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质性论文_沈瑛楚,宋新民,刘波,王根久,郭睿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均质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气性,页岩,砂岩,黄铁矿,碳酸盐,油藏,条带。

非均质性论文文献综述

沈瑛楚,宋新民,刘波,王根久,郭睿[1](2019)在《伊拉克AD油田上白垩统Kh2段生物扰动与储层非均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AD油田位于伊拉克中南部,上白垩统Khasib组是其重要的含油层系。Kh2段是Khasib组的主力产层,发育大量生物扰动构造,强烈的储层非均质性制约了油田的注水开发进程。为明确生物扰动与Kh2段储层非均质性的相关性及成因联系,基于岩心、显微薄片观察和阴极发光、点渗透率测试,通过岩相学、遗迹学及储层地质学研究方法,开展遗迹学特征与非均质性特征、类型及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Kh2段主要发育Thalassinoides-Rhizocorallium、Ophiomorpha、Thalassinoides-Palaeophycus、Thalassinoides-Rhizocorallium-Planolites 4类遗迹组构,分别对应中缓坡固底底质颗粒滩、松散底质颗粒滩、绿藻滩/滩间以及外缓坡沉积。生物扰动造成不同环境沉积储层的非均质性,潜穴的储集空间、渗透率、含油性能等较基质得到改善。生物扰动造成潜穴与基质的组构差异,在此基础上迭加胶结、溶蚀、压实等差异性成岩改造作用后,进而形成3种储层非均质性类型。储层非均质性受控于沉积环境、岩石类型、遗迹组构、成岩作用等因素。生物扰动与沉积、成岩协同控制Kh2段多尺度的强非均质性。(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廖雪峰,张家胜,余红雅,钟喜春,刘仲武[2](2019)在《Y、Si添加对Ce-Fe-B快淬合金成分非均质性和磁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丰度稀土铈Ce制备永磁体有助于大幅降低原材料成本,减少国家稀土资源浪费。Jin等[1]发现化学成分非均质性在高丰度稀土永磁体中的建立对磁性能起优化作用。但是,随着Ce含量增加,主相内禀磁性能的降低和REFe_2相消耗富稀土相在晶界处形成并聚集导致磁体磁性能降低[2,3]。近期研究发现1:2相的存在能促进Nd/Ce元素的非均质分布,降低矫顽力的损耗[4]。因此,开发高丰度磁体需要平衡富稀土相和1:2相之间的作用,以及建立化学成分非均质性。本文研究了(Ce_(1-x)Y_x)_(17)Fe_(75)Si_3B_6 (x=0,0.1,0.2,0.3,0.4,0.5)合金的微观结构、化学成分和磁性能。Si用于提高Ce_(17)Fe_(78)B_6合金的矫顽力H_c和居里温度T_c,调节1:2相含量[5]。x=0-0.4时,(Ce_(1-x)Y_x)_(17)Fe_(75)Si_3B_6合金H_c轻微降低,剩磁J_r和最大磁能积(BH)_(max)升高。在(Ce_(0.5)Y_(0.5))_(17)Fe_(75)Si_3B_6合金H_c异常增大,J_r和(BH)_(max)显着升高,T_c高达547 K。合金中1:2相体积分数随Y含量增加先增后减,2:14:1相体积分数变化趋势与之反之。x<0.3时,合金中没有明显的RE-rich相,Ce/Y在2:14:1相及1:2相中略小于7/3,各晶粒化学成分均匀;x=0.5时,富Si贫Fe的富Ce相形成,2:14:1相有Ce/Y为1:1和1:2两种类型,Si部分进入2:14:1相、1:2相。通过适量的Y、Si的添加,Ce-Fe-B合金内部建立了显着的化学成分非均质性,形成了隔离主相晶粒的富稀土相,降低了去磁耦合作用,从而获得了具有优良综合磁性能的Ce-Fe-B合金。(本文来源于《稀土元素镧铈钇应用研究研讨会暨广东省稀土产业技术联盟成立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1-15)

管岩,田国庆,薛萧敏,李勇,张显阳[3](2019)在《储层非均质性对低渗透气藏富集规律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苏X区盒8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岩芯实验及测井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苏里格气田苏X区的内上古生界石盒子组盒8段的盒8_上、盒8_下~1、盒8_下~2叁个小层的非均质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盒8段层内非均质性整体偏强。结合研究区试气试采生产数据,发现试采情况良好的井位多分布于非均质性较强的区域。受盒8段非均质性的影响,研究区内的气藏储层往往是孤立的,在平面内透镜状分布,因岩性及物性差异形成的有效圈闭是气藏富集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国外测井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李丹,朱兆群,孙建[4](2019)在《致密砂岩储集层垂向非均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致密砂岩油气是非常规油气资源当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储集层非均质性是影响致密砂岩储集层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依据岩心、录井及测井等多项资料,主要针对层内、层间两个层次开展致密砂岩储集层垂向非均质性表征研究,其研究结果可为油田增储上产提供地质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9年09期)

