉底之口,明确提出,正义就是善(保持、助益、和谐等),不正义就是恶(破坏、毁灭、混淆等)。[3]172, 360, 409-411 柏拉图认为,城邦的正义和一个人的正义是一致的,城邦中哲学家(理性)要驾驭商人(爱欲)和武士(激情),毋使这三种人各得其所,各展其自然天性,如此城邦就是正义的。而对于人来说,人的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即理性、爱欲、激情)也要各司其职、各得其所。要实现三者之和谐,就要由理性来驾驭欲望和激情。[3]157-172柏拉图认为这种和谐的关系是符合自然的,也就是正义的,“正义的造成也就是在灵魂里建立起了一些成分:它们相互间合自然地有的统治着有的被统治着,而相互间不自然的统治着和被统治着就造成不正义”。[3]174

如此,柏拉图的所说的正义或者善,也就是一种自然状态或秩序。这就和阳明良知天理之自然本然状态很接近了。

我们要注意,由于智慧或理性是正义的核心内容,所以智慧或理性就是最善的部分,它还保证了其他部分的正义和善。[3]377, 403 在此意义上,柏拉图会说美德就是智慧(理性)指引的行为,或者说美德就是追求和实践智慧(理性)。[3]172, 174 这样的美德将是“神一般的美德”。[3]416

综上可知,在阳明的良知宇宙中,天理就在人心,心乃天地之心,心与万物乃心身一体之关系,其善恶也是一体的。[1]106,107人与自然界同处于同一善恶宇宙中,不会出现人善而物恶的这种西方思想家习以为常的二元分裂之善恶观。

因而,只有理性地生活才是更真实和实在的生活,是最善的生活,也是正义和自然充实的。[3]376, 377, 403

与此相对应,来自身体及类似方面的需求,所得到的不过是“一种永远变化着的可灭的,自身具有这一种本性并且是在具有这一种本性的事物中产生的事物”。[3]375所以,不具备智慧和美德的人,就无法体验到更正义、更真实、更自然、更高贵、更纯粹的快乐的生活。[3]376, 385所以,灵魂是不朽的,尤其是当这一灵魂爱智之时。因为智慧或美德是和神圣、不朽、永恒的事物相连接的,爱智之人会受到神的奖赏。[3]409-416

然而细看之下,两人还是有区别的。柏拉图所谓的自然,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经验中的自然,而是一种超验的存在。柏拉图以床做例子来说明,世界上一切具体事物的存在都是特定的存在,而这些特定存在是依照着一种超验的理念或形式制造出来的。这一理念或形式才是本质的、真正的存在。这一存在也叫自然存在。[3]388-391而这一自然存在来自神,“神或是自己不愿或是某种力量迫使他不能制造超过一个的自然的床,因而就只造了一个本质的床,真正的床。神从未造过两个或两个以上这样的床,它以后也永远不会再有新的了”。[3]391自然的、本质的、真正的存在只能有一种,所以,这样的床也只能有一个。其他事物亦然。“所有自然的东西都是神的创造”。[3]391所以,对柏拉图来说,自然的、本质的存在不可能来自人类或任何被造物,只能来自超验的神。因而现实的、经验的、被造的这些具体的、特定的东西注定要朽坏,而不能朽坏的是超验的自然理念或形式。

如此,我们就弄清楚了柏拉图的宇宙观和善恶观。神是宇宙自然模型的创造者,而万物都是参照这一自然的模型制造出来的。自然模型(理念或形式)是永恒的,而万物则是有生有灭的。具体到人,人的理性或智慧是最接近自然理念的,人的整体灵魂可以不朽,但人的身体则是可朽的。因此,自然的、理性的、不朽的就是正义或善,而非自然的、非理性的、可朽坏的就是不正义或恶。

三、阳明善恶观与柏拉图善恶观之比较

可以看出,柏拉图的自然理念或形式,类似于阳明的良知天理或道,而人的理性或智慧,则类似于阳明的心之良知。其善恶观也接近,自然为善,不自然为恶。但这种相似是表面的,在更深层它们有差异:

(一) 宇宙观上存在差异

阳明的良知天理是宇宙本源,它既是理,也是气,万事万物皆由其化生。如阳明所说:“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安可以形象方所求哉?真阴之精,即真阳之气之母;真阳之气,即真阴之精之父”。“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2]62, 104

