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美国航母多次接近中国海

记住:美国航母多次接近中国海

一、记住:美国航母一再驶近中国海(论文文献综述)

徐锦庚[1](2017)在《大器晚成》文中研究说明引子百花园里摘蟠桃2013年盛夏,京西宾馆绿树掩映,花团锦簇。6月15日下午,三楼第一会议室。当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在这里召开。会议室右侧,垂着一面银幕;左侧,吊着一只花篮;正中,悬挂一条横幅,上面写着: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2007.7-2012.6)颁奖典礼。氛围既俭朴又庄重。这个5年一度的奖项,是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奖。在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中,传记文

蒋玉山[2](2012)在《博弈与互动:后冷战时期中、美、越三边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将以中、美、越三个国际关系的民族国家行为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中、美、越三国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梳理出三边关系发展脉络。就中越双边关系论,从中越关系近年来发展历程来看,总体发展较为平稳,由于在安全上缺乏互信、核心利益争端和其他结构性矛盾,中越关系发展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在三边关系上,越南以“双面下注”应对中美两个大国关系,或“以美制华”或“以华制美”形成越南较为稳定的策略,而在中越南海争端升级的语境下,越美联合虽未固化但趋势日益凸显。随着南海问题持续升温,越南显然无力“单独叫板”中国,因此其试图命名区域外大国卷入南海争端,正成为越南近期的重点,而作为全球霸权美国的支持更是“重中之重”。而随着中国崛起,美国对华又实行合作加遏制的双重战略,这样越美各取所需。在中美越三边关系中,形成了一种越美区域性和阶段性地合作对华的两方博弈。无政府社会的国家利益博弈造成的互信缺失,越美冷战式“零和”思维,成了中、美、越三边良性互动缺乏的局面,这种局面表面上看每一方都有机可乘并可获得相对收益但实际上对三方都不利,这正是本文选题基本语境。中国政府宣布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而未来十年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以合作求谋发展是中国和一项长期对外政策。在如何管理好这种三边关系?我认为通过三方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互动而非零和博弈关系就是最好的答案,通过建立起良好对中美关系和中越关系,对于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坚持睦邻外交政策思想,保证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平发展环境以及积极推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基本思路是从三个个双边关系及一个三边关系来分析中、美、越三边互动关系。至于中美这个双边关系,因为中美关系既非本人之研究范围,又因中美关系太广、太大、太重要,因篇幅有限,无法面面俱到,只是在三边互动关系中论及中中美关系的利益一些基本原则和问题及利益的趋同与趋异。本文是运用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基础来对探讨现实国际关系问题,因此从文章的架构上,不过多的去对理论问题进行纠缠,而只是以理论来指导现实问题的研究。全文共分六个主要部分,包括导论部分及其他五章,重点为第五章。本文第一章主要概述了越南的地缘及其对外政策,并分析了越南与几个重要的区域大国互动关系,从越南与这些大国的互动关系之中变化中,我以为越南与中美两个大国关系是其与大国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双边关系,这也是本论题的一个立论依据。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中越自从关系正常化以来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之后互动关系,对双方全面合作的机制、领域和成果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影响双方互动关系的变量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分析了越美之间互动模式变迁-从对抗到合作是其主要特征,其间论及越美两国之间历史和现实的挑战,超越双边关系发展的战略考量,包括其中国因素的考虑。第四章以南海问题为视角,以南海局势持续升级为背景,分析中、美、越围绕南海问题的博弈与互动,分述中、美、越对南海问题的原则立场及采取的策略。第五章重点探讨中、越、美三边互动模式,是全文的中心所在,以三边关系的非对称性为基点探讨三边互动关系,在对非对称性分析中,既用了经济、军事和地理等相关的“硬权力”变量来进行不完全量化对比分析,也采用“软权力”对三边关系的非对称性进行进一步的比对阐述。本文认为“刺激-反应”式互动是三方皆输的结果,最好的一种模式应是三边良性互动。如何构建良性互动?本文就一些理论先异和现实基础、互动的必要性和前提、规范和机制、互动的范围等一些发表了一些个人愚见,最后作者以为良性互动是一种相互依存条件下“合作共赢”的必然选择。

