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注入酸压论文-李素珍,高跃宾,杨战伟,黄立宁,陈江祺

多级注入酸压论文-李素珍,高跃宾,杨战伟,黄立宁,陈江祺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级注入酸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复合多级注入,体积酸压,碳酸盐岩,超深井

多级注入酸压论文文献综述

李素珍,高跃宾,杨战伟,黄立宁,陈江祺[1](2018)在《复合多级注入体积酸压技术在安岳特大型气田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安岳气田储层埋藏深、温度高、叁类储层天然裂缝不发育、自然产能低、常规酸压措施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借鉴非常规油气田体积改造理念,在研究目标区块储层特征、岩石力学性质和叁向应力关系的基础上,采取滑溜水多级段塞+胶凝酸复合多级注入酸压技术形成裂缝网络,同时采用转向酸层间转向技术提高储层纵向剖面动用程度,实现纵横向沟通裂缝系统、达到储层体积改造、提高单井产量的目的。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形成了裂缝网络,实现了体积改造,虽然增产改造效果并不理想,但对类似特征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新技术的尝试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04工程技术)》期刊2018-11-14)

罗志锋,余洋,赵立强,李小刚,赵兴东[2](2018)在《多因素下多级交替注入酸液指进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酸液黏性指进演化特征及最终形态受多种工程地质因素影响,利用可视化指进实验装置,以分形维数和多重分形谱宽度表征指进形态,综合考虑酸液浓度、注入级数、温度、施工排量、前置液酸液黏度比和裂缝倾角六个因素,探究多因素下酸液黏性指进演化特征及最终形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个因素对分形维数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黏度比、注入级数、温度、酸液浓度、施工排量、裂缝倾角;各个因素对多重分形谱宽度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黏度比、裂缝倾角、施工排量、酸液浓度、注入级数、温度;要实现黏性指进酸压,应当提高黏度比至100∶1~150∶1,控制注入级数为2~3级,设计酸液用量占比0.3左右,并在注入酸液前注入大量前置液降低裂缝壁面温度。(本文来源于《油气藏评价与开发》期刊2018年04期)

叶颉枭,李力,韩慧芬,张思琦,薛衡[3](2018)在《多级交替注入酸压工艺优化研究——以磨溪龙女寺构造龙王庙组储层改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磨溪—龙女寺构造龙王庙组储层多级交替注入酸压工艺设计的准确性,通过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实验,结合数值扫描技术,开展了不同注入级数、不同液体组合和不同排量下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保持率和裂缝壁面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一级和二级注入,叁级交替注入可获得最高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保持率,且能形成贯穿岩板的酸蚀沟槽;注入级数从一级增加到二级再增加到叁级,导流能力保持率提高量逐渐变小;相同闭合压力和主体酸液条件下,以冻胶作为前置液的叁级注入获得的导流能力保持率与自生酸为前置液的导流能力保持率差别不大;提高注入速率有利于提高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保持率。优化后的多级交替注入酸压工艺应用于磨溪龙女寺构造龙王庙组储层改造,单井施工曲线和后期拟合表明,该工艺可以实现沟通井周有利储集体的工程目标,为低渗储层改造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油气藏评价与开发》期刊2018年03期)