而柏拉图的自然理念只是个超验的形式,它是独立超然存在的。现实的、经验的世界不过是参照超验的形式制造出来的。这与阳明良知太虚化生万物有所不同。在阳明这里,体用、已发未发、动静总是一体的,而在柏拉图这里则是两分的。所以柏拉图描绘完理想国之后说,“这种城邦在地球上是找不到的”。[3]386如此,柏拉图在限制了人的僭越行为的同时,也打击了人对至善和美德的信心。而阳明在提倡体用合一、万物一体的同时又区分出其本末,这在提高了人们追求至善的可能性的同时,也可有效防止人们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以人欲取代天理。而自然本然之良知天理的活泼泼特征也会防止人们将天理教条化。

由上所述,在善恶观上,阳明的思考似乎更精微和更具本源性。

(二) 道德观上的差异

柏拉图的宇宙观造就了二元对立:造物主神及其所造的自然理念所居的超验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立;人灵魂中与自然理念相对应的理性和人的身体之对立。这两组对立中,前者是善的、不朽的,而后者是恶的、可朽的。这就奠定了西方古典哲学中精神和物质、灵魂和肉体的二元对立格局。

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要有先进的理念作指导。计算思维能力体现在灵活运用计算机科学的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将计算思维融入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操作技能培训转移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上来。

而在阳明这里,善即是自然本然,恶则是过与不及。阳明之善恶不是简单地对应着超验与经验,更没有精神和物质、人和动植物之区分。①未发和已发不是超验和经验之两分,毋宁说它们是良知天理从孕育到成熟的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所以,在现实已发世界中就有可能实现至善。另外,善和恶的区分也不是永恒和暂时之区分。自然本然及其过与不及和时间是没有关联的。也可说,善恶具有同样的时空特性,其不同只在于是否过不及。

因此,阳明善恶观更高明之处在于,其更透彻地揭示了自然至善之内涵。善或至善的核心特征就是自然流行无碍。不仅留滞为恶,就是执着于善也是恶。因执着于为善去恶而导致的恶已经数不胜数了。如果柏拉图不把理性同度量和计算硬生生等同起来,就可能保证其自然理念之真正自然性,其善恶观也就更深刻了。

还有一点要清楚,良知天理所化生的宇宙从整体上来说是生生不已、周流不息的,但其内部的具体的事物则是有生灭的。也可以说,整体宇宙之善是永存的,但具体的善恶则是生灭的。而且善也不仅仅是保存和助益,恶也不仅仅是破坏。善恶的唯一标准就在于其是否阻碍了天理或天地万物的自然流行。所以,为善去恶(清除或破坏恶)、清除障碍这种看起来像破坏的行为也是至善;而拔苗助长、执着于保存和助益的行为也可能是恶。如果柏拉图将善的保存或助益与自然流行联系起来,就更完整了。

(四)道家洞天福地要求相符。要寻求古金庭,有必要了解:其一,王右军是一位信奉道教的人物,《晋书》王羲之传和道教典籍《真诰》都有明确记述[9]285。其二,金庭洞或金庭山属于道教名山,《真诰》中的夜降八真人,第八位就“多论金庭中事”[9]21,桐柏山真人歌有“写我金庭馆,解驾三秀畿”句[9]45。道教典籍《云笈七签》中,司马承祯的“天地宫府图”划分的三十六小洞天,“第二十七金庭洞,周围三百里,名曰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县。”[2]616其三,王右军选择桐柏山之金庭归隐的重要原因,是此地为其祖先王子晋升仙处。

柏拉图对理性的推崇却有可能导致理性的霸权,从而使自然理念失去自然特征,成为一种抽象的实体或僵化的教条。比如他将理性的工作看成是度量和计算活动,[3]400, 401就有可能降低智慧的层次,使其堕落于寻常枝节算计,如阳明所说,陷入闻见之知,而失却本然之知。

式中:Qk为单独空气源热泵机组的额定制热量,kW;K为富裕系数,取1.05;Ks为根据空气源热泵性能曲线在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青岛市为-7.2 ℃[14]),热泵机组出水温度45 ℃下的制热量修正值,取0.79;Qg为单独燃气锅炉的额定制热量,kW.

