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机器人论文-孙楠,钱程,王颖,柴文君,李淑敬

型机器人论文-孙楠,钱程,王颖,柴文君,李淑敬

导读:本文包含了型机器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远程操控,服务型机器人,浏览器和服务器架构

型机器人论文文献综述

孙楠,钱程,王颖,柴文君,李淑敬[1](2019)在《基于B/S架构的服务型机器人远程操控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服务机器人遥控软件难以跨平台的问题,设计和开发了一种基于B/S架构的远程操控系统。针对通信协议的差异导致通信障碍问题,文章引入网关程序进行协议转换,从而实现网页前端与机载程序之间的通信,并将网页前端的部分业务逻辑交由网关程序实现,使得操控性能得以优化。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案实现了PC端和手机端用网页对服务机器人进行可视化操控,基于B/S的远程操控系统对于其他机器人相关程序的设计和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无线互联科技》期刊2019年20期)

骆轶琪[2](2019)在《5G时代开启 智能服务型机器人将迎来春天?》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历过细分领域的融资转冷之后,机器人市场迎着5G风口,将走向新的竞争阶段。在近日举行的2019年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CCF-GAIR)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陈义明接受采访时表示,从目前国内机器人市场发展来看,硬件的实现难度已经不大(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期刊2019-07-16)

黄武飞,曾吉昌,黄锦权,李思寒,陈育均[3](2019)在《基于实验室安保服务型机器人的人脸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一个用于机器人的人脸识别系统。该系统先通过摄像头捕捉人脸图像,在计算机上完成人脸识别,最后对机器人发送指令。识别过程是提取摄像头捕捉的人脸特征和数据库中人脸特征的128维向量进行欧氏距离计算,通过欧氏距离的计算结果进行判定。实现该系统所用的平台和硬件标准不高,且识别效果良好、构造简单方便,因此可应用范围广。(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现代化》期刊2019年07期)

王春光[4](2019)在《对服务型机器人拟人化设计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的朋友。该文从服务型机器人拟人化设计的意义、基本原则、设计的步骤、所需的工具进行研究,进而提出服务型机器人拟人化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希望对此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9年19期)

张资恒,宋雪琪,高喜银[5](2019)在《空巢老人陪伴型机器人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预计到2025年,人口老龄化将变成一个极其严峻的社会问题。其中,空巢老人面临的心理、生理、社交等方面的问题正在不断加剧。本文提出了空巢老人陪伴型机器人概念设计,老人可以通过发出语音指令控制机器人行为,机器人可以随时监测老人身体状况并及时反映给子女,机器人也可以充当孩童给予老人心理慰藉,真正实现全方位的陪伴。这样可以缓解空巢老人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压力,同时尽可能使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幸福快乐。(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18期)

李愿[6](2019)在《华数Ⅱ型机器人关键指令在码垛编程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智能制造产业的飞速发展,工业机器人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针对华数Ⅱ型机器人,研究其关键指令在码垛编程设计中的应用,解决示教点繁多造成的示教时间长和示教误差等问题,提高工业机器人在码垛自动化生产线中的生产效率和工作精度。(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9年11期)

张良[7](2019)在《基于TwinCAT关节型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课题源于导师对工业机器人项目的研发,用于专用机器人的控制,以功能模块化为研究方向,意在开发一种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适用于不同自由度的关节型机器人,满足其基本的控制要求,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有特殊要求的专用机器人进行二次开发,这样就能免去大量的前期工作。考虑到操作系统在开放性,实时性,稳定性等问题以及应用程序开发的难易性选择了倍福系统。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采用工业PC工控一体机作为硬件平台,对机器人控制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分析,提出一种基于工业PC机+TwinCAT3+VS2015(MFC)软件的实时控制系统的架构,在visual studio2015软件开发环境下,采用C++编程语言在MFC软件平台中进行编程设计人机交互界面,重点实现了对示教功能的研究。在TwinCAT3软件平台中采用模块化的开发思路编程实现机器人基本运动控制,重点研究了标定零点、点到点运动和插补运动。通过ADS通讯实现VS015(MFC)软件与TwinCAT3的通讯,机器人控制系统除了控制自身的运动外,还需要外接各种辅助设备配合机器人的动作。因此需要实现外接设备与工业PC之间的通讯,所以重点介绍了Modbus RTU和ADS通信的模块化设计。最后对控制系统进行了调试,以轴承环锻压胚料搬运机器人为实验对象完成了对控制系统的示教试验验证和重复精度测试,结果基本达到设计要求,证明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9-05-27)