李天生[3](2010)在《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平衡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产业利益以及由此所涉的国家利益是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的基础理论,研究这一理论对位居世界第二贸易大国、第一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尤其重要。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方法、价值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法经济学分析方法、归纳与演绎方法、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统计学方法的运用,力图实现建立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理论体系并用以指导中国如何回应的目的。论文包括引言、5章正文和结论:引言部分阐释了选题意义、立论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和有关术语。第1章通过研究法律原则的有关理论、分析贸易与航运产业利益互动发展和国家利益博弈,论证了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存在及其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基本原则的地位和作用,并分析了船货利益平衡与一般民商事法律利益平衡的区别。第2章对不同历史条件和经济基础的船货利益平衡进行历时性分析,对英美这两个船货利益的典型代表国家的船货利益平衡立场差异及其立法和司法中的相应不同进行共时性分析,论证船货利益平衡原则是适应不同历史条件和不同国家利益的动态平衡原则,这一原则具有变动不居的时空性。第3章阐述了优势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下船货利益国际失衡的必然性,以及因全球化下社会生产总过程、合作博弈的发展、国家内部产业平衡与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的需要,船货利益国际冲突存在协调的必要性,论述了船货利益国际平衡的实践,最后总结了船货利益国际平衡的基本原理。第4章将有关制度分为船方利益、货方利益、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反垄断调整等三个维度进行阐述,揭示船货利益平衡原则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互动平衡的特点和调节功能。第5章运用国民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和国家利益理论论证了中国货方利益重于船方利益的船货利益格局,根据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时空性、国际性和多维性对中国海商立法进行了评析,结合司法能动主义理论论证了船货利益平衡原则对中国海事司法的指导意义。

张金翠[4](2007)在《从维护“人权”到防止“威胁” ——1989年美国对华军事制裁研究》文中提出“六四”事件后,美国对华实施了包括中止军事装备和武器贸易、中止美制卫星出口、中止核贸易与合作、中止多边出口控制机制继续放松对华出口限制等军事制裁措施。在随后的时间里,美国对华军事制裁在每一任政府那里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本文旨在系统地研究“六四”事件后美国对华军事制裁从实施到演变的整个历史过程,并分析每一届政府甚至一届政府的不同时期制裁政策不同的动因。对于前者,本文主要运用历史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进行论述;对于后者,本文运用决策理论中的理性行为体模式作为主要分析工具,以跨机构政治模式作为辅助性工具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一)就制裁政策的演变来讲,从布什政府时期、克林顿第一任期、克林顿第二任期、到小布什政府时期,制裁从出台至今依次经历了放松——放松——开始放松后骤然收紧——收紧的发展趋势。(二)就制裁政策的动因来讲,在“六四”事件后,布什政府在维护“人权”的目标下对中国实施了军事制裁,而后在重视中国战略价值、致力于稳定中美关系的目标下放松了制裁;克林顿第一任期在经济安全优先目标下放松了制裁;克林顿第二任期之初在全面接触中国,致力于建立“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目标下放松了制裁,此后却在国会的积极介入下收紧了制裁;小布什政府在防止中国“威胁”的目标下大大收紧了制裁。(三)就整个制裁政策的动因趋势来讲,虽然今天小布什政府坚持的仍是近二十年前美国宣布的对华军事制裁,但其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以维护“人权”为由对中国进行“惩罚”,演变成了防止中国“威胁”,试图限制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以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当前的中美关系以及寻求打破制裁的途径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四)就外交决策模式的使用而言,理性行为体模式仍是决策分析的一个有效工具,但可对其本身进行完善;运用外交决策模式来分析一个国家的外交决策时,可以根据环境和议题等的不同选择各种模式进行综合分析。

