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载波调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载波,正交,复用,信道,变换器,噪声,技术。
多载波调制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1](2019)在《基于多载波调制的中压电力线通信系统噪声抑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压电力线通信面临的复杂噪声干扰严重制约了其通信质量,传统的OFDM系统在这种信道环境中抗干扰能力不足且缺乏必要的噪声抑制措施,难以发挥其理论上的优势。针对上述不足,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自适应OFDM系统的中压电力线通信噪声抑制技术。首先,基于对中压电力线信道噪声的实测结果,分析了各类噪声的特性,构建了信道背景噪声的自回归(AR)模型,讨论了该模型参数估计的详细过程;通过对信道脉冲噪声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建立了随机脉冲噪声的马尔科夫链模型。为后续抑噪研究提供了噪声模型参考。其次,针对传统OFDM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信噪比(SNR)门限的改进注水资源分配算法。该算法通过对SNR门限统计数据的应用来实现资源的预分配,基于注水原理来实现资源的再分配,在尽量少增加原IWFP算法复杂度的情况下提升了其实用性。以此搭建了中压电力线通信自适应OFDM系统。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自适应资源分配算法有效实现了资源分配,降低了系统的误比特率,提高了OFDM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最后,在自适应OFDM系统的基础上,引入了低复杂度的子空间迭代算法来抑制背景噪声;采用了改进的限幅削波法来抑制脉冲噪声。前者基于子空间理论来分解含噪OFDM信号的特征空间,在信号失真最小的约束条件下,应用拉格朗日最优极值法来获得OFDM信号的最佳估计,利用重复一维子空间迭代的办法来降低计算复杂度;后者在传统限幅削波法之前使用选择性映射(SLM)算法来减小OFDM信号峰均功率比,提升了对脉冲噪声的辨识准确度。仿真比较噪声抑制前后的系统性能,结果表明,本文介绍的噪声抑制方案能够进一步改善系统误比特率性能,提高信噪比,更加优化自适应OFDM系统在MV-PLC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9-03-01)
付晓梅,管丽颖,苏毅珊[2](2019)在《实部虚部索引广义频分复用多载波调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多载波调制的频谱效率,提出了一种名为实部虚部索引广义频分复用(generaliz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with real and imaginary indices modulation,GFDM-RIIM)的新型多载波调制方案。该方案将广义频分复用(generaliz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GFDM)的子载波索引分为实部索引和虚部索引两部分,从而使系统可以携带更多的比特信息。给出了GFDM-RIIM的系统模型,并进行了复杂度分析、频谱效率分析和多径瑞利信道下的误比特率(bit error rate,BER)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案的频谱效率和BER性能均优于现有的GFDM、索引调制广义频分复用、正交频分复用和滤波器组多载波方案。(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李竹一[3](2019)在《基于神经网络的多载波调制信号联合检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载波调制技术是无线宽带通信系统中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人工神经网络是近十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于图像处理、语音识别以及无线通信系统上层领域,在物理层中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将神经网络技术和多载波调制技术结合,能够突破传统模块化通信系统的局限性,应对更复杂的信道环境,获得性能上的提升。本文主要研究了经典的多载波调制技术、基于神经网络的多载波联合信号检测系统和基于自编码网络的端到端多载波系统。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多载波调制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原理特性。本文详细阐述了 OFDM和FBMC系统的收发机结构和原理,并以FBMC为例,具体分析与推导了其在实际信道条件下的接收信号。接着对FBMC系统常用的信道估计算法和信道均衡算法进行说明。