迟洁茹,于海生,杨杰,牛欢,张启杲[8](2019)在《2-DOF关节型机器人轨迹的PCH与PD协调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二自由度关节型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系统单独使用一种控制方法难以实现快速高效、高精度的问题,设计了基于端口受控哈密顿(PCH)系统与传统PD算法协调控制的方案。端口受控哈密顿(PCH)控制用于确保系统的稳定性问题,传统PD控制主要用于提高系统响应的快速性问题。采用指数函数作为协调函数以实现协调控制策略,从而适应二自由度机器人的误差扰动。该系统既实现了位置信号的快速跟踪,又使机器人的输出信号控制在较高的误差精度范围内。经仿真验证表明,当机器人的机械系统存在建模误差时,采用端口受控哈密顿与传统PD算法协调控制器的二自由度关节型机器人位置控制系统有效的结合了两种控制方法的优点,该系统的动态性能与稳态性能优良,且能够快速消除误差。(本文来源于《控制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吕一哲[9](2019)在《VR人型机器人发展与未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人类形态在现代社会的普适性以及操作者人类本身对于人形的极为熟悉,VR与机器人结合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当发展前景的方向。针对于这一发展现状,文章主要讨论了VR与人型机器人结合的几个主要的发展方向,包括了远程操控,救援型机器人,以及在生物入侵防治方面的讨论与展望。(本文来源于《科技传播》期刊2019年09期)

于庚[10](2019)在《1200米级深水作业型机器人水动力及运动响应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带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是海洋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水下机器人,它根据可实现的功能分为观察型与作业型。观察型水下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水域搜索、渔业养殖、水上娱乐和水下摄影等行业;深水作业型水下机器人结构复杂,实现的功能多样,水下作业能力强,广泛应用于水下建筑支持、水下考古作业、海底搜寻打捞等领域。本文依托江苏省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项目——系列化ROV研发及关键部件研制,针对船舶与海洋平台水下工程的实际需求,开展了深水作业型ROV以及相关子系统、关键部件的研究与研制工作。基于CFD数值方法研究该机器人的水动力性能,使用理论计算与数值求解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脐带缆的阻力性能;使用滑移网格方法研究了螺旋桨的敞水性能,基于体积力法探究了ROV本体与螺旋桨全耦合状态下的运动性能;根据水下机器人的方案设计,完成了水下机器人各部件的制作与选型,成功搭建了水下机器人的样机并进行了系统调试。具体工作内容如下:基于模块化设计思路,明确了深海作业型ROV的系统组成,并确定各系统的实施方案,完成了机器人各模块材料的选取、结构形式的设计以及确定合适的安装固定方式,依托有限元分析软件对ROV关键部件进行了强度校核与稳定性分析,根据静稳性原则,调整了本体结构的浮心与重心位置,最后依托叁维设计软件SolidWorks完成了水下机器人整体样机的虚拟装配工作。建立了水下机器人的水动力学模型;基于CFD数值计算方法对ROV结构本体在不同航速下多自由度的水动力性能进行了仿真计算;采用理论计算与数值软件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其阻力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两者的计算结果较吻合,并对脐带缆与结构本体耦合模型在直航状态下的阻力性能进行了数值研究;基于滑移网格方法对螺旋桨的敞水性能进行了数值研究,并通过水池实验对其推力性能进行验证;基于体积力法对ROV结构本体在多螺旋桨耦合状态下的运动响应性能进行了数值研究,并形成螺旋桨控制策略表,为控制系统的开发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根据ROV系统方案设计与各个部件的加工图纸,采用了合适的机械加工手段完成了各零部件的加工制作;根据装配图纸,完成了样机的搭建工作;依据系统调试方案,完成了ROV各模块以及整体的联调测试工作,各项测试结果表明深水工作型ROV运行正常、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9-04-25)

型机器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历过细分领域的融资转冷之后,机器人市场迎着5G风口,将走向新的竞争阶段。在近日举行的2019年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CCF-GAIR)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陈义明接受采访时表示,从目前国内机器人市场发展来看,硬件的实现难度已经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型机器人论文参考文献

[1].孙楠,钱程,王颖,柴文君,李淑敬.基于B/S架构的服务型机器人远程操控系统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9

[2].骆轶琪.5G时代开启智能服务型机器人将迎来春天?[N].21世纪经济报道.2019

[3].黄武飞,曾吉昌,黄锦权,李思寒,陈育均.基于实验室安保服务型机器人的人脸识别[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9

[4].王春光.对服务型机器人拟人化设计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9

[5].张资恒,宋雪琪,高喜银.空巢老人陪伴型机器人设计[J].科学技术创新.2019

[6].李愿.华数Ⅱ型机器人关键指令在码垛编程设计中的应用[J].内燃机与配件.2019

[7].张良.基于TwinCAT关节型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9

[8].迟洁茹,于海生,杨杰,牛欢,张启杲.2-DOF关节型机器人轨迹的PCH与PD协调控制[J].控制工程.2019

[9].吕一哲.VR人型机器人发展与未来应用[J].科技传播.2019

[10].于庚.1200米级深水作业型机器人水动力及运动响应性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9

标签:;  ;  ;  

型机器人论文-孙楠,钱程,王颖,柴文君,李淑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