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课程重修的管理策略

高校大学生课程重修的管理策略

李慧

[摘要]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在对近两年学生重修考试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重修率上升的各种因素;研究高校大学生课程重修的管理策略。旨在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措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课程重修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是指为实现高等学校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控制的行为过程[1]。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以期通过实施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盐城师范学院2005年开始实行学分制,学生修满所有规定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后才可以申请毕业。伴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实行补考与重修相结合的考试制度。作为从事高校教学管理的工作人员,笔者对近两年来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的课程重修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对影响课程学生重修的因素进行理性思考;试图提出高校大学生课程重修的管理策略。

1.调查对象

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2009年秋学期至2011春学期在校学生。

2.调查方法

对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2009年秋学期至2011春学期所有在校学生的课程重修报名表及课程重修成绩统计表的统计与分析。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学生课程重修情况统计

3.1.1学生课程重修人数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两年来,盐城师范学院在校学生课程重修人数从总体上来看数量还是比较大,重修人数的曲线变化还比较平稳。重修率高低与年级的高低有着一定的联系。

表1盐城师范学院四个学期课程重修报名人数(人)及重修率(%)

学年学期

在校人数

重修人数

重修率

2009秋

13933

505

3.62%

2010春

13916

527

3.79%

2010秋

15301

546

3.57%

2011春

15300

593

3.88%

从图1可以看出四个学期中二年级和三年级的课程重修率比一年级和四年级的要高,其中二年级的重修率有三个学期都是最高的。

图1盐城师范学院四个学期不同年级重修人数统计图

3.1.2课程重修通过率

由表2可知四个学期的全校重修通过率中只有一个学期达到60%,并且全校重修通过率还有下降的趋势。从图2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重修通过率与他们的重修率基本成正比,即一年级和四年级的重修通过率高于二三年级,并且四年级的重修率还高于一年级的。

表2盐城师范学院四个学期重修通过率情况表

学年学期

重修人次

及格门数

不及格门数

缺考

及格率

2009—2010第一学期

669

396

215

58

59.4

2009—2010第二学期

739

453

207

79

61.3

2010—2011第一学期

829

446

324

59

53.8

2010—2011第二学期

844

385

344

115

45.6

图2盐城师范学院四个学期不同年级重修通过率情况表(%)

3.1.3课程重修方式

表3盐城师范学院四个学期重修方式统计表

学年学期

重修人次

组班重修人次

跟班重修人次

自学重修人次

2009—2010第一学期

669

188

0

481

2009—2010第二学期

739

215

3

521

2010—2011第一学期

829

255

1

573

2010—2011第二学期

844

126

5

713

由表3可知,虽然学校有三种课程重修方式供学生选择,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大部分学生选择了自学重续,较少的学生选择组班重修,只有个别学生选择跟班重修,可能与重修的大学生个性心理变化有关,不少大学生存在课程重修“低人一筹”的心理认知。

3.2影响大学生课程重修的因素

3.2.1大学生的主观因素

据访问调查结果反映:影响大学生课程重修的主观因素有:专业选择、就业期望、学习态度、精力投入等。专业选择主要是部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进校是通过服从志愿被录取的,其学习兴趣不在所学专业,而在选择自考或自学感兴趣的专业课程,因此,对所学专业课程采取“应付”态度,结果导致专业课程重修。就业期望主要是部分大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担心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单凭从“理想”的就业选择出发,认为与就业需要紧密的课程就学,不紧密的课程就少学甚至不学,因此,对有些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热情,结果也导致专业课程重修。学习态度主要反映大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占多数的课程重修大学生是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主要受计划经济时代“精英教育”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进校后还沉浸在高考时的喜悦之中,不能及时地面对新的学习理念、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学习节奏与学习评价的变化。由于一年级公共课程较多,在统一教学模式、统一教学要求、统一考试下,课程重修的大学生只占较小比例。到了二年级,专业课程较多,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而留下隐患的“凸现”,因而导至学习成绩大幅滑坡,课程重修人数比例提升。到了三年级,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态度趋于稳定,或许己从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学习状态下,领悟到学习与就业关系的重要,因而出现课程重修人数较二年级有所下降,重修通过率稍有提高。当学生到了大四,由于面临毕业以及就业的压力,使得这部分大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在这种情况下课程重修的人数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并且重修通过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精力投入主要是指部分需要经济支助或想尽快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由于从事社会兼职、社会服务等活动,花费了大量的专业学习时间与精力,对许多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精力投力,没有安排足够的学习、实验与复习时间予以保证,因而导至学习成绩不理想,达不到课程学习目标与要求,结果也导致课程重修。综上所述,大学生主观因素是影响课程重修的关键,这也符合教育主体意识与行为某种程度上决定教育期望与结果的基本规律。因此,深入分析教育主体意识与行为与课程重修的内在关联,对于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具有教育学上的深刻意义。