然后从基本的神经元结构入手,介绍了深度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以及自编码网络3种典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对其优缺点和擅长领域进行比较。然后本文对基于神经网络的多载波联合信号检测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 DNN-FBMC和CNN-FBMC联合信号检测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神经网络的FBMC系统基本模型,并分析了与传统FBMC系统的差异。接着引入深度神经网络(DNN,Deep Neural Network),提出了 DNN-FBMC系统,可以自适应的学习信道特征。针对多载波调制系统的时频维度特性,在DNN-FBMC系统基础上引入卷积神经网络(CNN,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特征提取模型,提出CNN-FBMC系统。该系统更擅长学习FBMC时频二维数据特征,增强系统鲁棒性。本文还在原来损失函数的基础上,从分析FBMC输出信号特征的角度,提出了经过优化的损失函数。仿真结果表明,该优化后的损失函数可以大幅度提高NN-FBMC在训练初期的收敛速度。此外,DNN-FBMC和CNN-FBMC系统的性能均好于应用最小二乘信道估计的传统FBMC系统BER性能,其中CNN-FBMC比DNN-FBMC具有更好的BER性能、更强的鲁棒性以及对导频更少的依赖性。最后研究了基于自编码网络的多载波调制端到端系统,以FBMC为例。本文受基于自编码网络的单载波端到端系统启发,利用自编码网络重构输入数据的特性,建立并行编/译码网络模型,提出了 AE-FBMC端到端系统。该系统突破了传统通信系统中的模块化局限性,赋予整个系统更多的自由度和自驱动能力。接着本文引入图像领域的空间转换网络(STN,Spatial Transform Network)算法,将其根据多载波系统的特点改进成通信转换网络(CTN,Communication Transform Network)模型,并应用到 AE-FBMC 系统中,进而提出 CTN-AE-FBMC端到端系统。该系统不仅具AE-FBMC的优点,还可以结合转换网络学习到更多的信道特征。仿真结果表明,AE-FBMC系统具有比应用最小二乘信道估计的传统FBMC系统更好的BER性能,且CTN-AE-FBMC系统性能远好于AE-FBMC系统,其BER性能非常接近应用最小均方误差信道估计的传统FBMC系统。此外,CTN-AE-FBMC系统对导频的依赖性很低,可以在不含导频时实现较好的鲁棒性。进一步仿真还说明CTN-AE-FBMC系统相比CNN-FBMC系统也具有更优的性能。(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18)
夏弘深[4](2019)在《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多载波调制策略及其电容电压平衡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是中/高功率/电压应用中最具潜力的拓扑结构之一,并且已在柔性高压直流输电中崭露头角。本文对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的拓扑结构、数学模型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对调制策略以及电容电压平衡技术进行了分析和较为全面地研究。MMC的调制策略是其核心技术之一,研究调制策略对MMC的正常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多载波调制策略——基于载波移相的调制策略和基于载波层迭的调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并对比分析了采用这两种调制方式时,已有的子模块电容电压平衡控制方法及其不足之处。电容电压平衡是MMC正常工作的有效保障。对此,本文将载波轮换技术应用于MMC的多载波调制策略中,以此解决各子模块电容电压的平衡问题。针对载波轮换引起的额外开关动作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最佳轮换时刻算法,从而有效减少额外开关动作次数,避免附加的开关损耗,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为了验证文中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搭建了叁相每相含8个子模块的MMC实物平台。介绍了平台相关的设计细节,并针对不同的调制策略及其移相方式介绍了具体的软件设计细节。通过仿真和实验进行对比,验证了论文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16)
周天敬,陈岳承,张燕[5](2018)在《多载波调制OFDM技术在无线图传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无线图传系统高质量图像传输的需要,设计了采用多载波调制OFDM技术的高速图像数据无线传输系统,能有效克服信道干扰,利用有限的带宽,实现远程监控图像的快速无线传输。(本文来源于《自动化应用》期刊2018年12期)