史春林[5](2006)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海权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海权与海权论为切入点,以中国共产党收回、维护和发展中国海权的历史过程为基本线索,在占有翔实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分析、对比分析、跨学科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宏观探索与微观探索、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对海权问题的初步认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反对日本和美国对中国海上侵略和海权侵夺、新中国成立前后有关近代丧失海权的收回以及建国以来维护和巩固国家海权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等重要问题为基本内容,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为目前解决中国海权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从而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在收回近代中国丧失的海权以及维护、巩固和发展新中国海权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为中国构建和谐海洋和向现代化海洋强国进军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本文由引言和一到六章以及结论共八个部分组成。引言:论述了海权的定义以及中国共产党与海权的关系,并概括了本文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第一章:论述了世界各国争夺海权的斗争历史,并概括了国内外对海权问题研究的代表性观点和基本内容。第二章:论述了近代中国海权的丧失以及近代国人为收回海权所做的努力,着重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对海权问题的初步认识。第三章: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反对日本和美国侵夺中国海权的斗争。第四章: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收回了近代丧失的海权,一方面终结了西方在华炮舰政策,另一方面掌握了沿海与内河航行权、引航权、海关主权等,为中国海洋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第五章:论述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维护和巩固国家海权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不但与西方敌对势力和前苏联霸权主义对新中国的海上封锁和控制进行了斗争,而且还与美蒋对大陆沿海的窜犯和周边国家对中国海洋权益的觊觎进行了斗争,同时新中国海洋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并确立了关于中国海洋主权和管辖权的基本制度。第六章:论述了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以及维护和发展中国海权应注意的问题。结论: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发展中国海权的基本经验和现实启示。

李启龙[6](2003)在《中国共产党与1978年以来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文中提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辟了对台工作新局面。系统考察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两岸关系的历史,有助于总结对台工作的经验教训,从而对当前的对台工作实践起到借鉴作用。本文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将1978年12月以来的两岸关系发展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对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几点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全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率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对台方针政策,从而主导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使两岸关系由军事对峙转变为和平对峙。中国共产党在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和1981年叶剑英九条对台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并将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定位为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之一。台湾当局先是提出“三不政策”、“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大陆政策。随着形势的变化,台湾当局在坚持“三不”立场的同时,松动了其僵硬的大陆政策,并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在此期间,美国承诺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从而实现了中美建交。关于美售台武器问题,中美间达成了“八·一七公报”。但是美国为继续插手台湾问题,随后又出台了《与台湾关系法》,并作出对台湾的六点承诺。第二章 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带动了两岸民间交流的日益扩大。面对这一历史机遇,中国共产党落实有关政策、设置有关对台机构、完善对台政策法规,充分展现了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诚意,在此基础上,“汪辜会谈”得以实现。同时,中国共产党针对台湾当局偏离一个中国原则的言论和行动进行了坚决斗争。台湾当局为应对两岸交流,设置了处理两岸关系的有关机构,出台了有关政策法规,规范了两岸民间交流活动。台湾当局尽管放宽了两岸交流中的一些限制,但其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开始倒退,提出了“一国两府”、“一国两体”等论调,并积极开展“务实外交”活动。冷战结束后,美国认为中国战略价值下降,开始调整其对台政策,决定提升美台接触层次,支持台加入有关国际组织。与此同时,美国对台军售日益增加。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丰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针对李登辉访美,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斗争,沉重打击了台湾当局“务实外交”活动。针对李登辉提出的“两国论”,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坚决斗争。经过努力,辜振甫参访大陆、局部三通都得以实现。台湾当局提出“新台湾人主义”等主张以及“两国论”,都严重背离了一个中国原则。李登辉还提出限制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戒急用忍”政策,并一直坚持“戒急用忍”<WP=3>的思想。台湾当局设置障碍,使两岸政治谈判始终不能进行。美国为了遏制两岸关系的发展,借助美国国会施加的压力,作出允许李登辉访美的错误决定,与中国进行了严重对抗。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斗争下,美国认识到台湾问题的敏感性,被迫作出“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和其他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的承诺。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把争取两岸统一定为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体现了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性。面对台湾岛内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方面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灵活性,中国共产党加强了与台湾非台独党的联系,提出了民进党员≠“台独”分子的主张,实现了与民进党的适度交流。中国共产党提出“两岸航线”的定位,推动了两岸“三通”的进程。为了遏制“台独”势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也在进行积极的军事准备。台湾当局提出“统合论”等主张,但始终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为了实现“台独”目标,台湾当局积极开展“渐进式台独”活动,并大肆扩充军事实力,妄图先发制人地攻击大陆。为了扩大国际影响,台湾当局积极争取加入联合国和WTO,并四处活动,给中国大陆施加了很大压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这与美国不允许出现任何对手的21世纪战略,形成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统小布什把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并声称要“竭尽全力,协防台湾”。美国加强了与台湾的政治关系,增加了对台湾的武器销售,使美台军事关系也日益深化。第五章 在分析二十多年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的建议。关于两岸关系前景的估计,笔者认为,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三方在一定时期内能维持斗而不破的局面。笔者认为解决台湾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未来的20年内存在一个大的机遇期,其中还包含一个能发挥关键作用的小的机遇期,作好机遇期的对台工作规划,有可能取得对台工作的突破性进展。为了更好地抓住这个机遇期,笔者认为要加大对台工作的投入,决不能把对台工作地位喊得极高,而在实际工作中又舍不得投入。在当前的形势下,要灵活处理与台湾主要党派的关系,尽可能促使台湾形成健康的政党轮替机制。为了以防万一,必须破除麻痹思想,积极提升军事实力。两岸统一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此,就必须开展多层次的统战工作。