张锴,章倩倩,张海俊[5](2019)在《非均质性砂岩油藏周期不稳定注水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周期不稳定注水技术作为稳油控水的一种手段已经在各油田被广泛应用,然而针对不同的地层发育条件或采用不同的周期注水方式,所取得的效果都是不同的。因此,针对延长油田非均质性油藏储层的物性和地质特征,阐述了延长油田非均质性油藏周期注水的动力学机理,分析各种因素对延长油田非均质性油藏周期注水的影响,以便针对延长油田特低渗油藏注水开发过程,选出更加适合周期注水区块和更加适宜的周期注水工作模式,提高油田开发效果。(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9年09期)

张宇辰,孙卫,王桐,崔哲治,韩扬[6](2019)在《姬塬地区长6储层宏观非均质性与含油气性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岩心等资料统计,通过计算姬塬地区长6段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分层系数、砂岩密度和钻遇率等量化指标,从层内、层间、平面叁个方向研究储层的非均质程度,最后根据平面含油饱和度讨论储层的非均质性与含油气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沉积环境及成岩作用影响,姬塬地区长6段储层的两个小层(长61和长62亚段)非均质性较强,且平面非均质性突出;储层的含油气性与砂体的展布特征及物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即物性最好、砂体厚度最大的河道地区,储层的含油饱和度最高,含油气性最好。(本文来源于《石油地质与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周俊廷[7](2019)在《伏龙泉气田泉头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伏龙泉气田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登娄库背斜带南端。利用岩心分析、录井、测井等资料,以砂组、小层为单元,研究了伏龙泉气田泉一段至泉叁段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及平面非均质性特征,计算了储层各非均质性参数,并绘制了各小层孔隙度、渗透率及变异系数平面分布图。结果表明:泉叁段储层以较均匀型储层为主,泉二段的Ⅴ~Ⅸ砂组为非均匀型储层,Ⅰ~Ⅳ砂组为较均匀型储层;泉一段的8个砂组均为非均匀型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泉二段最强;平面非均质性各层段和砂组均较强。(本文来源于《石油知识》期刊2019年05期)

葛忠伟,樊莉,钟文俊,周静,张南希[8](2019)在《威远龙马溪组黑色页岩非均质性及对开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石化威远页岩气区块龙马溪组底部黑色优质页岩发育,储量规模大,但储层纵横向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寻找和落实优质"甜点"储层,是效益开发的地质基础。本文在龙马溪组底部黑色页岩高伽玛段小层精细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层间地质及工程特征的纵向对比分析表明:①高伽玛段Ⅱ小层和Ⅱ-Ⅲ小层储层品质最优,为"地质+工程"双甜点层;②页岩储层非均质性对开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平井靶窗的选择尽量要求在"甜点"层内,其直接影响压裂改造的难易程度和有效改造的体积;③钻井证实水平井靶窗位置选择在龙马溪组底部伽玛2-3号峰以及优质储层钻遇率达到90%以上是获得高产的关键地质因素。最后明确了威远地区页岩气水平井以高伽玛段Ⅱ小层和Ⅱ-Ⅲ小层(对应伽玛2-3号峰)为最优靶窗,研究成果支撑了该区页岩气井产能评价、商业产能突破以及水平井钻井。(本文来源于《非常规油气》期刊2019年04期)

胡训健,卞康,刘建,李冰洋,陈明[9](2019)在《细观结构的非均质性对花岗岩蠕变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颗粒离散元方法,通过将等效晶质模型和应力腐蚀模型相结合,建立考虑晶体粒径分布的非均质性蠕变颗粒流模型。通过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该方法在花岗岩蠕变力学特性研究中的适用性和可靠性,表明晶体粒径分布所造成的非均质性对花岗岩蠕变失效时间、稳态蠕变速率、裂纹数量和长期强度等性质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当非均质性因子越小时,岩石越均质,单轴抗压强度和长期强度越高,岩石的长期强度和单轴抗压强度的比值在0.70左右;(2)岩石在同一应力下,当非均质性因子越大时,蠕变失效时间越小;在同一驱动应力比下,随着非均质性因子的增加,岩石稳态蠕变速率降低,蠕变失效破坏时间更长;(3)微裂纹的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缓慢扩展阶段、等速扩展阶段和加速扩展阶段,从微裂纹数量上,呈现出晶间拉裂纹、晶内拉裂纹、晶间剪裂纹数量递减的规律,晶间裂纹在总裂纹数量中占主导地位;(4)岩石的细观结构对破坏模式起着控制性作用,当模型较为均质时,破坏模式呈现出劈裂破坏;当非均质性增加时,破坏模式转变为剪切破坏。微裂纹在扩展过程中会优先选择晶体边界扩展,并且出现了明显的"绕核"现象,即粒径较大的长石对裂纹扩展和破坏模式影响明显,当岩石非均质性越大时,该现象越明显。(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号,吴翔,何俊,胡磊,朱传伟[10](2019)在《鄂西咸丰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非均质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页岩非均质性特征对页岩气的聚集、保存以及后期生产压裂等均有重大影响,因此在研究咸地2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非均质性特征基础上,分析探讨其对本区页岩气富集的影响。以咸地2井层序识别为基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阐述了本区页岩非均质性的特征。宏观非均质性特征为:砂质条带发育情况和黄铁矿发育情况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页理发育多少与黄铁矿发育含量之间大致呈正相关性、与砂质条带发育情况基本呈现负相关性。砂质条带代表的陆源供给增大、水动力环境增强的沉积环境,不利于黄铁矿以及页理的发育。微观非均质性特征为:TOC含量自下而上为先增加后急剧减少到平稳减少,然后逐渐略微增大;五峰组-龙马溪组脆性矿物海侵体系域较高位体系域发育,石英含量海侵体系域较高位体系域发育,五峰组脆性矿物(石英+长石+碳酸盐+黄铁矿)自下而上含量增大,龙马溪组脆性矿物从下往上总体呈减小趋势,但在龙马溪组中部呈现两个阶段的脆性矿物含量变大过程。石英含量与TOC之间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而与黏土含量的相关性不明显,这种相关性由五峰组-龙马溪组环境所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地质》期刊2019年S1期)