杨敏英,郭小芳,佘明辉[6](2018)在《基于多址技术的多载波调制技术系统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用户数量迅速增加而引起高话务地区的基站话务密度增长问题,涉及共享一个统计复用的系统扩容问题,针对通信系统的扩容问题,在原有载波下增加基站容量配置、增加新载波、增加新基站等可选择方案中,必须采用适当的增加载波的方法,多载波调制技术是解决高的话务密度所需高容量的重要方法。围绕着对CDMA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阐述了MCM系统的信号模型,并对MCM系统性能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计算机模拟的结果表明了仿真与理论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李炯卉[7](2018)在《基于可变编码多载波调制技术的星地高速数传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星-地链路高速高效数据传输技术是发展高精度低轨地球观测卫星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随着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向高灵敏度、高精度、多任务、多功能的方向发展,星上存储并向地面站下行传输的数据量将有大幅提升,传统的星-地链路数据传输技术已很难满足未来有效载荷数据传输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近地轨道星-地链路特点,从链路资源合理安排和提高带宽利用率两方面出发,研究提高星地数传效率的新型传输体制、系统架构及相关的关键性技术,目标在有限的数传时间内利用有限的功率和带宽资源,实现单通道Gbps的高速传输,将高吞吐量的星载数据下行传输给地面站。具体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面向高精度有效载荷数据传输的需求,以“提高系统综合传输效率”为目标,研究高效高速星-地链路数据传输体制。以可变调制编码、正交多载波传输以及高阶数字调制和多码率信道编码为核心技术,提出“叁层星地数传”体制。根据所提出的新体制,设计传输系统的总体架构和模块构成。2、“叁层星地数传”体制以可变调制编码作为上层核心思想,本文针对星-地数传链路时变特征和数传系统设计需求,提出了优化链路效率的可变编码调制流程设计方法,以及相应的自动化设计算法。实现了对动态链路预算曲线的最佳拟合,充分利用链路功率资源,在数传时间窗口内获得最大的平均数据传输效率。3、“叁层星地数传”体制以多载波传输作为中层核心技术,文本提出滤波准正交频分复用波形,详细讨论其波形设计与调制解调技术。所提出的传输波形具有高频谱效率、低运算复杂度、低传输开销的优势,适于星地数传场景,满足高速高效的星地数传需求。面向应用场景,优化波形参数,讨论多载波传输符号和物理层传输帧的数据结构。4、服务于“叁层星地数传‖体制,研究相应的接收机同步算法。建立接收信号模型,针对性地提出帧检测与符号同步一体化算法、载波同步算法、采样偏差补偿算法和相位跟踪方法,研究其设计原理、性能评价以及硬件实现。针对星-地链路的时变多普勒效应做出快速的跟踪和补偿。通过系统级传输性能验证以及与现有体制和系统的对比分析,证明了本文的研究工作从传输体制上改善传输效率,有助于充分发挥现有成熟的X波段数传接收地面站的作用,为未来载有高精度、多功能载荷的复杂对地观测任务提供了数据传输方面的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期刊2018-05-01)
徐颖群[8](2018)在《面向5G的新型多载波调制技术研究及硬件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应运而生,无线业务流量需求迅猛增长,迫切需要发展第五代移动通信(5G)以适应新的需求。在波形方面,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在4G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特别是其严格的正交性和较大的旁瓣损耗。对于5G极高的性能要求,学术界提出使用滤波器组多载波调制(Filter Bank Multi Carrier,FBMC)技术,提高频谱效率,减小旁瓣损耗。与OFDM相比FBMC拥有优越的频谱效率,较小的带外泄露,宽松的同步要求等优点。本文在美国国家仪器(National Instrument,NI)的通用软件无线电外设可重置设备(USRP-RIO)上,从硬件实现的角度对FBMC技术关键模块进行研究并设计一套FBMC系统原型验证机,在实际场景下进行测试和评估,发掘FBMC技术的潜力。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对FBMC系统基带处理的关键模块进行了原理分析、系统仿真。在原理分析部分,主要研究了FBMC与OFDM原型滤波器的不同以及频谱效率的差异,并对FBMC中增加的偏置正交幅度调制(Offset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OQAM)的原理和扩展FFT的原理进行了详细研究。在系统仿真方面,比较了FBMC和OFDM的功率谱以及多径衰落、定时偏差、载波频偏对两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BMC具有较小的带外泄露、较高的频谱效率以及宽松的载波同步要求。其次,在NI USRP-RIO硬件平台上设计了FBMC系统的硬件架构,在该架构下对系统链路的数据处理流程进行了详细研究和分析。针对FBMC频域扩展带来的有效速率下降问题提出了一种适合于FBMC的并行硬件实现方法。