(三) 对“神”认识的不同

在柏拉图这里出现了一个超越的神。神造出自然理念或形式,现实具体的世界就依此而建成。人的理性和智慧充其量能认知其自然理念和形式,但对于神这一最高的造物主,则是难以触及的。由于分属两个世界,神和人的界线在柏拉图那里就是不能跨越的。所以说如果柏拉图承认人有爱欲的话,也只能是爱智慧。而爱智慧的同时也就要爱智慧的创造者——神。神作为柏拉图哲学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常常为人们所忽略。只有少数思想家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如西蒙娜•薇依就认为,“柏拉图的智慧不是别的,是灵魂朝向恩典的指引”“柏拉图的哲学不是别的,就是一种爱神的行为”。[4]162, 168

在阳明这里,一个实体化、外在的神是不存在的。所谓神,不过是良知天理的一种存在样态而已。精、气、神都是良知的存在样态,良知之妙用即为神。[2]62“神”特指良知运行过程中不可预测和捉摸的一种能力和样态,也即良知之灵明状态,它不受形质之束缚。在阳明这里,无形之灵明和有形之精气仍属于同一个世界,没有超验和经验之区分。这种神明在民间被冠以具体的形象后,就成为人们膜拜的各种神祇了。如果说人们敬畏神祇的话,也是因为神灵不受形质约束,功用神奇。然而这些神仍属于良知天理或天道,并不在其之外。所以,中国的神都为自然神灵,同属于太虚,没有超验之色彩。②如此人和神也就在一个宇宙之中。在阳明天人一体之旨中,人心之良知与天理良知合一,就有可能达到这种神明的境地。③正是借助于良知之神明,人才得以知善知恶、为善去恶,达到至善之境地。

从阳明与陆澄关于养生的对话中,我们更能看出其对神明之态度。他告诉陆澄说:“京中人回,闻以多病之故,将从事于养生。区区往年盖尝毙力于此矣。后乃知养德、养身只是一事。元静所云‘真我’者,果能戒谨恐惧而专心于是,则神住、气住、精住,而仙家所谓长生久视之说,亦在其中矣。老子、彭篯之徒,乃其禀赋有若此者,非可以学而至。后世如白玉蟾、丘长春之属,皆是彼所称述以为祖师者,其得寿皆不过五六十。则所谓长生之说,当必有所指也。元静气弱多病,但宜清心寡欲,一意圣贤,如前所谓‘真我’之说;不宜轻信异道,徒自惑乱聪明,毙精竭神,无益也”。[5]1282从中可看出,对阳明来说,精、气、神已经全都涵纳在良知之中,只要一心致良知,养德、养身即是一事,不必再另外去寻个养生,如此只会惑乱聪明、毙精竭神,于德于身皆无益。所以,阳明并不否认自然神灵之存在,只是他更认可于良知之神明。

该系统主要包括车辆的防撞系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车辆运行管理系统、收费管理系统和车辆控制系统等,使用不同种类的子系统可以对道路和车辆进行科学的控制和管理[4]。

综上所述,阳明的宇宙观和善恶观看起来更高明些。但这也出现了一个问题,越是高明的思想就越是难以操作和实践。柏拉图的理想国已经是可遇而不可求了,阳明的良知天理就更难体悟和践行了。尽管如此,这些高明的思想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希望和前景,使我们知道人生还有更高的境界和层次。在这一意义上,这些高明的思想生命力更长久。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会越来越体会到这些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从政府层面对国内乳制品进行积极的正面宣传,引导消费者购买。在对国内乳制品行业进行扶持和培育的同时,也应从政府层面对国内乳制品进行积极的正面宣传,可以建立相应的官方平台,实时对乳制品的检测信息对外公布,并通过平台让消费者对乳制品消费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新闻媒体等倡导消费者正确认识国货并支持国有品牌,引导消费者正确购买。