非均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高丰度稀土铈Ce制备永磁体有助于大幅降低原材料成本,减少国家稀土资源浪费。Jin等[1]发现化学成分非均质性在高丰度稀土永磁体中的建立对磁性能起优化作用。但是,随着Ce含量增加,主相内禀磁性能的降低和REFe_2相消耗富稀土相在晶界处形成并聚集导致磁体磁性能降低[2,3]。近期研究发现1:2相的存在能促进Nd/Ce元素的非均质分布,降低矫顽力的损耗[4]。因此,开发高丰度磁体需要平衡富稀土相和1:2相之间的作用,以及建立化学成分非均质性。本文研究了(Ce_(1-x)Y_x)_(17)Fe_(75)Si_3B_6 (x=0,0.1,0.2,0.3,0.4,0.5)合金的微观结构、化学成分和磁性能。Si用于提高Ce_(17)Fe_(78)B_6合金的矫顽力H_c和居里温度T_c,调节1:2相含量[5]。x=0-0.4时,(Ce_(1-x)Y_x)_(17)Fe_(75)Si_3B_6合金H_c轻微降低,剩磁J_r和最大磁能积(BH)_(max)升高。在(Ce_(0.5)Y_(0.5))_(17)Fe_(75)Si_3B_6合金H_c异常增大,J_r和(BH)_(max)显着升高,T_c高达547 K。合金中1:2相体积分数随Y含量增加先增后减,2:14:1相体积分数变化趋势与之反之。x<0.3时,合金中没有明显的RE-rich相,Ce/Y在2:14:1相及1:2相中略小于7/3,各晶粒化学成分均匀;x=0.5时,富Si贫Fe的富Ce相形成,2:14:1相有Ce/Y为1:1和1:2两种类型,Si部分进入2:14:1相、1:2相。通过适量的Y、Si的添加,Ce-Fe-B合金内部建立了显着的化学成分非均质性,形成了隔离主相晶粒的富稀土相,降低了去磁耦合作用,从而获得了具有优良综合磁性能的Ce-Fe-B合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均质性论文参考文献

[1].沈瑛楚,宋新民,刘波,王根久,郭睿.伊拉克AD油田上白垩统Kh2段生物扰动与储层非均质性[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

[2].廖雪峰,张家胜,余红雅,钟喜春,刘仲武.Y、Si添加对Ce-Fe-B快淬合金成分非均质性和磁性能的影响[C].稀土元素镧铈钇应用研究研讨会暨广东省稀土产业技术联盟成立大会摘要集.2019

[3].管岩,田国庆,薛萧敏,李勇,张显阳.储层非均质性对低渗透气藏富集规律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苏X区盒8段为例[J].国外测井技术.2019

[4].李丹,朱兆群,孙建.致密砂岩储集层垂向非均质性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9

[5].张锴,章倩倩,张海俊.非均质性砂岩油藏周期不稳定注水技术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19

[6].张宇辰,孙卫,王桐,崔哲治,韩扬.姬塬地区长6储层宏观非均质性与含油气性关系[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9

[7].周俊廷.伏龙泉气田泉头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J].石油知识.2019

[8].葛忠伟,樊莉,钟文俊,周静,张南希.威远龙马溪组黑色页岩非均质性及对开发的影响[J].非常规油气.2019

[9].胡训健,卞康,刘建,李冰洋,陈明.细观结构的非均质性对花岗岩蠕变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10].张号,吴翔,何俊,胡磊,朱传伟.鄂西咸丰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非均质性特征[J].中国煤炭地质.2019

论文知识图

近地表渗流带及潜流带喀斯特地形及岩...沉积在Si基体表面薄膜的XRD图谱小集油田枣Ⅲ油组构造井位图Ⅱ取心段层内非均质性特征...-13火山口井井信息融合特征-13东9队主力层渗透率分布6-14东9队主...

标签:;  ;  ;  ;  ;  ;  ;  

非均质性论文_沈瑛楚,宋新民,刘波,王根久,郭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