首先将输入数据按照原型滤波器的重迭因子分K路并行传输,接着设计偏置正交幅度调制模块以及滤波器模块,经过扩展IFFT之后将FBMC的波形混合操作与并行处理相结合,既简化了波形混合模块又给系统带来了K倍速率的提升,此外设计了特殊的导频来实现FBMC信道估计与均衡。在USRP-RIO硬件平台上搭建完整的FBMC无线传输系统,系统采样速率达到80MS/s,实时数据传输速率达到100Mb/s,数据传输带宽为四路20MHz。最后实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并行硬件实现方法能完成速率的提升并且能支持实时传输高清视频。最后,针对FBMC中OQAM技术难以和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结合的问题,分析FBMC-OQAM中的干扰,受到系统干扰特性的启发,本文提出了一种低复杂度的MIMO-FBMC系统方案,该方案只使用奇数或偶数子载波进行信号调制,消除了载波间干扰和符号间干扰,使得FBMC与MIMO能够很好地结合。仿真结果表明,使用非相邻子载波的FBMC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强,系统性能更优。此外本文通过并行处理方式来补偿只使用非相邻子载波带来的系统效率下降,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该低复杂度系统的硬件架构。(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5-01)
臧英东[9](2018)在《水下无线光通信多载波调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下无线光通信(underwater opti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UOWC)依托于光在水下传输时的“窗口特性”以及光的高数据承载能力来实现水下高速通信,是一种实用的水下无线通信手段,受到广泛关注。为实现高效实用的UOWC,需要兼顾传输距离与通信速率,同时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鲁棒性。相比于激光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具有更简单的结构和更大的散射角,可以降低系统的故障率并降低UOWC系统对于准直性的要求。由于水体对光有严重的衰减作用,致使光信号到达接收机时往往十分微弱。为拓展UOWC通信距离,采用新型高灵敏度接收器件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ingle photon avalanche diode,SPAD)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方案。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可以通过在各子载波分配不同的数据量和功率以使系统的通信性能接近信道容量,可用于提升UOWC系统的通信速率。因此,以LED为发射器件,以SPAD为接收器件,以OFDM为调制方式的通信系统是一种适用于水下无线通信的系统,本文针对这一系统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归纳如下:1.为提升光OFDM系统通信性能,依据LED的幅频响应特性,以最小欧氏距离最大化为准则,对光OFDM各子载波的数据量及功率分配进行了优化。LED作为信道时,对光信号具有很强的频率选择特性。在传统的无线通信中,OFDM通过对各子载波的调试方式及功率分配进行调整,从而使信号具有抵抗信道频率选择性的能力,并使系统的通信性能接近信道容量。由于传统无线信道为双极性复信道,而光信道为单极性实信道,因此传统无线通信中OFDM各子载波数据量及功率分配的方法不能直接用于光通信。本文依据LED幅频响应特性,对OFDM系统各子载波的数据量及功率分配进行研究,以最小欧氏距离最大化为准则,将对数据量分配及功率分配归结为联合优化问题,可以作为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模型。优化后的方案有效地抵抗了LED造成的频率选择性,对系统的误码率性能有明显增益。2.针对含有泊松噪声的信号经过FFT后没有闭式解的问题,采用AR变换,对SPAD为接收器件的光OFDM系统进行了改进,提升了系统性能。当使用SPAD作为接收器件时,接收信号的噪声由传统的加性高斯白噪声(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AWGN)转变为加性泊松噪声,而含有泊松噪声的信号在经过FFT后的分布特性在数学上尚没有闭式结果,因此无法直接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接收方案。由于FFT为正交变换,含有AWGN的信号在经过FFT后,其噪声特性仍满足高斯分布。利用这一性质,在SPAD为接收器件的光OFDM系统中引入Anscombe root(AR)变换,将接收信号噪声由加性泊松噪声转换为近似AWGN。之后在发射端加入AR逆变换,对以SPAD为接收器件的光OFDM系统进行改进。使用传统的欧氏距离检测方案将改进系统和传统系统进行对比,改进系统具有显着的性能提升。3.通过实验验证了以LED为发射设备,以SPAD为接收设备,以OFDM为调制方式的UOWC系统的通信性能,并最终实现了水下语音无线光通信系统。通过实验对以LED为发射端,SPAD为接收端,OFDM为调制方式的通信系统性能进行了离线测试。之后,结合语音芯片,完成了水下无线光实时语音通信系统,实现了清晰的水下无线语音通信。(本文来源于《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4-15)