郑雪飞[7](2002)在《战时中立国海上贸易权利之争的历史考察》文中指出

鲁隽,国海[8](2000)在《记住:美国航母一再驶近中国海》文中研究表明 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海军航空母舰的航迹几乎划过了地球的每一片海域,他们开着航母参加了多次战争,用弱小国家无法比拟的军事优势写下一页页罪恶的历史。在新中国迎来50年华诞的时候,台湾李登辉的“两国论”再度狂噪。这本是中国内政,但发人深思的是,就在当年8月,美国“小鹰”、“星座”号航母却再次抵近中国海域,并与韩国联合于8月16日开始举行

二、记住:美国航母一再驶近中国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记住:美国航母一再驶近中国海(论文提纲范文)

(2)博弈与互动:后冷战时期中、美、越三边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依据
    二、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与难点
    五、 概念释义与章节内容提要
第一章 越南与区域内大国互动关系
    第一节 越南的地缘政治地位及对外战略
        一、 越南的地缘战略地位
        二、 越南在亚太及东盟地区的作用
        三、 越南地缘优势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第二节 国际格局变迁下之越南对外政策转型
        一、 冷战后越南对外政策的变迁
        二、 越南对外政策执行的主要绩效
        三、 越共对外战略的指导思想
    第三节 大国平衡战略:从东盟到越南
        一、 大国平衡战略及其在东盟的源起
        二、 大国平衡战略在越南的源起与实践
        三、 两刀论下的理性选择:“龙”与“鹰”的平衡
    第四节 越南与区域内主要大国互动关系
        一、 越南与东进的印度:海上邻国?
        二、 越南-日本之交:鱼水情深?
        三、 越南-俄罗斯:旧梦难园
    本章结语
第二章 新时期中越互动关系:从正常化到全面战略伙伴
    第一节 共有利益驱使下的中越全方位合作
        一、 中越互动模式的变迁过程
        二、 新时期中越全面合作:原则、机制与收益
    第二节 中越合作中的利益竞争:基于多维变量的分析
        一、 领土主权争端:影响双边合作最大的结构性矛盾
        二、 历史情结与未来不确定性产生的信任缺失
        三、 国内政治发展对双边合作的进程的影响
        四、 双边经贸互动中的贸易失衡
        五、 台湾:渐行渐远的变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斗争到合作:越美互动模式变迁
    第一节 美越互动模式变迁之:从夙敌到战略伙伴
        一、 越美互动的起源
        二、 冷战时期的越美关系:对立贯穿始终
        三、 后冷战时期越美双边互动:从破冰、接触到建交
    第二节 超越国家关系建构:美越朝向战略伙伴
        一、 铸剑为犁:认知转换下的越美双边经贸高潮
        二、 从建设性伙伴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转变
        三、权力平衡下越美军事与安全合作
    第三节 金兰湾:天然良港 花落谁家?
        一、金兰湾与 “越美同盟”?
        二、 越南对越美同盟猜测及金兰湾去向的回应
    第四节 历史纠葛与现实羁绊:影响美越关系变量分析
        一、 美越行动的根源:利益趋同还是相互倚重?
        二、 结构性矛盾对越美关系的羁绊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越三边博弈与互动-以南海争端为视角
    第一节 海洋划界与中越南海争端迭起
        一、 海洋划界与中越南海主权争端尖锐化
        二、 中越美三边互动,南海回归和平解决轨道
    第二节 越南对华博弈战略:内外兼修
        一、 越南南海争夺的国内战略
        二、 越南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博弈的外交战略
        三、 越南南海博弈:三个关键词
        四、 越南认可的南海争端解决的规范
    第三节 中国的政策底线与策略
        一、中国对于南海问题的政策底线
        二、中国对南海问题的策略
        三、中越两种博弈模式的困境
    第四节 美国对南海的介入及利益诉求
        一、 从置身事外到高调介入
        二、 美对中越南海争端策略
        三、 美国的利益界定与诉求
        四、 中美越三边:能否超越刺激反应的恶性竞争?
    本章小节
第五章 中、美、越三边互动关系:缺失与建构
    第一节 中、美、越三边权力结构非对称政治学
        一、 中美越三边非对称的政治学
        二、 中美在越南的影响力初步比较
    第二节 权力博弈与中、美、越三边良性互动关系缺失
        一、 美越对中国战略互信的缺失及其区域联合显性化
        二、 中越战略互信缺失越南防范中国
        三、 越美区域战略上的联合制华
        四、 中越意识形态共性及其对美国“和平演变”政策的疑惧
        五、 中美两个大国对越南作用忽视的可能性
        六、 “零和”博弈思维的危害性
    第三节 利益冲折与中、美、越良性互动关系建构
        一、 良性互动要求中、美、越三方以合作求共赢
        二、 建立互信措施是良性互动的前提
        三、 互动规范、机制构建是良性互动保证
        四、 建立互信加强区域合作是互动建构的必经之路
    本章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鸣谢
后记