郭凌峣[4](2018)在《多级交替注入酸压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元坝气田长兴组储层属于高温,常压、超深的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储层高温导致酸、岩反应速率较快,酸蚀裂缝有效作用距离不足。且裂缝壁面多出现均匀刻蚀形态,导致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下降速度快,开发受到严重影响。多级交替注入酸压工艺可以有效降低储层温度,延缓酸岩反应速率,并以此达到深穿透储层目的,同时利用压裂液形成的滤饼,对酸蚀裂缝表面形成非均匀刻蚀,并使酸蚀裂缝具有较高的有效导流能力。由于目前没有从工程实践角度调整合适的酸岩反应时间、酸液浓度、注酸排量及不同注入级数等重要的参数对交替注入酸压改造的效果进行研究,导致施工参数设计不够精细。为精确的模拟注酸过程,本文从分析试采井资料以及前期改造方式入手,利用PKN模型模拟裂缝,得出现场一般排量下的相应的缝长以及缝宽变化。推导雷诺数相似准则完成现场排量到对应的实验室排量转化。为了更真实的实验模拟酸液流过裂缝的外界条件,用有限元法模拟酸液流过的裂缝中部的温度场,以设定室内实验的温度。采用酸蚀裂缝刻蚀仪,在单因素条件下,控制不同的注入级数、酸岩反应时间、酸液浓度、及不同注入排量刻蚀岩板,再用激光扫描仪得到刻蚀岩板的表面3D形态。通过形态分析确认,针对元坝长兴组II类储层改造,最佳注酸级数为叁级交替,确定每一级酸岩接触时间为60min,确定采用的注酸排量为60ml/min对应现场的5m3/min,以及最终确定注入鲜酸浓度为20%为最佳条件。用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测试仪测试刻蚀岩板导流能力验证了模拟结果。将模拟的实验结果运用到单口井的酸压施工方案优化,在现场进行了应用和实施,得到了良好增产改造效果。(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8-06-01)

邵俊杰[5](2017)在《塔河油田多级交替注入酸压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河裂缝型碳酸盐岩油藏具有埋藏超深,地层闭合压力高,地层温度高和非均质性极强四个特点。由于地层闭合应力高,目前的酸压工艺裂缝导流能力保持率仅20%-30%左右,致使裂缝失效快,稳产时间短。酸压中,快速酸岩反应和严重的酸液滤失限制了裂缝扩展及有效酸蚀缝长,多级交替注入是降低酸液滤失、增加活酸作用距离的一种方式。本论文针对塔河奥陶系灰岩储层展开多级交替注入研究。首先通过一系列实验针对压裂液、胶凝酸、交联酸、自生酸4种液体体系进行了评价,评价了液体的流变性、与地层的配伍性及酸液的溶蚀性。然后通过一系列酸液驱替实验和导流能力实验研究了不同液体体系组合、注入级数组合以及用量组合对酸蚀裂缝表面形状及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优选液体体系组合,优化注入级数及用量。再通过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了不同液体交替注入时的有效酸液作用距离和裂缝闭合形状,并与实验结果结合,优选液体体系,注入级数,优化液体用量,预测酸液作用距离。综合实验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以导流能力和酸液有效作用距离为综合考量标准,推荐注入酸液体系为:胶凝酸+压裂液交替注入。当闭合压力为70MPa时,初期导流能力较高,达到25D·cm,其优化的注入级数为4级,每级注入时间为35min。本研究为塔河油田的多级交替注入酸压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优化方法,可有效指导该地区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改造。(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叶颉枭,韩慧芬,张思琦,唐鑫苑,何婷婷[6](2016)在《低渗储层多级交替注入酸压工艺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龙女寺构造龙王庙组气藏位于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平缓构造区威远~龙女寺构造群的东北部,是发育在下寒武统的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1]。不同于磨溪主体构造带,龙女寺构造龙王庙组储层物性相对较差,表现出低孔低渗的特点(平均孔隙度≤4%,平均渗透率≤0.05mD)。多级交替注入酸压工艺是龙女寺构造龙王庙组目前常用的酸压工艺技术之一,但是目前工艺设计主要依靠现场经验决定施工规模和排量等施工参数,参数的准确性和针对性有待提高。本文通过(本文来源于《2016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9-28)

赵兴东,周长林,王业众,陈伟华[7](2015)在《多级注入酸压工艺在安岳气田震旦系灯四气藏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岳气田震旦系灯四段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埋藏深、低压、低渗、储集类型复杂、非均质性强等改造特点,储层改造是气井完井时不可缺少的固定工序。安岳气田震旦系灯四段裂缝~孔隙型、孔隙型储层采用多级注入酸压工艺,并优化了注入级数和高低粘工作液量比例。2012年到目前,安岳气田震旦系灯四气藏累计完成多级注入酸压工艺施工7口井/8井次,累计获测试产量402.74×104m3/d,取得了良好的现场应用效果。(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11-04)