3.2.2教育外部的客观因素

据访问调查与文献资料研究结果反映:影响大学生课程重修的客观因素有:教学计划、教学管理、考试制度、重修制度、教师教学、社会环境等。专业教学计划是专业教学的依据,起着导向作用。目前学校许多专业教学计划一旦制定连续多年不得调整,实际存在着许多专业课程内容体系的时代性、应用性价值偏低,反映专业教学计划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某种程度上促使大学生感到“学而无用”。

教学管理方面主要反映管理方法过分强调集中性,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学生学习激励、奖惩、管理等环节缺乏有机的联系。客观上造成教学管理的强制性降低,灵活性“无限”扩大,导致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紧迫感与外在动力。严格的考试制度是促进大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手段。现实情况是课程考试命题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为谁任课谁出卷,随意性很大,虽然考试的命题要求应以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为依据,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些教师出卷前没有制定具体的命题计划,对试卷的题量、难易程度的把握不到位,对试卷进行科学的分析不够,结果试题难易不平衡,另试卷的审批制度往往流于形式,造成考试的“扛杆”效果偏低。

重修制度是督促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形式,而在执行重修制度的过程中,学校对课程重修各环节的要求相对降低。教育管理者、教师与学生都存在重修与考试就是让学生“过关”,在实际管理与操作过程中存在着降低对大学生重修考试要求的现象。课程重修方式的多元性客观上存在局限性,同样一门课程可以使用组班重修、跟班重修和自学重修三种形式,由于组班重修和跟班重修容易导致学生上课时间的冲突,很多重修学生选择了自学重修。自学重修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延迟的补考方式,这对学生的重修成绩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对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教师教学水平的参次不齐,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在工作责任心、教学观念、讲授内容、教法应用、实践指导、能力培养、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仍是“填鸭式”,比较注重对知识的识记,考什么记什么,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种差异性客观上造成教学效果的不平衡,导致一部分学生的自我“学习期望”与“自我效能”降低,形成学习逆反心理。另由于每年学校招生人数较多,相对教师数量比不能对应增加,因而教师教学工作量偏高,每周课时数偏多,很难每节课都能上好,甚至应付上课都有困难。在这种现状下,学生很难得到高质量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期望与要求自然会降低。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也是比较深刻的。从与学生座谈中反映就业问题对大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十分“显现”。目前许多地方采用地方就业保护主义与普遍存在就业不公平竞争的问题。这在某种“范域”中促使部分学生产生学习的负面影响。学校周边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较大。目前学校周边充斥着各种娱乐场所如:网吧、茶座等,这些场所对大学生有着很大的诱惑。少数大学生因沉迷于这些娱乐场所而荒废学业。另外,家庭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之一。家庭教育对学生自我能力、自觉学习等良好习惯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一部分大学生是因家长过于溺爱,一旦离开了父母就觉得无所适从。另一部分大学生则相反,因家教过于严厉,父母对其处处限制,关心的只是学习成绩,客观上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而产生厌学情绪与行为。上述因素在一定程度影响到一部分大学生的课程学习,与课程重修率上升、重修通过率偏低存在间接的关系。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从盐城师范学院这两年的重修情况来看,重修人数增加,但增加幅度比较平稳,这基本符合正常的教学规律。影响大学生课程重修的主观因素有:专业选择、就业期望、学习态度、精力投入等。客观因素有:教学计划、教学管理、考试制度、重修制度、教师教学、社会环境等。

4.2建议

4.2.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包含三个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自我监控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所进行的观察、审视和评价;自我指导是学生为使自己的学习达到期望的学习结果而采取的行为,包括计划、选择适当的方法、组织学习环境等;自我强化就是学生根据事先制定的评价方法来衡量自己的学习结果,并做出奖赏和惩罚,以利于积极的学习得以维持或促进的过程[2]。自主学习的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资源→确定评价方法→自主学习→自主评价[3]。可以通过明确课程内容与要求、规定与选择课程参考书目、读书笔记交流、读书报告会、课程作业评价、自出题自考与同学出题互考等方式,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2.2完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指导教与学的重要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设置要处理好基础性与时代性的关系,要根据社会对各种专门人才需求设置相应课程。要让学生明确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明确每门课程的学习目标与要求,给予学生咨询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的权利,甚至可以听取学生对修定专业教学计划的意见,包括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学期门类、考查考试科目、课程学业成绩评价内容与要求等。要促使大学生成为执行专业教学计划的主体,切实改变专业教学计划只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的陈旧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与优化执行专业教学计划的过程,促进大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作用的发挥,不断减低造成课程重修的消极因素的影响力。