郭潇洒[10](2018)在《基于多载波调制的全双工中继传输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双工中继系统可在同一时隙同一频带内完成信号收发,与传统的半双工中继系统相比,理论上可以将频谱效率增加一倍。然而,其中继节点的环路干扰问题无法通过目前的自干扰消除技术完全解决,剩余环路干扰严重制约了系统性能。本文针对全双工单向单中继系统中继节点处剩余环路干扰反复迭代的问题,研究了进一步抑制剩余环路干扰的中继传输方案。本论文首先对全双工中继系统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简单概述,介绍了目前典型的全双工中继系统,并阐述了常用的中继转发策略和自干扰消除方案,之后分析了全双工单向单中继系统目的节点的信干噪比和系统中断概率。针对全双工中继系统各节点之间均为瑞利单径信道的场景,本文通过对剩余环路干扰信号在中继节点处参与信号收发过程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全双工中继等效信道传输方案,将前若干次迭代的剩余环路干扰信号等效为多径信号,剩余的干扰信号当作符号拖尾,建立了全双工中继等效信道模型。针对该模型,利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抵抗等效信道的多径干扰,通过最小化系统中断概率推导最优放大因子,减弱剩余环路干扰的拖尾部分对系统造成的干扰,完成全双工中继系统的信号传输。最后利用仿真验证了最优放大因子选取的正确性以及所提方案的性能。针对源节点与中继节点、中继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信道为瑞利多径信道的场景,考虑到OFDM传输方案需要过长的循环前缀来抵抗多径干扰,本文采用无循环前缀的OFDM进行全双工中继系统的信号传输,利用干扰重构抵消算法消除多径信道造成的符号间干扰和载波间干扰,保证系统具有较高的频谱效率。通过最大化系统目的节点的信干噪比求得最优放大因子,并利用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案在多径信道下能够以较高的频谱效率进行数据传输。(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多载波调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多载波调制的频谱效率,提出了一种名为实部虚部索引广义频分复用(generaliz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with real and imaginary indices modulation,GFDM-RIIM)的新型多载波调制方案。该方案将广义频分复用(generaliz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GFDM)的子载波索引分为实部索引和虚部索引两部分,从而使系统可以携带更多的比特信息。给出了GFDM-RIIM的系统模型,并进行了复杂度分析、频谱效率分析和多径瑞利信道下的误比特率(bit error rate,BER)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案的频谱效率和BER性能均优于现有的GFDM、索引调制广义频分复用、正交频分复用和滤波器组多载波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载波调制论文参考文献
[1].陈文.基于多载波调制的中压电力线通信系统噪声抑制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9
[2].付晓梅,管丽颖,苏毅珊.实部虚部索引广义频分复用多载波调制技术[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9
[3].李竹一.基于神经网络的多载波调制信号联合检测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9
[4].夏弘深.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多载波调制策略及其电容电压平衡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9
[5].周天敬,陈岳承,张燕.多载波调制OFDM技术在无线图传系统中的应用[J].自动化应用.2018
[6].杨敏英,郭小芳,佘明辉.基于多址技术的多载波调制技术系统性能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李炯卉.基于可变编码多载波调制技术的星地高速数传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8
[8].徐颖群.面向5G的新型多载波调制技术研究及硬件实现[D].东南大学.2018
[9].臧英东.水下无线光通信多载波调制技术研究[D].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2018
[10].郭潇洒.基于多载波调制的全双工中继传输方案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