徐兵威,何青,王德安,李国锋,张永春[8](2013)在《大牛地气田多级注入酸压工艺优化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多级注入酸压酸岩反应原理基础上,针对大牛气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特性,以数值模拟为依据,优化研究了多级注入酸压改造强度和注入级数,并通过实验分析不同注入级数下的酸压改造效果,最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大牛地气田,取得无阻流量3.82×104 m3/d的酸压改造效果。(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化工》期刊2013年03期)

孙清华[9](2013)在《酸压增产:造缝导流 气源滚滚》一文中研究指出“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该项目五项创新技术中叁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两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含硫非均质气层酸压增产技术就是其中的一项。 普光气田主力产层为飞仙关组,埋深4500米~6000米,(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报》期刊2013-06-03)

王栋,徐心茹,杨敬一,李国峰,张梅静[10](2012)在《普光气田多级交替注入闭合酸压技术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普光气田飞仙关组、长兴组碳酸盐岩储层具有高温、高压、岩性致密、非均质性强和天然裂缝发育等特点,常规酸压技术难以实现酸压深度改造。为此,在分析普光气田储层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多级交替注入闭合酸压酸液指进程度评价模型,开展了针对多级交替注入闭合酸压技术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交替注入的级数越多,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越高,但需要根据现场施工条件进行优化调整;②稠化酸作用后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高于普通酸;③排量越大,裂缝的导流能力越高;④采用闭合酸压技术能够有效提高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该技术在普光9井实施后,产气量由酸压前的10.32×104m3/d增至123.86×104m3/d,增产效果显着。截至2010年6月,对普光气田的5口新钻井实施多级交替注入闭合酸压投产,平均无阻流量高达621.8×104m3/d。(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12年06期)

多级注入酸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酸液黏性指进演化特征及最终形态受多种工程地质因素影响,利用可视化指进实验装置,以分形维数和多重分形谱宽度表征指进形态,综合考虑酸液浓度、注入级数、温度、施工排量、前置液酸液黏度比和裂缝倾角六个因素,探究多因素下酸液黏性指进演化特征及最终形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个因素对分形维数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黏度比、注入级数、温度、酸液浓度、施工排量、裂缝倾角;各个因素对多重分形谱宽度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黏度比、裂缝倾角、施工排量、酸液浓度、注入级数、温度;要实现黏性指进酸压,应当提高黏度比至100∶1~150∶1,控制注入级数为2~3级,设计酸液用量占比0.3左右,并在注入酸液前注入大量前置液降低裂缝壁面温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级注入酸压论文参考文献

[1].李素珍,高跃宾,杨战伟,黄立宁,陈江祺.复合多级注入体积酸压技术在安岳特大型气田的应用[C].2018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04工程技术).2018

[2].罗志锋,余洋,赵立强,李小刚,赵兴东.多因素下多级交替注入酸液指进实验研究[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8

[3].叶颉枭,李力,韩慧芬,张思琦,薛衡.多级交替注入酸压工艺优化研究——以磨溪龙女寺构造龙王庙组储层改造为例[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8

[4].郭凌峣.多级交替注入酸压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8

[5].邵俊杰.塔河油田多级交替注入酸压工艺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

[6].叶颉枭,韩慧芬,张思琦,唐鑫苑,何婷婷.低渗储层多级交替注入酸压工艺优化研究[C].2016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7].赵兴东,周长林,王业众,陈伟华.多级注入酸压工艺在安岳气田震旦系灯四气藏的应用[C].2015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8].徐兵威,何青,王德安,李国锋,张永春.大牛地气田多级注入酸压工艺优化研究与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3

[9].孙清华.酸压增产:造缝导流气源滚滚[N].中国石化报.2013

[10].王栋,徐心茹,杨敬一,李国峰,张梅静.普光气田多级交替注入闭合酸压技术及其应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

标签:;  ;  ;  ;  

多级注入酸压论文-李素珍,高跃宾,杨战伟,黄立宁,陈江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