4.2.3构建生涯教育制度

生涯教育与大学生课程重修之间存在重要的关联。生涯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大学生个体尽早找准学习目标,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与社会角色,并为此积极地提前做好准备。生涯教育内容的核心部分是设计每学期的学习、生活与实践所要达到的结果。这期中又以学习方面的成效为重中之重。因此,通过构建生涯教育制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选好导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与行为、经常检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计划与目标。这对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认识社会,促使知识学习与个人将来的工作和生存方式相结合,逐步提高进入社会的生存能力与劳动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4]。如果每位大学生能正视生涯教育,产生重视课程学习的”内力”,那么,课程重修比例增加的现象完全可以得到扼制。

4.2.4丰富校园学习文化

校园学习文化氛围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与课程重修之间存在间接关系。校园学习文化活动要求实,要有利于大学生开阔学习视野、活跃学习思想和培养学习特长,要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求学、求真、求实的学风。可以通过树学习典型、学习课题交流、大学生学术活动、学习方式讲座、学习成果报告会、课程学习“沙龙”、网上收集资科与讨论、跨学科学习、学习转播方式多元化、专题研修、学习心理咨询、社团学习活动、互帮互学活动、师生学习对话、大学生学习网页竞赛、各类课程知识竞赛活动、大学生学习艺术展示等多种方式,努力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学习文化,通过提高参与校园学习文化活动的“参与率”,促使每位大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相关学习活动[5]。在这样的校园学习文化氛围中,大学生课程重修的比例自然会是很低的。

4.2.5关注教师直接作用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方向”,“以发展目标”的教育观念,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6]。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制定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教学方案、利用网络课程、阅读参考书目、编辑课程试卷库、编辑作业体系、开展课堂讨论与交流、应用现代技术手段、组织课程实践活动、课程课题研究、课外辅导、模拟考试、课程成绩评定结构化等方式,关注任教班级每位大学生的学习状况,配合有效的教学管理手段,确保课程教学质量的“平稳”提升。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作用有了“着落”,大学生课程重修率必将降低。

4.2.6加强重修考试管理

加强重修考试管理对于减低大学生课程重修率具有直接的效应。第一,学校应该健全和完善考试管理制度,实行科学化考试管理。如通过制度强制性(在校课程重修学分累计达20学分,就不能授予学位等)、实行考教分离以及自愿选择重修等。第二,建立网络重修班。学校应大力发展教学资源信息化工程,建立系统的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课程重修平台[7]。可以采用网络重修、在线解答、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交流辅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接受教师的辅导,减少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各种限制。第三,严格抓好课程重修质量关。课程重修考试的范围与试卷的难易程度等都应与正常考核同等要求。要对课程重修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对课程重修考试作弊学生要依据学籍管理规定严肃处理。坚持课程重修管理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的结合,以达到切实减少课程重修率的效果。

4.2.7营造学习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关联度。其所反映的特质是导向性。要通过制定公平的就业政策、建立整顿校园周边环境的长效机制、建立家长与学校的多向联系“通道”等途径,切实改善大学生的学习社会环境;减轻大学生所遇到的不正常的社会压力。这样可以为减少课程重修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注:

[1]吴春岩.论高校教学管理的特点[J].科学大众,2008,02:136-137

[2]靳玉乐.自主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徐秀珍.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2):78--79

[4]侯作富、胡胜良.高校学生补考和重修问题的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08,32:89-90

[5]李雪丽。学分制下重修制度的再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2:17-18

[6]田宝柱、陈婷婷.学分制下高校重修制度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7(7)。231-232

[7]王振涛,贺洪江.提高重修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4(20):83-84,

[8]吴其光,肖小亭.浅谈如何提高重修课程教学质量[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1).

[9]徐小平.学分制下提高重修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世纪桥,2010,(13).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邮编:224002

(责任编辑王学)

标签:;  ;  ;  

高校大学生课程重修的管理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