四、结语

通过阳明良知学说和柏拉图理念学说之比较,可以看出阳明的宇宙论和道德论的精微和高明之处。在宇宙论方面,阳明是理一元论,而柏拉图是创造者与被造物二元论。由此就产生了道德论上的不同。在柏拉图那里,善恶是与精神和物质、灵魂和肉体的二元对立相对应的;在阳明这里,则善恶本为一物,善之过与不及就是恶。善恶就不是简单地对应着超验与经验、精神和物质、人和动植物之对立;在神的问题上,柏拉图把神看做世界的创造者,而阳明则把神只看做良知中的一种高级存在。阳明良知学说可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它不仅在中国思想史上意义重大,在世界思想史上也应有一席之地。

观察组患者的脑出血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细数据见表1;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血肿扩大率5.3%明显低于对照组19.3%,差异显著(P<0.05)。

注释

①就连被称为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海德格尔,也避免不了柏拉图所做的区分,他也将人和动物以及所谓无生命的自然区分开来,尽管他也承认存在者之整体,但却不承认这一整体有共同之本质。见(德)马丁·海德格尔. 尼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267,268。这似乎也说明海氏对老子《道德经》的理解是片面的。

这一结果充分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好的包容性,在长时间内推动了低收入农户收入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大规模减贫事实提供合理的解释和支持。中国的包容性经济发展,是在体制和发展模式转换期和特殊的土地制度下,通过选择合适的改革路径和发展模式,实行包容性增长与共享性惠农政策,使国家的经济发展惠及农村的贫困和低收入人群。

“拉筋”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易筋经》第三势“掌托天门”就是适合日常练习的方法: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仰头目观掌背。同时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尽力上托,两腿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随后两掌变拳,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可反复8~20次。经常以车代步、久坐不动的人,如果出现弯腰时腰酸、下蹲费劲、步伐迈不大等,说明你的筋缺乏弹性了,更要注意加强此类锻炼。但高血压、心脏病、骨质疏松等疾病患者不可盲目练习。

建国初期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磷肥工业都是以发展低浓度为主。当时,发达国家高浓度磷复肥已占磷复肥总产量的70%,而我国还不到5%。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一大批高浓度磷复肥生产技术和装置。1990年后,这些装置相继建成投产,但却面临着市场认可度低和大量进口肥料的冲击,开工率长期不足50%。

②明代名士钟振之对神鬼之本质有精辟之论述,其观点和阳明是接近的,所谓的上帝、鬼神、圣人皆是太极之不同形质之体现而已(吴相湘编:《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二)》,辟邪集·天学再征,台湾学生书局,1966,933-934)。

③王阳明也没有明确否认有这些自然神灵之存在,只是他更认可于良知之神明。见朱晓鹏.《王阳明与道家道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37,238。

参考文献

[1] 贾庆军. 王阳明与尼采善恶观之比较[J]. 浙江社会科学, 2017(11): 105-112.

[2]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吴光, 钱明, 董平, 等, 编校.上卷.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3]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 张竹明, 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4] 西蒙娜•薇依.柏拉图对话中的神——薇依论古希腊文学[M].吴雅凌, 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2.

[5]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吴光, 钱明, 董平, 等编校.下卷.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A Comparison of Plato and Wang Yang-ming’s Perspective of Goodness and Evil

JIA Qing-jun, ZHANG Xue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Abstract: Plato’s and Wang Yangming’s distinct viewpoints of goodness and evil, with regard to the cosmology, referred to the dualism between creator and created things, and the monism as the source of common things, respectively. Plato viewed goodness and evil as material and spirit, mind and body in a dual perspective while Wang thought of evil as equal to goodness, emphasizing that, whether someone overdoes the goodness or not, goodness was connected with evil absolutely, and that goodness and evil were not easily linked with the antithesis between transcendence and experience, physical and spiritual factors, as well as human and nature.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se distinctive theories of classical ethics can contribute to revealing the superiority and uniqueness of conscience.

Key words: Wang Yangming; Plato; evil and goodness.

收稿日期:2018-06-10

基金项目: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浙东文化精神与当代价值研究”(JD14ZW02)

第一作者简介:贾庆军(1974-),男,河北望都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浙东学术。E-mail: jiaqingjun@nbu.edu.cn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19)02-0024-06

(责任编辑 赵 蔚)

标签:;  ;  ;  ;  ;  ;  ;  ;  ;  ;  ;  ;  ;  ;  

贾庆军:王阳明与柏拉图善恶观之比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