(3)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选题意义
    2.立论范围
    3.研究内容
    4.研究方法
    5.研究现状
    6.本文有关用语的解释
第1章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总论:存在论
    1.1 概念及界定
        1.1.1 本文关于"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的界定
        1.1.2 本文关于"船货利益"的界定
        1.1.3 本文关于"平衡"的界定
        1.1.4 本文关于"外贸产业"的界定
    1.2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理论来由
        1.2.1 法律原则界说
        1.2.2 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外贸与国际航运的产业互动
        1.2.3 利益法学理论与产业互动:船货利益平衡原则
    1.3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基本原则地位和功能
        1.3.1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基本原则地位
        1.3.2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功能
        1.3.3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辐射功能
        1.3.4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定义总结
    1.4 船货利益平衡与其他民商事法律利益平衡的区别
        1.4.1 其他民商事法律中平衡利益的基本原则
        1.4.2 船货利益平衡区别于其他民商事法律利益平衡的特殊性
第2章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时空性:特性论之一
    2.1 历史变迁下的船货利益平衡
        2.1.1 海上冒险至《海牙规则》前的船货利益平衡
        2.1.2 《哈特法》、《海牙规则》及《海牙-维斯比规则》的船货利益平衡
        2.1.3 《汉堡规则》的船货利益平衡
        2.1.4 《鹿特丹规则》的船货利益平衡
    2.2 英美两国船货利益平衡立场比较分析
        2.2.1 英国船货利益平衡立场分析
        2.2.2 美国船货利益平衡立场分析
        2.2.3 英美船货利益平衡立场的法律例证
    2.3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时空性的解释及其与法律诸价值的关系
        2.3.1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时空性的解释
        2.3.2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时空性与效率、公平和正义的关系
第3章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国际性:特性论之二
    3.1 船货利益国际失衡的必然性
        3.1.1 优势理论下的船货利益国际失衡
        3.1.2 国家产业政策下的船货利益差异:基于凯恩斯主义干预理论
    3.2 船货利益国际冲突协调的必要性
        3.2.1 全球化下社会生产总过程的需要
        3.2.2 合作博弈发展的需要
        3.2.3 国家内部产业平衡与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的需要
    3.3 船货利益国际平衡的实践
        3.3.1 海上货物运输公约制定中的国际平衡
        3.3.2 国内法中的平衡
    3.4 船货利益国际平衡原理总结
        3.4.1 国家利益妥协
        3.4.2 回归与升华:一般海商法
第4章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多维性:特性论之三
    4.1 船方利益维度
        4.1.1 承运人责任基础
        4.1.2 承运人单位责任限制
        4.1.3 托运人义务
        4.1.4 喜马拉雅条款
    4.2 货方利益维度
        4.2.1 提单贸易保护:提单流通机制
        4.2.2 货方控制权
        4.2.3 实际承运人及海运履约方制度
        4.2.4 承运人最低责任和最大权利制度
    4.3 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反垄断维度
        4.3.1 国际海运业垄断概述
        4.3.2 班轮公会反垄断豁免对船货利益的影响:基于科斯定理
        4.3.3 协议联盟反垄断豁免对船货利益的影响:基于博弈论
        4.3.4 经营者集中反垄断豁免对船货利益的影响:基于产业组织理论
第5章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中国回应:应用论
    5.1 中国船货利益格局考量
        5.1.1 国民经济理论和产业经济理论下的中国外贸业和国际航运业
        5.1.2 国家利益理论下的中国船货利益平衡原则分析
    5.2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下对中国立法的评析与完善思考
        5.2.1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时空性下的评析与完善思考
        5.2.2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国际性下的评析与完善思考
        5.2.3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多维性下的评析与完善思考
    5.3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对中国海事司法的指导意义
        5.3.1 司法能动主义在中国及海事司法中的存在和意义
        5.3.2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对中国海事司法中司法能动主义的指导意义例说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从维护“人权”到防止“威胁” ——1989年美国对华军事制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途径与研究方法
    五、基本假设与主要创新
    六、论文架构
第一章 理论、历史与法律
    第一节 分析模式的选择与修正
    第二节 与美国对华军事制裁有关的法律与机构
    第三节 1989年以前美国的对华军事制裁
    小结
第二章 布什政府时期的对华军事制裁
    第一节 军事制裁的出台
        一、行政部门宣布的制裁
        二、国会的立法制裁
    第二节 军事制裁的最初放松
        一、武器销售制裁的放松
        二、卫星出口制裁的放松
        三、导弹扩散制裁的实施与解除
    第三节 理性行为体模式的解释
        一、布什政府作为理性行为体的特征
        二、维护“人权”与强调中国战略价值的目标设定与选择
    小结
第三章 克林顿第一任期的对华军事制裁
    第一节 军事制裁的进一步放松
        一、武器销售禁令的突破
        二、卫星出口制裁的放松
        三、高性能计算机出口控制的放松
        四、导弹扩散制裁的实施与解除
    第二节 理性行为体模式的解释
        一、克林顿政府作为理性行为体的特征
        二、经济安全优先的目标设定与选择
    小结
第四章 克林顿第二任期的对华军事制裁
    第一节 军事制裁从继续放松到骤然收紧
        一、武器销售制裁的讨论:无果而终
        二、卫星出口制裁:从放松到收紧
        三、高性能计算机的出口控制:从放松到更多限制
        四、和平核能合作:虎头蛇尾
    第二节 从理性行为体模式到跨机构政治模式的解释
        一、理性行为体模式的解释:全面接触目标与放松制裁
        二、跨机构政治模式的解释:国会的积极介入与收紧制裁
    小结
第五章 小布什政府时期的对华军事制裁
    第一节 军事制裁的空前趋紧
        一、收紧本国的军事制裁
        二、对中国军购的全面围堵
    第二节 理性行为体模式的解释
        一、小布什政府作为理性行为体的特征
        二、防止中国“威胁”的目标设定与选择
    第三节 阻挠欧盟解禁:全面维持对华军事制裁的个案研究
        一、欧盟1989年对华军售禁令
        二、欧盟解禁问题的提出
        三、美国的阻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海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海权与海权论
    一、对海权争夺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一) 海权争夺的时空背景
        (二) 海权争夺的过程与内容
        (三) 对海权争夺历史的反思
    二、国外关于海权问题的代表性观点
        (一) 马汉的海权论
        (二) 戈尔什科夫的海权论
        (三) 莱曼的海权论
        (四) 布思的海权论
    三、中国关于海权问题的研究
        (一) 中国近代对海权问题的检视
        (二) 中国目前对海权问题的探讨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早期对海权问题的初步认识
    一、近代中国海权的丧失
        (一) 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海疆的侵犯与侵占
        (二) 中国近代海权的丧失
    二、近代国人为收回海权所做的努力
        (一) 近代中国军民保卫海疆的斗争
        (二) 中国近代海洋事业和海上力量的初步发展
        (三) 中国近代的领海制度及其管理
    三、中国共产党对海权问题的初步认识
        (一) 关于中国海港主权问题
        (二) 关于中国引航权问题
        (三) 关于中国海洋与内河航行权问题
        (四) 关于中国高级航海人才任用权问题
        (五) 关于中国海关管理自主权问题
        (六) 关于西方在华炮舰政策问题
        (七) 关于西方争夺太平洋霸权及对中国海权影响问题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反对日美侵夺中国海权的斗争
    一、抗战时期反对日本对中国海权的侵夺
        (一) 日本对中国沿海侵略与对海权的侵夺
        (二) 中国共产党反对日本海上入侵对策与抵抗斗争
    二、解放战争时期反对美国对中国海权的侵夺
        (一) 美国对中国海权侵夺的表现及危害
        (二) 中国共产党对美国侵夺中国海权的揭露和批判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前后基本收回近代丧失的海权
    一、西方在华炮舰政策的终结
        (一) “紫石英”号事件与中国共产党对策
        (二) 中国共产党要求西方撤走在华舰队
    二、基本收回中国近代丧失的海权
        (一) 沿海与内河航行权的收回
        (二) 引航权的收回
        (三) 海关主权和管理权的收回
    三、旅顺海军基地与大连商港的收回
        (一) 旅顺海军基地与大连商港问题的由来
        (二) 旅顺海军基地与大连商港问题的解决
    四、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态度
        (一) 关于香港问题
        (二) 关于澳门问题
第五章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维护国家海权所做的贡献
    一、中国海疆主权基本恢复与打击美蒋对大陆沿海窜犯
        (一) 中国海疆主权基本恢复
        (二) 打击美蒋对大陆沿海窜犯
    二、冲破西方对新中国的海上封锁与禁运
        (一) 西方对新中国的海上封锁与禁运
        (二) 新中国打破西方海上封锁与禁运的策略
    三、反对前苏联对新中国的海上控制
        (一) 关于建立海上长波电台的问题
        (二) 关于建立海上联合舰队的问题
    四、维护中国海岛领土主权的斗争
        (一) 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二) 维护钓鱼岛列屿主权的斗争
        (三) 维护南海诸岛主权的斗争
    五、新中国海洋综合实力全面增强
        (一) 新中国海军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二) 新中国海洋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六、新中国关于海洋主权和管辖权基本制度的确立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
第六章 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中国与周边国家海上划界任务艰巨复杂
        (二) 中国海洋国土屡遭侵犯
        (三) 中国海上通道的安全受到各种因素干扰
        (四) 中国海防面临着周边海上力量的威胁
    二、解决目前中国海权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一) 中国关于海洋划界的基本主张与具体方法
        (二) 正确理解和运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
        (三) 全面增强维护和发展中国海权的实力与能力
    三、维护与发展中国海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关于海权与陆权、空权的关系
        (二) 关于海权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关系
        (三) 关于海权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四) 关于海权与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和平崛起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中国共产党与1978年以来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 两岸关系的研究现状
    二、 本文的写作说明
    三、 1978年以前两岸关系的简要回顾
第一章 中共主导、日趋解冻的两岸关系(1978.12—1987.
    第一节 新形势下逐步解冻的两岸关系(1978.12—1983.
        一、 在台湾问题上进一步退半步的美国
        二、 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积极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三、 台湾当局处理两岸关系僵硬立场的微调
    第二节 日趋缓和、松动的两岸关系(1983.1—1987.12)
        一、 决不抛弃“老朋友”的美国
        二、 中共对台政策进一步发展,“一国两制”走向成熟
        三、 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松动
    第二章 互动交流走向深化的两岸关系(1988.1—1994.12)
        第一节 两岸关系在风云变幻中起步交流(1988.1—1990.
        一、 新形势下稳固发展对台关系的美国
        二、 台湾当局处理两岸关系的政策稳中有变
        三、 中共抓住机遇推动对台工作
        第二节 两岸关系日趋规范并走向深化(1990.5—1994.12)
        一、 冷战结束,美国对态度开始转变
        二、 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进一步调整
        三、 台湾岛内的“台独”活动猖獗
        四、 中共对台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章 跌入低谷、起伏动荡的两岸关系(1995.1—2000.
    第一节 爆发危机、跌入低谷的两岸关系(1995.1—1996.
        一、 在台湾问题上与中国严重对抗的美国
        二、 台湾当局积极拓展国际生存空间
        三、 中共改善两岸关系的努力和对李登辉访美作出的反击
    第二节 充满变数并遭受新冲击的两岸关系(1997.1—2000.
        一、 危机过后的中美首脑互访及蒙在台湾问题上的美日阴影
        二、 台湾当局在策略上的变化
        三、 中共从长远着眼,展开对台工作
第四章 围绕“一个中国原则”展开较量的两岸关系(2000.3—2003.5)
    一、 台湾当局回避一个中国原则,积极推行“渐进式台独”
    二、 美国介入台湾问题日益深化
    三、 面对台湾政局剧变,中共更加灵活、扎实地发展两岸关系
第五章 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建议
    一、 对两岸关系前景的估计
    二、 发展两岸关系的几点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战时中立国海上贸易权利之争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引语
第一章 战时中立国海上贸易权利的相关规则及其历史演变
    第一节 中立概说及中立国海上贸易权利规则的产生
    第二节 中立国海上贸易权利规则的基本内容
    小结
第二章 一战前的中立国海上贸易权利之争
    第一节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欧洲中立国的海上贸易权利
    第二节 法国革命战争期间的美国中立(1793—1803)
    第三节 拿破仑战争与美国的中立
    小结
第三章 一战期间的中立国海上贸易权利之争
    第一节 美英伦敦宣言之争
    第二节 食品、封锁与美国
    第三节 美国外交的两线交锋(1915 年)
    第四节 美国外交的两线交锋(1916 年)
    第五节 一战中的欧洲中立国的海上贸易
    小结
第四章 二战期间中立国海上贸易权利之争
    第一节 盟国的经济战与美国的态度
    第二节 二战中的欧洲中立国
    小结
第五章 二战后的战时中立国海上贸易权利问题
    第一节 集体安全制对中立的影响
    第二节 二战后中立国的海上贸易:历史及法律分析
    小结:对战时中立国海上贸易权利现状的思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海牙国际和平会议最后文件之第十三公约
附录二:伦敦宣言
附录三:圣雷莫国际海上武装冲突法手册
附录四:部分外国人名、地名英汉对照
附录五:地图

四、记住:美国航母一再驶近中国海(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器晚成[J]. 徐锦庚. 时代文学, 2017(02)
  • [2]博弈与互动:后冷战时期中、美、越三边关系研究[D]. 蒋玉山. 暨南大学, 2012(05)
  • [3]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研究[D]. 李天生. 大连海事大学, 2010(12)
  • [4]从维护“人权”到防止“威胁” ——1989年美国对华军事制裁研究[D]. 张金翠. 复旦大学, 2007(06)
  • [5]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海权问题研究[D]. 史春林.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3)
  • [6]中国共产党与1978年以来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D]. 李启龙. 中共中央党校, 2003(02)
  • [7]战时中立国海上贸易权利之争的历史考察[D]. 郑雪飞. 南京大学, 2002(11)
  • [8]记住:美国航母一再驶近中国海[J]. 鲁隽,国海. 当代海军, 2000(01)

标签:;  ;  ;  ;  ;  

记住:美国航母多次接近中国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